我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

2020-12-17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合肥4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

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技術具有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能夠實現人為閉合碳循環等優點,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化學燃料合成提供了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方法。通過更高效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可控合成,並結合催化機制理解,從而實現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走向工業化應用成為研究重點與難點。

研究人員提出納米針尖的「近鄰效應」促進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通過智能微波反應器的高通量篩選,製備了硫化鎘納米針陣列結構。研究發現隨著針尖之間距離的逐漸減小,鉀離子富集會不斷增強。流動電解池測試表明,這種多納米針尖硫化鎘催化劑由於「近鄰富集效應」,其性能大大優於其他過渡金屬硫屬化物電催化劑。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並被選為「卷首插畫」論文。

在利用納米多針尖的「近鄰效應」實現對目標離子的富集的基礎上,科研人員進一步提出利用納米空腔的「限域效應」來富集反應中間體,實現二氧化碳到多碳燃料的高效率轉化。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了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中催化劑納米結構設計對催化性能的重要影響,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可有效增強關鍵中間體的吸附,從而推動反應高效率運行。這種新的設計理念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和高附加值碳基燃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型催化劑 可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劑,它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 ,並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對所需最終產品的選擇性高,成本低」。
  • 有機燃燒合成Fe-Mn-K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噴氣燃料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2日發表的一項化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團隊利用便宜的鐵基催化劑可將二氧化碳氣體直接轉化為噴氣燃料。
  • 科學家發明新型催化劑:二氧化碳直接變成噴氣燃料
    人類和其他動物呼吸中會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燃燒也是類似的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氣候變暖的關鍵原因之一。英國多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鐵基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變成烴類噴氣燃料。隨著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擴大,這一個世紀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快速增加,主要來自於對石油、煤炭及木材等碳基材料的廣泛利用,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已經佔到了全球溫室氣體的26%,是氣候變暖的第一大真兇。
  • 通過多孔金屬有機聚合物實現胺和二氧化碳與氫氣的高效選擇性N-甲...
    通過多孔金屬有機聚合物實現胺和二氧化碳與氫氣的高效選擇性N-甲醯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39:27 復旦大學化學系塗濤課題組通過多孔金屬有機聚合物實現了利用二氧化碳、氫氣和胺合成
  • 研究實現常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態碳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碳捕捉新技術,可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室溫條件下轉化成固態碳。這一突破有望為安全地清除溫室氣體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科學家現在可以把二氧化碳「變回煤炭」
    在發現如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之後,科學家們可能即將扭轉氣候變化。氣候變化逆轉?科學家現在可以把二氧化碳變回煤炭。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液態金屬,它可以作為催化劑,並能快速導電,用來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同時還擁有一種特殊的化學塗層,可以將氣體轉化為電能。
  • 中科大最新成果:二氧化碳「變身」多碳醇燃料
    安徽日報報導  二氧化碳「變身」多碳醇燃料?中科大一項最新成果讓這一「神話」變成了現實。記者近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通過調控碳-碳偶聯「後反應」步驟,抑制烯烴產生實現高效多碳醇轉換,為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的選擇性製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
  • 大連化物所實現炔烴高選擇性一步法製備雙錫取代烯烴
    1,2-雙錫取代烯烴通過Stille偶聯反應可轉化成含有多種官能團的烯烴,在藥物合成和複雜分子構建領域有廣泛應用。目前,炔烴雙錫化是製備雙錫取代烯烴的唯一途徑,傳統催化體系中存在底物範圍窄、原料價格昂貴、空間或化學選擇性差、穩定性差等問題。
  • 科學網—實現ABE發酵液直接催化轉化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業紅)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峰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馬丁合作,在生物質催化轉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澳科學家發明碳封存新技術 可將二氧化碳轉為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將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地轉變為固體碳顆粒,以便將它們從大氣中除去。據埃菲社2月26日報導稱,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領導進行。
  • 二氧化碳也是碳,那麼二氧化碳可以做成鑽石嗎
    說起二氧化碳,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二氧化碳來源於人們呼出的氣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氧化碳可不是個好東西,最直觀的壞處就是二氧化碳會給地球帶來溫室效應,這種不正常的地球生態環境會使得冰川融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二氧化碳又和眾多物質一起構成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
  • 修飾沸石實現乙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分離
    修飾沸石實現乙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30:10 近日,南開大學Landong Li領導的一個國際合作小組提出了通過化學修飾沸石分子篩實現乙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分離。
  • 英媒:新技術可在室溫下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顆粒
    參考消息網3月9日報導英媒稱,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這是世界首次取得的突破,很可能改變我們碳捕獲和儲存的方式。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2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有效地將二氧化碳從氣體轉化為固體碳顆粒。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為安全、永久性地從大氣中清除溫室氣體提供了另一條途徑。目前的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著重於將二氧化碳壓縮為液體形式,並將其運送到合適的地方並注入地下。
  • 科學發現二氧化碳轉變固體碳片方法,全球變暖可緩解了?
    作者:文/石蘭在科學中,對於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汙染物「二氧化碳」來說,基本上可以認為它是不可利用資源,但是對於植物產生氧氣又需要它的支撐,所以說這陷入到了兩難的問題,因為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的使用率是遠遠低於排放的,從而引發了我們全球變暖的情況,根據科學報告指出,人類在二氧化碳的處理方面又獲得了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劉烽、施章傑團隊:低碳烷烴均相轉化研究進展
    這些低碳烷烴化合物在常溫常壓下均以氣態分子存在, 使得它們的存儲和運輸成本高昂, 如果將它們作為基礎化工原料進行高效轉化, 不僅能夠將其轉化為易於運輸的下遊產物, 還能夠實現低碳烷烴的高附加值轉化.
  •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據估算,為達到這一目標,210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淨排放剩餘配額約為800Gt。然而,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淨排放約41Gt。換而言之,若按目前的淨排放速率持續下去,淨排放剩餘配額將在20年內用完。二氧化碳可以通過人工固碳技術加以回收和循環利用。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
  • 新技術將二氧化碳變高值化「寶貝」
    來源:科技日報提及二氧化碳(CO2),一般人們認為它如同廢柴,不僅沒多大用處,還是破壞氣候、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迄今科研人員想了很多辦法對付它,將其囚禁(固化封存)、打進水牢(鑽入海底)等。然而,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張香平眼裡,CO2可是上好的原材料,價廉、易得。
  • 冰河時代二氧化碳為何消失?微小海洋化石提供了重要證據
    地球最後一百萬年的歷史是許多冰川周期的組合,它由冰期和間冰期之間頻繁的相互轉化組成。一般認為,這些周期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微小振蕩引起的,但是這些振動又太小了,無法解釋氣候變化的巨大差異。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在1970年代科學家發現,冰河時代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30%。這讓科學家相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下降是冰川周期的關鍵因素。不過,二氧化碳為什麼會下降,到目前為止這還是有爭議的。
  • 如此少量的二氧化碳能對地球產生大的影響嗎?
    二氧化碳的含量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小我聽說二氧化碳佔世界大氣的0.04% 。 不是0.4% 或4% ,而是0.04% ! 如果只是這麼小的一部分,它怎麼會對全球變暖如此重要?人們經常問我,二氧化碳的濃度只有地球大氣的0.041%,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如何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而人類活動只佔其中的32%。我研究大氣層氣體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是它具有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的能力,防止熱量散發到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