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始建於明代的三層樓閣,以河中巨石為基,藏中國三大長聯之一

2020-12-03 鴨鴨愛生活

來貴陽,甲秀樓是必須要去的,這棟位於貴陽鬧市區裡的三層樓閣,已有422年的歷史,一直是貴陽的地標所在。

甲秀樓地處南明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設樓宇,歷代屢加修葺,現存建築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遺存。首先看到的是「城南勝跡」的牌坊,據說這四個大字乃集蘇東坡字而成。

樓前這條河叫做南明河,抵達的那天天氣非常給力,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居然有了藍天白雲的好天氣,可以看到河灘上有許多白鷺,在這裡也見到了廈門市鳥,真的感覺分外親切了。

連接兩岸的橋叫做「浮玉橋」,橋上有小亭名「涵碧亭」,在藍天白雲下特別的美。

現在進入甲秀樓參觀,需提前在「一碼遊貴州」上進行預約,先到翠微園的遊客中心進行核銷測體溫後,才能進入。建議先去參觀翠微園,也都是免費開放參觀的。

這裡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曾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裡。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中晚期,巡按貴州監察御史胡瓊將其改為武侯祠,祭祀諸葛亮,直至明末時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曆九年,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駐貴陽,將武侯祠遷至別處,改建觀音寺,供奉觀音菩薩。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拱南閣高聳在臺階上,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大梁上至今還保留著「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二層重簷歇山頂,四周帶迴廊,這是孫可望據黔七年留下的惟一痕跡。

拱南閣的右側是龍門書院,始建於明代,初為武侯祠,歷史上曾多次易名,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穿鬥式結構建築。為祀奉「政績卓著,吏民謳歌」的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而更名為劉公祠。因劉蔭樞是陝西韓城人,而「鯉魚跳龍門」的典故又誕生於韓城,所以又叫做「龍門書院」。

現在書院內設展覽,介紹了「鯉魚躍龍門」的神話與流傳及科學依據,中國人的「愛鯉文化」、劉蔭樞的生平事跡介紹等內容。

書院前有一個涼亭,也是看甲秀樓的好機位。書院一側的牆上已經爬滿了爬山虎,可以看到這個建築也是頗有年代感了。

另一側則是翠微園最主要的建築翠微閣所在,假山池塘,景色優美。

翠微閣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年間已具盛名,為面闊三間的二層重簷歇山卷棚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閣樓依岸凌水,靈秀飄逸,有「半面山樓、半面江樓」之譽,歷來為文人雅集吟詠之所。

現為蕭嫻先生書法陳列館,裡面陳列了多幅書法作品,字裡行間裡透露出大家的氣質。

從翠微園出來後,最後參觀甲秀樓,在翠微園門口,才能拍到甲秀樓上面的牌匾,「甲秀樓」三字系清宣統年間學者謝石琴所書,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現在遊客可以參觀的區域只有一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8塊明代文人詩碑。

正面懸掛三幅甲秀樓歷史沿革圖,甲秀樓400多年來一共大修過六次。

甲秀樓值得一看的還有懸掛在正門的長聯,這幅甲秀樓長聯共206個字,對仗非常工整,和昆明大觀樓長聯、成都望江樓長聯共稱為中國著名的三大長聯。上聯以「看」字起,書寫貴州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風貌,歌頌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下聯以「憶」字(又有寫作「想」字)起,回憶了貴州的歷史沿革。表達了貴州人「五百年後,雲貴賽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始建於明代的三層樓閣,以河中巨石為基,藏有中國三大長聯之一,400多年為貴陽地標,貴陽旅遊必打卡。

旅遊攻略信息:

甲秀樓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翠微巷8號

門票:免費,需提前在「一碼遊貴州」上預約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文化名樓,除了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鸛雀樓,其他你...
    中國古代建築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那一磚一瓦、一榫一卯不僅集中國古韻之大美,更以獨特的建築特色,昭示著一個時代的輝煌,這是古人的驕傲,也是華夏民族的自豪。在古代眾多的建築中,樓閣便是一個獨特的體現。今天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中華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其實,中國古代名樓絕不止這四座。雖然有人曾提出中國十大名樓之說,但也不能成為定論。
  • 這條始建於唐代的古道,令徽州人發家致富,是中國三大商派之一
    中國三大流派之一的徽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不要認為古代徽州山多,水多,交通不便。但是早在宋代,徽商就已經開始活躍起來,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徽商進入鼎盛時期。《晉書》年,徽州人喜歡「離別」,所以經常出去做生意。現在輝南心山中彎彎曲曲的古道是徽商輝煌歷史的證明。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明代金銀器首飾
    其中明代金銀器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其藝術風格雖仍不失生動古樸,但類型與樣式明顯增多,逐漸向精緻發展。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有數百件古代金銀器,其中明代金銀器具有一定特色,種類主要包括飾品和器皿,另有少量金箔與銀錠。本文主要對簪釵、耳環一類飾品進行賞析。
  • 黃浦江上的另一顆明珠,樓閣參差,山石高聳,使人流連忘返
    黃浦江上的另一顆明珠,樓閣參差,山石高聳,使人流連忘返江南園林是世界上最好的園林之一,說到江南園林,自然以蘇州四大名園著稱。然而上海老城區有一個花園,是黃浦江上的另一顆明珠,那就是上海豫園。豫園原為明代私人園林,始建於嘉靖萬曆時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園子的主人潘允端,在自己的菜地上收集石頭,鑿池塘,為父親建造花園安享晚年。因「於」意為「平安」、「安泰」,故得名「豫園」,意為「老秦」。歷經明清滄桑,豫園在世態炎涼中屢遭破壞修復,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修復。
  • 這座古建築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但很低調鮮少認知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超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武漢有很多名勝古蹟,大家都知道的黃鶴樓,無論是歷史還是地名都很有魅力,黃鶴樓、故宮大學和另一座非常低的古建築被稱為武漢三大名勝,黃鶴樓眾所周知,但另一座非常低的鑰匙,另一座古建築在哪裡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明 文伯仁 《方壺圖》軸明 文嘉 《畫瀛洲仙侶圖》軸對於求仙仿道、仙山樓閣、玉洞群仙等仙境題材在中國山水畫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刻畫仙人故事,如傳宋趙伯駒的《飛仙圖》;有的講述道士修仙如明鄭重的《仿王蒙葛洪移居圖》;有的描繪仙境生活,如明仇英的《雲溪仙館圖》。畫面中無不充斥對得道成仙的嚮往。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每一處古建築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書,以獨特的方式印記著華夏文明。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境內。寺內正殿東大殿建於公元857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被譽為建築中的「中國第一國寶」!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典藏明代書畫!見證中國畫的魅力!
    張風《樂梧消暑圖軸》,明代。縱92釐米、橫42釐米。1962年於重慶購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圖為設色人物寫真。筆墨簡練,設色淡雅,可謂寫真畫的佳作。款識:「崇禎甲申夏為樂梧老親翁寫照,上元張風」。
  • 明代喇嘛塔供奉鄭和遺骨
    這座工藝精巧、造型罕見的喇嘛塔,目前在中國境內僅此一座,彌足珍貴。/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文/圖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博物館,藏品總量超過四十二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有一千多件。在這些國寶級文物中,只有十八件堪稱該院的鎮院之寶,鎏金喇嘛塔便為這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 2021山東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四大名樓
    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中國四大名樓分別為:北方鸛雀樓,以及江南的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1.鸛雀樓地理位置: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
  • 重遊三故地:貴陽觀山湖野鴨塘、金華湖、百花湖
    明代此地曾出過一位浙江金衢道黃金鐘,政聲斐然,《貴州通志》對他作有詳細記載。清代,此地又出一傑人黃卓元。據清道光《安順府志》記載:黃卓元少年寄學安順,中舉人、進士,進翰林院編修,後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國史館功臣纂修官、文淵閣校理、雲南四川鄉試正考官、江西學政等要職,老年致仕,曾主講於貴山書院。
  • 無錫市錫山區有座江蘇省僅存的明代實心石塔,是一處著名旅遊景點
    無錫市錫山區今天來介紹江蘇省內僅存的明代實心石塔,位於江蘇第三大城市無錫市的錫山區羊尖鎮的宛山之巔,所以名稱叫宛山石塔,又稱報親塔、寶清塔。石塔為仿樓閣式,有六個面,塔體有七層,石塔全部以石頭砌成,疊層清晰,澆漿灌縫,結構看上去比較簡樸,雕琢非常精細,遠觀非常厚實雄偉。
  • 廣西有座奇樓真武閣:四大名樓中,一座中國建築史上的不倒翁!
    真武閣前有座經略臺,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臺,用以操練兵士,遊觀風光。明朝初年在經略臺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全閣用3000條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巧妙地串聯吻合,曾經受多次地震和狂風的襲擊依然安然無恙,被興譽為"天南傑構"。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裡長江,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 貴陽「最知名的」一座古樓,建在河中一塊石頭上,而且免費開放
    貴陽「最知名的」一座古樓,建在河中一塊石頭上,而且免費開放每個城市的幾個象徵性的景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市中心流淌的河流被吐出來,石頭是舊建築物,是貴陽市的象徵,這種被稱為「舊甲秀樓、貴陽的最古老的遺蹟,甲秀層明年萬曆26年(1598年),距今400年以上的歷史,甲秀樓歷史上6次大規模的維修
  • 秦嶺略陽塔坡寺,藏在深山的古老廟宇,始建於明代
    據縣誌記載,塔坡寺始建於明代萬曆12年,在清朝乾隆年間也曾做過修繕擴建,只是因為塔坡寺地處邊遠高山,道路蜿蜒曲折難行,少有人來。到後來寺廟年久失修,最早的古廟寺院早已經荒廢。如今看到的寺廟就是幾間土木結構的房子,挑簷翹角,蓋了青瓦,塑了神像。
  • 我國現存最高、最古、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應縣木塔
    自古樓閣是登臨的聖地,樓閣的修築,代表了木結構建築的最高發展水平,是技藝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閣樓式塔,被譽為「中國現存的遼代建築中形體最宏偉的傑作」。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塔已是孤例。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仿樓閣式結構,和平縣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廣東河源市華表塔
    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傳統建築,由當地村民集資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國26年續修。1955年被列入和平縣第一個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到明朝終於實現了大篇幅作品的流行普及,長篇小說是其代表,名氣大的長篇小說有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施耐庵的《水滸傳》,明朝中後期吳承恩(1501年~1581年)的《西遊記》,這幾部小說都是長時間多人接替創作完成的,署名的作者只是成本的編撰者。明末的《金瓶梅》是我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