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貴陽,甲秀樓是必須要去的,這棟位於貴陽鬧市區裡的三層樓閣,已有422年的歷史,一直是貴陽的地標所在。
甲秀樓地處南明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設樓宇,歷代屢加修葺,現存建築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遺存。首先看到的是「城南勝跡」的牌坊,據說這四個大字乃集蘇東坡字而成。
樓前這條河叫做南明河,抵達的那天天氣非常給力,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居然有了藍天白雲的好天氣,可以看到河灘上有許多白鷺,在這裡也見到了廈門市鳥,真的感覺分外親切了。
連接兩岸的橋叫做「浮玉橋」,橋上有小亭名「涵碧亭」,在藍天白雲下特別的美。
現在進入甲秀樓參觀,需提前在「一碼遊貴州」上進行預約,先到翠微園的遊客中心進行核銷測體溫後,才能進入。建議先去參觀翠微園,也都是免費開放參觀的。
這裡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曾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裡。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中晚期,巡按貴州監察御史胡瓊將其改為武侯祠,祭祀諸葛亮,直至明末時期。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曆九年,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駐貴陽,將武侯祠遷至別處,改建觀音寺,供奉觀音菩薩。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拱南閣高聳在臺階上,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大梁上至今還保留著「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二層重簷歇山頂,四周帶迴廊,這是孫可望據黔七年留下的惟一痕跡。
拱南閣的右側是龍門書院,始建於明代,初為武侯祠,歷史上曾多次易名,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穿鬥式結構建築。為祀奉「政績卓著,吏民謳歌」的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而更名為劉公祠。因劉蔭樞是陝西韓城人,而「鯉魚跳龍門」的典故又誕生於韓城,所以又叫做「龍門書院」。
現在書院內設展覽,介紹了「鯉魚躍龍門」的神話與流傳及科學依據,中國人的「愛鯉文化」、劉蔭樞的生平事跡介紹等內容。
書院前有一個涼亭,也是看甲秀樓的好機位。書院一側的牆上已經爬滿了爬山虎,可以看到這個建築也是頗有年代感了。
另一側則是翠微園最主要的建築翠微閣所在,假山池塘,景色優美。
翠微閣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年間已具盛名,為面闊三間的二層重簷歇山卷棚頂穿鬥式木結構建築。閣樓依岸凌水,靈秀飄逸,有「半面山樓、半面江樓」之譽,歷來為文人雅集吟詠之所。
現為蕭嫻先生書法陳列館,裡面陳列了多幅書法作品,字裡行間裡透露出大家的氣質。
從翠微園出來後,最後參觀甲秀樓,在翠微園門口,才能拍到甲秀樓上面的牌匾,「甲秀樓」三字系清宣統年間學者謝石琴所書,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現在遊客可以參觀的區域只有一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8塊明代文人詩碑。
正面懸掛三幅甲秀樓歷史沿革圖,甲秀樓400多年來一共大修過六次。
甲秀樓值得一看的還有懸掛在正門的長聯,這幅甲秀樓長聯共206個字,對仗非常工整,和昆明大觀樓長聯、成都望江樓長聯共稱為中國著名的三大長聯。上聯以「看」字起,書寫貴州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風貌,歌頌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下聯以「憶」字(又有寫作「想」字)起,回憶了貴州的歷史沿革。表達了貴州人「五百年後,雲貴賽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始建於明代的三層樓閣,以河中巨石為基,藏有中國三大長聯之一,400多年為貴陽地標,貴陽旅遊必打卡。
旅遊攻略信息:
甲秀樓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翠微巷8號
門票:免費,需提前在「一碼遊貴州」上預約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