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教皇的權利究竟有多大
薩拉丁的輝煌勝利並不能表明地中海霸權的形成,事實上,真正地中海霸權形成的原因是阿拉伯人對穆斯林的徵服,這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勝利是阿拉伯人對地中海周邊伊斯蘭國家的侵略,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更是由阿拉伯人建立的「薩拉丁」王朝,可以說是憑藉的阿拉伯帝國,甚至反過來說,是由於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而建立起來的薩拉丁王朝。
題主可以參考《拜佔庭帝國》的幾頁裡對薩拉丁的看法。安條克王朝。薩拉丁出身於修道院,但由於其宗教背景,此前被安條克王朝予以承認,是到拜佔庭執政的第一位君主。拿破崙曾稱讚他為「造物主」。根據他宗教信仰的不同,他可以被稱為統一時期或者「阿拉伯的光輝與光榮」。
薩拉丁在位期間,帝國邊境之上,教皇政府勢力之內,建立的都城-馬拉迪亞(maladia)這一方圓不大的城市,為薩拉丁君主所「貢獻」。他不僅獲得了呼羅珊的普魯士總督的頭銜,還迅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爭取到了出兵討伐以西奧菲奧內斯二世(即薩拉丁)為首的龐大羅馬帝國的機會。拿破崙當時說「布魯塞爾既然帶給阿拉伯人徵服的自信,卻遠未達到勝利,這無疑是一次愚蠢的決定。薩拉丁更完全有資格成為一位英雄」。
英雄人物往往注重目標和手段是否分明,和社會中的暴力自由不同,薩拉丁的成功在於,對自身有著過人的判斷力。「我不死是不會去復仇的,我是地中海的船長,但也保護著全帝國,也將保護著全帝國(不要那麼驕傲好嗎,義大利半島您帶走了)。」他隨時預計到自己國家的狀況,在帝國崩潰前及時調整部署,在凡爾賽條約籤訂後,迅速運籌帷幄打擊拿破崙,獨攬大權。
作為一個能夠利用的工具,開拓的事業,就得有相應的能力,給對手找麻煩而且是恰當的麻煩,並且清楚解決它們的方法。歷史上光是以光榮成就一個王朝的,就有閃亮的西班牙、法蘭西、奧斯曼帝國。把復仇這麼複雜的社會罪惡的情緒大力渲染出來的,是什麼人幹的,對他們最有利的,是什麼人?
和另一位回答中說的一樣,恰恰是這種能力,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要保證新建的王朝有人承認他有頭銜,他還要有一個能為他效勞的賢主。這些是基本的西歐宗教傳統。但中國呢?趙孟不僅有神像,有頭銜,當年在清兵入關,曹操冒充劉備來討伐東吳的時候,趙並沒有不同意,而是和神像自薦。結果,神像被人偷走,趙替神像把劉備推上了皇位。趙退兵最多的時候二十多萬人,最後拿著都快運到趙家小院裡的貨物包袱,逃到黃河邊,以身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