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再混蛋的人,內心都有純真如天使的一面

2020-12-12 郭偉勝在線

《德道經》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得道的聖人是沒有執著心和分別心的,猶如嬰兒一般純真,俯仰之間,以隨人願,從不得罪於人。聖人之心純真如鏡,無論誰到了鏡子面前都能正衣冠,審自身,糾偏自我的行為。

再混蛋的人,內心都有純真如天使的一面,只不過這種"良知"被臨時埋藏了。但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返璞歸真的訴求,不管他承認不承認,一直都是這樣。聖人恰恰為每一個人保留了這樣的純真和良知。所以在聖人面前,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和久違的情懷。聖人的心相當於天下所有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因此為天下人所認同。這種認同沒有絕對的標準,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於《道德經》的理解,從這個角度看,聖人之心如鏡亦如水,如鏡一樣以不變應萬變,如水一樣隨物而變,無常勢亦無常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聖經》上說:"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聖人的心最包容,能包容天下所有的人。聖人接納好人,也不會拒絕壞人。像太陽一樣,不垢不淨,不管是汙濁的,還是乾淨的,太陽都一視同仁,敞開懷抱,化育一切,善待萬物,讓其回歸天性,這就是"德善"。"德"是本性、天性。"善"是"善待"。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那些相信我的人,我會真心待他,加護他,教化他;那些不相信我的人,我也真心對待他,理解他。如果他不相信我,是因為機緣未到而已,我只需要無差別對待他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聖人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等待合適的天時,擇日教化,這是符合天道運行的自然法則。這段話一共十四個字,出現了五個"信"字,值得玩味和琢磨。

聖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在天下,每一個看到他的人都會感受到最大的滿足和內心的喜悅。天下所有見到他的人,都會被他那天性的純真深深地觸動。每個人都有感而發,每個人都好像說得有板有眼,稜角分明,刻畫得細緻入微。但是事實上,每個人都在盲人摸象,一葉障目而已。聖人之眼觀天下,是猶如孩童一般,沒有分別心的,這就是"無常心"。歙歙(xī xī):法喜充滿的樣子。

最後,引用莊子《逍遙遊》的一段話,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章。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相關焦點

  • 《菊次郎的夏天》|如果每一個混蛋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天使該有多好
    他的行為舉止看起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流氓混蛋」,沒有正義感、愛佔小便宜、撒謊成性、毫無擔當。他連一句完整的好話都說不來,每一句話都必須要加個「八嘎呀路」(混蛋),他對人的惡劣態度和自身的性格缺點都讓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討喜的老混蛋。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不厚道的人,再聰明也沒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為人厚道,天必佑之。《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世人皆追求利益,卻忽略了厚道的重要性,正所謂君子以厚德載物,品德如大地般厚實才能承載萬物。世間最聰明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不是有多精明,而是有多厚道。做人,若是不厚道,即使再聰明也沒有用。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簡單地說,《道德經》分為今本和古本,今本指的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主要代表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嚴遵本、傅奕本,其中尤以前兩種流傳最廣,今天見到的《道德經》絕大部分都是採用王弼本作為底本。古本指的是出土文物中的《老子》,主要包括楚簡甲乙丙本、漢帛甲乙本、敦煌本、北大藏西漢竹簡本。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文解:治理大國就如烹飪煎烤小魚一樣,以耐心等待焦固代替急於翻烤的做法,否則急躁折騰頻繁翻倒會弄爛小魚沒法食用。用道體的無為智慧應對天下諸事,其鬼神也沒辦法顯靈擾動;不是鬼神不敢顯靈,是鬼神不再傷人,並不是只有鬼神不再傷人,還有聖人的不言之教也不傷人。
  • 道德經;浴火涅槃的人生哲學
    我們書接上回,接著聊道德經,如果說上一章展現了,老子的家國情懷,那麼這一章,就是老子的治國之道,如果上一章,老子要顛倒乾坤,顛鸞倒鳳,那麼這一章,就是毀滅三觀,從塑金身。如飛蛾撲火般壯烈,如鳳凰涅槃般灑脫。呵呵,說的如此神乎其神,那麼究竟老子在本章中,講了些什麼呢!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子的那點故事吧!以下是原文。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大家好,我是雅風,不知不覺,道德經我們已經講了一半了,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或私信我都說視頻更新的太慢了,說真的創作不易呀,因為站在講臺上既要對得起觀眾,也要對得起自己,更要對得起老子,對得起道德經。言歸正傳,在道德經接近一半的篇幅時,老子在第40章對前面的內容做了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下半部分內容的一個引領。我們看一下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分量卻很重,如果說道德經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書的序言和總綱,那本章就可以說是整部道德經的總結和概括。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精神是描述有知動物(特別是人類)內在現象的名詞,從古老用語「靈」到古典用語「精神」,再到啟蒙時代笛卡爾用語「意識」,再到現代用語「心理」,人們對有智動物的心理意識的認識是逐漸去神秘化的過程,對心理意識的認知科學家還在進一步地探索中。
  • 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道德經》並沒有明確地給出正面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章節來說明萬事萬物順應天性的重要性。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認為《道德經》並不是寫給弱者的,而是寫給強者的。白巖松曾經給研究生上課,他們都是來自於清華、北大、傳媒大學、人大這四所學校。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菊次郎的夏天》:如果每一個混蛋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天使該有多好
    一個是和奶奶相依為命的正男,一個是無所事事,與生活格格不入的菊次郎,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被母親拋棄的可憐人。兩個孤獨的人上演了一部溫情、明朗,相互治癒的電影。歡快的音樂,生動美好的夏日氣息,陌生人的善良,衝散了這部電影的悲傷底色。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典上士聞道老子說,聽聞大道之後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上士去實踐了,中士半信半疑,下士諷刺譏笑,不覺中就衡量了一下自己是哪種,是不是還有譏笑別人之心?是不是還有理性未明之處?是不是真的去踐行大道了?上士者如六祖慧能,砍柴途中聽別人念頌《金剛經》而發心入道。中士者靈性未泯,聞道之善,心嚮往之;忽見世利,心又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