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經》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得道的聖人是沒有執著心和分別心的,猶如嬰兒一般純真,俯仰之間,以隨人願,從不得罪於人。聖人之心純真如鏡,無論誰到了鏡子面前都能正衣冠,審自身,糾偏自我的行為。
再混蛋的人,內心都有純真如天使的一面,只不過這種"良知"被臨時埋藏了。但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返璞歸真的訴求,不管他承認不承認,一直都是這樣。聖人恰恰為每一個人保留了這樣的純真和良知。所以在聖人面前,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和久違的情懷。聖人的心相當於天下所有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因此為天下人所認同。這種認同沒有絕對的標準,就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對於《道德經》的理解,從這個角度看,聖人之心如鏡亦如水,如鏡一樣以不變應萬變,如水一樣隨物而變,無常勢亦無常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聖經》上說:"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聖人的心最包容,能包容天下所有的人。聖人接納好人,也不會拒絕壞人。像太陽一樣,不垢不淨,不管是汙濁的,還是乾淨的,太陽都一視同仁,敞開懷抱,化育一切,善待萬物,讓其回歸天性,這就是"德善"。"德"是本性、天性。"善"是"善待"。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那些相信我的人,我會真心待他,加護他,教化他;那些不相信我的人,我也真心對待他,理解他。如果他不相信我,是因為機緣未到而已,我只需要無差別對待他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聖人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等待合適的天時,擇日教化,這是符合天道運行的自然法則。這段話一共十四個字,出現了五個"信"字,值得玩味和琢磨。
聖人在天下,歙歙(xī 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在天下,每一個看到他的人都會感受到最大的滿足和內心的喜悅。天下所有見到他的人,都會被他那天性的純真深深地觸動。每個人都有感而發,每個人都好像說得有板有眼,稜角分明,刻畫得細緻入微。但是事實上,每個人都在盲人摸象,一葉障目而已。聖人之眼觀天下,是猶如孩童一般,沒有分別心的,這就是"無常心"。歙歙(xī xī):法喜充滿的樣子。
最後,引用莊子《逍遙遊》的一段話,或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章。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