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通過影視劇,還是各種各樣的書籍,就可以看出中國對於日本的軍隊,有著一種骨子裡面的仇恨,其實這和歷史上的事件有著很大的關係,即便是現在兩個國家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外交關係,經濟之間的往來也非常的密切,但是對於日本關東軍所犯下的罪行,歷史將永遠銘記。
在1904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又派出了大量的軍隊,侵略了中國的東北,經過一年多時間日本打敗了當時的沙俄,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就藉口要保護東北鐵路的權益,還建立了一隊守備軍。兩個部隊之間的兵力加起來有2萬多人,全部歸關東總督來全面指揮,在這個地區還設立了關東州,所以這支部隊也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關東軍。
1919年的時候,為了全面的提升這支隊伍的地位,日本政府撤銷了原來的部門,還設立了全縣相對而言比較小的一個機構,在原來的基礎上組建了司令部,從此之後關東軍就直接的聽天皇的指揮,獨立性已經很強大了。1931年9月份的時候,關東軍就製造了一個事件,在一天的時間裡就快速的佔領了長春,瀋陽等多個大城市。增加了兵力,從原來的三個師團已經增加到12個,在1941年的時候,為了配合德國對蘇聯的總進攻,進行了重大的軍事演習,並且調集了大量的軍隊駐紮在東北,在珍珠港沒有遭到偷襲之前,這支隊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30個師團,人數增加到85萬,對外宣稱百萬部隊。
看見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出現了失敗,日本政府也不敢貿然的行動,趁著英國和法國正在各自者進入戰疫,軍隊受到了命令,快速的南下。在1932年的下半年,政府就專門的指示,要維持北方的平靜狀態,不過暗地裡一切在不斷的擴充著軍事力量,增設了司令部和裝甲軍以及航空軍隊司令部。從1943年開始,為了挽回出現的敗局,關東軍裡面的很多兵力,就已經投入到太平洋的戰場上,本以為可以憑藉著這個精銳的軍隊,挽救已經處於失敗的命運,可是沒想到在進入之後,不但沒有對及時造成任何的扭轉,反而成為了一個炮灰。
1945年5月的時候,德國已經宣布無條件的投降,蘇聯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遠東地區,中國境內的抗日武裝也是不斷出現,這個時候的關東軍只能重新的進行備戰,把原來在東北地區已經退伍的20多萬軍人,重新的徵集到戰場上,作為了臨時的兵力。其實這種人員的增加也只是一種表面的碰撞現象罷了,特別是日本政府已經在多個戰場上出現了失敗,造成士氣非常的低落,關東軍以前的那種威風,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在歐洲方面的戰鬥全面結束之後,當時蘇聯的軍隊已經有了很大的精力來對付這些關東軍,在1945年的時候雙方已經開戰,當時蘇聯的元帥指揮著150萬的重兵,趁著夜色打響了戰役。在凌晨的時候,蘇聯的軍隊已經跨過了界限,佔領了黑龍江,烏蘇里江,全面的進入了東北境內,在這一天毛澤東主席也發表了一個重要的聲明,那就是全面配合蘇聯軍隊的進攻。
儘管在這之前,關東軍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準備,甚至還對外宣稱要進行一場徹底的決戰,但是根據日本政府的設想,決戰的時候應該是一年之後,沒想到對方已經提前了,在強大的攻勢下,原來精心設置的這些設備戰線也快速的出現了瓦解。總司令部決定放棄長春,企圖在通化這一帶進行和蘇聯之間的決戰。在這個時候的隊伍內部,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的士兵,都完全沒有了鬥志,想著保命要緊,就使得原來想的一場決戰演化成為了逃跑的遊戲。
導致蘇聯軍隊每個方面都進展的特別順利,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之內,就已經到達了東北的中部地區,這在軍事歷史上已經創造了一個很大的奇蹟,這也就說明日本的這支軍隊從此之後,再也難以發揮重大的作用。當時日本政府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就指揮著這些軍隊,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可以放棄滿洲地區,然後向著朝鮮撤退。
但是關東軍在軍隊裡面,被外界稱為了王牌,覺得這樣做簡直是太丟面子了,進行了拼死的抵抗,怎麼也不願意投降,就像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還充當胖子一樣,這樣做並不能夠喚起士兵們作戰的信心。在8月15號的時候,日本境內的天皇已經宣布投降,可是態度驕橫的關東軍說自己沒有收到停戰的命令,依然是繼續的拼死抵抗。到17日的時候,除了那幾個修建了堡壘的殘餘日軍,還在頑固地進行著對戰之外,整個關東軍已經完全喪失了能力,最後總司令也向蘇聯的軍隊,提出了停止戰疫和平談判的請求。
在8月19號的時候,蘇聯的軍隊就率領著幾名軍官和士兵,組成了一個團隊,在各種措施的保護下到達了長城與日本的軍隊進行了談判,迫於外界的壓力,關東軍的總司令交出了象徵著軍事權力的日本軍刀,宣布自己和所有的手下,都已經成為了蘇聯的俘虜。
根據事後的統計,在這次戰役的過程中,關東軍其實已經損失了大約67萬人,其中有8萬人被當場擊斃,59萬人成為了俘虜,這個時候蘇聯軍隊的傷亡人數僅僅是3萬人左右。通過這個對比就可以看出輸得特別慘烈,除此之外那些公正的審判。包括參謀長,司令員等多個人員都已經被判處了絞刑,那些留下罵名的將領也受到了相應的處罰,還有一些人逃回了自己的國家隱姓埋名,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對這些人來說也是過著忍辱偷生的生活,相信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