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接上期
1985年8月, 以M1坦克為基礎改進而來的M1A1坦克開始與IP M1坦克並行生產,M1A1整合了IP M1坦克所有的改進項目。這種M1A1坦克的確有不少重要改進,與IPM1、M1坦克相比,可以稱之為完全不同的新型坦克。
M1A1坦克雖有多種改進,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火力和裝甲防護能力的增強。
總體參數
坦克全長9.83米,寬3.66米,高2.37米,戰鬥全重57噸。
火力方面
其實原本計劃安裝的正在研製的XM24型105毫米65倍徑線膛炮,後來又進化安裝其國產的120毫米滑膛炮,但最終的結果就是兩種火炮均以失敗告終,即使其自尊心不允許其使用外國生產的火炮(雖然M68A1型線膛炮也是引進的技術),但從結果來看,M1A1主戰坦克還是採用了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RH-120型120毫米滑膛炮,據說是用出口的E-3預警機作為交換條件,真相就不清楚了。
該型炮按照其要求進行了改進,由「沃特費列特工廠」用M-256型滑膛炮開展了生產許可。
在採用120毫米炮時,M1A1坦克的彈藥儲放位置和填裝裝置作了改變。由於彈藥的體積增大,其彈藥基數當然有了減少,由M1的55發減少到了40發,儲放位置是炮塔尾部和車體部,具體是在炮塔後尾部放置34發,在車體右側放置6發。
M-256能使用的炮彈有:
M-829系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M-830系列高爆穿甲彈(HEAT)。
訓練用的M-831反坦克高爆彈。
M-865、M-866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M-829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防護方面
在炮塔後部的彈倉上面,為了防止彈藥被誘爆,安裝了爆炸波排放板。
M1A1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相比於之前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特別是其炮塔前部採用了極厚的複合裝甲,據資料稱其厚度可達760毫米,它是將陶瓷等複合材料裝入防彈鋼板的裝甲殼體中。坦克通常稱之為「用裝甲製成的箱體」,那麼這種坦克或許就能稱之為「用裝甲殼體製成的箱體」了。其內部材料可以隨意更換,非常容易實現裝甲材料的改進和更新。
動力和行動部分的改進有變速箱、側傳動和懸掛裝置。其它方面的改進就是採用了新型的三防裝置,包括空氣調節器、微型冷卻器、防護服和防毒面具。
火控方面換裝了新型車長顯示器。
1988年,M1A1HA坦克問世,它是一種採用重型裝甲的增強型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強了裝甲防護,在裝甲殼體內裝入了貧鈾裝甲材料。
貧鈾可以稱之為在製造鈾燃料時燃燒後產生的鈾雜質。但它不會產生核裂變和有微量的放射線。鈾是高密度的元素,使用這種材料的貧鈾裝甲的密度大約等於鋼鐵的2.5倍。換句話說,在厚度相同時,貧鈾裝甲就不易被擊穿。
採用的貧鈾裝甲據說是如下結構,即將貧鈾裝甲材料加工成鋼絲狀,再將其編製成毛毯狀,然後用金屬打包其具體情況的確難以描述,但是可以將其理解為和「凱芙拉」防彈襯層相類似的結構。
至於為何採用這種結構的問題,可能是由於貧鈾難以像普通裝甲板那樣進行加工的緣故,或者是為了避免導致太大的重密度高, 重量就大。儘管如此,坦克的重量也達到了59噸之重。
雖然重量增加了,但是裝甲防護增強的效果是顯著的,與最初生產的M1坦克相比,據說其強度達到了近2倍的程度。具體說來,前部裝甲的強度如果用均質軋制鋼板換算值來表示的話,M1坦克的抗彈能力為,M1A1HA坦克的抗彈能力為600毫米。這是相對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言的,但是,複合裝甲對於空芯裝藥破甲彈更具有防護威力,此時其抗彈能力可達到1300毫米。
系列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