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許多多的漢字中,「聖」字是地位非常高的存在,一般不會輕易使用。對於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道:「聖者,通也。」在某一領域非常精通的人,通常會被後世冠以「聖」字。比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茶聖陸羽、醫聖張仲景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再加上文聖人孔夫子和武聖人關公,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7位「聖」。
然而除了以上7位,其實還有一位劍聖,但是提到此人的名字,卻會讓許多人感到陌生。在現如今的諸多動漫、遊戲以及小說裡,都常能找到「劍聖」這一稱號的存在。然而在我國的歷史上,也確實存在一位被廣泛認可的「劍聖」。此人名叫裴旻,活躍於唐玄宗開元時期,今山西聞喜人。裴旻曾參與過唐朝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爭,憑藉軍功擢升史載他官至「左金吾大將軍」。
唐文宗在位時,唐人將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和稱為「三絕」,裴旻也因此被時人尊稱為「劍聖」,這個稱號也被歷代流傳。
裴旻的劍術到底有多絕?據《獨異志》載記載,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這波操作並沒有多麼的花裡胡哨,但是其操作難度卻是異常的高。普通人快速將劍準確插入劍鞘都需要非常熟練的手法,而裴旻是接住了自「數十丈」落下的劍,其速度之快也使得這波簡單的操作成了「天秀」。
如果在小說家的筆下,裴旻的波操作,絕對會被寫成一位絕頂高手的小試牛刀。事實上,裴旻的故事也的確如一些小說裡的主角一樣,「刷怪升級」也是有史可查的。
裴旻除了劍術一絕,箭法也非常精湛。據說他一次在經過深山時,被一隻車輪一樣大的蜘蛛襲擊,經過一番搏鬥裴旻「引弓射殺之」。斬殺這隻蜘蛛後,裴旻自然少不了得到什麼法寶,這隻蜘蛛的蛛網是止血之效甚好,每當部下負傷流血不止時,他便「剪方寸貼之,血立止也」。
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看,裴旻的這個故事有那麼一點誇張了,記載此事的古人難免不是「劍聖」的粉絲,所以添油加醋也是有可能的。除了射殺蜘蛛,裴旻還有另外一個精彩的故事——射虎。
裴旻擔任龍華軍使時,駐地在北平。當時的北平有很多老虎,北平百姓深受其害。裴旻既是地方長官又是箭法高手,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於是裴旻進入山中,「嘗一日斃虎三十有一」。當裴旻從山中滿意地出來後,當地的老人卻告訴他:「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將軍若遇真虎,無能為也。」
所謂「彪」是我國文化中一種神秘的動物,所謂「虎生三子必有彪」,其介於虎和豹之間,卻又是雌虎一胎中多餘的幼崽。裴旻得知後自然不信,便問老人真的老虎在哪裡,得知準確的位置後便「躍馬而往」。
到達後果然有一頭還未成年的老虎躥了出來,但老虎雖小也畢竟是虎,裴旻的馬見到後便被嚇到了。馬在驚恐之中使得裴旻的弓箭都掉落在地,他也只能夠先行逃離。沒了弓箭的裴旻赤手空拳,跑慢一點可能就和馬一起成了老虎的美餐,所以他也就此在心裡有了陰影,再也緘口不提射虎的事。
雖說裴旻用箭射虎「翻車了」,但他「劍聖」的威名並沒有在受到太大影響,連著名詩人王維都非常崇拜他,還特地寫了一首《贈裴將軍》:
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比起王維這種大名鼎鼎的「粉絲」,裴旻還有一位高徒也非常出名,此人便是「詩仙」李白。在某款遊戲中,李白被設定成了一名用劍的刺客,事實上李白本人也的確是一名用劍高手。李白甚至說自己的劍術是「天下第二」,他心中的天下第一隻有師父裴旻。
但就是這麼一位被廣泛認可的「劍聖」,相較於其他的七聖,卻顯得不那麼為人所熟知。許多從動漫、遊戲和小說中知道「劍聖」這一稱號的人,也不會將它和裴旻聯繫起來。堂堂「劍聖」為何鮮為人知?究其原因無非有兩點:
其一,史書對他的記載太少了。古人修史的主角要麼是非常重要的官員,要麼是重要的各類事件。裴旻雖享有「劍聖」的美譽,但是官職最高也不過是個左金吾大將軍。雖然是個正三品,但是在武將中來說並不算高,並且他在戰爭中也沒有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戰績,算不上是一位名將。
其二,他並沒有作品流傳後世。「茶聖」陸羽有《茶經》、「書聖」王羲之有《蘭亭序》、「詩聖」杜甫的詩耳熟能詳,而「劍聖」裴旻除了史書中的一個名號之外,並沒有一本劍譜流傳下來。
依靠言傳身教流傳下來的不僅傳播效果有限,而且失傳的風險也更大,以文字為載體的卻大多流傳至今。冷兵器時代過去後,現代人已經很少再舞刀弄棒,「劍聖」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有許多正在被我們漸漸淡忘。百曉生本期薦書,羅列了許多文化常識,並且非常實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