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盜祖墳的末代延恩侯,大清的舊擺設

2021-01-12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收錄於話題

#歷史往事

19個

明朝是個很硬氣的朝代,有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別看崇禎當了17年皇帝,做了殺袁崇煥、斬熊廷弼、貶孫承宗、逼死孫傳庭等一籮筐自毀長城的破事,看著樁樁件件令親者痛仇者快。

但在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城之時,他卻不拖泥帶水地以一縷白綾結果了自己的性命,臨終前留下了那句「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今去朕冠冕,以發復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錚錚鐵骨豪言,叫多少後世之人扼腕嘆息的同時心生敬意。

▲ 第崇禎的最後一瞥:從煤山遠眺紫禁城

相較之下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一句「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了多少百姓,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反正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甘心」的雷人表態。同為改朝換代的末代皇帝,大明王朝的錚錚風骨,叫賣身投靠給日本人的溥儀矮矬了一大截。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凡事也有例外。大明王朝固然鐵骨錚錚,崇禎皇帝也算得上一條寧折不彎的鐵血漢子,可朱元璋家也有不肖子孫。

大清滅亡之後,溥儀心裡相當難受,因為自己再也做不成皇帝了,變成了民國政府口中的公民。與此同時,另一個人也在自家破敗的庭院中長籲短嘆,因為他再也領不到清王朝發給的那點微薄津貼了,再也不能用明朝皇族後人、大清侯爺的名號養活一家老小了。

這個人就是大清延恩侯朱煜勳。

對於這一猝不及防的巨變,兩個人雖然身份不同,一個是明朝皇族,一個是大清遜帝,但是結局卻相同,都成了舊時代的廢棄物,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桶。對於時代來說,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對於這兩個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何為延恩侯

從清朝入關到康熙晚年,為了防止人們擁戴朱氏後人造反,清政權把各地明朝數百名宗室藩王的後代誅戮殆盡,寧可錯殺千人,絕不放過一個。

到了雍正年間,天下已經徹底太平,朱元璋子孫的存在已經不構成什麼威脅。雍正皇帝又想起「受命之君」應該「禮遇」前朝子孫,這樣才能顯示「興滅繼絕」之盛意。所以他命人在天下訪一個「合格」的朱氏後代,封以高官,來顯示清王朝的寬宏大量。

經過幾年尋找,禮部發現了一個合格人選,直隸正定知府朱之璉。據清廷「考證」,這個朱之璉侯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簡王朱桂之後。

▲ 第一代延恩侯朱之璉

雍正大喜,遂封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世襲罔替,負責祭祀明朝皇陵。

延恩侯一共傳了十二代,由1724年始封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前後整整兩百年。因為1924 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修改「優待條件」,延恩侯的名堂也隨之消逝了。

▲ 延恩侯世襲次序略述

窮困的延恩侯

朱煜勳襲爵時只有七八歲左右,他一直「延恩」到了清亡之後的民國,按年還向內務府領一筆八百元的年俸,主要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看墳,看守十三陵他的祖先的墳場;另一件事是搖尾苟延的活著。

朱侯的爵位雖然是一等那麼高,但沒有實權,每年的侯俸不足以支持生活,因此朱煜勳也暗中出賣十三陵的樹木以彌補家計。

1919年,教育家張相文在查閱北京市戶口資料時意外地發現了延恩侯的住址,於是和兩位好友一起專門慕名去拜訪他。

他們來到東直門北小街羊管胡同延恩侯的「宅邸」,發現這其實就普通民居,沒有任何侯府氣派,「邸無門額,類尋常百姓」。可見清政府對這個「侯爺」的重視程度。

▲ 況晗先生的鉛筆素描《東羊管胡同》

進了他家門,發現一家上下是旗人裝束。書房桌子上擺著的唯一的幾本書,也是市井所傳的《玉匣記》和《七俠五義》,顯示著這位侯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

這位侯爺「年可三十餘,狀貌粗肥,面帶酒肉氣」,長得和朱元璋一點也不像。見禮寒暄之後,侯爺以為他們是民國政府派來的官員,立刻和他們探討能不能把十三陵土地出租,讓政府開闢成公園,他好用這個錢養家致富。三人一聽,覺得這個人粗俗不堪,沒什麼共同語言,告辭出來了。

▲ 「延恩侯」朱煜勳,明代皇室血脈最後的象徵

延恩侯的骨氣

1924 年,雖然清朝滅亡12年了,但是滿清皇室並沒有像之前王朝滅亡之時的那般悲慘的境遇,反倒可以享受民國政府每年400萬銀元的優待,並繼續住在紫禁城之中。遜位之後的溥儀在宮中賦閒之餘,也會接見一些前清遺老,溝通下感情,聊慰寂寞。

這年8月,清朝宮廷即將從黃昏進入黑夜之際。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看見那一份「宮門抄」有延恩侯的大名,動了個念頭「何不把清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和代表明朝最後的一個人頭碰頭地拉在一起呢?」於是把這個意思對溥儀說了。

結果久居深宮無所消遣的溥儀第一次對延恩侯這個人產生了興趣。

朱煜勳奉到溥儀要召見的「諭旨」後,為了體面,向人借了一套冠服並帶了名片,大清早趕到紫禁城中,與溥儀進行這一次頗有歷史意義的會面。

▲ 延恩侯朱煜勳的名刺

朱煜勳見到溥儀之後三跪九叩大呼萬歲,可是溥儀當時也才十來歲,與他也素無往來,因此只是慰勉一番後就結束了會面。

一個是退位的小皇帝,一個是沒落的延恩侯,歷史定格在兩人會面的這一瞬間,註定無奈又尷尬,此時兩個沒落皇室子孫在如此尷尬的情景下,不知作何感想。

不過,溥儀老師莊士敦倒是和朱煜勳聊了很久,事實上,莊士敦也想聽聽朱煜勳對於王朝滅亡的想法,但是朱煜勳當時只想著能從溥儀那裡拿點打賞,畢竟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哪還有什麼心思談論王朝興亡?

兩人會面結束之後,還沒到半年,溥儀就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逃到了天津。

▲ 莊士敦和溥儀

這一次,朱煜勳顯出他的忠清確是出於至誠的。他千辛萬苦地籌措了幾塊錢坐火車到天津朝見他的故君。當他長跪在他那個亡命的故君之前時,他的故君不久後也和他一樣沉入卑微窮困的境地了。

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延恩侯

五年後的1929年,生活難以為繼的朱煜勳不得不向南京政府申請救濟。內政部經過研究後,決定取消他的承恩侯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的職務,月俸為大洋50元,並列入財政部預算。

按照當時的購買能力,1元大洋可以買20斤米,以今日米價每斤3-5元計,50元大洋可購米1000斤,合人民幣3000-5000元,僅夠維持兩人基本生活所需。

怎奈朱煜勳有老婆孩子,全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全靠這點微薄的薪水支撐,實在是難以為繼。朱煜勳沒有一技之長,在愁苦無計之餘,竟然夥同他人盜掘十三陵某位皇妃的墳墓,並將所得珠寶分贓。

▲ 民國時期的十三陵很破敗

但是,盜墓案很快便被查清,內政部甚是憤怒,由此撤銷朱煜勳的職務。

從此,朱元璋後裔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朱煜勳的下落最終也不為人知。

尾聲

文章的最後,引用了一下張相文先生的話,哪怕到了今天還很有用呢。

以布衣而奄有天下的明太祖,其子孫最後的消息是如此。坐食恩俸,蠢如彘豕;而如朱慈炤,少年流離,反倒教養成知書達禮、練達人情,若非身世所限,必是有用之人。帝制的最大罪惡,即在封建,製造了無數廢物。因此,現在如還有恩蔭承襲之制,政府的優待,不宜在教育上有所姑息,否則,真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

<全文完>

參考資料

[*].理想主義的日子――南街村, 深度財經,2009.

[1].紫禁城的黃昏,莊士敦,譯註者:高伯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坐天下很累,張宏傑,吉林出版社,2012.

[3].記朱侯,張相文.

[4].我的前半生,溥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末代太監孫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來得知大清已亡
    末代太監孫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來得知大清已亡前言: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皇宮裡幹活的多數都是宮女,而在後宮,除了皇上之外的男人也是不允許進入的。【參考文獻】《後漢書》《末代太監》【圖片來自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劉小撐
  • 《末代皇帝》:從天子到囚徒,被囚禁的人生是時代的犧牲
    但是毫無疑問,結局最後是相當可觀的,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殊榮,僅僅就這一點,就足以打敗許多電影作品,而實際上,外國製作團隊的製作班底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輔助。
  • 大清滅亡,那些王公貴族們,最後都哪兒去了?
    到了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突然沒了,當時還有六百多位皇親國戚,大清沒了,很多王公貴族的日子就開始一天不如一天了。這些王公貴族,尤其是那些鐵帽子王,頓時就面臨著一個大難題:失去了收入來源了。原來朝廷給開俸祿,每年給發多少銀子朝廷都有規定,但是這一來,朝廷沒了,收入當然就化為烏有了。首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生活下去。
  • 舊日本海軍的末代旗艦:「山中無老虎,猴子扛大旗」的輕巡洋艦
    【話說軍世】從日俄戰爭到二戰初期,舊日本海軍都是一直比較強大的海上力量,尤其是在二戰前期,全盛時期的舊日本海軍接連大敗當時世界海軍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英美,不過,古語有言:「月滿則虧」,此後舊日本海軍一路敗仗不斷,急劇縮水,這一點從其旗艦的變化中就可以看出來。
  • 《末代皇帝》:未曾脫離樊籠的囚鳥
    他貴為大清皇帝,從小住在金鑾殿;他一生衣食無憂,比同時代很多人都要富貴清心;但他卻也做了一輩子的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管教所。最後只有那皇座下藏著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這是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貝納多·貝託魯奇於1987 年推出的《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的幾個鏡頭,但卻含義豐富的概括了溥儀的一生。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我們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卻被一個義大利人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
  • 為何古人但凡有點錢,都會把祖墳修得很豪華?真能改變子孫命運?
    為何古人但凡有點錢,都會把祖墳修得很豪華?真能改變子孫命運?古代的中國封建社會,最主要的儒家學說,就是以忠孝為精神來教育後人,這也養成了中華民族千年來良好的美德,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始終對祖墳是非常看重的,但凡是有點錢,或者是做上了大官,都會把祖墳修得很豪華?這真能改變子孫命運嗎?總結原因,還是因為重在孝道。
  • 湖北一老農家中祖墳曾冒出青煙,專家挖開之後,要求封鎖整座山
    古人見到自家的祖墳冒出這種青煙,會覺得自己的祖先成仙升天了。哪家祖先成仙有了法力,自然會保佑哪家升官發財、吉祥如意。祖墳冒青煙也成了對古人成功之道的一種鑑定。祖墳的那些事古代中國儒教為尊,雖不言亂力神怪,但儒家倡導的宗族文化,注重祖先崇拜,當然也就對祖墳特別關注。
  • 大艦輕甲,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末代旗艦,「大澱」級輕巡洋艦
    在舊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梯隊中,有一級輕巡洋艦的地位與其他幾級輕巡洋艦有較大不同。和「天龍」級等專門用來領導「水雷戰隊」進行「洋上魚雷戰」的輕巡洋艦不同,舊日本海軍中的「大澱」級輕巡洋艦,是為了配合舊日本海軍中的「潛水戰隊」而專門打造的,是一款與潛艇配合作戰的輕巡洋艦。
  • 袁世凱當過大總統,為何他去世以後,卻沒有葬入袁家祖墳
    按規矩,袁家子嗣去世後,都要葉落歸根,葬入祖墳。但是袁世凱在臨終時,卻專門留下「葬吾洹上」的遺囑。按說袁世凱都做了民國大總統,是袁家引以為傲的人,那麼他為何不肯葬入祖墳呢?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開創了封建王朝制度,而這樣的制度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大清是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也代表了在我國盛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破滅,大清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傳奇故事,而清朝的統治者們也成為了後世的關注對象。
  • 亞洲美男演末代皇帝,女主戲裡戲外讓人討厭,陳凱歌跑龍套
    《末代皇帝》是義大利、英國、中國三家中外電影公司聯合出品,由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主演都非中國人,前三位是美籍華人。《末代皇帝》耗費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展現了溥儀60年時乖運拙的人生。
  • 《末代皇帝》雙姝紅遍好萊塢,著名影星陳衝、鄔君梅因戲成姐妹
    《末代皇帝》鄔君梅細膩演技揚名海外由金獎大導柏納多貝託魯奇執導,國際影星尊龍、陳衝、鄔君梅等主演的影史巨作《末代皇帝》數位修復版,睽違32年將在5月15日重回大銀幕。現今揚名國際的陳衝曾坦言《末代皇帝》的製作像是一場八個月的婚禮,她看到了全世界最頂尖的藝術家齊聚一堂,她說:「我在那段時間裡得到的是我對電影的情感、對電影的愛,我這輩子不會再逃跑了,包括我後來做導演,這份激情都是從《末代皇帝》開始。」
  • 「明火戰清水」——由明清兩代開國及末代皇帝的生辰八字淺說五行...
    「明火戰清水」—由明清兩代開國及末代皇帝的生辰八字淺說五行的更替 陳能雄/文 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古代的天文、地理、中醫、民俗等各方面無不受五行理論的影響,就連歷代王朝的變更也反映著五行生剋的變化更替。
  • 大清滅亡後轟動全世界的新聞:僅僅6個字 卻象徵了一個時代的轉變
    這條新聞的主人公,就是末代皇帝溥儀。按理說大清已經滅亡了,溥儀應該沒有什麼影響力了。其實不然,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是按照清室優待條件: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所以說當時溥儀還是皇帝,只不過沒有權利。他的一舉一動仍然代表著滅亡的大清王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 1922年,他幹了一件小事,卻轟動了全世界。這當中到底有什麼故事呢?
  • 末代皇帝溥儀英文手跡曝光,英語水平起碼專業八級?
    今天看到個不得了的東西——那是咱們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手跡。這娟秀流暢的字跡有沒有被驚豔到?在大清國200多年歷史中,有2.5位皇帝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一個是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光緒皇帝,而最後的半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 俄國末代公主安娜斯塔西亞是否真的是魔法師,逃過了處決?
    安娜斯塔西亞是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最小的女兒,當俄國爆發革命後,沙皇一家被布爾什維克軟禁了起來。因為當時有很多支持沙皇復闢的軍隊和忠於沙皇的舊貴族,所以布爾什維克的秘密警察很快就暗殺了沙皇一家,包括末代皇女安納斯塔西亞。
  • 日本末代武士消亡史
    ▲黑船來航 此後,各國列強紛紛趁火打劫,虎視眈眈的盯上了弱小落後的日本,大清國所遭受的厄運幾乎要同樣降臨到日本頭上了。 ▲明治天皇 與歷史上許多大的變革一樣,明治維新需要打破舊有的利益階級劃分,一個新時代崛起的背後,往往是另一個也許曾經同樣輝煌的舊時代的黯然落幕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登基之時,竟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預示著清朝滅亡的結局。在光緒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大清在1908年的12月2日迎來了最後一任君主——愛新覺羅溥儀。那一年,溥儀才3歲,還是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童,他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載灃的兒子,是慈禧太后定下的大清之主。溥儀登基那一天,北京城的天氣很不好,天很陰,空氣中更是散發著冷氣。溥儀什麼都不懂,為了讓他順順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的生父載灃一直單膝側跪在皇位下面,雙手扶著他。
  • 大清究竟為什麼會滅亡?魯迅:看清朝人走路時的模樣,我就知道沒救了
    ——雨果 在中國歷史上,大清王朝是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也成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而清廷的滅亡是無法改變的,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什麼清朝一定會滅亡呢?有的人把清朝的滅亡歸結於宿命論,因為清朝後三位皇帝同治、光緒以及宣統,這三位皇帝都沒有子嗣,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清王朝的氣數已盡。當然這是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在很多細節上都可以看出清王朝最後總會走向滅亡。
  • 同樣是末世之君,大明的崇禎帝和大清的宣統帝,結局為什麼不一樣
    但是我們知道清朝的末代皇上,宣統帝也就是愛新覺羅溥儀,他的結局卻並不是這樣的。作為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他不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在後來甚至還很罕見的過起了普通平民的生活。這在整個歷史上來說也是非常的少見的,如果我們用溥儀來對比上一個時代,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末世之君崇禎皇帝的話,會發現溥儀確實是非常的幸運的! 那麼同樣是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為什麼溥儀與崇禎的命運卻如此的截然相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