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收錄於話題
#歷史往事
19個
明朝是個很硬氣的朝代,有著「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別看崇禎當了17年皇帝,做了殺袁崇煥、斬熊廷弼、貶孫承宗、逼死孫傳庭等一籮筐自毀長城的破事,看著樁樁件件令親者痛仇者快。
但在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城之時,他卻不拖泥帶水地以一縷白綾結果了自己的性命,臨終前留下了那句「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地下,今去朕冠冕,以發復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錚錚鐵骨豪言,叫多少後世之人扼腕嘆息的同時心生敬意。
▲ 第崇禎的最後一瞥:從煤山遠眺紫禁城
相較之下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一句「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了多少百姓,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反正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甘心」的雷人表態。同為改朝換代的末代皇帝,大明王朝的錚錚風骨,叫賣身投靠給日本人的溥儀矮矬了一大截。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凡事也有例外。大明王朝固然鐵骨錚錚,崇禎皇帝也算得上一條寧折不彎的鐵血漢子,可朱元璋家也有不肖子孫。
大清滅亡之後,溥儀心裡相當難受,因為自己再也做不成皇帝了,變成了民國政府口中的公民。與此同時,另一個人也在自家破敗的庭院中長籲短嘆,因為他再也領不到清王朝發給的那點微薄津貼了,再也不能用明朝皇族後人、大清侯爺的名號養活一家老小了。
這個人就是大清延恩侯朱煜勳。
對於這一猝不及防的巨變,兩個人雖然身份不同,一個是明朝皇族,一個是大清遜帝,但是結局卻相同,都成了舊時代的廢棄物,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桶。對於時代來說,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對於這兩個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何為延恩侯
從清朝入關到康熙晚年,為了防止人們擁戴朱氏後人造反,清政權把各地明朝數百名宗室藩王的後代誅戮殆盡,寧可錯殺千人,絕不放過一個。
到了雍正年間,天下已經徹底太平,朱元璋子孫的存在已經不構成什麼威脅。雍正皇帝又想起「受命之君」應該「禮遇」前朝子孫,這樣才能顯示「興滅繼絕」之盛意。所以他命人在天下訪一個「合格」的朱氏後代,封以高官,來顯示清王朝的寬宏大量。
經過幾年尋找,禮部發現了一個合格人選,直隸正定知府朱之璉。據清廷「考證」,這個朱之璉侯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簡王朱桂之後。
雍正大喜,遂封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世襲罔替,負責祭祀明朝皇陵。
延恩侯一共傳了十二代,由1724年始封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前後整整兩百年。因為1924 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修改「優待條件」,延恩侯的名堂也隨之消逝了。
窮困的延恩侯
朱煜勳襲爵時只有七八歲左右,他一直「延恩」到了清亡之後的民國,按年還向內務府領一筆八百元的年俸,主要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看墳,看守十三陵他的祖先的墳場;另一件事是搖尾苟延的活著。
朱侯的爵位雖然是一等那麼高,但沒有實權,每年的侯俸不足以支持生活,因此朱煜勳也暗中出賣十三陵的樹木以彌補家計。
1919年,教育家張相文在查閱北京市戶口資料時意外地發現了延恩侯的住址,於是和兩位好友一起專門慕名去拜訪他。
他們來到東直門北小街羊管胡同延恩侯的「宅邸」,發現這其實就普通民居,沒有任何侯府氣派,「邸無門額,類尋常百姓」。可見清政府對這個「侯爺」的重視程度。
進了他家門,發現一家上下是旗人裝束。書房桌子上擺著的唯一的幾本書,也是市井所傳的《玉匣記》和《七俠五義》,顯示著這位侯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
這位侯爺「年可三十餘,狀貌粗肥,面帶酒肉氣」,長得和朱元璋一點也不像。見禮寒暄之後,侯爺以為他們是民國政府派來的官員,立刻和他們探討能不能把十三陵土地出租,讓政府開闢成公園,他好用這個錢養家致富。三人一聽,覺得這個人粗俗不堪,沒什麼共同語言,告辭出來了。
▲ 「延恩侯」朱煜勳,明代皇室血脈最後的象徵
延恩侯的骨氣
1924 年,雖然清朝滅亡12年了,但是滿清皇室並沒有像之前王朝滅亡之時的那般悲慘的境遇,反倒可以享受民國政府每年400萬銀元的優待,並繼續住在紫禁城之中。遜位之後的溥儀在宮中賦閒之餘,也會接見一些前清遺老,溝通下感情,聊慰寂寞。
這年8月,清朝宮廷即將從黃昏進入黑夜之際。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看見那一份「宮門抄」有延恩侯的大名,動了個念頭「何不把清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和代表明朝最後的一個人頭碰頭地拉在一起呢?」於是把這個意思對溥儀說了。
結果久居深宮無所消遣的溥儀第一次對延恩侯這個人產生了興趣。
朱煜勳奉到溥儀要召見的「諭旨」後,為了體面,向人借了一套冠服並帶了名片,大清早趕到紫禁城中,與溥儀進行這一次頗有歷史意義的會面。
朱煜勳見到溥儀之後三跪九叩大呼萬歲,可是溥儀當時也才十來歲,與他也素無往來,因此只是慰勉一番後就結束了會面。
一個是退位的小皇帝,一個是沒落的延恩侯,歷史定格在兩人會面的這一瞬間,註定無奈又尷尬,此時兩個沒落皇室子孫在如此尷尬的情景下,不知作何感想。
不過,溥儀老師莊士敦倒是和朱煜勳聊了很久,事實上,莊士敦也想聽聽朱煜勳對於王朝滅亡的想法,但是朱煜勳當時只想著能從溥儀那裡拿點打賞,畢竟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哪還有什麼心思談論王朝興亡?
兩人會面結束之後,還沒到半年,溥儀就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逃到了天津。
這一次,朱煜勳顯出他的忠清確是出於至誠的。他千辛萬苦地籌措了幾塊錢坐火車到天津朝見他的故君。當他長跪在他那個亡命的故君之前時,他的故君不久後也和他一樣沉入卑微窮困的境地了。
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延恩侯
五年後的1929年,生活難以為繼的朱煜勳不得不向南京政府申請救濟。內政部經過研究後,決定取消他的承恩侯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的職務,月俸為大洋50元,並列入財政部預算。
按照當時的購買能力,1元大洋可以買20斤米,以今日米價每斤3-5元計,50元大洋可購米1000斤,合人民幣3000-5000元,僅夠維持兩人基本生活所需。
怎奈朱煜勳有老婆孩子,全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全靠這點微薄的薪水支撐,實在是難以為繼。朱煜勳沒有一技之長,在愁苦無計之餘,竟然夥同他人盜掘十三陵某位皇妃的墳墓,並將所得珠寶分贓。
但是,盜墓案很快便被查清,內政部甚是憤怒,由此撤銷朱煜勳的職務。
從此,朱元璋後裔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朱煜勳的下落最終也不為人知。
尾聲
文章的最後,引用了一下張相文先生的話,哪怕到了今天還很有用呢。
以布衣而奄有天下的明太祖,其子孫最後的消息是如此。坐食恩俸,蠢如彘豕;而如朱慈炤,少年流離,反倒教養成知書達禮、練達人情,若非身世所限,必是有用之人。帝制的最大罪惡,即在封建,製造了無數廢物。因此,現在如還有恩蔭承襲之制,政府的優待,不宜在教育上有所姑息,否則,真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
<全文完>
參考資料
[*].理想主義的日子――南街村, 深度財經,2009.
[1].紫禁城的黃昏,莊士敦,譯註者:高伯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坐天下很累,張宏傑,吉林出版社,2012.
[3].記朱侯,張相文.
[4].我的前半生,溥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刀筆知識局 ,ID:DB_zsj】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