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壞眼神有助人類治療失明—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 九紋犰狳具備許多隱秘的技能——它能夠發現埋在地下20釐米的昆蟲;當它受到驚嚇時,可以向空中跳起一米多高。然而,它的諸多天賦卻不包括好眼神。因為犰狳的眼睛缺少用於探測光線的視錐細胞,它只具備模糊的、無色的視覺系統。犰狳也有接受光線的細胞,稱為視杆細胞,這些細胞是如此的敏感,以至於日光射入會導致這種典型的夜行動物幾乎失明。然而這樣的缺陷對於人類而言卻很可能是一線曙光。

 

為了研究導致人類失明的疾病,科學家在像小鼠這樣的動物身上通常會剔除與視錐細胞相關的基因。這樣的研究有很大局限性,在面臨由許多不同的基因所導致的視錐功能障礙中,研究人員一次只能檢測出其中的一個基因。

 

通過將犰狳與其他親緣關係較近的哺乳動物的基因進行對比,目前一個研究小組已經可以確定在犰狳的體內存在幾個與視錐細胞相關的基因,而這些基因數百萬年來一直處於癱瘓狀態。

 

近日,研究人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通報了這一情況。研究者稱,該研究使犰狳成為基因治療實驗的「最佳候選動物」,這項實驗可以在人類視覺的治療中幫助人們恢復色覺,並為潛在的可治癒人群提供新的治療方案。(楊濟華)

 

《中國科學報》 (2013-11-14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犰狳壞眼神有助人類治療失明
    犰狳也有接受光線的細胞,稱為視杆細胞,這些細胞是如此的敏感,以至於日光射入會導致這種典型的夜行動物幾乎失明。然而這樣的缺陷對於人類而言卻很可能是一線曙光。  為了研究導致人類失明的疾病,科學家在像小鼠這樣的動物身上通常會剔除與視錐細胞相關的基因。這樣的研究有很大局限性,在面臨由許多不同的基因所導致的視錐功能障礙中,研究人員一次只能檢測出其中的一個基因。
  • 虎鯨死亡,人類難辭其咎—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研究太平洋虎鯨死亡原因的團隊發現,一些虎鯨的死亡與人類活動有關。 加拿大卑詩省農業部獸醫病理學家Stephen Raverty團隊研究了2004年至2013年間從東太平洋衝上岸的53隻虎鯨,以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死亡。 該小組已經確定了其中22隻虎鯨的死因。
  • 基因幫助貓糞寄生蟲在體內潛伏—新聞—科學網
    全球約1/4人口長期感染一種不活躍的剛地弓形蟲,這種寄生蟲活躍時可導致失明甚至死亡。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開關」,可以幫助弓形蟲躲避免疫系統,並在體內存活一輩子。   受感染的貓便和未煮熟的食物都會傳播弓形蟲。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DNA受到損傷時,細胞會啟動修復機制,其中針對DNA雙鏈的同源重組修復和針對DNA單鏈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介導的修復是至關重要的兩條修復途徑。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21日晚間,全球性合作計劃「助力戰勝耐藥細菌計劃」(Combating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Accelerator簡稱「CARB-X」)宣布,向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Cellics Therapeutics提供1500萬美元資助,以開發一種新的治療由耐藥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敗血症
  • 脂肪小滴也是抗菌利器—新聞—科學網
    在人類和病原體數百萬年的鬥爭中,細胞並未坐以待斃。 Parton研究小組對小鼠和人體細胞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近日在《科學》發表文章稱,脂滴攜帶一系列參與免疫反應的蛋白質。當危險的細菌進入細胞時,後者會釋放化學警報信號,激活脂滴上的免疫蛋白,從而殺死接近脂滴的任何細菌。
  • 上海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研究發現,特殊類型的神經元死亡不僅導致永久性失明,還導致帕金森疾病。今天23時,國際權威期刊《細胞》發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成果,楊輝研究員、博士後周海波為共同通訊作者。需要指出的是,要將研究成果真正應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詳見↓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外界絢爛多彩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中存在一套完整的視覺通路,而連接眼睛和大腦的神經元就是視神經節細胞。作為眼睛和大腦的唯一一座橋梁,視神經節細胞對外界的不良刺激非常敏感。
  • 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大腦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神經機制
  • 生物鐘逆轉可恢復年老小鼠視力—新聞—科學網
    但研究人員提醒,目前為止,研究只在小鼠身上進行了試驗,該方法是否適用於人類,或其他因時間而受損的組織、器官,還有待觀察。 衰老以多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包括添加、移除或改變DNA上的甲基等化學基團,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會不斷累積。有研究人員提出,追蹤這些變化可以作為校準分子時鐘以測量生理年齡的一種方式,這種評估考慮了生物磨損,可能會與實際年齡有所不同。
  • 自閉症基因療法致患者雙腿殘疾—新聞—科學網
    但鑑於該試驗中的基因療法有所起效,且對指導類似腦部疾病的治療有借鑑意義,研究者可能還要認真考慮如何降低該療法的風險。 安格曼症候群是由人體內名為UBE3A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引起的,在患者體內,他們的腦細胞不表達活性UBE3A蛋白。
  • 新冠肺炎患兒咳嗽可用清宣止咳顆粒—新聞—科學網
    為此,《世界兒科雜誌(英文)》編輯部從兒童感染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標準、輔助檢查、臨床分型、鑑別診斷、治療與預防措施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對患兒診療策略的制定有指導作用。 針對乾咳這一症狀,記者注意到在《湖南省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臨床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試行第一版)》和《河南省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兒童管理專家指導意見(第一版)》中,都推薦使用清宣止咳顆粒。
  • 鬼滅之刃:炭治郎左臂殘廢,右眼失明 鬼舞辻助其恢復成無傷狀態
    鬼滅之刃:炭治郎左臂殘廢,右眼失明 鬼舞辻助其恢復成無傷狀態時間:2020-04-28 13:14   來源:火星戰士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鬼滅之刃:炭治郎左臂殘廢,右眼失明 鬼舞辻助其恢復成無傷狀態 太陽出山並非意味著決戰結束,但炭治郎捨棄鬼之力後轉化為人,證明是鬼殺隊的勝利。
  • 東方論壇在滬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認為,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當前人類健康正受到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人口流動增加、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等加劇了人類健康問題的複雜性,生態環境的改變同時也給病毒提供了大量的「溢出」機會。 陳國強認為,「全健康」要構建「人類健康衛生共同體」,就是把人的健康、動物的健康、環境的健康三者作為有機的整體加以研究。
  •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跟蹤早期心臟形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認為更好地了解它的起源有助於為再生心臟治療提供信息,也可以提高我們對先天性心臟缺陷的認識。 圖譜展示了一個老鼠胚胎心臟剛剛開始形成的階段。在初期,這些細胞排列成典型的新月形,並且已經表現出緩慢有節奏的收縮。隨著發育,圖中綠色、紅色和品紅代表了構成心臟的不同區域。胚胎期的心臟在這個階段被描述為「線形心臟管」,並可以看到心室開始形成和成形。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乾旱和人類活動迫使象鳥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群滅絕。 圖片來源:WALTER A.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 變白的頭髮還可逆轉—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頭髮變白是自然可逆的,且這種變白和逆轉與行為和心理的壓力變化密不可分。 研究人員對14個志願者的397個頭髮樣本進行成像和數位化分析,其包含純深色,純白色及由黑變白的三種色素沉著模式。他們對同一來源的深色和白色的HS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分析,從中提取定量到323種蛋白質,經過分析發現,與深色頭髮相比,白髮中有67個蛋白上調,主要參與蛋白質合成和胺基酸代謝、抗氧化酶、葡萄糖及脂質代謝過程等;有23個蛋白下調,主要涉及與黑素體生成、分泌及跨膜轉運相關的溶酶體蛋白和主要角蛋白等。
  • 歐空局推遲火星探測計劃—新聞—科學網
    3月12日,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航天局局長進行會晤,並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決定。 儘管準備工作幾近就緒,「但我們不能走捷徑」,歐洲空間局局長讓·沃納表示,「今年發射意味著犧牲必要的測試。做出這一決定非常艱難,但我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
  • 有多少彗星來自外星系—新聞—科學網
    瑞士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Tom Hands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合作者Walter Dehnen,使用數學模型估計了有多少長周期彗星——那些繞太陽運行200年或更長時間的彗星——可能是星際訪客。相關研究日前刊登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假設彗星來自奧爾特雲。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320萬年前,人類的老目前「露西」似乎能直立行走,但仍在樹上生活。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