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這首民歌描寫了怎樣的男歡女愛?引來三位國學大師論爭

2020-12-19 晉公子

本期話題

一首《詩經·召南》中的民歌,引發了顧頡剛、胡適和俞平伯三位國學大師的筆墨官司:它到底描寫了一段什麼故事?是貞女拒絕男人的暴凌?還是發生在春日裡的美麗戀情?

我很奇怪,以您倆篤信《詩經》為歌謠為文學的人,何以還如此拘執?鄭玄、朱熹以為那個貞女,見了強暴必是凜乎不可犯也;而您倆以為懷春之女,一見吉士,便已全身入抱,絕不許有若迎若拒之姿態了。您倆還真是樸學家的嫡派呀!——《讀詩札記》

這是我最近讀到的一封令人忍俊不禁的舊信。舊信的作者以及他在信中提到的「您倆」都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泰山北鬥。

三位貫古通今的國學大師在往還不斷的書信裡錙銖必較地打起了筆墨官司,而爭論的焦點居然是關於一首古詩,關於這首古詩裡描寫的男女幽會的細節。

這首詩就是《詩經·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詩·召南·野有死麕》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該是寫到了一場發端於曠野之中的男歡女愛。一個男人企圖用「死麕」(也就是「死鹿」)來引誘懷春的女子。而關於女子的回應,詩歌的卒章記下了她的三句話,引得古往今來的學問家們各執一詞,聚訟不休。

從漢代的鄭玄到宋代的朱熹,古代中國的學者們大多將女子的三句話理解為對男人的嚴詞拒絕

因為根據《周禮》等書記載的古代婚俗,男女之間的定情與結合都須經過媒氏的穿針引線。沒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野合會招來官府的懲罰和輿論的譴責。無論鄭玄還是朱熹,都是孔門的後學,都相信《詩三百》是儒家創始人孔子親手編纂的。

傳說孔子刪《詩》,意在助教化、正人倫,他老人家又怎會容許一首描寫男女野合的淫邪之作濫入《詩經》呢?

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吧,鄭玄與朱熹不僅篤定女子拒絕了男人的勾引,甚至還推論,像男人這樣非禮女性的行為不可能發生在西周的治世,而只會是殷末周初的亂象,換言之,是紂王淫風的餘毒

開篇提到的三位國學大師中,最早站出來向鄭玄、朱熹開火的是顧頡剛,他說:

(《野有死麕》第三章的)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你慢慢兒的來,不要搖動我身上掛的東西(以致發出聲音),不要使得狗叫(因為它聽見了聲音)。」這明明是一個女子為了得到性的滿足,對於異性說出的懇摯的叮囑。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聖人之道迷濛住了。(中略)經他們這樣一說,於是懷春之女就變成了貞女,吉士就變成了強暴之男,情投意合就變成了無禮劫脅,急迫的要求就變成了凜然不可犯之拒!最可怪的,既然作凜然不可犯之拒,何以又言姑徐徐而來?——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從前我讀顧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他回憶自己小時候跟私塾先生讀《詩經》,是不大開竅的。嚴師的教訓甚至嚇得他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如此想來,顧先生對塾師慣講的《毛詩正義》和《詩集傳》怕是從一開始就不大信服。一個幼童懾於塾師的嚴威,雖不敢自由發表他的見解,但長大成人之後,「桀驁不馴」的個性終究還是醞釀出了「離經叛道」的思想。

直指《野有死麕》的卒章描寫的是女子對情郎的叮囑,我想,我們都應該感謝顧先生的勇氣。因為他說破的或許正是鄭玄、朱熹不敢說破的「皇帝的新衣」。只不過,顧先生的理解方向雖然不誤,他對詩句的翻譯卻將男子形容得猥瑣不堪。

我甚至因為他的翻譯而產生了恍惚:詩中的女主人翁怕不是王熙鳳吧?難道是她在「叮囑」賈瑞,「你半夜裡從後門悄悄地來」?

關於顧先生的這點不妥,他的精神導師、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顯然是看出來了,因此他提議顧先生修改兩處細節:

你解《野有死麕》的卒章,大意自不錯,但你有兩個小不留意,容易引起人的誤解:(一)你解第二句為「不要搖動我身上掛的東西,以致發出聲音」;(二)你下文又用「女子為要得到性的滿足」字樣,這兩句合攏來,讀者就容易誤解你的意思是像《肉蒲團》裡說的「幹啞事」了。「性的滿足」一個名詞在此地盡可不用,只說那女子接受了男子的愛情,約他來相會,就夠了。「帨」似不是身上所佩(中略),佩巾的搖動有多大的聲音?也許「帨」只是一種門帘,而詞書不載此義。——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雖然胡先生竭力避免將《野有死麕》的卒章引向某種性的暗示,但是,就算我們承認「無感我帨兮」的「帨」不是女子的佩巾而是門帘,這個訓釋的調整在事實上仍無助於防止我們產生「幹啞事」的非非之想。

更何況,以「帨」為門帘,就連胡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找不到訓詁學上的堅實依據。看到兩位朋友有些技窮,俞平伯先生這才說出了開篇的那一段話。對《野有死麕》的卒章,俞先生是這樣理解的:

我對此章作解,微與您倆不同。我以為卒章三句,乃是三層意思,絕非一意復說。「無使尨也吠」,意在沒有聲音,便作幽媾。若「無感我帨兮」,本意既不在有聲音與否上面,你們所論絕未中的,反覺疑惑叢生了。——俞平伯《讀詩札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討論》

卒章三句絕非一意復說,俞先生的判斷該是精審的。只是,三句是否說了三層意思,據我淺薄的見解,恐怕也未必然。

仔細揣摩這三句話的意思,「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似是語序倒裝的兩句,說的是一層意思。女子的佩巾系在小腹之前。男人急於與她作雲雨之歡,慌腳忙手地扯下佩巾,引來了她的嬌嗔:「別拉扯我,慢慢兒來嘛!」

如果我這樣說,您還不能參透詩人含蓄的暗示,那或許,看看電影《綠椅子》開篇的一段戲能夠幫助您重構詩歌裡的情境吧。

從《野有死麕》的卒章三句來看,詩人創作之大膽顯然大大超越了我們對《詩經》溫柔敦厚的固有印象。太史公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國風》好色而不淫」。這個評價,《野有死麕》洵足以當之。

雖然詩人寫到了「無使尨也吠」,但他的用意端在形容女子幽會時的嬌羞之態,而不是揭露她和情人的做賊心虛。

因為說到底他們並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只要我們對西周的婚俗稍加考據,自然會發現,這場自由婚式的結合是無悖於禮法的

參考文獻:孔穎達《毛詩正義》;《俞平伯全集》第三卷。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詩經》這首雲雨詩,聽完讓人不好意思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裡面詳細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調。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其中風收錄了周代各地的民歌,也就是膾炙人口的民間小調,講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你以為《詩經》中的愛情都是含蓄又哀傷的?那可就錯了,古人開起車來,常人都無法駕馭。
  • 一首通俗易懂的民歌,質樸直白,卻寫出了很深的道理
    不論是「萬口傳頌」的李杜詩篇,還是「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柳永詞,這些詩歌的流傳廣度上,都趕不上民歌。這並非是信口胡說,而是史學大師、民俗專家顧頡剛先生提出的觀點。無論是今天我們熟知的詩經,還是古詩十九首,還是北方民歌,都是以質樸直白為主,而這種質樸直白恰恰賦予了詩歌生命力。詩經裡面的「風」實際上就是先秦時代各地的民歌,而古詩十九首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多麼直白,敕勒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畫面感多強,可是並不晦澀,因此語言晦澀和深刻是兩碼事。
  • 想要完整理解《詩經》的深層含義,首先要明確這3個問題的答案
    二、《詩經》的「國風」內容,到底是不是屬於民歌?在各類文學史中,對「國風」是民歌的說法,幾乎已經是蓋棺定論了。最初的來源,並不是古人,而是近代的魯迅,他在《門外文談》裡提到: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
  • 國學入門書目:《詩經》
    《詩經》內容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記錄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作品,時間跨度約五六百年。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 國學女大師為何頻頻「翻車」,到底實力如何?會被一首詩打回原形
    國學女大師為何頻頻「翻車」,到底實力如何?會被一首詩打回原形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卻因一首詩「翻車」前言: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為了工作忙忙碌碌,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沒完沒了的事物上。
  • 什麼是國學,是漢語,還是詩,詞,怎麼國學大師如牛毛,聞所未聞
    其實國學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具體的定義。上述相對的定義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大家如果覺得還不明白,淵回下面總結一下,可能會讓大家更加清楚,具體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我們國學,而國學的精髓是我們儒釋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
  • 專研國學登上百家講壇,她被譽為國學大師,也被人說是廢話連篇
    讀國學的大學老師但是,要說身上熱度最高的一位,還是要屬於丹。如今,於丹的身影不再活躍在熒幕之上。有關她的話題卻還是不減當年。那麼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被大北學子轟下臺的她。世界公認的國學大師能夠把古文講得像白話文一樣簡單易懂。靠的是她深刻的理解是豐富的閱歷。觀眾對她深入淺出的雞湯很買單。一時間,於丹和國學帶來了網絡的高潮。
  • 耐人尋味,幾首耳熟能詳的外國經典民歌
    印尼民歌《星星索》是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也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文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這首歌曲以它獨有的風韻和魅力,風靡世界。這首櫻花是日本傳統民謠,歷史十分悠久,是一首描寫春天美景的日本傳統民謠,產生於江戶時代,是為兒童學習日本箏而作,詞、曲作者已不可考。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東京音樂學校的《箏曲集》開始有正式記載。現在已成為日本流傳最廣的民歌之一。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官山鎮:呂家河新民歌《關關雎鳩》入選央視民歌中國
    中國》欄目擬於2020年6月20日在總臺光華路辦公區E01演播廳錄製《民歌歌聲裡的中國》湖北民歌專場,節目精選湖北各地經典傳統民歌曲目全新演繹,賦予傳統民歌新的音樂元素,邀請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共同參與錄製。
  • 於文華《詩經 黃鳥》:一曲驚悚悲歌
    vid=521653      《國風•秦風•黃鳥》是一首描寫用活人陪葬秦穆公的敘事詩,全詩共三章,構成三幅用活人陪葬秦穆公的連環畫面。《黃鳥》這首詩是採用黃鳥作起興,讓人們想到生活在秦穆公時代的人,連黃鳥也不如。此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雙關語的運用,增強了悽慘的悲涼氣氛,渲染了以人為殉的悲慘,從而控訴了人殉制度的罪惡。
  • 一代國學大師,毒舌又自戀的王國維,留下16字遺言,竟成一不解之謎
    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如雨後春筍般,絡繹不絕,而談到其中最為讓人信服的,除了陳寅恪外,還有一個王國維,王國維是滿清遺臣,終此一生,他在美學,哲學,文學,史學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將他稱為一代國學大師,那是名副其實,民國成立後,王國維任清華四導師之一他曾任清宣統朝五品銜南書房行走,算是清朝遺老。當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也就「失業」了。
  • 100年後,範曾會被稱為「國學大師」嗎?
    範曾是當代有名的畫家,主流媒體對其評價甚高,據百度百科介紹「範曾是我國當代大儒、思想家、國學大師、書畫巨匠、文學家、詩人,他是當代中國集詩書畫、文史哲、儒釋道於一身的文化大家。」以如此崇高的讚譽來評論一位畫家,真可謂是「千古第一、絕無僅有」。所以,不少喜歡傳統文化之人常常帶著疑問來探討這個問題,範曾老師究竟有著怎樣的雄才大略,何來有此崇高的文化聲譽呢?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第一篇,為何要寫採摘荇菜?
    來自南方的民歌作品《關雎》是《詩經·周南·關雎》,是《風》的第一篇,也是《詩經》的第一篇。而將一首愛情民歌放在儒學六經之一的《詩經》開篇,也說明即使是儒者,對於這種人類浪漫情感的表達是喜愛並尊重的。《詩經》三百零五首,分為「風、雅、頌」三部。
  • 「國學教母」於丹:從國學大師到「學術騙子」,她到底怎麼了?
    當年,有人把於丹稱之為"國學教母",這個因《百家講壇》而走紅的學者,本來應該有著極佳的觀眾緣,可是,短短幾年,於丹就把自己辛苦打造的形象毀得一乾二淨。如今的於丹幾乎是銷聲匿跡,上臺演講甚至會被人轟下臺,從"國學大師"到"學術騙子",令人唏噓。
  • 有人說這首詩道德敗壞,甚至有的家長要求從課本上刪去這首詩
    但是這首古詩詞被批判道德敗壞,甚至有些家長希望能夠從教科書中刪去,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詩經·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 20歲的毛澤東讀《詩經》: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立志救民於水火
    毛主席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那麼,從小熟讀《詩經》的毛澤東,他的思想的形成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毛澤東和《詩經》的那些事兒。一、毛澤東和《詩經》的淵源我們讀《詩經》時經常會聽到毛詩,那麼這毛詩來源於哪裡呢?
  • 從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於丹與蒙曼經歷了什麼?
    蒙曼正所謂「物極必衰」,這是國學中很常見的一個道理,於丹在最紅的時候盛極必反,蒙曼也在成為「一姐」後,開始參加各種節目,正是名利雙收的時候,在另一檔國學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蒙曼講解小學生都會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詩經周南》就是「楚風」
    但是《詩經》裡面為什麼沒有「楚風」?今天來看原屬楚國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蘇也是民歌一丟丟呀,難道古代楚國就沒有民歌麼?在《詩經》裡面能尋找到「周南」的位置嗎?《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莒》《漢廣》《汝墳》《麟之趾》被《詩經周南》收錄的只有上面11首,而內容與地名相關的只有《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