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主按皇后之禮下葬,但是丈夫卻獲罪致死,真相被騙近千年

2021-01-20 清風明月話歷史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的最幼女,出生於貞觀八年(634年),十分受唐太宗的喜愛,九歲便被初封為衡山郡公主。《唐六典》中說道:「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可見唐代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然而,衡山卻成了新城公主的封號,由此可見,太宗對女兒的鐘愛之心。

(圖為新城公主的漫畫像)

古語有云:「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句話確實不錯,新城公主嫁了三回,但是婚姻並不幸福。

貞觀十七年正月(643年),魏徵臥病不起,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賞賜藥物膳食無數,還命御醫長住魏徵府中,以備不時之需。十六日,唐太宗與皇太子再次親臨魏徵府,淚流滿面問他還一偶什麼未盡的心願,魏徵達道:「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唐太宗決定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與魏徵的兒子。他指著身旁的衡山公主,對魏徵說道:「魏公,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吧!」可惜,病入膏肓的魏徵面對如此厚賜,卻已無法起身謝恩了。第二天(十七日),魏徵病逝。

同年四月,侯君集謀反,魏徵曾推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唐太宗懷疑魏徵與侯君集結黨,一氣之下,寫下詔書停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至此,新城公主的第一姻緣也就此作罷。

貞觀23年(649年)二月六日,唐太宗精挑細選,終於再次為女兒敲定了婚事。他將衡山公主許配給了長孫操之子長孫詮。這長孫操乃是新城公主母親長孫皇后的叔父(又是近親結婚),唐初長孫家族備受太宗寵遇,地位顯赫。因為長孫詮尚主之故,太宗特意將其父長孫操升為了岐州刺使。

唐太宗對此次婚配十分滿意,親自籌備衡山公主的出嫁事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操辦的太過複雜,婚姻沒有籌備完成,唐太宗便不幸去世。這或許是太宗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高宗即位後,對胞妹疼愛有加。他為了不耽誤衡山公主的青春,想要衡山公主守孝滿一年後,便讓她成婚。科室,此舉卻遭到大臣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衡山公主必須為父守孝滿三年方合禮儀。高宗皇帝性格柔弱,只能作罷,最後在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滿三年整的前三天,唐高宗才把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並增邑5000戶,以慶賀妹妹出嫁。

(圖為新城公主的劇照)

儘管婚事幾經波折,但是這段婚姻卻是美滿的。公主與駙馬感情和睦,琴瑟相諧。可惜好景不長,顯慶四年(659年)長孫家族遭難,長孫詮被牽連流放巂州並被地方官所殺。

新城公主在墓誌上寫道:「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可以想像,這段幸福的婚姻確實讓新城公主難忘。新城公主對駙馬之死十分不滿,終日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唐高宗不忍見妹妹如此消沉,又將她安排了一樁婚事,將她轉嫁給出自京兆韋氏的韋正矩,還在短時間內將韋正矩連升八級,一時平步青雲。或許是新城公主與前夫的感情太過深厚,一直無法忘懷,所以影響了這段婚姻。史書上記載,這段婚姻並不美滿,以至有了韋正矩失禮於公主的傳聞。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臥病不起,高宗知曉後,特地為妹妹興建了建福寺祈福。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於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唐高宗悲痛欲絕,無法接受事實,命人調查妹妹死因,韋正矩無法辯駁。高宗盛怒之下,遷怒駙馬韋正矩,便殺了韋正矩。

龍朔三年(664年)三月,唐高宗下令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身為公主卻享有皇后的葬禮規格,這在唐朝僅此一例。如此破格下葬的行為,說明了高宗對妹妹的鐘愛之心。

新城公主死後,高宗命人調查,最後卻殺了

韋正矩。因此許多民間傳聞,都說

新城公主是「死於

韋正矩的

家庭暴力,所以高宗才斬殺

韋正矩

」。那麼新城公主到底是不是死於家暴呢?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可笑的。

(圖為新城公主的劇照)

第一,韋正矩不敢家暴新城公主。

中國有句古話,「打狗還得看主人。」這新城公主是唐太宗之女,唐高宗的親妹妹,一直很受太宗和高宗的寵愛,並不是沒有依靠之人。我想只要韋正矩腦子不傻的話,應該不會對新城公主家暴的。

第二,韋正矩沒有對新城公主家暴的理由。

韋正矩短時間內由奉冕大夫升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平步青雲,連升八級,還不是因為新城公主。韋正矩肯定知道新城公主是自己前途的一大助力,只要腦子還算正常的人,都知道要跟她搞好關係,不能鬧翻,韋正矩又怎麼可能家暴新城公主?

第三,駙馬「遇主不以禮」應該是個誤傳。

新城公主與長孫詮感情和睦,琴瑟相諧,但是長孫家族遭難,長孫詮被牽連流放巂州並被地方官所殺,新城公主一直無法釋懷,直接影響了身體和第三段婚姻。由於心中一直未放下前夫,與韋正矩相處過程中出現問題,又因為身體不好,病中脾氣暴躁,故而與駙馬生活中可能有過一些爭吵,卻被外面誤傳為「遇主不以禮」。而且《讀禮通考》中記載,「唐高宗後來又將韋正矩與新城公主合葬了,而且駙馬碑至宋朝還存在」由此可見,韋正矩並未殺害公主,若非如此,以皇家威嚴,怎可能允許兇手與公主合葬?

-謝謝閱讀,歡迎訂閱收藏與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歷史上唯一一位以軍禮下葬的女子-大唐平陽昭公主
    「天下紛爭中原逐鹿,馳騁疆場父兄齊名,娘子雄關今猶在,千年猶憶女將軍」財力所支持,但這天下,自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長達近300年的紛爭才安歇不過20年左右,天下人心思定,怎能經得起如此動蕩。也是在這一年的五月,李淵決定起兵,此時的平陽昭公主正與丈夫柴紹身在長安城中,李淵派密使要召回二人,但是二人又不能同時離去,柴紹又擔心平陽昭公主的安慰,公主卻說道:「你應該走,我一女子更容易躲藏。」
  • 此女子是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生母是元貞皇后,哥哥是開國皇帝
    說到古代公主,我們首先認為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很尊貴,但命運往往不能自主,很多時候可以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但是有些公主一生都過著令人滿意的生活。歷史上一位公主活得最久,生母死後被追認為元貞皇后,哥哥是開國皇帝。
  • 日本平民皇后:一個死後拒絕跟丈夫合葬,一個被逼為生育的機器
    如今世界雖然進入到了現代民主文明的時期,封建制度已經被淘汰了,但是世界上還是有著許多的貴族,很多國家保留著皇室,即便現在這些國家的皇室大多是「吉祥物」,可在民眾新中依然有著對皇室的敬畏 之情。
  • 史解熱劇《清平樂》:福康公主真敢夜叩宮門?真相比大劇更狗血!
    福康公主與李瑋成婚後,心結仍然難以解開,對丈夫李瑋萬般排斥,終於與婆家起了衝突,不顧一切地夜扣宮門,打破帝國最嚴苛的規矩。福康公主之舉,引發了朝野的滔天非議,司馬光甚至要在大殿之上「碎首進諫」。夾在中間的宋仁宗趙禎,也在愛女之情和維護治國理念之間掙扎得遍體鱗傷。最終,公主以半瘋狂的抗爭,始終未屈服於「成為李瑋真正妻子」的命運,卻與懷吉永生不得相見。
  • 細講乾隆兩位皇后:出身不同,命運各異,卻都在丈夫心中無可替代
    一是充入帝王后宮;二是被指派給近支宗室。近支宗室指的一般是皇子、皇孫,以及與皇帝同祖父的血脈宗親。我們最熟知的天字一號模範夫妻,乾隆皇帝最寵幸的富察皇后,就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參加選秀女,在選中後被雍正皇帝指婚於皇四子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同年七月,16歲的弘曆與15歲的富察氏舉行婚禮。由於,富察氏是雍正指婚,弘曆明媒正娶的,所以,15歲的富察氏也就成了弘曆的福晉。
  • 愛子公主女大18變!遺傳雅子皇后美貌基因,變瘦後撞臉奶茶妹妹
    愛子公主女大18變!遺傳雅子皇后美貌基因,變瘦後撞臉奶茶妹妹去年德仁天皇繼位,成為日本第126代君主,雅子也順利冊封為日本皇后。當年雅子是全日本最有前途的女外交官,但卻被迫嫁入王室,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 唯一敢穿龍袍下葬的女人,衣服上有十幾萬顆珍珠,留下了千古之謎
    在中國古代,自「周公制禮」以後,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距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身份不同的人、天子、諸侯、醫生、神父和平民可以擁有的生活完全不同。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晉朝自稱皇帝後,這種等級差距變得更加明顯,皇帝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與眾不同。
  • 公主嫁娶花銷太高,諫官魏徵直言進諫,受到長孫皇后表揚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就能將忠言逆耳聽進去,重視賢良之臣。誰能想到這個小女孩長大以後,果真成為一國皇后,嫁給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李世民還未登基,她還是秦王妃的時候,她就在家相夫教子,大體識禮,並且極大地促進李淵和李世民的父子關係。
  • 三國第一美女甄宓:為何會被「披髮覆面」和「以糠塞口」後下葬?
    建安九年,甄宓因為姿貌絕倫,被曹丕所納,婚後深得寵愛,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東鄉公主。 本來,甄宓是曹丕登基後,最佳的皇后人選。怎料,六年後,卻被曹丕賜死於鄴城,並被「披髮覆面」和「以糠塞口」後下葬。據說,這種處罰最殘忍,即便到了陰間也無處訴說自己的冤情,甚至於無法投胎轉世。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才讓曹丕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曾經的愛妻呢?
  • 中國歷史上有位美女,穿龍袍下葬,慈禧也僅僅是鳳袍,她憑什麼?
    即使是清朝時期當政四十多年的慈禧太后,權力地位幾乎和皇帝沒有什麼差別,但她也只敢穿著鳳袍,最多在下葬的時候玩玩花樣,繪畫龍鳳圖案的時候,鳳在上,龍在下,顯示她高人一等的身份,
  • 清朝的太妃和皇后,誰的地位更高?或許,和你想的並不一樣
    此等處,爾總管理當稟阻,乃並無一言道及,亦難免罪。朕若不傳,恐於國體乖違,所關重大。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在雍正皇帝的這道諭旨中,明確說明了郭絡羅氏的獲罪之由,「氣度竟與皇太后相似」,乃係其「全然不知國體」,有違宮中定製的僭越之舉。
  • 貌美皇后一生無錯卻無故被廢,皇帝晚年後悔不已:當年不懂事
    這樣的劇本創作固然是能更加的吸引觀眾眼球也能讓人物更加立體豐滿,但是歷史終究不是按著劇本來演,那麼歷史上的胡皇后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後來胡皇后生下來兩個公主,分別是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但是可惜永清公主早亡。
  • 蕭燕燕的四嫁孫女:首任丈夫是嫡舅被親娘殺,四婚又嫁給族舅
    巖母堇生卒年不詳,按契丹女子十五六歲結婚的傳統,根據她結婚的時間太平元年(1021)推算,她大約生於統和二十三年(1005)。當時聖宗的齊天皇后蕭菩薩哥,是聖宗舅舅蕭隗因之女,也是蕭燕燕的親侄女,聖宗和齊天兩人是親親的表兄妹關係。和蕭耨斤家族相比,蕭菩薩哥家族略顯單薄,她只有兩個親兄弟,分別是蕭紹矩和蕭紹業(契丹名浞人、鉏不、啜不、浞卜),蕭紹矩迎娶了聖宗的侄女、國王隆慶之女陳國公主,但蕭紹矩不幸早亡。
  • 皇后之位被妹妹茜茜取代,愛人因病早逝,海倫公主卻活出自我價值
    海倫公主的母親露多薇卡公爵夫人非常擔心她的長女會一時想不開,跑去女修道院做修女。海倫公主的確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在經過全家人的勸說之後,她終於答應了不去做修女了。但是訂婚失敗的陰影實在太大了,海倫公主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她不敢面對男人,一直保持單身。
  • 此女是史上唯一穿龍袍下葬的格格,誰給她那麼大膽子呢?
    劇中藍齊兒格格的命運還是比較悽慘的,被迫去和親,然後丈夫準葛爾丹又被父親康熙所滅,最後她在痛苦中過完後半生,非常悽涼。 歷史上的藍齊兒格格可不是這樣的命運,一生過得可是非常美好呢,藍齊兒格格自小聰明懂事,活潑可愛,深得康熙皇帝的歡心,19歲時,受封和碩榮憲公主,36歲時又晉封為固倫榮憲公主。
  • 她姿色美麗,身為皇后卻無過被廢,皇帝晚年後悔不已:當時不懂事
    朱瞻基繼位為明宣宗,以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冊立時有寶有冊,貴妃則無寶有冊,顯示區別。但是,孫氏貴妃卻有寶有冊,這明顯不合規矩,但也沒人敢明著說,因為孫貴妃深得皇上寵愛,胡皇后只是名義上的尊貴而已。雖然胡善祥貴為一國之母,但她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加上對婆婆張太后十分的孝敬。
  • 趙匡胤兒子離奇死亡,遺孀被剝奪皇后待遇,趙光義真是幕後兇手嗎
    趙光義下旨,將宋氏的靈柩停放在普濟寺,也不讓大臣們按規制行服喪。翰林學士王禹偁看不下去了,他指責趙光義不遵禮儀慢待宋皇后,被趙光義貶出朝廷: 「孝章皇后崩,遷梓宮於故燕國長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與客言,後嘗母信儀天下,當遵用舊禮。坐謗訕,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
  • 叛主求榮的曾祖,人才輩出的娘家,失去自我的樣板皇后沙濟富察氏
    (注4)但是,人李榮保孩子爭氣,閨女做了皇后,被追封一等公;兒子傅恆立了軍功,他又混上「莊愨」的諡號,不比哥哥們差啥。孝賢皇后嫁過去的時候丈夫身邊就有一堆格格了,扯什麼初戀和第一個女人啊?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 已婚民婦,平步青雲當上皇后,漢武帝之母王娡到底有多厲害?
    一天,臧兒找了一個算命先生給女兒王娡算了一命,發現她有大富大貴之相。而臧兒左看右看,覺得金王孫這個女婿怎麼也不像一個富貴之人,白取了"金王孫"這個名字。王娡毅然扛起重振家族的責任,加上她本就貪戀富貴,愛慕虛榮,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飛上枝頭做鳳凰的機會,也就顧不上名節,扔下丈夫和和嗷嗷待哺的女兒入宮了。
  • 成祖徐皇后:將門虎女一賢后,困頓夫弟相鬥,死後停棺六年下葬
    而且待人接物文雅有禮,見過的人無不稱頌。美名傳到了馬皇后耳中,跟朱元璋建議讓兒子求取。朱元璋認為四子朱棣性格狂暴,須有賢淑之妻時時規勸。隨後向徐達提議兒女聯姻,徐達當即應允叩謝。徐氏14歲時,和朱棣成親,被封為燕王妃。她很有婆婆馬皇后的美德,簡樸不張揚、對丈夫體貼做事謹慎,很受公公婆婆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