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初三娃的家長,我進入了一個機構組建的中考規劃群。或許是家長們忙於應付孩子們的學業,這個群波瀾不驚。突然有一天,群裡湧進一批小學家長,看著他們的對話,我被驚到了,感嘆著,這屆家長都這麼雞血嗎?
「現在小學3年級,目標是第二梯隊以上國際部,如何規劃」「CAE也不難啊,北京牛娃四年級就CPE了」「我家娃四年級,現在一周就三個數學班,其他全是自學。因為沒時間上機構,路上浪費時間,我娃現在連吃個蘋果的時間都沒有」「五年級要把數學能拿到的杯杯碗碗都拿到,6年級才能輕鬆開始學初中的課程了。」
還有一位家長焦慮地問:「聽說早早培二年級已經選拔完了,是不是幼兒園就要開始奧數訓練了?」
群裡一位坐標廣州、一周給女兒「報了三個奧數班的爸爸還說:「看到北京孩子早培班的數學強度,我頭皮發麻,我家普娃能進集訓隊,也就OK了。」
不僅如此,這位爸爸還給女兒規劃了五年級開始學德語,初中達到C1水平,據說相當於英語的CAE,將來出國留學目標就不局限於英美,還可以選擇瑞士德國。
而一位據說早培上岸的北京家長喊話那位孩子沒時間吃蘋果的家長:「學校的課程可以停止了,全力加速,小學校內課程,基本上都是陪孩子成長的低檔遊戲,什麼時候介入都來得及。奧數的學習來不及。」
家長們群情激憤,紛紛請北京爸爸和廣州爸爸介紹規劃經驗,沒有人對北京爸爸提出的6、7歲孩子放棄校園生活,早早進入競爭氛圍提出異議。
我貓在這個中考規劃群裡,被一群小學家長驚掉了下巴,與他們相比,想想5、6年前的我們,那簡直就佛繫到天上去了,別說FCE,六年級下學期還不知道劍橋體系為何物,奧數更是四年級才開始上了一個班,雖然拿到了迎春杯一等獎,但集訓隊是從來不敢想的,甚至連規則都沒整明白。
是時代變了,還是當時我們的認知原本就不夠?不得而知,也許正如那兩位爸爸所說:「頂尖牛娃的家長自成一個圈子,一般不與認知達不到的家長閒聊,浪費時間。」
這些小學家長們的討論讓我想起最近那個很熱的詞——教育內捲化。說的似乎就是家長們在教育上投入越來越多,但效果卻越來越不明顯。於是,為了早一點上岸,孩子們的起跑線越來越提前,甚至採用極端辦法出其不意獲勝,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00後、10後孩子們,他們被裹挾著,不知不覺就被捲入到了這股無法抗拒的潮流中,要麼在校內外的課堂上聽課,要麼在書桌上完成作業,吃飯睡覺都需要控制時間,壓根沒有玩耍的機會。
家長和孩子都認同的邏輯就是少玩多學習,成績就會提高,排名就會靠前,就能進入好學校,未來就能有個好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
德國70年代曾經做過對比實驗,對「遊戲型」幼兒園與「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了跟蹤調查,看看到底哪種模式下的孩子,未來會更好。
結果,雖然走學術路線的孩子的確因為提前接觸了知識,無論閱讀還是數學水平都碾壓了同齡人,但到了小學四年級,卻一下被「遊戲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趕超,兩者在學業方面的差別幾乎看不出來,可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學術路線的孩子統統偏弱。
無獨有偶,在美國,一項針對343個孩子的對比研究發現:走學術路線的孩子也是先在學業上全面領先,各方面表現十分亮眼,但一到小學四年級,就情況反轉:提前學習知識的優勢不再明顯,反倒是人格與情商等方面的劣勢,格外突出。
再回頭看身邊不少跟兒子規劃差不多孩子走過的路,小學有選擇性上一兩個課外班,剩餘大量時間在公園瘋跑玩耍,閱讀,寒暑假,去世界各國旅行。進入初中後,這些孩子與班上從小上了大量課外班的孩子在學術上似乎差異不大,尤其是在託福班上,跟家長交流,才知道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就泡在各種機構中,也有的孩子很晚才開始規劃學英語,但就他們一次次階段性考試來看,成績似乎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由此看來,那些輾轉於各個機構,犧牲了原本應該在童年時光多多探索培養好奇心,多與同伴玩耍培養團隊精神的孩子絕大部分在後來的學術上並沒有明顯優勢。而那位呼籲停止校內課程專心攻奧數的家長大概也忘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便永不再來,人生漫漫,學習是我們一生都要面對的事情,沒必要急於那一時一刻。
我並不反對早規劃,但更倡導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進入適合的學習體系中。但是,在當下教育內捲化時代,家長們更相信無下限搶跑帶來的安全感。
因為,無論你多麼獨特,單一的考試選拔體系就在那裡,差一分,都不能進入心儀的學校,進入不了985、211,你就成為了被淹沒在人群中的那些二本考生。在這樣一個社會體系中,沒有家長可以做到心安理得的靜待花開,家長們都希望在升學的這條賽道上,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否則,誰不願意給孩子一個豐沛快樂的童年呢?
由此看來,突圍教育內捲化,還得寄希望於打破僅僅依靠分數來選拔學生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