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人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化石 這種恐龍或也曾漂洋過海抵達...

2020-12-25 騰訊網

英媒:研究發現恐龍或也曾漂洋過海

英媒稱,英國研究人員在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中揭示,恐龍曾經漂洋過海。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報導稱,以植物為食的鴨嘴龍體長可達15米,但新發現的這個物種大小近似小型馬,只有3米長。

報導還稱,鴨嘴龍在北美洲演化形成,後來擴散到南美洲、亞洲和歐洲。然而在白堊紀晚期,非洲還是島嶼大陸,周圍是深深的海水——鴨嘴龍似乎不可能抵達那裡。

英國巴斯大學米爾納演化中心的尼古拉斯·朗裡奇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說:「地點完全不合理,就像在蘇格蘭發現袋鼠。非洲完全被海水隔離——所以它們是如何抵達那裡的?夏洛克·福爾摩斯說過,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無論多麼令人難以置信,也一定是真相。步行到非洲是不可能的。這些恐龍是在大陸漂移導致各大陸分離之後很久才演化形成的。我們也沒有大陸橋的證據。地理學告訴我們非洲當時被海洋包圍。如果是這樣,那麼抵達那裡的唯一方式就是渡海。」

報導稱,尾部巨大、腿部有力的鴨嘴龍被認為是遊泳健將。

但研究人員說,它們必須在包圍非洲的深海上穿行非常遙遠的距離才能抵達這塊大陸,要麼遊到那裡,要麼搭乘碎片漂浮到那裡。

朗裡奇說:「據我所知,我們是第一個提出恐龍渡海這種說法的。」

巴黎索邦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努爾丁·賈利勒說,這一發現證明「海洋障礙並非不可逾越」。

報導指出,動物漂洋過海比較罕見,但歷史上有過記錄。其中一個例子是,綠鬣蜥在一場颶風中爬上碎片,穿行於加勒比海的不同島嶼。

朗裡奇說:「在漫長的歷史中,百年一遇的事件很可能發生多次。需要用橫渡海洋來解釋狐猴和河馬怎樣出現在馬達加斯加,或者猴子和嚙齒類動物怎樣從非洲抵達南美洲。」

報導稱,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荷蘭《白堊紀研究》雙月刊上。

相關焦點

  • 鴨嘴龍曾「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
    鴨嘴龍是在北美洲進化,最終擴散至南美洲、亞洲和歐洲,在白堊紀晚期,非洲是一個島嶼大陸,被深海道隔離,因此鴨嘴龍似乎無法到達非洲。但最新化石證據表明,鴨嘴龍通常「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該項研究負責人、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尼古拉斯·朗裡克(Nicholas Longrich)博士說:「在距離卡薩布蘭卡幾個小時車程的一處礦井中發現這具恐龍化石,這是『最意想不到的事情』,這完全是錯位的,就像在蘇格蘭發現袋鼠一樣,當時的非洲完全被水域隔絕,那麼鴨嘴龍是如何到達非洲的呢?」
  • 非洲首次發現鴨嘴龍類,證明恐龍會跨海遷徙
    古生物學家不久前命名了一種發現於非洲的鴨嘴龍類,它也成為非洲發現的第一種鴨嘴龍類。這種恐龍的發現表明恐龍會跨越海洋遷徙,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來自非洲的「陌生龍」 2020年11月2日,古生物學家在雜誌《白堊紀研究》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來自非洲的第一種鴨嘴龍類恐龍(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及海洋擴散在恐龍生物地理學中的作用》(The first duckbill dinosaur (Hadrosauridae: Lambeosaurinae) from Africa and
  • 6500萬年前鴨嘴龍尾骨化石中發現霸王龍牙齒
    美國科學家發現的霸王龍牙齒嵌在這隻食草恐龍的兩塊椎骨之間。椎骨癒合後包圍牙齒,說明這隻食草恐龍最後幸運逃脫。在險些淪為霸王龍的盤中餐後,這隻鴨嘴龍可能繼續存活了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牙齒的發現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霸王龍追趕活獵物,駁斥了「食腐論」。霸王龍是一種令人敬畏的食肉動物,鋒利的牙齒可達到9英寸(約合23釐米),能夠咬碎骨頭。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這些化石位於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是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野外考察第二天就取得的重要發現,是中國範圍內目前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保存最好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足跡點面積達1600平方米,對研究閩西約8000萬年前晚白堊紀古環境有重要意義。12日10時,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福州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
  • 非洲發現恐龍化石,刷新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
    相信大家對恐龍一定都不陌生,雖然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恐龍化石中領略到恐龍的龐大身體和兇猛的氣息。要知道,恐龍這一大種類生物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的歷史,如果不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恐怕現在的地球還是恐龍的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什麼事了。
  • 7500萬年前DNA被發現,鴨嘴龍神秘面紗或被揭開
    近日,古生物學家在大約7千5百萬年前生活的兩個恐龍的顱骨殘骸中發現了DNA和軟骨碎片,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骨骼中的染色體和軟骨細胞碎片。這些DNA被完整保留在了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恐龍的遺骸中,這些事實表明了DNA可以在化石中存儲的時間要遠比科學家認為的更長。科學家們詳細研究了幼年恐龍的遺骸,這些鴨嘴龍恐龍它們生活在6700萬年前的現在的北美地區,化石的年齡約為7500萬年。
  • 諸城發現恐龍墓地,恐龍化石為何朝一個方向,專家解密:是這回事
    可有趣的是,雖然研究隊並未在此發現石油資源,但是卻意外地找到了許多大型的「龍骨」。出於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鑽探隊的隊長決定將「龍骨」運回市內。考古專家面對「龍骨」不由得大吃一驚,這些「龍骨」居然是大型恐龍鴨嘴龍的骨骼化石。這一驚天發現,立馬引起了我國考古界的高度重視,隨即,一場關於諸城恐龍骨骼化石的發掘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 諸城,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你想來?
    恐龍化石恐龍博物館諸城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陳列、研究恐龍和其它古生物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有世界第一龍——鴨嘴龍展廳、華夏第一奇骨——神妙龍骨廳、恐龍大觀園——科普體驗廳、神秘的白堊紀——模擬仿真廳。
  • 南雄再現一批恐龍腳印 像母恐龍帶著一群幼龍
    20年前楊梅坑曾有發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厲大亮博士與邢立達博士生在今年夏季的「2013國際恐龍足跡聯合考察」計劃中,在南雄盆地再次發現了恐龍足跡,該發現距離上次發現已有二十餘年。  相關資料顯示,南雄地區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恐龍遺蹟,擁有一套白堊系—古近系連續沉積的紅色巖層。
  • 【周刊】這些恐龍曾活躍在山西地界 你知道嗎?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
    早在198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程政武等人在我省天鎮縣發現了華北龍的化石。而在日前的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今年6月1日前,「晉地甲龍」化石和「擇義王氏鱷」化石將向公眾展出,市民可近距離觀賞。鋸齒龍類化石正在加緊研究,爭取儘快向公眾開放。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根據專家組的考察意見,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恐龍足跡有一套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根據專家組的考察意見,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竊蛋龍不偷蛋、三角龍為搶妹子打架,痕跡化石裡有多少恐龍八卦?
    一篇墓志銘、一件遺物、一段骸骨甚至哪怕一顆牙齒……看似微小,但是在考古人員的CT掃描下,都能推演出痕跡主人的生前瑣事,庸常而轟烈。那麼,作為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們可曾留下什麼痕跡,從而讓我們得知它曾經的生活點滴呢?當然有。恐龍化石中有一個專門分類就叫「痕跡化石」,比如恐龍的足跡、糞便、巢穴等。
  • 加拿大12歲男孩發現罕見恐龍化石 來自6900萬年前
    內森和他的父親將這個發現拍照之後,將圖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了泰瑞爾皇家博物館,他們被告知這具骨骼屬於年輕的鴨嘴龍,也被稱為鴨嘴恐龍,因為它的尖嘴類似於鴨嘴。&nbsp&nbsp&nbsp&nbsp泰瑞爾皇家博物館恐龍生態學策展人弗朗索瓦·特裡恩(Francois Therrien)表示,鴨嘴龍能夠長到13米長,在三角龍和霸王龍統治的時代生活在阿爾伯塔省。這隻年齡大概在三到四歲的鴨嘴龍,大約生活在6900萬年前。專家對在這個時間段「居住在加拿大甚至北美西部內部的恐龍」並不了解,因此此次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發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記者12日從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獲悉,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地質通報》近日刊登了由諸城市恐龍文化研究中心王克柏、張豔霞、陳樹清、王培業及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陳軍等撰寫的《山東諸城地區晚白堊世一新的甲龍類恐龍》一文。基於在山東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白堊統王氏群中採集的一個較完整的甲龍類的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甲龍類新種,古生物專家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
  • 罕見恐龍胚胎化石證實恐龍出生時鼻尖長角
    想要研究保存在恐龍蛋中的胚胎化石,又不破壞恐龍蛋,那就必須使用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但是整個斯洛伐克都沒有地方能夠做這種分析。 為了獲得關於胚胎化石的細節,昆德拉帶著化石來到法國的格勒諾布爾,這裡也是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的所在地。
  • 南康等地重大發現一批恐龍化石!
    除了此次發現的竊蛋龍孵蛋化石外贛州地區先後出土發現並命名中華虔州龍、贛南龍、南康龍等特有物種化石並於2017年被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評為中國恐龍之鄉2019年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發現兩種泰坦龍化石
    報導稱,2016年3月,黑興萊特納帶領考古小組第三次來到該地挖掘,一位地質學家發現一塊紅色巖石的石背很像恐龍的股骨,科研人員後又發現了肋骨化石,最後發現3隻埋藏了7000萬年的恐龍遺骸的完整化石。尾椎骨化石顯示,這是泰坦龍至今不為人知的兩個屬種。
  • 百年前非洲的驚人發現,刷新了古生物學家對恐龍家族的認知!
    非洲摩洛哥有一個著名的「兇猛動物之家」,不過在那裡存在的都是地質史上留下和赫赫威名的史前動物,不過在摩洛哥的發現卻不是「更兇猛」這種刷屏的史前動物,而是一隻水生恐龍,它改變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侏羅紀世界中的滄龍非典型水生恐龍1912年埃及發現了棘龍的化石,這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種,它大約生活在距今1.1億至935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根據早期公布的資料顯示,這種恐龍的身長約為12.6米至18米,重量為7噸至20.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