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10倍,微小腫瘤也不放過,美國團隊開發新型磁共振技術

2020-12-1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癌症發展初期缺少明顯的臨床表現,且病灶較小,為診斷增加了難度。發展精準的微小癌症病灶的診斷方法尤為重要。與基於螢光能量共振轉移成像技術相比,依賴於距離調控的磁共振調諧技術(MRET),因其深度組織穿透性強並可提供豐富的解剖學和功能學信息,在活體的檢測和成像研究中表現出更大的優勢。然而,目前已發展出的基於T1的單向磁共振調諧探針對磁共振成像的增強較弱且穩定性欠佳。因此,發展出具有高性能的,高穩定性的磁共振調諧探針,並提高對超微小癌症病灶的診斷敏感度,特異性以及進行影像學分子診斷成為當前癌症診斷的研究熱點之一。

2020年5月25日,戴維斯分校醫學院的李源培(Yuanpei Li)教授團隊(王中領博士和薛向東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Two-way magnetic resonance tuning and enhanced subtraction imaging for non-invasive and quantitative biological imaging該團隊發展出具有距離調控性,T1和T2雙向的磁共振調諧(TMRET)納米探針,並為其量身定做了計算機雙對比增強剪影技術(DESI),該磁共振成像技術可精確診斷出小鼠顱內0.75 mm3大小的腦瘤病灶,並可將成像敏感度提高10倍以上。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將T1和T2磁共振成像劑包裹到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膠束中,製備了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性的TMRET納米造影劑。在未到達腫瘤組織之前,兩種磁共振造影劑相互作用,使T1和T2信號呈淬滅狀態。當到達腫瘤微環境時,造影劑從膠束中被釋放出來,相互作用消失,從而使T1和T2磁共振信號呈雙激活狀態。這種獨特的T1&T2雙重激活和淬滅機制保證TMRET造影劑對腫瘤組織的高度特異性和選擇性。為了進一步提高TMRET造影劑的靈敏度,團隊為TMRET造影劑量身定做了一種對磁共振成像結果進行後處理和重建的計算機增強技術,雙對比增強剪影成像技術(DESI)。在腦膠質瘤的小鼠移植瘤,研究團隊進一步評估了TMRET造影劑和DESI納米技術平臺對腫瘤內生物靶點的定量成像,發現TMRET造影劑產生的磁共振信號與生物靶點的含量具有良好的線性關係。

在小鼠原位顱內腫瘤模型上,該磁共振成像納米技術平臺表現出強大的腫瘤選擇性,其可顯著提高腫瘤病灶的信號強度,並降低正常組織的信號強度。技術介導該的腫瘤/正常組織信噪比(TNR)為單一模態磁共振成像的10倍以上。藉助該技術的腫瘤特異性,選擇性和高TNR,其可檢測出小鼠顱內0.75 mm3,甚至更小的癌症病灶。該技術具有良好的普適性,可以應用到不同場強的磁共振成像儀上,如3.0 T,7.0 T和9.4 T。同時,研究中所用的TMRET成像劑也適用於不同的膠束納米結構中,可對其他腫瘤微環境,如弱酸性環境,進行靈敏應答。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工作也首次系統性地闡述了T2造影劑信號淬滅的物理學機制。

TMRET和DESI納米技術平臺可顯著提高磁共振成像對超微小癌症病灶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性,理論上也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疾病類型,有極大潛力為影像學引導的生物醫學應用提供新的技術方法。

相關焦點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症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於剔出效果不佳的候選藥物,提高這個過程的成功率。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達特茅斯Geise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螢光成像技術,其可以不在活組織檢查的情況下精確鑑別出靶向癌症療法的特殊受體。
  • 【ACS子刊】信號增強34倍!吳再生團隊開發高靈敏循環腫瘤細胞CTCs...
    CTC檢測是直接從血液中檢測腫瘤細胞,利用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可以將人體外周循環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捕獲並檢測計數。CTC檢測彌補了腫瘤組織難以獲取的局限,且能重複取樣,具有實時監測功能,目前已在美國、歐洲及我國各大腫瘤中心廣泛應用。測量CTC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患者的預後和最佳治療方案,但是與其他血細胞相比,這些腫瘤細胞含量非常少,因此難以檢測。儘管已開發出一些技術來鑑定血液中的CTC,但它們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
  • 用「神獸」羊駝治腫瘤?這個團隊的「黑科技」路演火了!
    該項目是由哈佛大學博士後歸國團隊開發,採用國內最先進的酵母展示技術納米抗體篩選平臺,針對整合素和PD-1靶點,開發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抗體藥物。市面上化學藥一直佔據藥物市場主導地位,但生物藥以其更高的功效及安全性、副作用及毒性較少等特點,近十幾年發展迅猛,市場佔比逐年增加。
  • 新型高效微小型氮化鎵LED技術被開發!
    8.美國能源部宣布投資4930萬美元推進核技術發展,以保證美國核領域地位近日,據美國能源部官網消息,美國能源部宣布為25個州的58個先進核技術項目提供4930萬美元的核能研究、設施準入、交叉技術開發和基礎設施獎勵。該項目屬於能源部的核能計劃即核能大學計劃(NEUP)、核科學用戶設施(NSUF)計劃和交叉研究項目。
  •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2020-06-19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10月22日,美國加州Scripps研究所吳鵬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上發表了一篇新研究
  • 90秒診斷心臟疾病、CT確診早期腫瘤 這些黑科技「秀」出智慧醫療新...
    超早期腫瘤已經可以通過CT確診了;90秒就查出心臟疾病;頑皮好動的孩子也可以做磁共振了……最近,我國醫療影像學領域又有了新的技術突破,未來,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就醫體驗呢? 不做又怕無法確定病情從而耽誤治療,做了又怕CT解析度和清晰度不高,還需要做其他檢查,白費時間和金錢。別擔心了,黑白ct時代的「終結者」來了——「超高清」光譜CT閃耀登場!
  • 研究人員用基因剪刀技術開發「基因試紙」
    新華社華盛頓2月15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布羅德研究所華裔專家張鋒團隊開發出一種「基因試紙」,在實驗室中成功檢測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腫瘤標記物。        1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論文顯示,只需將「基因試紙」浸入處理過的樣品,一條線就會顯示出是否檢測到靶分子。
  • 科學家開發新型柔性可充電電池,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10倍
    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加州公司ZPower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柔性、可充電的氧化銀-鋅電池,其面積能量密度比目前性能最好的電池大5到10倍。這種電池也更容易製造,大多數柔性電池需要在無菌條件下、真空狀態下製造,而這種電池可以在正常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絲網印刷。
  • 晚期腫瘤完全緩解!新型癌症疫苗讓她創造重生奇蹟
    常見的耳痛竟是惡性腫瘤的前兆 2019年,莫莉從美國UArizona James E.Rogers法學院順利畢業,她已經結婚,並且有一個剛10個月大的兒子,一切美好剛剛開始。 2019年初莫莉感到耳痛,這種刺痛隨著時間加劇,並開始在下頜擴散。
  • 3D鉬靶「落戶」浙江省腫瘤醫院 有利於腫瘤早期發現
    而我們東方女性的乳腺組織普遍較緻密,出現假陰性及假陽性的機會比西方女性的機會更大,這就像敵軍穿著迷彩服在叢林裡和我們「作戰」,就不容易「揪」出真正的敵人。數字3D乳房攝影技術的誕生,大大減少此類問題的出現。
  • 高唐縣人民醫院先進設備(二)|美國 Revolution 寶石能譜超高端CT
    GE Revolution寶石能譜超高端CT機具有檢查速度快、高清晰成像與超低輻射劑量的特點,可在數秒內完成對全身各部位的檢查,作為肺部小結節篩查的首選,還能開展全身各臟器的增強灌注掃描,對於腫瘤病變的診斷、分期及術前評估具有具有明顯優勢。
  • 做磁共振該留意什麼?不注意3點,醫生警告:或會變成植物人
    提起醫院的核磁共振,關於做磁共振時發生的事故層出不窮。曾在美國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核磁共振事故,一名女護士違反規程將氧氣瓶推入了核磁共振掃描室裡,結果氧氣瓶飛入了磁體中心,導致一名正在做磁共振掃描檢查的六歲兒童被砸中死亡。
  • 中國科大實現千赫茲級譜線解析度的單自旋順磁共振
    電子順磁共振譜學技術是當代重要的物質科學研究手段,常用來獲取分子的動力學、結構等信息。該技術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從儘可能少的樣品中獲取儘可能精確的信息,這需要同時提升空間解析度和譜線解析度。近幾十年來,得益於新的探測技術的出現,空間解析度不斷提升,甚至實現了納米尺度下單個自旋的順磁共振檢測。
  • PNAS:新型癌症免疫療法面世!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表面上的清道夫...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腫瘤發生中的主要作用。圖片來自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019, doi:10.1186/s12929-019-0568-z。癌細胞對免疫細胞進行重新編程,從而有利於腫瘤生長。經過多年的研究後,人們已經可以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症,即不同的抗體可以觸發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
  • 科學家開發「聲學鑷子」 無需雙手就能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聲學鑷子」,可以在不用手的情況下對培養皿中的微小物體進行操作。
  • 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患者切除脊髓髓內腫瘤
    在當地醫院做頸椎磁共振檢查提示頸椎脊髓髓內佔位,但患者沒有進一步治療,自行回家服中藥治療。直到3個月前,患者症狀明顯加重,臥床後甚至難以自行站立。「現在我都快癱瘓了,您看我還有救嘛?」患者懊悔不已。蘇主任仔細看著患者的磁共振檢查:「你這個病,是頸椎脊髓裡長了腫瘤,我們稱之為脊髓髓內佔位——室管膜瘤可能性大」,蘇主任看著患者真誠地說:「我們的醫生團隊治療這類疾病很有心得,您相信我們,我們也願意為您解決問題。我們會儘快給您安排住院,準備手術。」三天後,患者接受了顯微鏡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
  • 專注新一代基因檢測和分子診斷技術的鵾遠基因獲近10億元B輪融資
    鵾遠基因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新一代基因檢測和分子診斷技術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圍繞高發腫瘤的預防、發生和發展,開發系列解決方案——涉及風險評估、早期篩查、用藥指導及術後監測的全周期服務,尤其是基於專利甲基化檢測平臺的腫瘤無創早期篩查和診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 |腦幹膠質瘤|瀰漫性|腫瘤|神經|兒童|-健康界
    腦幹膠質瘤(BSG)約佔所有兒童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20%。從2007年到2011年,美國每年估計診斷出350-400例兒科病例(每100,000名兒童中有3-4例)。1996年至2005年,英國(英國)每年有40例(每100,000名兒童中約有3例)。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