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子刊】信號增強34倍!吳再生團隊開發高靈敏循環腫瘤細胞CTCs...

2020-12-18 健康界

導言:乳腺癌常被稱為「粉紅殺手」,其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腫瘤轉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可以幫助醫生在早期發現和治療轉移灶,從而增加生存機會。

CTC是由腫瘤原發灶或轉移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腫瘤細胞。CTC檢測通過捕捉檢測外周血中存在的CTC水平,監測CTC類型和數量變化的趨勢,以便實時監測腫瘤動態、評估治療效果,實現實時個體治療。

CTCs示意圖 來源 so.tecenet.com

近日,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更靈敏地檢測複雜血液環境中的CTC。

該研究由福州大學化學學院的吳再升教授領導,並於11月18日發表於《ACS Sensors》雜誌,題為「Combination of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with Aptamer-Mediated Double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for Highly Sensitive Circulating Tumor Cell Detection」。

CTC檢測是直接從血液中檢測腫瘤細胞,利用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可以將人體外周循環血液中的腫瘤細胞捕獲並檢測計數。CTC檢測彌補了腫瘤組織難以獲取的局限,且能重複取樣,具有實時監測功能,目前已在美國、歐洲及我國各大腫瘤中心廣泛應用。

測量CTC可以幫助醫生確定患者的預後和最佳治療方案,但是與其他血細胞相比,這些腫瘤細胞含量非常少,因此難以檢測。儘管已開發出一些技術來鑑定血液中的CTC,但它們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因此,吳再升教授及其同事希望找到一種增強CTC螢光信號的方法,以便可以更容易地識別它們。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乳腺癌細胞系——BT474,該細胞系像許多乳腺腫瘤一樣,會大量產生兩種蛋白質,ErbB-2和EpCAM。他們使用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去除了複雜生物學環境中共存的非靶細胞,分離出了乳腺癌細胞,該免疫磁珠上附著了針對ErbB-2的抗體。

然後,他們添加了一條含有多個單鏈DNA序列拷貝的DNA鏈,稱為適體,可以識別EpCAM。該鏈還攜帶短的DNA序列,可以用來進行酶擴增反應,從而產生許多新的拷貝,這些拷貝可以與螢光探針結合。

螢光光譜分析結果表明,BT474細胞螢光信號增強了34倍,可定量檢測到9個/200μL細胞,線性範圍為5個數量級,檢測性能顯著增強。即使在新鮮全血中加入BT474細胞,螢光信號也沒有明顯的波動,這表明新開發的檢測系統適用於複雜環境下CTCs的篩選,有望成為預測腫瘤遠端轉移和復發的有效工具。

圖解摘要

吳再生教授 來源:福州大學腫瘤轉移預警和預防研究所

名詞解釋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

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 IMB)是一種均勻,具有超順磁性及保護性殼的球形小粒子,由載體微球和免疫配基結合而成.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 IMBS)則是利用免疫磁珠上包被的特異性抗體與抗原發生親和反應, 從複雜的樣品中分離到目標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響應性,實現對目標抗原的富集。

免疫磁珠細胞分選可在幾分鐘內從複雜的細胞混合物中分離出很高純度的細胞。應用納米級的磁珠進行細胞分選時,磁珠的大小和它的組成成份使其可被生物降解,且不會激活細胞或影響細胞的功能和活力,細胞的生理功能也不變,因此磁性標記細胞可立即用於分析和隨後的實驗。

適體:

適體(aptamer)是用配體指數富集法系統演化(SELEX)技術從人工體外合成的隨機寡核苷酸序列庫中反覆篩選得到的,能以極高的親和力和特異性與靶分子結合的一段寡核苷酸序列。

適體可以是RNA,單鏈DNA或者雙鏈DNA。適體與靶分子的結合和抗原--抗體作用相似,適體具有明顯優於抗體的許多特性。具有靶分子範圍廣、與配體作用親和力高特異性強、高度穩定性、安全經濟、製備方法簡單等優點。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適體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於分子識別、實驗診斷、疾病治療和藥物研究。

當適體與它的靶分子結合後它的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sensitive-circulating-tumor-cells.html

【2】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sensors.0c01082#

【3】https://www.jianshu.com/p/bdc1fc3cb549

【4】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27r0xy0r9130at0v01f0gy0ck261101&site=xueshu_se

【5】https://www.biomart.cn/specials/4abio/article/528605

【6】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2%E4%BD%93/10660862?fr=aladdin

【7】http://so.tecenet.com/detail-3-490799.html

本文轉載自轉化醫學網,作者Cathy


相關焦點

  • 中研院開發循環腫瘤細胞萃取系統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指從原生腫瘤或轉移性腫瘤脫離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腫瘤細胞。透過觀察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變化以及分析它們的基因特性,可以幫助判斷病情以及決定治療方針。而癌細胞的採集、診斷除了穿刺、切片等侵入式方法,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TSA反應性CD8+ TILs雖然表現出功能障礙的表型,但具有很強的增殖和腫瘤特異性殺傷能力。FucoID具有無基因操縱程序、周轉循環快速的特點,應具有加速個性化癌症治療步伐的潛力。作者專訪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論文通訊作者吳鵬副教授代表團隊進行了專訪,請他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
  • 清晰10倍,微小腫瘤也不放過,美國團隊開發新型磁共振技術
    該團隊發展出具有距離調控性,T1和T2雙向的磁共振調諧(TMRET)納米探針,並為其量身定做了計算機雙對比增強剪影技術(DESI),該磁共振成像技術可精確診斷出小鼠顱內0.75 mm3大小的腦瘤病灶,並可將成像敏感度提高10倍以上。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隨著界面化工新技術和微型器件與設備的開發及應用,界面體系的調控與強化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
  • 中國科學家「改造」T細胞增強抗腫瘤能力
    新華社南京12月2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7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張燦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細胞表面錨定技術,用於增強過繼性T細胞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在線發表。
  • Cell子刊:對抗癌症的可再生T細胞
    近期,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項研究首次展示了一種誘導多能幹細胞培育出能殺死腫瘤細胞的T細胞技術,它可以產生體內的任一一種細胞類型,並且可以在實驗室中無限生長。這項技術使用稱為人工胸腺類器官的結構,該結構通過模擬胸腺的環境工作。
  • 唐力團隊提出細胞機械力響應型藥物遞送的新策略
    通過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將細胞因子或用於聯合治療的藥物靶向到腫瘤部位的策略仍然備受關注。目前大多數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的刺激源依賴於病變組織或細胞中的生化信號,例如pH和酶等等。相比之下,利用生物物理信號如生物機械力作為刺激源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則少有研究;然而,生物物理信號普遍存在於人體中,而且參與調節基本所有生命活動,同時病變過程也會伴隨生物物理信號的改變,為靶向病變部位提供可能性。迄今為止,生物機械力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局限於使用組織水平生物機械力(例如血液循環中的剪切應力)或外部機械力(例如超聲)作為刺激源。目前尚未見細胞機械力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的報導。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配體受體互作分析表明復發腫瘤細胞PD-L1與DC的CD80分子互作相關性最為顯著。由於PD-L1與DC表面CD80結合的親和力高於CD8+ T細胞表面CD28分子與DC表面CD80結合的親和力,即當PD-L1和CD28同時存在時,CD80將優先結合PD-L1。這將導致DC對CD8+ 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被競爭性抑制,進而阻斷了抗原遞呈過程,抑制CD8+ T細胞的活化。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4,《細胞》子刊新突破: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 來源:小柯生命 Rabinowitz、Sheng Hu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8月12日,《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開發了同位素示蹤、質譜和數學分析方法,以確定循環養分的直接來源、它們的相互轉化率以及最終對TCA循環代謝的組織特異性貢獻。
  • CAR-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機遇與挑戰
    當CARs受到特異性抗原識別後可為 T細胞提供活化信號並通過胞內結構域傳導該信號 ,引起T細胞的活化 ,從而發揮T細胞殺傷作用並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近幾年的CAR-T研究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系列針對實體瘤靶點的CAR-T治療,靶點包括CEA、HER2、GD2、EGFR、GPC3等腫瘤相關抗原,並且使用了第二代或第三代CAR-T,引入了共刺激信號CD28和CD137等,大大增強了CAR-T細胞的增殖,存活和殺傷能力。
  • 金斯瑞子公司傳奇生物與Noile共同開發實體腫瘤的下一代細胞療法
    根據此協議,傳奇生物將使用Noile的PRIME技術來增強CAR-T和TCR-T,以及病人T細胞的擴增和向腫瘤趨化的能力。「細胞治療正往實體瘤領域拓展,關於增強CAR-T往腫瘤部位遷徙的能力對於產品開發至關重要。」傳奇生物董事會董事,執行長許遠博士評論道,「這次合作顯示了傳奇生物致力於為實體腫瘤開發創新療法的決心。」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線粒體代謝支持大分子合成以促進腫瘤細胞生長 TCA循環還會產生NADH和FADH2,它們需要通過線粒體電子傳輸鏈(ETC)將其再生為NAD+和FAD,以使TCA氧化循環發揮功能(圖2)。最近研究表明,泛醇氧化還原為泛醌是ETC對腫瘤生長的重要作用。線粒體複合物I和II向泛醌產生電子,生成泛醇。
  • 細胞子刊《iScience》發表大工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性成果
    細胞子刊《iScience》發表大工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性成果 2020-12-29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自然》亮點:新型細胞因子IL-18,腫瘤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由於其受體在自然殺傷細胞(NK)上的高表達,IL-18因此能夠刺激NK細胞分泌產生IFN-γ,並具有廣闊的免疫調節功能。由於IL-18能夠誘導免疫細胞的增殖並活性增強的特性,近年來其在抗腫瘤上的作用被廣泛研究。
  • 基礎醫學院鄭樂民團隊利用高靈敏的光聲納米探針實現在分子水平非...
    8月16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鄭樂民教授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題為「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但此前關於輔助性T細胞亞群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因子的順式調控機制方面,譬如董晨團隊曾在2007年首先開啟Th17表觀和順式調控機制研究(J Biol Chem 282:5969-72),並在2012年發現了調控Il17表達和Th17細胞分化的關鍵增強子序列CNS2 (Immunity, 236:23-31),而本研究則旨在通過研究Rorc的表觀和分子調控機制,以了解細胞因子開啟Th17細胞早期分化的機理
  • Nat Commun:中性粒細胞或促進腫瘤細胞死亡 但這或許並非好事
    研究者Wei Li表示,我們對「壞死」(necrosis)的組織死亡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科學家們認為,腫瘤快速生長所導致的供血不足引發的缺氧或會造成細胞壞死,這項研究中我們調查了誘發組織死亡發生的分子過程。壞死程度較高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往往生存率較低,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深入研究驅動組織死亡的分子機制,從而幫助開發改善這些癌症患者生存預後的新型療法。
  •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同行關注!今年該團隊已有2項研究成果分別被腫瘤學臨床和基礎研究國際頂級會議——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接受為壁報交流。作為4篇研究成果的第 1 作者,放療科副主任杜世鎖教授在大會上作口頭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