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被周邊的一切絆住了手腳,陳數也一樣,在最新的《斷舍離》2019版的推薦序中,陳數寫道: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我選擇慢下來,去獨處,去閱讀,去思考,去旅行,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其實,大多數人的煩惱都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
就像佛家說的:人生有八苦,分別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我們總是把精神都放在求不得上,而無法紓解自己去放下,所以我們總是無法快樂,我們總是覺得得到的不夠。
而斷舍離,這個概念就是教會人們如何在嘈雜繁多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真正離不開的東西。
而提出這個概念,並對這個概念解讀到極致的就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的山下英子,她說;「這本書不是寫給他人的,而是為了自己今後人生能夠活得更好而提供幫助和支持的一份整理清單。通過這份清單,進行自我思考,盡情地享受人生這場美好的旅行。」
我們應該如何做到斷舍離?
你是否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衣服包包一大堆,但想要見某個人的時候依舊覺得自己沒有衣服穿?糾結來,糾結去還是不知道該穿那件,但是馬上就到了約定的時間,即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自己打理這些衣服的精力。
僅僅只是平時的衣服就已經浪費了你這麼多寶貴的東西,可想而知,你在其他地方冗雜繁複的東西佔據了多少的寶貴資源!如果把這些被浪費的資源和心力轉移到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是不是早就已經成為了頂尖水平?
在生活中
首先要做到物品的斷舍離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曾提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執著和迷戀在這背後,斷舍離的主角,就是我們自己。學會放下,學會選擇,才能擁抱新的生活。
斷舍離,從整理房間開始。整理你的衣櫃、書架、箱子、抽屜、錢包、背包,收拾掉那些現在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然後留下現在需要、適合自己的東西。
信息的斷舍離
在網際網路急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攝取已經變得十分便捷,而便捷的信息帶給我們的除了海量的知識,還有不必要的信息。
其實,對於信息的獲取,只需要獲取一些必要的信息就夠了,我們要學會拒絕接收不必要的信息,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煽動內心的不安
在社交上
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當我們忍不住給自己的社交關係做加法時:
一定要融入的圈子努力「囤積」的人脈不願放下的手機熱衷追隨的「熱點」
也逐漸成為一種負累。如果有限的時間,只耗費在無效的社交中,難免會弄丟自己。所以對於信息的獲取,只要獲取一些必要的信息就夠了,一味的追尋熱點,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焦慮。
在心理上
後悔恐懼的斷舍離
總是害怕自己的做錯了事,以後的自己會後悔,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想,擔憂還未發生的事情是最沒有用的,現在的一切焦慮只會讓你浪費現在的時光和機會,只有活好當下,未來才有希望。
藉口的斷舍離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不免都會遇到一些麻煩的事情。很多人在遇到麻煩的事情時,都會想找個藉口擱置,不予處理。可是不處理,這件麻煩事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時候只會越來越難處理。
對於棘手的問題,不要害怕麻煩,更不能找個藉口把它擱置,正確的方式是快刀斬亂麻,越早處理越好。
成長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而成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斷舍離是通過整理東西來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把不要的廢物清出去。利用收拾家裡的廢物,來清理心裡的雜物,讓人生變得更開心。」
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那些無用的物品,乾脆扔掉那些放不下的人,漸漸遺忘那些剪不斷的執念,一點點開解那些執著著的名利,慢慢看淡那些綁架著你的過去,逐步走出
新版《斷舍離》重新梳理了斷舍離的思維邏輯,也就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清除閉塞感,用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輕盈。
將日常整理收納的原則歸納為5點:「三分法」、 「7·5·1 法」、 「1 out 1 in 法」、「one touch 法」、「自立·自由·自在法」。
並用了大量篇幅講述如何在信息、煩惱、生活、結婚、家務等方面用斷舍離的哲學方法得到自在人生,中間穿插20餘張圖片和12個真實案例,讓讀者在閱讀中更容易對照自己的人生領會到斷舍離的精華。
「斷舍離」相關圖書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各界名流推薦,宮崎駿父子曾推出《來自虞美人之坡》詮釋斷舍離精神。
也曾受到楊瀾、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誠如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序言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在人的漫長一生中,要不斷地採取一種非常堅定的、決絕的態度,來捨棄斷離那些對自己有羈絆的,對自己有阻礙的、對自己起負能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一切,毫無留戀地要把它斷絕、捨棄。人生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