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聯盟)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
戰爭中沒有完勝的一方,戰爭對於哪一方都是災難。戰爭會使人們流離失所。戰爭的災難是無法去估摸的。
在戰爭中,軍隊總是扮演著當仁不讓的主角。那麼,在世界歷史上,哪些軍隊被廣為人熟知,戰鬥力最為強悍,取得非常優秀的戰績呢?
評判的標準:一是要有輝煌的戰績;二是要對世界歷史,就是在儘可能大的地域範圍內發生影響;三是要有突出的戰略戰術或者武器方面的創新、引領世界軍事的變革。
排名不分先後。事實上,也無法分清先後。
亞述人(帝國時期)
上古時代的亞述人軍國主義盛行,戰爭頻繁,地跨亞非的亞述帝國盛極一時。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遊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國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戰爭機器,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和進行對外擴張是國家的首要任務。
在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公元前746—前727年)時代,亞述人建立了一支當時世界上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常備軍,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工兵等,善於用急行軍來爭時間、搶速度,懂得使用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
亞述帝國的軍隊很早就使用鐵製武器,這得他們的擴張幾乎具有戰無不勝的威力。亞述帝國的軍隊,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一種叫投石機,是亞述軍隊特有的一種攻城器械。還有一種攻城錘,是由青銅鑄成的,攻城時用來撞擊城牆。可以說,亞述軍隊在整個西亞縱橫馳騁,鐵馬嘯嘯,幾乎無堅不摧,無壘不克。
亞歷山大時期的馬其頓軍隊
亞歷山大成為國王后,統一了希臘全境,橫掃中東地區,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此時的亞歷山大帝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佔據其三,唯一剩下的文明古國就是中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的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遠遠超過戰國七雄的總面積,但是也正是這一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熱病倒,十天後逝世,年僅32歲,帝國分裂為塞琉古王朝、託勒密王朝以及安提柯王朝。
首先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馬其頓東徵時期的軍隊,除了馬其頓方陣步兵之外,還有傳統的配盾持槍的重步兵、機動靈活的輕盾步兵、精銳的馬其頓持盾衛隊、克裡特弓箭手和標槍手,騎兵方面,主要希臘最優秀的色薩利騎兵以及亞歷山大大帝最喜歡親自率領的夥友騎兵。
亞歷山大最喜歡用馬其頓方陣步兵牢牢抵禦敵人正面的衝擊,然後利用持盾衛隊以及傳統重步兵把守住側翼,隨後利用騎兵力量突擊突破敵人的側翼,然後從側面和後方向敵人主力或者首腦發動突擊,從而徹底擊潰敵軍,這就是有名的「錘砧戰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
斯巴達軍隊(公元前4世紀)
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於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7歲後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鬥等。
當男孩過了12歲,便會被編入少年隊,只能光身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套,並只可在軍營裡作少量進食,逼使他們在外面偷取食物,鍛鍊他們的身手。滿20歲後,斯巴達男青年正式成為軍人。30歲成親,但每天還要參加軍事訓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備軍人。
斯巴達人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他們經常發動戰爭,擁有的步兵訓練嚴格紮實,是古代世界上作戰能力高強的步兵之一。在斯巴達生活中,「國家至上,軍事第一」是他們的基本政策。
斯巴達聯合雅典等希臘聯軍戰爭波斯大軍後,斯巴達為了與雅典爭奪霸權,又展開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後來斯巴達甚至聯合曾經的敵人波斯,最後終於獲勝,但是不久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緊接著有被馬其頓的安提帕特將軍使用由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擊敗,從此斯巴達走向衰亡。
羅馬軍團(第一次布匿戰爭至公元3世紀)
羅馬人一般會以軍團為作戰單元,下轄10個大隊,每個大隊轄3個支隊,每支隊再轄2個百人隊,百人隊為基本作戰單位,自從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城時就已經存在了,每個百人隊橫隊40人,縱隊3人,外加騎兵部隊,一個軍團約4500-6000人,每個羅馬軍團會配備一個輔助軍團,由同盟國提供,編制等同於正規軍團。
戰鬥開始時,最前列士兵會將標槍投出後開始衝鋒到敵人處用短劍戰鬥,第二列士兵會向後方敵人投出標槍後去替下第一列士兵去修整。而作為第三列士兵一般會作為後備力量使用,在關鍵時刻投入到最需要的地點。還有不同軍種的輔助部隊,主要來自同盟國,如努米底亞的輕裝步兵、希臘的投石手和日耳曼的騎兵。
羅馬軍團之所以以紀律名揚地中海,也正是因為這種作戰方式要求每個士兵對命令的堅決服從。羅馬士兵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忠於職守,服從軍紀。據記載,謊報軍情、玩忽職守、臨陣脫逃會被執行死刑,甚至就是連盜竊、同性戀這樣的小事都會被處罰。
漢尼拔統治下的迦太基軍隊
公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西亞)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
公元前218年11月在提契諾河畔,漢尼拔率領6000迦太基的騎兵擊破了由大西庇阿所率領3000羅馬騎兵和7000羅馬步兵。
公元前218年12月在特雷比亞河畔,漢尼拔率領大約30000名迦太基的士兵,其中騎兵10000人,步兵20000人,還有幾十頭戰象。羅馬軍隊則大約有42000人,其中步兵18000人,騎兵4000人,同盟軍20000人。這一站羅馬的傷亡大約30000人,迦太基則損失了幾千人和幾頭戰象。
公元前217年6月在漢尼拔率領55000人穿過阿爾努斯河泛濫沼澤地,繞過羅馬軍團的堅固陣地,向南義大利佯動。羅馬人被漢尼拔所伏擊,許多羅馬士兵被迦太基的騎兵趕到了湖中,這一戰,30000人的羅馬軍隊陣亡15000人,其餘全部被俘虜。而漢尼拔約損失1500人。
公元前216年8月,漢尼拔採用鉗形攻勢,決定性地擊敗了羅馬軍隊。羅馬方面死亡53500—75000步兵和約2700騎兵,被俘約10000人。坎尼會戰被認為是羅馬歷史上最嚴重的敗績之一。
公元前212年,漢尼拔領導的迦太基軍隊在塞萊河遭遇了羅馬執政官森特尼烏斯所率領的羅馬軍團。迦太基的軍隊有大約30000人,而羅馬軍團則大約有16000人。森特尼烏斯完全不是漢尼拔的對手,本次戰役,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只有1000餘人重傷或被俘。
關於歷史上其它強悍的軍隊介紹,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與大家分享同,敬請期待。
大家好,我是尋跡歷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