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阿豪人物形象分析

2020-12-17 表妹娛樂看

《陽光普照》講的是一家子的故事,包括父親阿文、母親琴姐、哥哥阿豪、弟弟阿和。這部影片卻打破了以往家庭片表現溫情的束縛,而是企圖從現代人生活困境和精神窮途的廣闊層面,去揭示新一代家庭存在的代際問題。

總的來說,影片由弟弟入獄這件事為焦點,緩緩展開整個故事。對於幾個家庭人員的介紹是隨著故事的發展而交疊前進,如此對於電影主題的全面把控也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轉變、加深……

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但總是能在關鍵時候留給觀眾懸念。就像直到最後,觀眾才恍然明白,阿文和琴姐在山頂上的那場對峙,片中唯一的「反派」菜頭被阿文以父愛的名義殺害,而阿和在懵懂掙扎中找到了新生的出路。

電影中有兩處重大的轉折,阿豪的死是第一處轉折,而後來菜頭的死則是第二處,儘管已經接近電影的尾聲。生命的下落凋零,往往最能給人以沉悶、苦痛又清醒的打擊,電影隱藏的冷峻風格卻反而能給觀眾深層的思考。

影片中的阿豪是個若即若離、漂浮不定的人物,我之所以這樣說,出於這個人物的不真實感。曾經看過一篇影評,那篇文章直接將阿豪看待成天神般的人物,著重強調阿豪內心的強大、情感的自我消化和決然的不可侵犯,更是將阿豪的死歸因於對自我完美心理破防的及時挽救。這樣的解讀,不免總有種事後論是非的牽強。

仔細去看阿豪的神態表情,似乎是有絕對淡然和疏離的意態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阿豪的沉默、抑制和恪守被披上了優秀的保護色,便也沒有人願意認真傾聽他發自內心的聲音。人們以為的「好孩子」只是他們自己願意相信的樣子。如果不是,那麼就會像那天阿豪的一句「老師,你相信嗎」,而被請出教室。

整部影片中,阿豪僅有為數不多的兩次自白。一次是向曉真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另一次則是曉真拿出阿豪在死前給她發過的最後一條信息。

「藏在水缸裡的小男孩狼狽地從地上站起來,當他把臉上的汙泥抹掉時,所有的笑聲都戛然而止。赤裸的小男孩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露出一雙空洞的眼球,他長得和司馬光一模一樣。所有的人好像看見鬼魂一樣開始四下逃散,只剩下司馬光一個人怔在原地,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取自臺灣作家袁哲生《寂寞的遊戲》一文,而該作家也以自縊的方式向世界告別。那個待在缸裡的小孩嚇跑了夥伴,也驚醒了司馬光。

到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司馬光的缸。

從前我們沒有察覺,發現了之後迫不及待地想要雜碎它,卻發現裡面竟然住著另外一個自己,一個連我們自己也不了解的自己。人人都驚恐和嘲笑他的原始和醜陋,避之不及,於是那個自己也只好躲藏起來。

作者自述「這是一個脆弱的故事」,是遺憾人性脆弱還是該哀惋自己的頹唐?是我們不願面對自己還是人人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脆弱時刻?

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我們終其一生撰寫的故事不過此幾章,卻還是讓我們心生怯懦,望而卻步。因為希望,因為失望。

那個無聲無息的夜晚,阿豪也終於選擇了離開。

他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我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從來都是這個家庭希望的存在,他被迫吸收了全家人的陽光,接納了所有理所應當的期待。就像阿和的評價,「從小到大,大家都喜歡他,他功課好、長得好,他什麼都好。他好到連沒考到第一志願的醫學系都要重考。」

父親只承認有他一個兒子,一年年送他駕校的本子,要他「掌握時間,把握方向」;母親從不需為他操心,他總是懂事的;弟弟羨慕他,嫉妒他,卻讓自己和他越差越遠。不管怎樣,他們都是視他為「希望」的象徵,只要你好就可以了,我們都可以躲在陰影裡沒所謂。所有你愛的人都希望你好,可是他們自己卻一個都不好。

阿豪的內心怎麼會沒有愧疚?又怎麼會沒有自責?

又明明想著的是缸底裡骯髒的渺小的「司馬光」,卻還是要強做陽光下燦爛的存在。他終於崩潰,終於發覺了自己的力不從心,終於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了下來。

在《黑色童話<陽光普照>下的小人物影像探析》一文中分析導演鍾孟宏電影慣用的敘事方式,那就是「經常使用死亡,再通過一種『事後效應』使其融入世界,死亡跨越時空,用一種精神寄託的方式,對生活著的人產生實際影響,來探索人內心深處的精神狀態,作出自我反思。」

在電影的後半程,阿文也確實開始關注起自己的小兒子,阿和也通過晝夜不停的地打工來開啟新的生活。好像這個家庭因為阿豪離開的打擊而有所反彈起來,他們也漸漸走出常藏匿的陰影,有了對屬於自己陽光的微微期盼。

然而,菜頭又來找阿和了。因為菜頭的出現,電影要展現的則更加飽滿、戲劇性十足。在電影的象徵符號裡,如果說阿豪代表著「善」,而菜頭則代表著「惡」。同樣不被理解、不被關懷,菜頭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惡」的張力;反觀到阿豪身上,我們也難以想像他自行向內逼迫的創傷。

從個人到教育體系、家庭和社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阿豪的悲劇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阿和曾說:「哥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什麼事都替大家設想,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他心裏面在想什麼。」

就像《大佛普拉斯》中有這樣一句,「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們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猶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幕,午後的光影斑駁下,阿和和母親同遊。阿和順手開了路邊一輛自行車的鎖。這個時候媽媽說了一句話:你什麼時候學會這個的?阿和說:這個我很早就會了啦。

琴姐有些後知後覺,對兒子仿若有一瞬間的陌生和感到時間的消逝。大概電影從此處更是從家庭片中脫離出來,有意在表現另一個主題,人與人間的疏離感。

我們還曾以為,在坦蕩的陽光下,是人生最理想的狀態。好像在溫暖和光明的庇護下,人生的幽冥和曲暗便都會自行消退。

被我們忽略的卻同樣是人生的另一個常態,陰影和陽光往往是相伴而行。我們終需要接納生命的粗糙和耐磨。

一切都將遠去,也願你我回首過往,不覺生疏吧。

相關焦點

  • 《陽光普照》鏡頭語言分析
    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許光漢 飾)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2019年的臺灣金馬獎闖出一匹黑馬,包攬了大大小小的提名和獎項。這部電影就是《陽光普照》。它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苦難,正是這種細膩又憂傷的情感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 許光漢主演成名作,鍾孟宏《陽光普照》比《大佛普拉斯》還好?
    電影《陽光普照》之所以使用這個名字,具有三重象徵意義:第一:影片中的阿文作為父親就是陽光,大兒子阿豪就是那個被他陽光普照的人,阿文通過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強加給阿豪自己的思想,他把自己的願望都寄託到了阿豪身上,希望阿豪能夠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但這對阿豪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 從光影、鏡頭和色彩三個角度來微觀分析《陽光普照》的劇情走向
    《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的第五部作品,一亮相金馬電影節,一舉多得了包括金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在內的五項大獎,無疑成為這屆金馬電影節上最大的贏家。雖然內地影片的缺席,但是《陽光普照》依然是近些年來華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豆瓣評分8.4,陽光普照下,看得見的只有向陽面
    《陽光普照》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真實一點兒的故事。自此,阿文徹底對阿和失望透頂,便不願再承認他與阿和的關係,將更大的希望轉向哥哥阿豪身上,殊不知阿豪的內心阿文永遠都沒辦法看透。為了減少後文的劇透,前情概述就到這裡,接下裡迷影會對影片中各人物表述些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也歡迎更多的粉絲們和迷影一起探討。
  • 《陽光普照》:陽光下也渴望陰影
    在剛看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陽光普照,我以為這會是一個大部分臺灣片一樣很溫暖的故事,但我忘了陽光愈烈,陰影也愈濃。這樣說來《陽光普照》這個看似明媚的名字也許背後潛藏著很多的隱喻。1.阿豪:一個陽光下無陰影可尋的人。影片中阿豪上課走神望著窗外,國文老師點名阿豪質問是不是不相信司馬遷的話時,他反問了一句「老師你信嗎?」
  • 熱門電影《陽光普照》:我們都會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陽光普照》劇情簡介:平凡的一家人阿文(陳以文飾)和琴姐(柯淑勤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與好友菜頭(劉冠廷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吳岱凌飾)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
  • 《陽光普照》:生活是慢半拍的
    《陽光普照》是一部令人動容的社會寫實片。 阿和的哥哥阿豪,覺得太陽公平、陽光普照,但他沒有陰影可躲,而其他人都在陰影裡。 抑鬱至極點會自殺,同理,樂觀至極點也一樣,極端會反噬的。
  • 電影《陽光普照》解讀
    因為從小愛看臺灣偶像劇的緣故,我對那慢悠悠小情調的臺灣電影也頗感親近,所以看到《陽光普照》的資源時,就毫不猶豫點開。兩個半小時確實有點慢悠悠,但一點也不小情調,甚至很生猛。像是在飄揚的小船上看風景,陡然幾個巨浪襲來又離去,海面復歸平靜但風景已全然不同,回味間又有種新鮮的感悟照亮心懷,所以想記錄下來。
  • 《陽光普照》:許光漢主演,憑什麼成為2020年華語電影的第一
    電影一點都不童話,它更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臺灣底層社會,將眾多社會問題暴露在陽光底下,雖陽光普照,卻到處都是陰影。故事圍繞著一個普通四口之家展開。父親阿文是名駕校教練,工作環境一般,但與老闆、同事關係都相處得不錯,自己本人沒什麼不良嗜好,生活平淡且安穩。
  • 《陽光普照》透過樹葉的縫隙,既有陽光也有陰影
    《陽光普照》的英譯名很令人回味,「A Sun」,細細一讀就能發現sun的發音和son的發音是一致的。駕校的學員詢問父親阿文有幾個兒子,阿文答道「一個,明年上醫學院」,言語中的自豪與得意,完完全全地否定了二兒子阿和的存在。
  • 《陽關普照》真正的生活裡,總是一半陽光,一半陰影
    《陽光普照》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中交織的各種矛盾與情感。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2019年11月23日,獲得第5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 電影推薦《陽光普照》
    阿和照片中最左邊的就是阿和學習差,在學校打架,在外面也打不聽父母的話,也不願與父母交流母親只記得他愛打架父親從不和別人說他是自己的兒子仿佛和他的外形一樣他像一棵沒有受到充足陽光照曬的小樹永遠生活在陰影裡父親人們常說,父愛是一座大山父親是駕校的教練
  • 《陽光普照》——一個優秀、光芒萬丈的孩子,為何選擇自殺?
    可阿豪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阿豪是家裡的老大,有個弟弟阿和。媽媽琴姐是美容師,爸爸阿文是駕校教練。這個平凡的四口之家來自於提名金馬獎十一項的《陽光普照》。
  • 《陽光普照》:光會構築出具體的影,讓人的一生變得有稜有角
    囚禁於日不落的詛咒裡看完《陽光普照》後,除了結局讓人震撼,大兒子阿豪的離世同樣令人驚訝,然而,仔細回味後,卻可以發現電影早有放下麵包屑供人跟隨,其中,出自於《寂寞的遊戲》的司馬光故事,正好也是阿豪興奮闡述給曉貞(溫貞菱飾)聽的故事,而撰寫出故事的作者,袁哲生,正如阿豪一樣溫暖善良並天賦異稟。
  • 當金馬不再倍受重視,《陽光普照》橫空出現,臺灣電影或迎來轉機
    不過《大佛普拉斯》之上,鍾孟宏在去年再次拿出一部讓所有人驚豔的影片——《陽光普照》。在沒有內地電影參加的金馬獎上,《陽關普照》先後拿下五座大獎,引起內地影迷的注意。雖然金馬獎不再被人重視,但是《陽光普照》的出現,使得大部分人意識到臺灣電影依舊有強勁的韌性。這部創作題材依舊落足於現實的電影,用全新的表現手法幫鍾孟宏再次贏回高質量導演的美譽。
  • 當陽光照耀夾縫時,生活的常態就是陰晴圓缺
    即便早已看慣「陽光下的罪惡」,我們也依然相信陽光的溫度。但只要有太陽,就必定有陰影。面對當下比電影更魔幻的現實,幸好還有像《陽光普照》這樣的作品,願意撕開陽光下的陰影與傷口,讓我們看到一個在經歷陣痛之後極盡坦誠的世界。
  • 陽光與黑暗各佔一半?——高分電影《陽光普照》
    阿豪的故事線:大兒子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是陽光樂觀。因為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選擇復讀一年,這個復讀估計並非他所願,從復讀班裡的氛圍可以看出。他不想做一個乖孩子,父親給他的壓力太大了,這最終導致他選擇了自殺。壓抑點從大兒子講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開始,他想找個地方躲起來。
  • 18萬人含淚打出8.5分:每個被陽光照耀的孩子,都在尋找陰影躲藏
    它就是去年年底上映,並在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劇情、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5項大獎的《陽光普照》。 再一次回味本片的英文名《A Sun》:陽光就是對父愛的隱喻,如果父親的愛能夠「普照」一下,弟弟不會因感受不到溫暖而自暴自棄,哥哥更不會因被強光灼傷而結束生命。
  • 下周12.7—12.13星象分析,陽光普照,前程似錦!
    接下來青峰就為大家帶來下周星象分析,看陽光普照下,12星座如何尋得光明前路。太陽四分海王星太陽和海王星將在本周呈現一個角度,這個角度會給我們帶來情緒上的變化。首先,我們會比較懈怠。這個時期,你很想迴避和逃避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