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一死就漂在水面上,而仿生的潛艇炸了會沉沒?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收錄於話題#動植物13個

魚鰾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東西,當然不是因為花膠雞煲太好吃,也不是因為鮑參翅肚的名氣太大,單純就是因為它真的有點謎。

排除那些活在凡爾賽文學中的人,大多數人都是看過父母殺魚的吧,菜刀一划,內臟一掏,就會看到一個白色略帶透明的囊泡,也就是魚鰾。

如無意外,不管是教科書上還是父母說的還是老師教的,從來沒有人不認為魚鰾是魚用來控制上浮和下潛的器官。經典的描述是這麼說的:魚通過改變魚鰾的體積來控制浮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在水中的主動上浮和下潛。

我們在小學三年級就偷看過聽過阿基米德洗澡和發現浮力原理的故事,知道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確切的說物體所受浮力大小就等於其排開液體的重量。

我們看著從魚肚子裡掏出來的魚鰾,動了動小學三年級的小腦瓜一想,這魚鰾柔軟有彈性,就像個氣球一樣,用它來控制上浮和下潛很合理嘛。

300多年前,大家都是這麼想的。這種理論最早被義大利佛羅倫斯科學院的教授們討論,最終在1685年由波雷裡教授正式提出,詳細的說法與我們的常識一致,魚鼓起魚鰾上浮,壓縮魚鰾下潛。

這個理論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它提出的魚類主動控制魚鰾的體積改變浮力,但卻沒有解釋魚類如何控制魚鰾。

今天,我們對魚鰾的解剖表明,魚鰾的結構分三層,外層是堅韌透明的纖維組織,含有鳥嘌呤晶體不透氣,中間層是結締組織,由膠原纖維和彈性行為組成,最內層是上皮細胞,僅含有一些的血管。

可見整個魚鰾根本就沒有肌肉組織,因此是不能主動改變體積大小的。這時候就可以提出另一個假設,魚類是不是可以通過別的器官和結構給魚鰾進行充氣和放氣呢?

這一點可以通過簡單的生活經驗來求證,我們自己殺魚或者看父母殺魚的時候,都會留意從魚肚子裡掏出來的魚鰾不僅完整,甚至不會漏氣,只有被煮熟後才會癟下來,這說明很多淡水魚的魚鰾並沒有明顯的管道進行快速的充氣和放氣。

實際上魚鰾分為喉鰾類和閉鰾類,前者具有鰾管與消化道連通,有部分硬骨魚的確能夠通過魚鰾來輔助呼吸,而後者的鰾管已退化,魚鰾內的氣體通過「分泌」的方式進入,非常緩慢。

根據資料顯示,人為將鮭魚魚鰾內的氣體抽出後,要經過4個小時才能重新充滿,這個速度顯然無法滿足魚類上浮和下潛的需要。

如果以上的生活經驗還不過說服力的話,還有另一個更直觀的證據。魚可以主動給魚鰾進行快速的充氣和放氣, 按照經典的理論,魚在上浮的過程中需要補充空氣,而下潛的過程中需要排出空氣,可實際情況中,魚既無法在水中吸入空氣,也不會在下潛時吐氣泡。

更難以解釋的是魚的死亡,很多淡水魚在死亡後都會出現腹部朝上浮出水面的現象,這與一般動物溺死後體內腐敗產生氣體還不一樣。

在一些非法捕魚中,比如電魚炸魚或者下毒,這些方法都能在短時間內甚至是一瞬間殺死魚,而這些死去的魚會迅速浮出水面,如果魚類通過控制魚鰾體積來實現上浮和下潛,就無法解釋魚死亡後上浮的現象。

而被認為是仿照魚類設計的潛艇在中彈後或者失去動力後並不會自動上浮,反而有可能沉沒,顯然潛艇的上浮下潛原理並非我們認為的仿生學,或者說我們對魚鰾的功能存在誤解。

其實關於魚鰾功能的理論其實一直都存在異議,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知識不值得深入且系統的論證,300多年來,魚鰾控制沉浮的說法就這樣被寫入了教科書,成為了人們的一個常識。

2008年的時候,上海向明中學的黃曾新老師帶領5名中學生成立了一個科研小組,就為探究魚鰾的功能問題。如上述提到的一些無法自圓其說的點,中學生們也發現了傳統理論的矛盾之處。

他們還發現了更多的一些證據,比如並非所有魚類都有魚鰾,比如軟骨魚類,鯊魚就沒有魚鰾的結構,硬骨魚也並非都有魚鰾,我們常吃的羅非魚就不具有普通的魚鰾。

顯然幫助魚類在水中上下自如遊動的應該有其他裝備,學生們認為魚類主要還是依靠胸鰭和腹鰭的運動來達到在水中上浮和下潛的效果。

魚鰾雖然不具有主動的調節能力,但它作為一個穩定的存在可以讓魚自身的重力與浮力被動地保持相對的平衡,從而節省能量。

具體來說,在魚通過鰭的運動下潛時,魚鰾因為壓強增大而體積減小,越往下沉就浮力就越小,這種被動變化能夠幫助魚類下潛。

同理,魚類上浮時,魚鰾因為壓強減小而體積增大,越上升浮力越大。簡單來說,魚鰾的作用是讓魚整體與其棲息深度的水相似的密度,但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上浮或下潛都會打破平衡,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回到平衡。

如果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就類似於放在坡頂的小球,往前或往後都會加速落下,只有頂部的小區域才能夠保持平衡。如果把一條被麻醉昏厥的鯉魚放在容器中,自然狀態下它會浮在水面上,但在開口處加壓模擬深水層的環境時,壓強達到一定程度後,鯉魚就會沉到底部。

相反,深海中的魚類迅速上浮就會,魚鰾被動膨脹,以至於僅憑它們自己的運動很難重新回到深處,嚴重還會觀察到魚鰾脹破的現象。

比如漁民捕撈生活在十幾米深的小黃魚,很容易發現這些小黃魚的魚鰾幾乎沒有完整的,有的還會因為魚鰾過度膨脹而把內臟擠出體外。

對於大多數魚類來說,魚鰾的作用並不是主動控制沉浮的升降器,而是一種調節器官,可以通過緩慢的進氣排氣來適應魚類棲息的水層。

但是對於底棲魚類來說,魚鰾的作用就比較小,一般會較為退化,另外一些長期快速遊動的魚類,如金槍魚,魚鰾也不發達。

對於某些生活在極淺水域的魚,它們可能並不需要魚鰾來調節浮力,但它們可能把魚鰾玩出花來,非洲肺魚每年都要經受旱季的挑戰,在枯水時期它們鑽入淤泥中,魚鰾此時可以發揮類似「肺」的作用。

最後,魚鰾也不僅僅是一件生存裝備,也可以是求偶裝備,比如石首魚科的代表大黃魚,它們通過魚鰾和肌肉、脊椎骨的摩擦發出響亮的聲音。

長此以往它們的魚鰾也進化更加發達和厚實,終於成為了花膠雞煲中的頭牌食材。

林秋甘,林國彬,楊光義.魚鰾的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誌,2019,34(05):709-712.

葉澍.魚鰾的功能[J].海洋世界,2016(06):6-7.

馬國紅,師吉華,杜興華.鰭和鰾對魚類遊泳行為的影響[J].河北漁業,2007(12):13-14.

裴建華.魚的浮沉與魚鰾的作用的另一種解釋[J].物理教師,2006(06):30.

賽林霖,賽道建,尹玲,苗秀蓮,梁春明.鰭和鰾在魚類沉浮行為中的作用[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124-126.

李繼武.魚鰾和魚的沉浮[J].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0(01):32-33.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為什麼魚一死就漂在水面上,而仿生的潛艇炸了會沉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是不是買回來一條快死的觀賞魚,為什麼在水面一動也不動?
    經常遇到一些新魚友,在自己的觀賞魚買回家後,本來想要欣賞一下它們在水中暢遊的畫面,可是結果呢,它們可能待在水面或者水底一動也不動,有的直接側躺,有的是趴缸,有的是漂浮在水面……我們這是買回家一缸死魚嗎,購買的時候看著在人家的魚缸裡活靈活現的,怎麼到了我們自己的魚缸裡立刻就這個德行,再好的心情也立刻變得糟糕起來
  • 黃海「狼群」,千島稱霸——翻江倒海的「刺鮁」號潛艇傳奇
    以前盟軍潛艇從未到過這裡,一是能力不夠,二是這裡海水很淺,平均水深只有37米,潛艇很容易暴露。所以「刺鮁」號途中進行了潛水、消防和水面作戰演習,為後繼者積累經驗。正所謂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其實日軍也沒想到盟軍敢來這裡,所以反潛力量薄弱,整個航程中「刺鮁」號沒有遇到任何反潛飛機,大部分時間都在水面上航行。
  • 為什麼這個季節,很多魚友的觀賞魚,出現了半死不活的現象?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最近幾天,很多魚友的問題,幾乎全部集中在一點上,就是觀賞魚的體表問題和炸鱗,可以說凡是來詢問的,就是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可以導致我們的觀賞魚看起來半死不活的,一時半會還死不了。
  • 庫爾斯克號潛艇事故:一己之力對抗美軍第六艦隊,卻離奇爆炸沉沒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一經出航,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必然會動用一切手段追蹤這艘潛艇。」這句俄羅斯海軍官員的話想必就是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服役生涯最好的詮釋了,其實這句話一點都沒有誇張,在科索沃戰爭期間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就曾獨自監督美國海軍第六艦隊,被俄羅斯媒體驕傲的稱之為「航母終結者」。
  • 為什麼魚在水中也會被憋死?
    「魚兒離不開水」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那是因為魚離開水後會影響呼吸,其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從而窒息而亡。可是,有時候養在水裡的魚也可能會被憋死,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魚的呼吸原理。
  • 攜帶核魚雷沉沒,失事潛艇釋放不明煙霧,核災難只是個時間問題
    氟利昂滅火氟利昂和氧氣有很強的結合性,揮發過程中能大量消耗空氣中的氧元素,這也是為什麼氟利昂會破壞臭氧的原因。由於這種特性,前蘇聯的潛艇滅火系統採用氟利昂作為滅火劑來消耗密閉空間中的氧氣,但是這樣做有很多弊端。
  • 為什麼「絮庫夫」號巡洋潛艇被稱為潛艇界的奇葩?看完你就知道了
    說起潛艇,這個被稱為「大洋深處的幽靈」是現在大國的利器,也是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潛艇的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個奇葩—「絮庫夫」號,它不僅能搭載水上飛機,竟然還有艦炮。「絮庫夫」號巡洋潛艇是1920年代中期,法國的一個大型的潛艇。
  • 為什麼驅逐艦是潛艇的天敵?在驅逐艦面前潛艇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但是為什麼說驅逐艦是潛艇的死敵呢?潛艇只能威力巨大但是射程有限的魚雷,驅逐艦卻擁有成體系的反潛設施潛艇用什麼攻擊驅逐艦?潛艇為了在水下航行,造型十分的低矮,往往沒有雷達,就算加裝了垂直發射單元。因為潛艇自身探測能力的缺乏,也只能夠搭載垂直發射的衛星制導巡航飛彈。
  • 一小滴「油漆」報廢一艘T級潛艇,99名官兵陣亡
    二戰潛艇在受到襲擊之後,就算潛艇被擊毀,但是其艇員的倖存率也是很高,畢竟二戰潛艇大多在水下五十米左右進行作戰,艇員可以在潛艇嚴重受損之後從魚雷發射管逃出潛艇,只要略通水性都能輕鬆遊到水面,再去尋求救援。但是現代潛艇經常會在水下三百米處巡邏,一旦受損便只能通過逃生艙逃生。
  • 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彈藥庫殉爆 幾分鐘之內沉沒 超千人遇難
    以海軍為例,十幾年前,曾經出過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就在演習過程中因為魚雷自爆而沉沒的事故,以及印度潛艇飛彈自爆事故。像這種事故,歷史上也並不只有這幾次,甚至也有因為事故引發戰爭,或者世界頂級戰艦沉沒的情況。得,話說到這,我們今天就來列舉一些,五場最嚴重的海軍事故。
  • 百年潛艇10:美好開局,黯淡結尾,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的一戰法國潛艇
    前情提要:法國是現代潛艇創始人之一,非常積極的投身到潛艇研製中,希望通過新武器挑戰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但在發展過程中,法國潛艇也經歷了反覆搖擺和妥協,誕生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設計,浪費了大量時間資源,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 1艘潛艇消滅日軍3個飛行戰隊!美軍以潛反潛,日本雷達神助攻
    這3艘日本潛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夜暗中暴露自己方位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潛艇上的雷達!▲日本聯合艦隊的潛艇,由於指導思想不正確,致使日本潛艇在二戰中戰績乏善可陳美國潛艇「黃貂魚」號就是其中之一,該艇在預定位置等待了3天,2月9日傍晚,「黃貂魚」號的偵察接收機發現了一個微弱的雷達信號,最初美軍以為是日軍反潛巡邏機,但美軍對空雷達沒有發現信號,於是美軍立即判斷這是水面目標!
  • 蘇聯庫爾斯克號潛艇有何秘密,意外沉沒時,為何各國爭相報名打撈
    庫爾斯克號潛艇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是頂尖潛艇設計專家巴扎諾夫的成名作品。潛艇全長154米,寬18.2米,水下最大排量近兩萬四千噸,採用核動力驅動。幾乎集成了當時蘇聯的所有潛艇先進技術。西方各國積極參與打撈,無非是想借打撈間隙,對垂涎已久的「庫艇三寶」一探究竟,為發展本國的潛艇技術提供借鑑。
  • 很多人看來潛艇水面速度應比水下快,為何現代潛艇恰巧相反?
    潛艇現在是各國海軍重要的水下作戰力量,在很多人看來潛艇在水面上航行的速度一定要比在水下潛行速度快,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現代潛艇的潛航速度的速度要遠遠高於在水面上的航行速度。而這都是在水下航行時的速度,一旦其上浮到水面速度都會大打折扣。但是在二戰時期,潛艇卻遠遠做不到如此。據一組數據顯示德國的VII級潛艇水面航速為17節,但是在水下潛航時速度僅為8節,而美國在同一時期的小鯊魚潛艇水面航速為20節左右,但是水下航速僅為8.25節。從前和現在的潛艇速度之所以差出了這麼多,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潛艇製造技術發生了變革;其二,潛艇作戰思想發生了改變。
  • 圖解七星漂的調漂方法,冬釣鯽魚,長竿短線七星漂是利器!
    隨著數九寒天的到來,大多數地區氣溫驟降,魚開始到深水中躲避寒冬,此時淺水再難釣到魚,到了一年中冬釣深的時候了。這時候外出釣魚,一定要注意找魚窩,魚窩要麼在深水遠點中,要麼在各種障礙物中,想要找到魚窩,長竿短線才是此時的最佳選擇。長竿短線七星漂,線組輕盈也能準確到窩點,適合釣遠釣深,也適合釣各種障礙物窩點。
  • 小人物也要撬動世界,德國潛艇王牌弗裡茨·朱利葉斯·萊姆普
    1939年9月3日下午,英國和德國宣戰,幾小時後客輪雅典尼亞(Athenia)號即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有幸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沒的第一艘船,也是U艇部隊在二戰中取得的第一個戰果。
  • 一戰期間在英國海岸沉沒的德國潛艇殘骸首次被發現!
    對UC-47進行的高解析度勘測掃描顯示,這艘沉船保存完好英國考古學家最近對一艘德國UC-47型潛艇的殘骸,進行了自103年前沉沒以來的首次調查;而這艘保存得完好無損的船隻,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令人擔憂的海戰時期增添了色彩
  • 一次潛艇襲擊就打掉日軍一個師團?二戰美軍突襲日本71船團行動
    在風暴逐漸平息後,SS395 「紅魚」號潛艇艇長山迪·麥克雷格在8月17日夜下令上浮,潛艇的值更很快就發現了在夜暗中向南航行的ヒ71船團,麥克雷格判斷出這是一個由10多艘大型運輸船,和包括1艘小型航空母艦在內的大批護航艦組成的船團。他一面命令對船團實施追擊,一面向其他潛艇發電召喚他們一起參加圍獵。
  • 俄網友發布的潛艇事故照,海水倒灌引發飛彈井爆炸,潛艇中段被染成...
    2018年,美國一家網站曾列舉各國海軍歷史上排名前十的潛艇沉沒事故,沉沒於1986年的蘇聯K-219號潛艇,在這份榜單中位居第五位,但這份榜單考慮的是綜合影響力,如果單論事故破壞力的話
  • 冬季野釣,七星漂朝天鉤遇鯽魚口輕時,詳細說明及解決方案
    作釣情況:窩子提前一個小時打好,下竿就看到有魚咬鉤,很輕,七星漂的信號是想送又送不上來,想拖又拖不走,其實在七星漂想送走送不上來的那刻,魚就已經咬鉤了,只不過很多人想要等浮漂送的明顯一點再提竿,往往就錯過了提竿機會,冬季鯽魚不像其他季節頻繁吃鉤,冬季鯽魚咬鉤的次數少之又少,有時候下竿有咬鉤情況,有時候逗魚的時候會咬鉤,雖然有咬鉤情況,但動作特別輕,咬鉤時間就在那三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