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溫柔煙火氣:從炒菜的烈火烹油品味宋朝三百年的風流蘊藉

2020-12-12 脂肪故事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唐代王建的一首《新嫁娘詞》,將新娘初嫁時的羞澀與忐忑描寫得細緻入微。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氣息中,廚房的煙火氣是最溫柔的味道,無論是遠遊在外的士子,還是戍守邊疆的士兵,無論是漂流在外的旅人,還是獨在異鄉的異客,心中最柔軟的牽掛總是母親的飯菜香氣。

而最有「小家」氣息的,就是丁丁當當作響的廚房,燒得沸騰的油煙,鍋鏟與鍋的碰撞,一桌好菜最能體現家的溫馨。在華夏的烹飪體系中,炒菜卻是我們獨有的烹飪方式,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我們這樣對炒菜情有獨鍾。

烈火烹油、翻炒調味、裝盤上桌,在大街小巷、廚房之間,我們對炒菜這種烹飪形式已經司空見慣,但在人類十幾萬年的文明進程裡,炒菜直到宋代才得以在民間得以推廣,三百餘年的有宋一朝,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更有風流蘊籍背後的治理邏輯。

炒菜這種獨有的烹飪方式,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演變

「炒」是中國特有的烹飪方式,其核心就在於「高溫」「快速」「鮮美」,在諸國的烹飪技法中,雖有類似的烹飪方式,卻沒有中國這樣普遍,炒菜幾乎統治了大多數人的餐桌。從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獲得食物開始,到炒菜走進平民百姓家中,至少經歷了近萬年的時光。

在炒菜必備的「硬體」中,金屬質地的鍋鼎、菜刀、油脂和火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人類對火的認識、保存和使用,是解決炒菜問題最基本的要素,當然火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沒有火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文明。

人類採集和使用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幾萬年前,對火的認識是從自然野火開始的,或許是雷擊點燃了樹木,或者是植物落葉堆積在高溫下自燃,人們發現這種奇妙的東西不僅可以取暖,還可以用於防護嚇退野獸,更奇妙的是能夠烘烤食物,火從發現的那一天,就與人類文明相依相伴,再也沒有分開過。

要吃到炒菜,除了火之外,油脂的來源是最先被解決的。古代人類的油脂來自於狩豬所獲取的野獸,這層白色的油脂,品味不佳、生冷腥羶,口感相較於肉類極差,但是,有了火之後,這層油脂就發生了奇妙的味覺變化。

人類最早採用的烹飪方式,毫無疑問是燒烤。當人類在森林火災之後,撿拾到被烤熟的野獸,發現味道格外可口,比起難以咀嚼的生肉,更好入口也更好消化,蛋白質在高溫之下發生的奇妙的化學反應和味覺提升,讓生冷的食物變得如此誘人。在美味的誘惑下,人類開始嘗試用燒烤的方式加工食物,人類的飲食質量實現了第一次飛躍。

燒烤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掌握的第一種烹飪技術,它將肉類置於火上,通過高溫將肉烤熟,有效去除了腥羶味和寄生蟲,但更重要的是,油脂的妙用被發掘了出來。遠古人類發現,這種白色的脂肪在高溫之下,可以讓肉味更加可口,能夠提供更高的熱量,還能夠有效防止獸肉烤焦。

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已經有意識地熬煮油脂,飲食中加入油脂可以讓食物更美味,更好加工,更重要的是,油脂還可以塗抹在臉上、嘴上,防止乾裂和保持體溫,這就是胭脂的前身,所以說,油脂的利用是人類烹飪技術的一大進步。

無論是華夏以河姆渡為代表的石器時代遺址,還是國外蘇美爾人遺址中,在遺留的陶器、骨頭、排洩物中,都可以推斷出油脂已經得到了應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永遠是從解決自身生存的飲食問題開始的,人類的文明也是建立在吃飽肚子的基礎之上的,一個經常餓肚子的文明,哪有什麼競爭優勢啊,故「口腹之慾」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最強動力。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獲取油脂的方式也日益多樣化,除動物油脂外,人類還嘗試從豆類、芝麻等作物的種籽內、規模化的獲取油脂,也只有油料作物達到一定規模、成本下降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才有可能作為炒菜原料得到普及。

顯然,油脂的產生,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油料作物,有工藝成熟可靠的榨油技術。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在農耕文明時代,糧食產量低、土地承載能力差,有限的土地除了種植糧食作物之外,還要種植棉、麻、桑來解決穿衣問題,油料作物並非必須。這就對農業種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土、肥等缺一不可,所以必須要解決的封建王朝時代的土地政策、耕作技術,包括賦稅。

除動物油脂外,關於植物油的起源,華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種植和採集油料作物的。在7000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人員在留存的陶罐中,發現了大量已經炭化的油菜籽。而在1972年開掘的馬王堆西漢墓中,則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菜籽,均表明我國種植油菜已有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3000年夏代曆書《夏小正》中寫道「正月採芸,二月榮芸」的記述,意思是說春分農曆二月油菜就開花了。在北魏末年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清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均有種植油菜的文字。

小小一個油脂,卻是農耕文明系統工程的結晶。不僅如此,出油率高、環境適應性好、南北皆可種植的胡麻、花生等作物的出現和利用,只可能出現在一個體量龐大、經濟商貿發達的華夏帝國之內,因為只有經濟發展越過某個閥值,才有多餘的農產品用於交換,才有可能主動與其它的文明溝通和交換,才有條件跨過茫茫的戈壁和沙漠,將這些作物引入本土。

從這一點來看,漢武帝在公元前139年令張騫出使西域的決定,是何等地英明與前瞻。鑿穿西域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異域的文明信息,更有包括胡麻在內的大量油料作物的輸入與本土化種植,最終解決了炒菜所需要的油脂問題。

在這裡我們會很好奇,為什麼炒菜會在中國出現,油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花生油、菜籽油的沸點大約在335攝氏度,而橄欖油要低得多,油煙特別大,所以國外加工食物時的溫度不利於炒菜的產生,當然這只是猜想之一。

榨油技術在宋代達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水平,在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對榨油的經驗和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講述,宋代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這個出油率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水平了。

人類文明進步是如此地艱難,每一步都是步履蹣跚,就在這跌跌撞撞中,華夏文明開始綻放獨有的光彩。

宋代鐵器的大規模使用,解決了炒菜器具的難題

要讓炒菜真正進入百姓家,鐵鍋和刀具是必須要解決的最大難題。這兩樣器具在擁有現代冶煉技術的當下,是極為普通的廚房用具,但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古代,卻經歷了漫長的的「進化」過程,這兩樣不起眼的廚房用具,卻代表著封建時代人類的科技水平。

金屬鍋具的出現,是炒菜出現的必要條件,炒菜在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從金屬鍋具的出現開始的。早在春秋時期,已經現出了銅製的炊具,這說明當時已經具備了炒菜出現的基礎條件,那麼,廚師使用動物油脂來加工食物就成為了可能。雖然沒有相關的史料佐證,但最古老的炒菜技術很有可能在殷商時期已經出現了。

而1923年在河南新鄭南街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的「王子嬰次之燎爐」,則為炒菜的出現提供了實物佐證。該器呈圓角長方形,淺腹平底,器兩側一環為耳,兩端有三連環鈕,四壁外飾斜方格內填乳釘紋,與現代鍋具相較比較淺,卻足以「翻撥攪動」。

到了漢代,文字中已經出現了「脯炙、釜炙、貊炙、膾炙」等烹飪方式,其中有一些烹飪技法跟炒菜已經相當接近了。這個時代炒菜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烹飪體系,但是並不妨礙廚師們在滿足口腹欲望的驅使下去做一些嘗試。顯然,炒菜獨特的味道是與燉、烤、煮完全不同的風味。

炒菜作為獨立的烹飪方式,真正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是在北魏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中,其中記錄的「炒雞子法」和「鴨煎法」,已經是完全的炒菜技法了。雞蛋打破攪拌之後,加了蔥白、豆豉,用麻油炒熟,這和咱們今天的炒雞蛋完全一樣。

將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擎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而「鴨煎法」則更為典型:將肥鴨宰剝乾淨後,去除內臟,切成小塊,然後用蔥白、鹽豉汁炒到極熟,再下椒薑末出鍋食之。

《齊民要術》之鴨煎法:用新成鴨子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 卻腥翠五臟,又洗淨,細剉如籠肉。 細切蔥白,下鹽豉汁,炒令極熟, 下椒薑末,食之。

所以至少在北魏之前,炒菜已經出現了,到了北魏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當成熟的烹飪技法了。那麼,為什麼美味快速的「炒菜」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呢?在宋代以前,由於經濟、科技的限制,讓炒菜難以大面積推廣。首先是金屬鍋具、刀具的普及。

在殷商至漢初的青銅時代,冶煉技術處於初級階段,從礦山開採、到解決燃料、水源,冶煉技術、工具,勞動力的限制,都不具備規模化生產青銅器的條件,老百姓家裡的金屬器具屈指可數,大量的青銅器除了製作成武器裝備軍隊之外,只有上流社會的貴族才有能力、有資格使用青銅器,在多處出土的遺址、墓葬當中,貴族往往隨葬大量的青銅器,平民卻很少出土,可見青銅器的價值和地位。

青銅器除了器具的屬性之後,還被大量用於典禮、祭祀,具有異常重要的政治意義,例如鼎,代表的就是江山社稷。即便是有青銅器的炒鍋,也不可能出現老百姓家裡,只可能在上流貴族的後廚裡,作為烹飪工具來使用。

冶煉的整個工業鏈條,都需要大量脫離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這就對糧食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有足夠的糧食來供養他們,大量金屬器具的生產和普及,是一項極其浩大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歷史的車輪緩慢前行,到了宋代才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除冶煉的規模之外,金屬鍋具、刀具的普及,還受限於鑄造、鍛造技術。青銅器熔點低、便於加工,可以做成比較適宜炒菜的厚度,卻難以解決強度問題。而鋼鐵強度高,卻對加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直到宋代,塞外的遊牧民族還無法自己生產鐵鍋,必須以皮毛、牲畜來與中原貿易換取。

從炒菜的技法來看,講究的是一個「快」字,一道炒菜必須在幾分鐘內出鍋,才能保持食材的鮮美與原味,那麼必須將食材加工成絲、條、丁、片,這又對刀具工藝有了要求。刀具是人類最早製造和使用的工具之一,早在舊石器之前的遺址中就發現了石制刀具,但這時候的刀具顯然是無法完成如此精細的烹飪刀工的。

到了春秋時期,青銅器的加工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超的水準,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就代表了青銅器的最高水準,在試驗中,這把劍一次能夠劃開26張紙,其鋒利程度令人讚嘆!

然而,這把劍顯然是無法量產的,它是眾多工匠智慧的結晶,只能作為珍貴的限量版為貴族所收藏,作為身份的象徵而存在,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沒有哪個工匠去千錘百鍊地做一把菜刀,鋒利好用的刀具走入千家萬戶,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廚刀的打制工藝和材料,與用於軍事的武器並沒有任何區別,而到了宋代,冶煉技術經過近千年的積累升華,已經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工藝水準,優良鋒利的刀具得以普及;採礦、煉鐵、貿易使鐵器具備了大規模普及的條件,開放包容的政策,加強了與外界的交流,食材日益多樣化。更重要的是經濟實力的飛躍,讓老百姓對飲食有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在宋代得以大規模開採、推廣和使用,焦炭煉鐵開始出現,這在冶金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不僅使鐵的質量有了極大提升,也讓鋼鐵的產量得到了飛躍。除了在冶煉中的使用,煤炭在這一時代也被用於烹飪,能提供高溫的煤炭的使用,補上了炒菜普及的最後一個鏈條。

於歷經千年的進化,在宋朝百姓家中的廚房裡,煙火繚繞的味道中,炒菜開始走入千家萬戶,並作為一個獨立的烹飪體系被確立下來,國人的飲食水準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宋朝既是飲食文化的輝煌時代,又是封建文明最燦爛的朝代之一

炒菜之法在宋朝的普及推廣,不僅僅是飲食的革命,更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活在宋代的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在宋朝經歷了封建王朝兩千年歷史中難得的盛世。

在很多人的眼裡,宋朝是一個積弱經年,遭受遊牧民族的侵犯卻無還手之力的王朝,自奪取幽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受挫後,再也沒有主動組織過大規模的對外作戰,然而宋朝卻在金、遼之後,存在了整整320年之久,在華夏的文明史中也是一個相當長的年代了,那麼宋朝的長壽必然有其內在的生存邏輯。

史上經常將「唐宋」並稱,然而兩個王朝卻在政權結構上有著天壤之別。唐代是武將的黃金年代,擁有著極大的割據權力,這也造成了導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亂」,唐朝自此亂後逐步走向軍閥割據,華夏也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混亂時代。

宋朝卻走向了「揚文抑武」的另外一個極端。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之後,有感於五代之亂,故第一件事就是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隨同他打天下的武將的掌兵之權。他用這種相對體面的方式,讓武將們得以安享富貴,消除了內部的兵禍之亂,終宋一朝,對外作戰確實令人汗顏,卻沒有藩鎮內亂,得失之間,利弊自見。

宋朝的開明也非其它朝代可比,宋太祖立國之後便頒下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的律令,並且得到了很好的執行,官員得以直言上讕而不慮獲罪。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包拯。仁宗時他擔任監察御史,因三司使張堯佐不太稱職被包拯參奏。因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宋仁宗受不了貴妃的枕邊風,就提議讓他去當節度使,結果包拯還是不同意。

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七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地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當時包青天把把唾沫星子都噴到仁宗臉上了,仁宗以衣袖拭面。這在歷朝歷代中都未曾有過。而宋之後的明、清,大臣哪裡有這種待遇?哪裡有這種膽量!動不去就「杖、流、徒」,天顏不可犯,臣子如履薄冰。

除風氣開明之外,各朝均無法很好解決的後宮亂政、宦官專權、外戚專橫,在宋朝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創造了兩千年封建王朝治理史上的奇蹟。這固然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和深刻的政治原因,但無論如何宋朝的約束機制是比較健全的。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的另外一個成就,就是改變了自漢以來的重農抑商之策,這利益於農耕文明的整體提高,糧食產量大大增加,富餘勞動力大量出現,包括飲食業在內的工商業迅猛發展,使宋朝出現了封建王朝史上少有的商品經濟繁榮,茶樓酒肆處處可見!指南針、印刷術、製藥、烹飪、戲曲、詩詞、外貿、航海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張端擇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宋朝繁華的真實寫照。

炒菜的普及還有一個隱性的條件:那就是人口的增長,當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才有可能形成追求生活品質的契機。五代十國結束後,華夏總人口經歷了戰爭徵伐,僅餘3000萬,而到了北宋中期,人口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達到了1億3000萬。

而在宋徽宗時期,東京、臨安等政治經濟中心,人口突破了100萬,同時期的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黑暗年代,大城市的人口極少有突破10萬的。而北宋僅50萬人口的城市就超過了40萬個。

在宋仁宗時期基地面積超過了6億畝,農民人均年產糧達到了4000斤以上,開明的環境加上發達的商貿,讓老百姓有經濟實力去消費,例如武大郎,在陽穀縣做燒餅,不也能撐起一個家嘛!高俅這樣的浪蕩子也不愁吃穿!老百姓富庶了,才有心思去提高飲食質量,這為炒菜的普及提供了驅動。

更朝更讓人稱道的是對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宋朝以國家的名義設置了封建王朝史上絕無僅有的「學田」,用於支持教育。而北宋的衡陽石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更是文脈悠久的教育機構。繁榮的文化教育催生了追求生活品質的風氣,而那些以詩詞為代表的傑出知識分子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回望宋朝,我們在廚房的人間煙火氣裡,可以誦讀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無礙,可以感受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婉約動人,可以品味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的報國之志,可以體驗柳永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也可以為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懷而擊節讚嘆!

正是一個如此豐富多姿的宋朝,才有了如許的美食、如許的詩詞。論及疆域,宋不及漢唐之闊,論及軍事,宋不及明清之盛,然而宋朝卻是華夏文明中最有煙火氣、最明朗疏淡、最具有包容四海氣質的朝代。庖廚間的煙火氣裡,散發著宋朝獨有的盛世氣息!

宋朝儘管軍事積弱,卻不乏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無雙豪邁。對於英雄豪傑而言,宋朝未必是最好的年代,但於詩家百姓而言,卻更願意在這煙火氣息中度過富足安閒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宋朝三百年屈辱至極,卻為何沒有亡於內亂?
    大多數人對於宋朝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積貧積弱。這個來自於錢穆先生的評價,讓宋朝一直籠罩在陰鬱的天空當中。直觀來看,錢穆先生的評價是有道理的,宋朝三百年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屈辱史。宋朝建立於戰火紛飛的五代十國當中,可是它卻沒有猛虎之姿,先是遼夏金,後是蒙古,宋朝就像是一隻綿羊,誰都可以欺負它。可是,這時候一個弔詭之處就出現了。按理來說,宋朝這樣又是「積貧」,又是「積弱」,對外戰爭還一敗塗地,喪權辱國的國家,早就應該盡失民心。可是為何這樣,北宋加上南宋還能享國三百年,且成為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呢?
  • 宋朝在歷史上僅三百年,但曾是世界最文明繁華強大的國家
    宋朝不只是代表著華夏傳承,而是代表了當時所知道的整個世界最先進的文明。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漆俠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的認同,就連日本國內的宋史學家宮崎市定也認定: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自幼武藝高強、性情豪爽、行俠仗義、樂遊好施,廣交四方人傑。唐朝末期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
  • 宋朝以前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雖然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各種古代珍饈美味,但事實上,在宋代以前,古人根本就沒有用來炒菜的器具的。雖然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
  • 多彩臺東丨從老影院變遷品味百年商貿變化
    「每到禮拜天,臺東三路上遵義影院的門口就會排起長隊,那時候大家沒有別的文藝活動,看電影是一件很時興的事兒」。今年70多歲的傅大爺是一位「老青島」,七零年代從部隊轉業,跟隨組織調度,工作輾轉青島各個區。談起臺東記憶,傅大爺說,「市北煙火氣很濃,那時候印象比較深的娛樂活動莫過於閒暇時和家人、朋友到臺東的幾家電影院看場電影。」
  • 宋朝軍神救了他,35年後他兒子恩將仇報,禍害中國百年!
    在被人低估的宋朝,也發生過一件恩將仇報之事。讓人惋惜的是,這件事甚至改變了歷史走向,導致了宋朝滅亡,讓中國百年不得平安。宋朝有三大軍神,狄青、嶽飛、孟珙。孟珙戰績非常輝煌,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曾屢次打敗如日中天的蒙古大軍,收復襄陽、樊城等地,屬於被嚴重低估的軍神。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古人用什麼做飯?
    接著,在裡面倒入水,放進肉,得下架上火堆,這種最簡陋的鍋就形成了。 鬲的外形是下面三條腿,類似於行軍鍋,使用的時候,直接在下面生火即可。 唐朝時期正式把鍋叫「鍋」,也開始有了炒菜雛形,當然跟宋朝的炒菜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為鍋的局限,唐代基本是烹炸蒸煮燉,炒菜比較少。
  •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哪怕是到了晚唐時期,唐朝依然能夠在對外作戰中滅回紇、破吐蕃、敗南詔,直接打殘三大強敵,收復河西、隴右大片盛唐疆土,版圖還能超過宋朝最強大時期
  • 臨沂大集小吃攤小夥火了,5元炒菜丸子湯,很多顧客慕名而來
    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臨沂費縣上冶大集,費縣面積最大的四大集市之一;集市從早上持續到晚上才算結束,大集上喇叭的各類叫賣聲大呼小叫;來來往往那些為生活奔波的鄉親們;想要了解體驗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就來趕趕集,煙火氣最濃鬱十足的地方。
  • 陳曉卿領隊騰訊視頻紀錄片美食之旅 釋放「了不起的煙火氣」
    兩天一夜切身體驗煙火氣 探店打卡品味人情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以兩天一夜沉浸體驗的形式進行,活動選擇了福州多家具有平民生活特色的宵夜、早餐,由嘉賓們一起探店打卡,從早到晚直觀感受來自城市社區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活動首站去往當地美食街中的宵夜店,在用餐過程中建立情感。
  • 澶淵之盟有利於宋朝麼?邊境和平百年,可燕雲十六州再也無心奪回
    第三,那就是遼國最關心的歲幣問題了,他們要求宋朝每年必須要給遼國十萬兩銀子和二十萬匹絹 ,相當於和平的保證金。 第四,宋朝和遼國之間,在邊境可以設立貿易集市, 雙方的商人們,都可以到集市上來販賣東西,互相通商,這也有利於彼此的經濟發展和情感溝通。
  • 遊山玩水、參加遊宴、宋朝「人在旅途」有多受歡迎?
    可見人們對於旅遊休閒的需求並非現代人首創,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對旅遊需求最多的朝代,為此也做出許多創舉,本篇文章帶領讀者領略宋朝旅遊那點事兒。不僅如此,在宋朝的市場集市上還能看到外來遊客的身影,因為在宋朝是十分鼓勵百姓對外貿易的,在集市上你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外國人身著宋朝服飾向當地的商戶推銷自己國家的產品,一些新奇的還會被進貢給皇帝。由此可見宋朝市場貿易遊樂活動的繁榮,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即使是最大眾普遍的娛樂活動,也需要政府的大力發展。3.
  • 原來區別在這,炒菜一放一個準
    原來區別在這,炒菜一放一個準現在的廚房調味品眾多,對於很多廚房小白來說,炒菜如何去放這些調味品,怎麼樣才能發揮這些調味品的精髓,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多數到了廚房可能就是大眼瞪小眼,傻傻分不清,還得老實的諮詢自己的爸爸媽媽,這就有點尷尬,下面我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四種調味品的區別!再也不用擔心炒菜放錯了!
  • 從「三碗不過岡」,看宋朝廣告業務的崛起
    但其實廣告並不是現代人的特權,早在遙遠的宋朝,商家的廣告事業便發展地如日中天了。別的不提「三碗不過崗」必然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廣告詞,看似是一句提示語,實則是一個典型的廣告文案。「三碗不過崗」不僅僅是宋朝廣告業務發展的巔峰也是其內容的集中體現,這句貫穿了千年的廣告詞也讓人們知曉了宋朝廣告業務發展之高度及全面性都已經到了一個空前的狀態。
  • 唐朝和宋朝相距短短的53年,為什麼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與宋朝好似兩個極端,一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一個卻總是因積貧積弱而飽受詬病。 在後人的眼中,這是兩個氣象迥異的王朝,迥異的讓人不敢相信,其實唐朝與宋朝之間,僅僅只有半個世紀的斷代。
  • 宋朝之後,再無宋朝。
    宋朝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用那個時代的話語來說,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不妨稱為「文明的中斷」。 今天就從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科技分別「意淫」一下最強盛的故國——宋朝吧。
  • 最適合穿越的朝代——宋朝
    那倒也不是,如果非要選一個朝代來穿越,宋朝應該成為首選。在很多人的意識裡,宋朝的歷史地位就是「積貧積弱」。宋朝重文輕武,宋朝的皇帝昏庸無能只知道逃跑,被金人從北方驅趕到南方;最恥辱的是,宋朝還經歷了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走;朝皇帝還殘害民族英雄嶽飛,重用奸臣秦檜。
  • 宋朝被稱為「七國時期」,最強的不是宋朝,其它六國是哪六國?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每隔數百年,華夏就會有著一個新的皇朝誕生,一個舊的皇朝被取代,而取代唐朝這個曾經令我們驕傲的王朝的正是宋朝。宋朝並不完整而對於宋朝,其實在歷史上也都不是完整的王朝,因為當時宋朝的時候還存在著另外六個國家,它所在的時代同樣也是和先秦時期一樣處於「七國時期」。今天則為大家介紹一下那個時間裡所謂的宋朝時期的七大國家。
  • 科比·布萊恩特名字的故事:來源於餐館菜單,充滿人間煙火氣
    在這些明星耀眼的名字中,2月24日英國《鏡報》的一篇報導小文格外溫馨,這篇文章講述了科比名字的來源,泛著人間煙火氣。據報導,科比出生在一個籃球世家,父親喬·布萊恩特曾在NBA打球,叔叔約翰·查比·考克斯也是一名籃球運動員。
  • 宋朝黑科技,一支穿雲箭狙殺敵方主帥,換來宋遼百年和平
    影視劇中的宋徽宗從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滅亡,各種被虐,各種喪權辱國。都有,但不是主要的,宋朝人熱衷黑科技才最關鍵。你有騎兵,我有神技宋朝開國之初,就喪失了華北、西北的大草原,沒有養馬地,想飛都飛不起來。宋太宗帶著步兵猛攻幽州城,結果被遼軍反殺,大腿中了一箭,坐著驢車逃回東京。自此,靈魂驢車手趙光義不敢再親自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