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要上興趣班,而且很多孩子還要上好幾節。報興趣班當然是為了培養孩子,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卻很少有喜歡上興趣班的,效果也是不盡相同,有時候是家長花了錢,孩子累了心,還沒有什麼收穫,前不久我就在網上見到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一共要上十幾個興趣班,每天放學以後和周末都要上興趣班,基本已經沒什麼可以玩兒的時間了。有的興趣班一周上一次,有的兩周上一次,小小年紀的孩子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而這背後都離不了寶媽的苦心孤詣。
這樣的生活勢必會讓人感覺壓抑,一天孩子說不想起上興趣班了,想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寶媽剛勸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直接說「我早就不想去了,媽媽你生我下來就是來上課的嗎?我累死了,我也討厭媽媽,我情願生病也不願意去上課!」
聽見孩子這麼說,寶媽又震驚又憋屈:「原來自己這麼久以來一直都是費力不討好,原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是這樣的。」當寶媽把這件事發到論壇裡後,不少家長都表示確實沒必要報這麼多班,不過基本上也都能理解寶媽的心情,有時候真是自己又操了心,又成了壞人。
也許是因為現在孩子們普遍都要上好幾個興趣班,很多家長和孩子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態,進而也就很少去反思了。興趣班就像是一種運動,旨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但運動過度也會傷身,家長千萬別讓興趣班背離了自己最原始的作用。
興趣班的作用到底是啥?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家長別報班
發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既然叫「興趣班」,它的首要作用自然是發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畫畫,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唱歌,讓他們去上相應的興趣班,他們不會太牴觸,甚至還會很高興。通過這樣的興趣班,孩子畫畫和唱歌的技術會越來越專業純熟,以後也能在關鍵的時刻幫孩子一把。
彌補孩子某方面的短板
除了揚長,興趣班的另外一大作用就是避短。比如孩子的身體比較單薄容易生病,家長就可以送孩子去學籃球,學遊泳,鍛鍊身體,要知道當初郭晶晶學遊泳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原本是孩子的短板,在這樣的有意培養下,以後說不定反而會成為孩子的一大特長。
幫助孩子與外界交往
在興趣班裡,孩子們可以結識到更多小朋友,而且興趣班一般氛圍更加輕鬆,常常需要孩子們互動,孩子的交際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是孩子本身確實比較感興趣的興趣班,孩子還能在裡面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都非常有好處。
報對了班,興趣班對孩子能起不小的幫助,關鍵是怎麼報班,才能讓家長的錢不白花,孩子的心不疲憊。既然是給孩子的報的興趣班,家長別剃頭挑子一頭熱,還是要聽聽孩子的意見,考慮考慮孩子的感受。
興趣班到底怎麼選?孩子的想法很重要,家長別自己想當然
孩子要有一定的興趣
既然是課外的興趣班,自然要和學校的課程有所區別,孩子要對其有一定的興趣,至少是不牴觸的。而且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學習相關的課程能夠培養孩子在該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對報的班不感興趣,即便是一周只上一節興趣班,孩子也會感到有壓力。
數量不宜太多
過猶不及,給孩子報興趣班也要遵循這個原則。看見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會那也會,家長很著急地給孩子報了一大堆班,但這也只會讓孩子身心都感到很累,學習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畢竟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集中有效地使用非常重要。
家長不宜太心急
家長都希望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特長。孩子學習也是需要時間的,家長別希望孩子上了幾節課就特別優秀,否則自己和孩子都會感到焦慮。像我身邊一位朋友就是鋼琴興趣班的老師,一個孩子才來上了兩三周的課,家長便問老師,自家孩子什麼時候能具備演出水平,完全忽視了現實條件。
現在不少家長也已經認識到興趣班對孩子課餘時間的佔用了,有的家長乾脆就不給孩子報任何興趣班了。其實在孩子感興趣和有需要的基礎上,報一定數量的興趣班還是有幫助的,關鍵是看怎麼選擇。大家對於孩子興趣班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