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超越最大航母、綠色動力驅動,中國製造海上「綠巨人」首航

2020-12-04 第一財經

比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還要龐大、甲板上可堆疊22層樓高的貨櫃——世界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氣)貨櫃船,近日誕生於上海,並從這裡揚帆出海。

9月22日,由中國船舶集團(下稱「中船」)有限公司所屬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滬東中華」)為法國達飛航運集團(CMACGM,下稱「達飛」)建造的全球首艘23000TEU(標準箱)雙燃料動力貨櫃船「達飛雅克·薩德」號(CMA CGM JACQUES SAADE,下稱「薩德號」),在中船長興造船零號基地正式交付。

距離去年這艘巨輪的下水儀式正好時隔一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交付時間比去年預計的四五月份有所推遲。「薩德號」即日起將投入達飛集團在亞洲和北歐之間的標誌性亞歐航線,並於9月23日開啟首航。

「薩德號」是中國船企迄今為止所建造的世界最大的貨櫃船之一,一舉打破了韓國等國船企長期的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高端海洋裝備製造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飛躍,也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大戰略成果。

LNG驅動的世界最大貨櫃船

在滬東中華長興島造船零號基地,第一財經記者見證了巨輪的交付。

該船總長400米——比目前世界最大航母還要長60多米,型寬61.3米,甲板面積相當於3.5個標準足球場;服務航速22節,載箱量達到23000TEU,並可運載2200個40英尺冷藏貨櫃,載重量近22萬噸,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巨無霸」。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船擁有一顆獨一無二的「綠色心臟」,船體清晰地印有「LNGPowered」(液化天然氣動力)標識,它為全球航運方式轉向清潔能源指引了道路。

為減少環境汙染、避免生態破壞,該船採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溫特圖爾發動機有限公司(WinGD)自主研發製造的雙燃料動力W12X92DF型主機,既能使用燃氣又兼顧燃油,無論遠海航行還是近海航道航行,均可依靠天然氣來提供動力。

中船副總經理孫偉在船隻的交付儀式上表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是重要戰略合作夥伴之一,在全球貨櫃運輸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戰,各方採用創新的『雲調試』的方法克服了重重困難,推進工程項目的進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總部位於法國馬賽的達飛最高管理層、薩德家族成員通過遠程視頻連線,迎接這艘全新的「薩德號」加入集團艦隊。

達飛集團董事長兼CEO魯道夫·薩德(Rodolphe Saadé)在法國馬賽總部通過視頻講話表示:「使用了全球最先進的技術,經歷了7年的研發和製造,『薩德號』今天終於加入了達飛的艦隊,將連接起歐洲和亞洲,這離不開中法雙方的緊密合作,我們將儘可能讓這艘巨輪滿載啟程。」

這艘「薩德號」首制船於2018年開建,由中船集團所屬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該船入級法國船級社(BV),是目前世界上首個以LNG為主要動力、集世界設計建造技術最先進、環保性能最優異之大成的超大型貨櫃船項目。

據介紹,「薩德號」9月23日在亞歐航線上開啟首航。它將先後開往各大標誌性港口:韓國釜山;中國天津、寧波、上海和鹽田;新加坡;歐洲的南安普敦、敦刻爾克、漢堡、鹿特丹、阿爾赫西拉斯;馬來西亞的巴生港。

達飛中國CEO何律鐸(Ludovic Reno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下周五,『薩德號』運送的首批進口貨物就將抵達上海。我們非常榮幸上港集團能夠成為『薩德號』首個全球運輸的合作夥伴。」

一位從事國際貿易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疫情趨勢基本明朗,BDI(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中位回落坐穩千點,聖誕旺季即將來臨,新運力投放時機恰到好處。」

推動全球海運能源轉型

2017年,滬東中華與達飛集團籤訂了5艘23000TEU貨櫃船建造合同,成為第一家承建世界最大型液化天然氣驅動的LNG動力貨櫃船的船舶企業。

液化天然氣是保護空氣品質方面最先進的解決方案。它可以降低99%的二氧化硫和細顆粒物排放量,降低8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表現遠勝現有的規定標準。相比於普通的燃料動力化,液化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減少20%。這項技術是達飛集團向2050碳中和目標邁進的第一步。

從設計到運營,「薩德號」是全球行業領先者合作的結晶,融匯了眾多創新,比如駕駛艙擁有最新的嵌入式數位技術,以協助船長和船員,特別是港口操作;此外工程師們還重新設計了球鼻艏無縫集成的直線型船首、舵和螺旋槳,大大改善了船舶的流體力學性能,從而減少了能源消耗。

去年,中船集團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雷凡培曾評價道:「兩年前,在全球航運和造船市場深處低谷的形勢下,達飛海運集團與中船集團正式籤署了9艘世界載箱量最大、最先進、最綠色環保的大型貨櫃船建造合同,引領了未來大型貨櫃船市場發展方向。」

達飛集團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一批海運公司,早在1992年就在上海建立辦事處。2017年以來,魯道夫·薩德決定在超大型貨櫃船航運首次使用LNG技術,也證明了該集團致力於推動海運能源轉型的決心。

達飛集團副總裁澤維爾·萊克勒克(Xavier Leclercq)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設計到船體基本完成建設一共耗時30個月,這一速度是全球任何地方都無法達到的。」

萊克勒克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達飛與中船的合作已經持續了七年之久,中國船舶製造的能力幾年來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船舶高端製造中心。

儘管全球海運業受到疫情較大影響,我國船舶工業仍處於新周期回升階段。全球權威航運造船機構公布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國造船業三大指標均居世界首位,新承接訂單量佔全球承接份額的65.4%,手持訂單佔全球訂單量的48.3%,完工交付量佔全球的37%。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的優勢進一步顯現出來。就在9月20日,首根大長度220kV光電複合海纜在揚州寶勝海纜碼頭交付,標誌著寶勝海纜已經全面進入竣工達產時代,也標誌著我國實現了大長度海纜生產技術的突破,將提升我國海纜生產技術水平,賦能海工裝備發展,助力海洋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打造達飛集團的另外8艘大容量LNG動力船。法國達飛集團正在加速實施生態環保計劃,到2022年,預計接收20艘LNG動力貨櫃船。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是未來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業內人士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中國海洋產業處於前所未有的戰略發展期,2018年到2021年,國家規劃在該領域投資180億元。

相關焦點

  • 海上「綠巨人」升級中國大航海時代,世界最大貨櫃船生在江南
    江南製造局是中國民族工業百年來發憤圖強的一個縮影。今天,這裡不斷有新的故事正在發生。首艘LNG驅動世界最大貨櫃船在滬東中華長興島造船基地,第一財經記者見證了這艘有業界「綠巨人」之稱的「雅克薩德號」緩緩浮上水面的震撼場面。下水儀式是船舶行業慣用的象徵性儀式。隨著黃浦江上的閘門開啟,長江水注入了幹船塢,標誌著該船的建造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 「綠巨人」 升級中國大航海時代,世界最大LNG動力貨櫃船生在江南
    江南製造局是中國民族工業百年來發憤圖強的一個縮影。今天,這裡不斷有新的故事正在發生。首艘LNG驅動世界最大貨櫃船在滬東中華長興島造船基地,第一財經記者見證了這艘有業界「綠巨人」之稱的「雅克薩德號」緩緩浮上水面的震撼場面。下水儀式是船舶行業慣用的象徵性儀式。
  • 075首航即過氣,004型航母或已鋪設龍骨,海軍「網紅」過氣快
    8月5日,我國海軍第一艘小平頂075型兩棲攻擊艦正式開始了首航試驗。075型兩棲攻擊艦的出現彌補了我國此前該類型艦艇的空白,並將我國的兩棲登陸作戰水平提高了數個檔次,目前基本可以確定075型兩棲攻擊艦首批將會建造3艘,後續可能不會有第二批,而是直接建造更加先進的彈射版076。
  • 為造航母掏空國庫,英國淪為笑柄,賣給印度怎樣?
    現在看來確實是這樣,但是英國卻不以為意,居然還想要派遣航母來南海「撒野」。這次又被軍事專家張召忠說中了,這樣的航母敢來到中國,只能是有去無回。 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完成首航 19世紀,英國海軍力量就曾在海上佔據一席之地。但是之後,它的海軍力量就大不如前了。
  • 中國航母動力最落伍?每次出港要燒48小時,美專家:短板過於突出
    航空母艦作為現代國家展現自身綜合實力的象徵,是一個具有著海陸空綜合打擊能力的作戰平臺,由於其適用於遠距離作戰的強大功能,當之無愧地享有著海上霸主的稱號。既然航母的作戰能力如此強大,那麼作為驅使航母的動力也勢必是各國研究製造航母的重中之重,然而對比世界各國的航母動力,有人曾提出疑問,是不是中國航母動力最落後?
  • 印度海軍要買新航母,常規動力+電磁彈射,這不是中國003航母嗎
    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超過6.5萬噸的排水量,縱覽整個世界,好像只有中國正在建造中的003型航母才滿足這些條件吧。目前,中國003型航母下層分段已合攏刷漆,艦首位置艏鼻球也已安裝,接下來就是機庫各艙室的拼接和甲板的鋪設了。
  • 「威爾斯親王號」航母海試,將成為英國海軍最大戰艦
    當地時間9月19日,英國蘇格蘭羅塞斯造船廠熱鬧起來,在該廠舾裝中的「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開啟了首航任務。
  • 中國又火了,造出全球最大的LNG運輸船,體型比航母都長
    說起LNG運輸船,相信大家都是不會陌生的,這是專門用來運輸液化天然氣的船隻,在國際貿易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進行天然氣貿易的國家都需要用到這樣的船隻,但這種運輸船的建造卻非常麻煩,目前也就只有美國中國韓國等少數國家能夠生產而已!
  • 我國雙航母已完成海訓,新的航母艦載機該如何製造?
    原創 傅前哨 航空知識北京時間9月24日下午,中國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就遼寧艦和山東艦近期同時在海上執行訓練任務,重點錘鍊執行雙航母作戰任務的能力,進行了證實。
  • 平潭海事局保障首艘新型海上觀光體驗遊船順利首航
    客運碼頭現場水域監管 平潭海事局 供圖東南網6月16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 通訊員 陳書龍)今日上午9時,平潭首艘新型海上觀光體驗遊船「海壇2號」緩緩駛離金井碼頭,正式開啟海上環島遊的首航。作為平潭國際旅遊島「一廊兩環」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環島遊的開通,將進一步拓展平潭旅遊項目新業態,促進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為保障海上環島遊的順利開通,平潭海事局提前介入指導,積極配合開展碼頭升級改造,開通遊艇登記、公司體系審核綠色通道,為遊艇開展服務型安全檢查,針對性開展遊艇監管模式研究,提升安全監管服務水平,為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築牢海上安全根基。
  • 二戰排水量最大的「倒黴」航母:偷工減料,首航20小時就被擊沉!
    太平洋戰場上,日美雙方展了人類史上的首次大規模航母較量,而由於前線局勢不利,日軍也開始建造更大的航母,這就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信濃號!其裡面的配置標準也是很高的,日本對它寄予厚望,希望這艘最大的航母能扭轉戰局。
  • 為什麼二戰時期的航母製造那麼容易,而現在卻非常困難?
    但是當今世界,航母卻製造越來越困難,就連美國製造一艘新航母也需要數年,乃至十年時間。為什麼二戰時期的航母那麼容易製造,而現在卻極端困難呢?艦載機重量輕為航母製造帶來極大便利,一方面對輔助艦載機起飛的航母彈射器要求低,有一些簡易航母根本就不需要彈射器。另一方面對航母上面的飛行甲板要求低,木質甲板都能滿足螺旋槳戰機的起降要求。二戰時期大型貨輪上面鋪木板就能改裝成小型航母,可見當時航母製造有多容易。
  • 中國又創造「世界第一」,全球最大LNG船交付,體型比美航母還長
    由於建造技術難度高,目前世界上僅美國、中國、韓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有能力建造。其中,韓國造船業相當發達,約搶佔了全球78%的LNG船市場。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造船業實力不俗,但總體實力無法與韓國競爭。不過,隨著中國滬東造船廠的崛起,韓國在該領域迎來了最大的挑戰。
  • 航母上的特殊設備,全球僅中美掌握製造技術,印度使用拖拉機代替
    現代戰爭中,航母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戰鬥機或者坦克。不過,一分價錢一分貨,作為一國海軍實力的象徵,一艘航母的造價遠遠超過了轟炸機或者戰鬥機。就比如說,航母上的一輛甲板牽引車,造價至少在2000萬美元以上,堪比一輛頂級跑車。
  • 中美俄航母速度比拼,美國的跑30節,俄羅斯的跑29節,遼寧艦呢?
    航母作為海上「霸主」級別的裝備,世界上擁有它的國家屈指可數,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如今世界上一共只有九個國家擁有現代航母,其中俄羅斯和泰國的航母還屬於基本沒有戰鬥力的「擺設」。二戰時期,世界上所有航母的總數早已超過兩位數,為何如今數量卻如此稀少?
  • 美媒評選5艘「史上最差航母」,日本的「加賀」號航母榜上有名
    一戰時期,為了研製出一款可以攜帶戰機進行海上作戰的戰艦,英國便發明出航空母艦,以甲板和艦島作為主要組成部分,以攜帶部分戰機出行以便進行海上作戰。對於當時來說,航母的建造難度並不是很難,因為它不需要攜帶大量武器或裝置,只需要為戰機提供起降點和儲存空間就可以,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航母漸漸被賦予新的功能,而且噸位也越來越大。
  • 航母成海洋生物最大天敵,一不小心就成了生魚片
    現在的武器裝備的威力非常大,咱們還不說足以毀滅人類的原子彈,就只是說各類的載具,像陸地上就有各種的火炮、火箭彈等等,天上飛的有各類新型戰機,而海上就有各類戰艦、航母、潛艇等等
  • 中國航母2020
    航母艦載機的起飛方式進入噴氣時代以後,作戰飛機的最大速度提高到聲速的兩倍以上,其滑跑距離也相應地延伸至1 000米左右,而航母的甲板不過二三百米長,真正可供艦載機起飛的區域也非常有限。這意味著,大部分固定翼噴氣式艦載機已經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採用水平滑跑加速的方式飛離航母甲板。
  • 日本這艘7萬噸級超級航母,首航數十小時後沉沒
    大家都知道:自二戰開始擁有航母最多的國家就是美國,但在航母發展歷史上還有一個國家不能不提,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二戰期間,日本曾經自研並建造過滿載排水量7萬噸的超級航母「信濃號」, 然而這艘還未完全建完的航母剛下水,在首航數十小時後就遭到美軍潛艇的伏擊、石沉大海.
  • 兩艘航母同時開建,003排水量超8萬噸?未來電磁彈射不是夢!
    「任何世界大國要想躋身世界強國之列,離不開航母的建設與運用,也離不開航母的展現與亮相。」航母作為大國重器、海軍旗艦,一直以來備受各國重視。她不僅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移動機場,而且也是一座海上移動城市、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