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就隨他吧!」這是一個很大的育兒誤區。分享並不是把自己還想玩的東西,也要讓給別人,而是用暫時不想玩的玩具,「以物換物」。會不會因此有收穫呢?你們可以看一看下文。
01雙胞胎樂於分享玩具
周末晚上右右、細毛爸媽帶兩小只在小區裡玩,白天碰到過的小姐姐也在。小姐姐再次看到雙胞胎弟弟,很高興地跑過來,主動打招呼。
我提醒右右、細毛,這是白天一起玩過的小姐姐,你看姐姐衣服上的小兔子圖案,還記得嗎?
兩個遲鈍毛終於反應過來,友好地和姐姐說「嗨」。
我招呼兩小隻和姐姐一起玩,然後拿出他倆出門前挑選的玩具。
右右大方地拿著2個車車,攤開手掌給姐姐先選。
細毛也拿起一個車車,分給旁邊另一個平時一起玩的小夥伴。
周圍所有的家長,都非常驚訝:「到底是雙胞胎,玩具還能主動分給別人,可能平時玩具就是一起玩的緣故吧。」
家長們都在表揚右右、細毛,他倆只是一臉懵逼,拿著手上玩具,到處掃描看其他小朋友手裡有沒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好去交換。最後一群孩子蹲地上各自玩著別人的玩具,無比新奇無比開心。
有些孩子,即使自己不想玩了,也不準其他孩子碰一下自己的玩具,大家會理解為物權敏感期。這樣確實沒問題,但是,如果暫時不需要玩的東西,用來分享,會不會又是另一番場景呢?
我家雙胞胎,主動把自己玩具分給大家一起玩,家長們會驚嘆。
是的,我們是雙胞胎,我們的身份讓我們可能更懂得共同擁有,因為不止玩具,就連爸爸、媽媽,從在媽媽肚子裡的那一刻起,就是共有的。所以,我們樂於分享,而分享也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玩具。
比如小車,媽媽不會買2輛扭扭車或者2輛滑板車,媽媽會扭扭車、滑板車各買1輛,然後右右、細毛就可以體驗兩種小車的不同玩法與樂趣,交換玩,更豐富。
02樂於分享,樂於交換,收穫的比新玩具更多
分享並不是要求孩子把自己還想玩的玩具,也主動給別人;而是讓孩子把自己暫時不想玩的玩具,拿來和其他孩子交換。可能是交換一個玩具,可能是免費借給其他孩子玩,換來一段友情。孩子間也是有友誼,有小團體的。
孩子在交換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膽識和表達能力,可能還能結交朋友,也學習了另一種玩具的玩法,這些可能都比孩子獲得的另一個沒玩過的玩具,還要有意義。
右右和細毛昨天出門玩,遇到一個小朋友拿著一輛方程式賽車,他倆都很喜歡,但昨天並沒有交換成功,今天又看到了。那個孩子生怕右右、細毛搶他的,今天仍然是立馬跑開了。
右右細毛奶奶聽說孩子昨天就喜歡這車,今天仍然沒玩到,還在眼巴巴望著,第一反應:「奶奶待會去買個一模一樣的,給我乖孫孫玩。」
我立馬制止奶奶:「媽,不用買啦!他倆類似汽車真的太多了。你買回家,可能立馬又不喜歡了。」
一邊鼓勵右右細毛繼續去嘗試:「如果你倆還是想玩那個哥哥手上的車子,我們要不要演示下自己今天帶的玩具怎麼玩,說不定哥哥會感興趣。」
果然,那個孩子產生了興趣,主動跑過來,把手上的賽車給了右右和細毛。
玩具,我相信大多數家庭都不會吝嗇給孩子買,也買得起。但堆積如山、孩子三分鐘熱度、太多的同類型玩具,真的沒必要。何不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學會交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那個玩具呢?
03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五點小方法,可以試一試。
1、家中「好」東西不私有,培養孩子共有概念
很多家庭,都是6+1模式,六個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個孩子。
爺爺、奶奶那一輩畢竟物資會缺乏些,就習慣了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家裡最小的孩子。
西瓜只把紅心尖尖切給孩子吃,芽白只取菜心最嫩的幾片葉子炒給寶貝吃。寶貝要月亮,絕對不會給星星。
出門玩耍,爸爸負責抱,爺爺負責背包裹(裝著孩子出門日用品),奶奶負責逗孩子,媽媽負責給孩子拍照。
經常可以看到一大家子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圈圈,小祖宗還是各種不滿吵鬧哭。
其實寵愛,沒有不好,被寵著長大的孩子,也會懂得寵別人。只是我們寵孩子的時候,也讓他明白,最好的東西並不是只能他得到,而是應該全家共有的。
西瓜尖甜,但是剩餘的西瓜誰吃呢?只吃尖尖最甜地方,習慣了甜,不懂體味一點點酸,又很好,一定不會挑食嗎?
芽白尖嫩,但是實際上菜心都只是口感好,並沒有接觸到更多陽光,葉綠素反而最缺乏,只吃菜心反而吃的是最沒營養的部分。家長的寵愛,這時是不是反而對孩子不好了呢?
右右細毛媽小時候吃橘子,一直是需要把皮剝了,並且把裡面那層包裹的白衣和所有白鬚鬚,都通通剝乾淨才會吃,美其名曰吃橘子花。
後來我看到右右細毛娭毑(外婆)也是這麼剝給兩小隻吃的,我就明白了。原來我是小時候習慣了被長輩這麼喂,所以以為橘子只能吃中間橘子花,那層薄薄的白衣是不能吃的。
我大些時候,右右細毛嗲嗲(外公)娭毑(外婆)就嫌棄我只肯這樣吃橘子麻煩了,卻不知道是家長從小養成的孩子的習慣。
家裡「好」東西不私有,不要讓孩子特殊化,否則就會和右右細毛媽吃橘子那樣妖魔化了。培養孩子的共有觀念,家長怎麼吃的,孩子東西煮爛點也這麼吃,在對應月齡添加合適食物就好。
孩子在家懂得共有,在外才會懂得分享。單胎一孩家庭,備受寵愛的孩子,也就能分享自己的玩具了。
2、家長買夠不同類玩具,讓孩子不羨慕他人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同類玩具,家長根據孩子喜好,各購入一樣,讓孩子每種玩具都玩過,不羨慕他人。
不要「窮」養,要讓孩子不在乎物質,才會擁有更多的物質。
而各類玩具如何低成本購入呢?比如拼接玩具樂高確實貴,我們可以用類似拼接玩具替代,價格就打了很多折扣,鍛鍊效果還是會差不多的。
還可以在孩子生日、過年、六一兒童節等特定節日,或者事先約定孩子什麼做得好給予獎勵時買玩具。節日也是商家促銷大季,這時一次性購入幾款玩具,會實惠很多。
節日保持儀式感就好,孩子並不需要365天收玩具,那就沒有新鮮和喜悅感了。
玩具太多,最累的也是在家帶人的老人家,跟著收收收、又丟丟丟。
我家孩子在連續4周收到玩具後,開始不愛自己收拾了,我就和孩子奶奶喊暫停:「不要再買玩具了。孩子玩了沒了,我們做父母的會看著買的。」玩具太多,孩子會有很多壞習慣,不愛自己收拾,不愛惜玩具,隨意踩踏丟棄。
3、鼓勵孩子交換玩具,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不是很想玩自己玩具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給別人,或者用自己手上的玩具以物換物,主動展開第一次社交嘗試。
孩子如果害怕去說,讓家長去,沒關係,家長可以說:「寶貝和媽媽一起去,好嗎?媽媽並不需要玩具。那個玩具也是那個小哥哥的,得哥哥同意,所以我們得一起去說動小哥哥,好嗎?
這也是一個挑戰的遊戲,孩子習慣了被拒絕,或者嘗試到交換的好處,會慢慢不怕失敗了,也會更樂於挑戰了。
一孩家庭可以更多鼓勵孩子,用暫時不想玩的玩具,去換玩具,交朋友。很多孩子不願意在家玩耍,總想著出門玩,相信也是希望找到同齡人的。而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與同伴玩玩具的快樂,也可以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生活之前,慢慢適應和同齡小朋友相處。
4、和孩子來個約定,一人玩夠10分鐘
當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而他並不需要玩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來個約定「10分鐘的約定」。讓孩子玩一玩其他孩子的玩具,自己的玩具借給他人玩,10分鐘後,如果你還是想要拿回自己玩具,我們重新去拿回來。
怎麼知道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的物權敏感期爆發了呢?孩子搶回自己玩具後,又立馬丟一邊,這就僅僅是物權佔用感,不是自己還要玩了。
這時候來個約定,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感受下其他玩具的魅力。比如同樣的扭扭車,僅僅和人家的顏色不同,我家孩子就每次都喜歡和其他孩子換著騎,然後開始賽車,都玩得很開心。
5、事後和孩子復盤,鼓勵下次繼續分享和交換
每次交換玩具成功後,事後回家路上可以和孩子做一次復盤:今天我們寶貝是不是通過交換,玩到了小哥哥的大恐龍,寶貝真的很棒!這樣我們就玩了2種玩具了,小哥哥也很開心,能玩你的小汽車。下次我們出門前,繼續挑選幾樣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換著玩,好嗎?
及時復盤,對孩子下次主動交換是個極大的鼓勵。我家孩子,開始要他們去交換總是怯怯懦懦的,要拖著媽媽去。現在,是我提醒「那邊有個小姐姐,手裡有個玩具,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每次話音還沒落,右右、細毛就帶著自己的玩具,跑向了小姐姐,我追上的時候,基本都已經交換成功了。
低幼齡孩子,如果樂於分享,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用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去交換,試一試,家長和孩子都來試一試,挑戰的過程就很有趣。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歡迎關注【右右細毛和爸媽】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