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就隨他吧!」0-3歲孩子能分享,更有機會

2020-12-17 右右細毛和爸媽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就隨他吧!」這是一個很大的育兒誤區。分享並不是把自己還想玩的東西,也要讓給別人,而是用暫時不想玩的玩具,「以物換物」。會不會因此有收穫呢?你們可以看一看下文。

01雙胞胎樂於分享玩具

周末晚上右右、細毛爸媽帶兩小只在小區裡玩,白天碰到過的小姐姐也在。小姐姐再次看到雙胞胎弟弟,很高興地跑過來,主動打招呼。

我提醒右右、細毛,這是白天一起玩過的小姐姐,你看姐姐衣服上的小兔子圖案,還記得嗎?

兩個遲鈍毛終於反應過來,友好地和姐姐說「嗨」。

我招呼兩小隻和姐姐一起玩,然後拿出他倆出門前挑選的玩具。

右右大方地拿著2個車車,攤開手掌給姐姐先選。

細毛也拿起一個車車,分給旁邊另一個平時一起玩的小夥伴。

周圍所有的家長,都非常驚訝:「到底是雙胞胎,玩具還能主動分給別人,可能平時玩具就是一起玩的緣故吧。」

家長們都在表揚右右、細毛,他倆只是一臉懵逼,拿著手上玩具,到處掃描看其他小朋友手裡有沒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好去交換。最後一群孩子蹲地上各自玩著別人的玩具,無比新奇無比開心。

有些孩子,即使自己不想玩了,也不準其他孩子碰一下自己的玩具,大家會理解為物權敏感期。這樣確實沒問題,但是,如果暫時不需要玩的東西,用來分享,會不會又是另一番場景呢?

我家雙胞胎,主動把自己玩具分給大家一起玩,家長們會驚嘆。

是的,我們是雙胞胎,我們的身份讓我們可能更懂得共同擁有,因為不止玩具,就連爸爸、媽媽,從在媽媽肚子裡的那一刻起,就是共有的。所以,我們樂於分享,而分享也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玩具。

比如小車,媽媽不會買2輛扭扭車或者2輛滑板車,媽媽會扭扭車、滑板車各買1輛,然後右右、細毛就可以體驗兩種小車的不同玩法與樂趣,交換玩,更豐富。

02樂於分享,樂於交換,收穫的比新玩具更多

分享並不是要求孩子把自己還想玩的玩具,也主動給別人;而是讓孩子把自己暫時不想玩的玩具,拿來和其他孩子交換。可能是交換一個玩具,可能是免費借給其他孩子玩,換來一段友情。孩子間也是有友誼,有小團體的。

孩子在交換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膽識和表達能力,可能還能結交朋友,也學習了另一種玩具的玩法,這些可能都比孩子獲得的另一個沒玩過的玩具,還要有意義。

右右和細毛昨天出門玩,遇到一個小朋友拿著一輛方程式賽車,他倆都很喜歡,但昨天並沒有交換成功,今天又看到了。那個孩子生怕右右、細毛搶他的,今天仍然是立馬跑開了。

右右細毛奶奶聽說孩子昨天就喜歡這車,今天仍然沒玩到,還在眼巴巴望著,第一反應:「奶奶待會去買個一模一樣的,給我乖孫孫玩。」

我立馬制止奶奶:「媽,不用買啦!他倆類似汽車真的太多了。你買回家,可能立馬又不喜歡了。」

一邊鼓勵右右細毛繼續去嘗試:「如果你倆還是想玩那個哥哥手上的車子,我們要不要演示下自己今天帶的玩具怎麼玩,說不定哥哥會感興趣。」

果然,那個孩子產生了興趣,主動跑過來,把手上的賽車給了右右和細毛。

玩具,我相信大多數家庭都不會吝嗇給孩子買,也買得起。但堆積如山、孩子三分鐘熱度、太多的同類型玩具,真的沒必要。何不鼓勵孩子學會分享,學會交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那個玩具呢?

03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五點小方法,可以試一試。

1、家中「好」東西不私有,培養孩子共有概念

很多家庭,都是6+1模式,六個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個孩子。

爺爺、奶奶那一輩畢竟物資會缺乏些,就習慣了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家裡最小的孩子。

西瓜只把紅心尖尖切給孩子吃,芽白只取菜心最嫩的幾片葉子炒給寶貝吃。寶貝要月亮,絕對不會給星星。

出門玩耍,爸爸負責抱,爺爺負責背包裹(裝著孩子出門日用品),奶奶負責逗孩子,媽媽負責給孩子拍照。

經常可以看到一大家子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圈圈,小祖宗還是各種不滿吵鬧哭。

其實寵愛,沒有不好,被寵著長大的孩子,也會懂得寵別人。只是我們寵孩子的時候,也讓他明白,最好的東西並不是只能他得到,而是應該全家共有的。

西瓜尖甜,但是剩餘的西瓜誰吃呢?只吃尖尖最甜地方,習慣了甜,不懂體味一點點酸,又很好,一定不會挑食嗎?

芽白尖嫩,但是實際上菜心都只是口感好,並沒有接觸到更多陽光,葉綠素反而最缺乏,只吃菜心反而吃的是最沒營養的部分。家長的寵愛,這時是不是反而對孩子不好了呢?

右右細毛媽小時候吃橘子,一直是需要把皮剝了,並且把裡面那層包裹的白衣和所有白鬚鬚,都通通剝乾淨才會吃,美其名曰吃橘子花。

後來我看到右右細毛娭毑(外婆)也是這麼剝給兩小隻吃的,我就明白了。原來我是小時候習慣了被長輩這麼喂,所以以為橘子只能吃中間橘子花,那層薄薄的白衣是不能吃的。

我大些時候,右右細毛嗲嗲(外公)娭毑(外婆)就嫌棄我只肯這樣吃橘子麻煩了,卻不知道是家長從小養成的孩子的習慣。

家裡「好」東西不私有,不要讓孩子特殊化,否則就會和右右細毛媽吃橘子那樣妖魔化了。培養孩子的共有觀念,家長怎麼吃的,孩子東西煮爛點也這麼吃,在對應月齡添加合適食物就好。

孩子在家懂得共有,在外才會懂得分享。單胎一孩家庭,備受寵愛的孩子,也就能分享自己的玩具了。

2、家長買夠不同類玩具,讓孩子不羨慕他人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同類玩具,家長根據孩子喜好,各購入一樣,讓孩子每種玩具都玩過,不羨慕他人。

不要「窮」養,要讓孩子不在乎物質,才會擁有更多的物質。

而各類玩具如何低成本購入呢?比如拼接玩具樂高確實貴,我們可以用類似拼接玩具替代,價格就打了很多折扣,鍛鍊效果還是會差不多的。

還可以在孩子生日、過年、六一兒童節等特定節日,或者事先約定孩子什麼做得好給予獎勵時買玩具。節日也是商家促銷大季,這時一次性購入幾款玩具,會實惠很多。

節日保持儀式感就好,孩子並不需要365天收玩具,那就沒有新鮮和喜悅感了。

玩具太多,最累的也是在家帶人的老人家,跟著收收收、又丟丟丟。

我家孩子在連續4周收到玩具後,開始不愛自己收拾了,我就和孩子奶奶喊暫停:「不要再買玩具了。孩子玩了沒了,我們做父母的會看著買的。」玩具太多,孩子會有很多壞習慣,不愛自己收拾,不愛惜玩具,隨意踩踏丟棄。

3、鼓勵孩子交換玩具,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在孩子不是很想玩自己玩具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給別人,或者用自己手上的玩具以物換物,主動展開第一次社交嘗試。

孩子如果害怕去說,讓家長去,沒關係,家長可以說:「寶貝和媽媽一起去,好嗎?媽媽並不需要玩具。那個玩具也是那個小哥哥的,得哥哥同意,所以我們得一起去說動小哥哥,好嗎?

這也是一個挑戰的遊戲,孩子習慣了被拒絕,或者嘗試到交換的好處,會慢慢不怕失敗了,也會更樂於挑戰了。

一孩家庭可以更多鼓勵孩子,用暫時不想玩的玩具,去換玩具,交朋友。很多孩子不願意在家玩耍,總想著出門玩,相信也是希望找到同齡人的。而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驗到與同伴玩玩具的快樂,也可以讓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生活之前,慢慢適應和同齡小朋友相處。

4、和孩子來個約定,一人玩夠10分鐘

當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而他並不需要玩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來個約定「10分鐘的約定」。讓孩子玩一玩其他孩子的玩具,自己的玩具借給他人玩,10分鐘後,如果你還是想要拿回自己玩具,我們重新去拿回來。

怎麼知道孩子僅僅是不想他人碰自己玩具的物權敏感期爆發了呢?孩子搶回自己玩具後,又立馬丟一邊,這就僅僅是物權佔用感,不是自己還要玩了。

這時候來個約定,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感受下其他玩具的魅力。比如同樣的扭扭車,僅僅和人家的顏色不同,我家孩子就每次都喜歡和其他孩子換著騎,然後開始賽車,都玩得很開心。

5、事後和孩子復盤,鼓勵下次繼續分享和交換

每次交換玩具成功後,事後回家路上可以和孩子做一次復盤:今天我們寶貝是不是通過交換,玩到了小哥哥的大恐龍,寶貝真的很棒!這樣我們就玩了2種玩具了,小哥哥也很開心,能玩你的小汽車。下次我們出門前,繼續挑選幾樣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換著玩,好嗎?

及時復盤,對孩子下次主動交換是個極大的鼓勵。我家孩子,開始要他們去交換總是怯怯懦懦的,要拖著媽媽去。現在,是我提醒「那邊有個小姐姐,手裡有個玩具,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每次話音還沒落,右右、細毛就帶著自己的玩具,跑向了小姐姐,我追上的時候,基本都已經交換成功了。

低幼齡孩子,如果樂於分享,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用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去交換,試一試,家長和孩子都來試一試,挑戰的過程就很有趣。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歡迎關注【右右細毛和爸媽】2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導語: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給另外一個小朋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父母弄懂了背後的心理動機,正確引導,等他長大,總有一天孩子就學會分享了。023歲前不懂分享曾經有人問李玫瑾教授,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嗎?李玫瑾老師的回答是,不一定,3歲之前的孩子本來就不懂分享。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隔壁媽媽很生氣,說家裡來了親戚,帶了個兩歲多的孩子。她就讓三歲的女兒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妹妹一起分享。沒想到,女兒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把全部的玩具都抱在懷裡,哇哇大哭,也不讓小妹妹玩。隔壁媽媽和老公說,接下來怎麼教育孩子都不聽,軟硬不吃。
  •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是自私還是另有原因?很多家長都錯怪孩子了
    因此當孩子不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可以教導孩子要講禮貌,但沒有權利幹涉孩子和誰做朋友,更不應該強制孩子和其他人分享喜歡的東西。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又能交到朋友,家長可以這麼做:1.明確物權意識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物權意識,他們能夠分得清「我的」東西。家長這個時候可以告知孩子,對於自己的物品,有絕對的處置權利,他可以選擇是否與其他人分享。
  • 不願意分享就是「小氣鬼」?我從不讓孩子分享,卻養出高情商孩子
    生活中,經常聽見家長跟孩子說:「別那麼小氣,把草莓多分給弟弟一點」「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要不下次不給你買了」「你真是個小氣鬼,一點都不懂得分享」……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分享」時,還會跟孩子商量,有些家長直接就是強迫,弄的孩子一臉茫然,或者是大哭大鬧。
  • 孩子不分享玩具,就是自私: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從說不開始
    兒子一周歲的時候,爺爺送他一個電動警車玩具。小警車會跑、有音樂,兒子喜歡的不得了。有一次,兒子二爺爺帶他孫子去家裡玩,孩子臨走的時候撒潑打滾要把小警車帶走。最後,爺爺做主把小警車送給他了。等到下午,兒子去爺爺家發現他的小警車不見後,傷心了好久。
  • 孩子不願意分享?那是因為你沒有做到這些!
    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過自私,有什麼好吃的都要獨享,不願意分給爸爸媽媽吃;家裡來了客人帶著小朋友,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每次跟孩子說的時候,孩子都一臉倔強,如果語氣重一點,孩子就開始哭鬧撒潑,讓家長束手無策。
  • 「媽媽,我不願意」,嗯哼拒絕分享玩具,霍思燕的做法值得學習
    在生活中很多大人遇到了小孩子手裡拿著玩具或者糖果的時候,都會故意逗孩子兩句。比如說:「把你手裡的玩具給我玩好不好?」「把你的糖讓我吃一顆行嗎?」如果孩子不願意,大人就會說孩子太小氣。其實這種不願意分享的行為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父母此時的態度和引導非常重要。
  • 孩子的玩具被搶,是教孩子分享還是搶回來,聰明的父母是這麼做的
    然後,不管自家的孩子的淚痕還在臉上,就把玩具徑直給了另外一個孩子玩。B媽媽嘴上一邊說:「沒關係的,給小哥哥玩一下,玩具是要分享的。」可手卻一直在掰開另一個小朋友的手指,讓玩具回到了自家孩子手中。C媽媽直接一把把玩具搶回來,帶著孩子揚長而去:「哪來這麼沒教養的孩子,走,我們不跟他玩。」
  • 別再逼孩子分享玩具和零食了,樂於分享的孩子,父母做對了3件事
    相信不少家長和孩子都經歷過這件事,有很多家長不理解,明明幫助孩子實現了分享,孩子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差了,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強迫孩子分享的做法並不能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反而會讓孩子對分享更加排斥,如果家長不能做到這些,就會對孩子成長造成負面影響。聰明的家長在引導孩子分享之前,會先做好這些事!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小區裡有一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經常看見他站在滑梯口推別的小朋友,看到有人來玩,就想推下去,一些比他大一兩歲的他也會這麼幹。還喜歡動手去搶別人手上的小玩具。孩子平時是爺爺帶的,也不會去管這些,偶爾能聽到別的奶奶教育他「怎麼一見面就搶玩具啊」,「不能推小弟弟」,爺爺也只是笑笑,還會說:他就是膽子大。其實爺爺就是放任了孩子的這種行為,認為孩子膽子大一點好。
  • 寶寶因為不願意分享玩具被爸爸打屁股,請問爸爸的做法正確嗎?
    這個問題,我首先簡單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做為一個3歲多孩子的媽媽來講我是不支持因為寶寶護玩具被爸爸打的做法的。寶寶在樂園玩完,走時特意囑咐阿姨收好他的寶藏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問題和帶娃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第一,我們先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孩子做沒做錯?二是孩子該不該打?
  • 3-4歲面臨入園適應,會玩的孩子更受歡迎,哪些玩具不能缺?
    給孩子挑玩具,是很多爸爸媽媽關心的事。挑對了,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讓他變得更聰明。挑錯了,不僅孩子不愛玩,還可能會妨礙他的發展。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媽媽,因為太急於開發孩子的智力,經常買一些超過孩子年齡和能力的玩具。
  • 媽媽要吃孩子的櫻桃,孩子生氣不給,家長這樣做孩子更懂得分享
    這是一位讀者問我的問題,她說自己孩子不知道跟誰學的,非常小氣,不僅對陌生人小氣,對家裡人也一樣。「他爸爸上次給他買櫻桃吃,讓留幾個給我,結果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搞得跟沒吃過櫻桃似的。」因為這個事情,她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下,結果惹來老人強烈不滿,「不就是幾個櫻桃麼,你跟孩子計較什麼?」
  • 寶寶不分享是摳門?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強迫「大方」會傷了孩子
    鵬鵬到了2歲多,忽然變得摳門起來,什麼東西都說是「我的」「不給你」,鵬鵬媽心裡嘀咕:真不知道這孩子性格隨誰,難道真的是家有「小氣鬼」麼?別煩惱,其實這是寶寶自我意識敏感期來臨了。有寶寶的幾乎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煩惱,在寶寶2歲左右的時候,忽然變得「很不聽話」,大人說什麼TA都會說「不」!
  • 別的孩子想要玩玩具,你會怎麼做?會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嗎?
    讓孩子分享玩具要注意以下幾點:不強迫過小的孩子分享玩具幼兒很多時候,對新的事物很好奇。玩玩具的過程,也是孩子探索,尋求快樂的過程。孩子自己還沒玩夠,就分享給別人,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東西被侵犯。不但會哭泣,可能還會影響孩子對新事物的求知慾。
  • 孩子的玩具被搶,別瞎客氣,家長不同的做法給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昨天在小區玩耍,一個3歲的小女孩,玩具被4歲的過路男孩給搶了,小女孩哇哇地大哭,因為是她的奶奶帶她,奶奶說讓哥哥先玩一會好不,4歲男孩的奶奶也說不哭了,要學會分享,我們玩一下就給你了。3歲的小女孩還是非常不樂意的,過了一會她的爸爸過來了,直接懟了4歲男孩子的奶奶一頓,大概的意思就是,這是我們的玩具,我們想讓你們玩就讓,不想讓就不讓,憑什麼我們連認識都不認識讓我們去給你們分享,在我看來這叫搶。
  • 親子教育:「分享」只有在孩子是自願的時候,才是有意義的
    這位媽媽說自己有一次邀請了好久不見的朋友來家裡小聚,因為朋友也帶來了孩子過來,所以就讓幾個小朋友一起到自己兒子的房間裡玩遊戲,但卻沒想到中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大人們聊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突然聽到兒子的房間裡傳來吵鬧的聲音,於是過去一看就發現兒子像個小主人一樣把玩具護在自己的懷裡,就是不願意分給其他的小朋友們玩,而自己衝過去讓孩子學會分享,不僅沒有讓孩子放下玩具最後還放聲大哭,要玩具的小朋友的父母也在怪責自己的孩子
  • 兩歲半女童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每個人都喜歡掌控,我們喜歡孩子聽我們的,孩子重複自己熟悉的事物,喜歡勝任的感覺,這都是在獲得掌控感。孩子小,他們在大人的世界裡是很被動的,很多行為被限制。偶爾發現可以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掌控感」,就會緊緊抓住。比如反覆讀某本書,在其中琢磨自己的情緒;扮演超級英雄,讓自己有力量感;把東西扔來扔去讓大人撿……當你的寶寶來到公園,她喜歡這樣玩。並不是分享不分享的問題。
  • 搶零食、爭玩具……孩子不懂分享怎麼辦?兩個妙計改掉他的自私心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婷婷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性格活潑要強。周末表弟安安來家裡玩,媽媽給了婷婷和表弟一人一個氣球。在玩耍的過程中,婷婷的氣球不小心爆炸了。婷婷就開始又哭又鬧,吵著要安安的氣球。
  • 「媽媽,我的玩具被搶了」是分享還是爭取?你的態度決定孩子一生
    你說,教孩子把玩具搶回來吧,又怕被人家說自己家的孩子小氣,同時也怕孩子搶不過導致受傷;但是你不教孩子搶回來,又怕孩子會越來越懦弱,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以後處處退讓,不懂競爭。然而,對比起教孩子如何做,其實我們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