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反擊,陷入絕地的苦鬥:柏林戰役中的海因裡希大將(上)

2020-12-15 騰訊網

一. 通往地獄之路

1945年3月22日清晨,柏林措森以南,第96號帝國公路

擁擠的車流塞滿了通向南方的車道,焦慮的鳴笛聲刺破了清晨的薄霧。空氣中充滿了恐慌與急躁。車上的人們都在想著——而且只想著一件事情:逃離柏林,這個即將被地獄般的復仇怒火吞沒的城市。

1945年1月,蘇軍發起維斯瓦—奧得河攻勢

1945年1月,正當德軍在西線的阿登陷入停滯之時,蘇軍發起了規模宏大的維斯瓦—奧得河進攻戰役和桑多梅日—西裡西亞進攻戰役。沉寂數月的百萬大軍終於咆哮起來,向已經岌岌可危的第三帝國發起雷霆一擊。脆弱的德軍防線一觸即潰。戰役結束時,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已經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之間的結合部撕裂,抵達距離柏林僅60公裡的奧得河畔。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則席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攻佔但澤等地。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則向西裡西亞工業區奮力挺進,右側兵團抵達尼斯河畔。任何思維正常的德國人都可以看出,希特勒胡謅的「千年帝國」已經進入了滅亡倒計時,東西兩邊合攏而來的鐵鉗將摧毀任何抵抗。

戰火中的柏林。地面上蘇軍在逼近,天空中盟軍轟炸機投下大量炸彈

被稱為「小熊」的柏林城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大型城市。儘管從1943年開始就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但柏林城內的人口仍舊十分龐大。但隨著「俄國人兵臨城下」的消息不脛而走,城內掀起了一股恐慌浪潮。一般的德國老百姓更多的是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因為自己根本沒有本錢跑,而且也沒地方可跑,但成群的納粹高官和他們的家人卻拋下柏林開始了「大逃亡」。這群身著褐色制服的人平時趾高氣昂,動輒就是向「元首」、「帝國」表忠心,到了危急關頭就頓作鳥獸散。堵塞道路的車輛大部分都是屬於他們的,豪華轎車比比皆是,一些身著貂皮大衣的貴婦不時焦急地探出車窗四處張望。而透過卡車的帆布,隱隱可見一大堆珠寶、藝術品和昂貴樂器。他們收拾全部家當奔向南方——比如阿爾卑斯山區之類的地方,總之離戰火和俄國人越遠越好。

前線將軍!海因裡希來了

但此時,一輛塗刷著斑駁迷彩的軍用轎車卻在極速向北駛去——北向車道幾乎沒有一輛車,一路暢通可全速而行。堵在路上的人們向這輛車投去了驚訝的目光。究竟是什麼人如此急促地向「地獄深淵」趕路?哥特哈德·海因裡希大將此時正在副駕駛座上注視著第三帝國行將就木時刻的一出出鬧劇。

二. 東線老馬

哥特哈德·海因裡希1886年在東普魯士出生,19歲考入軍校,學習結束後成為德軍中的一名基層軍官。一戰爆發後,他跟隨部隊在東線與沙俄軍隊作戰,1916年又調往西線參與了以「絞肉機」而著稱的凡爾登戰役,並在戰鬥中被毒氣所傷。雖然僥倖撿回一條性命,但卻留下了伴隨他一生的胃病後遺症。1917年海因裡希調往總參謀部任職,並在那迎來了一戰戰敗。前線浴血奮戰的經歷和痛苦的傷病都讓海因裡希對真正的戰爭有著切膚之痛,這或許也為他後來的指揮風格產生了影響:他十分珍惜部下的生命,拒絕讓士兵遭受毫無意義的傷亡,打巧仗而不是蠻幹。

在魏瑪「十萬陸軍」時代,海因裡希繼續留在德軍中供職,並努力總結一戰經驗掌握現代化戰法。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大肆擴軍,海因裡希等人的職務也是水漲船高。1940年5月,德軍向法國發起閃擊作戰,海因裡希指揮第12軍隸屬于勒布元帥的C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參與了對馬奇諾防線的正面進攻。C集團軍群只是閃擊法國戰役中的輔助力量,並非擁有裝甲重兵的突擊集團,但海因裡希等人還是以較低的傷亡完成了任務。

海因裡希的前線照片,的確沒有任何將軍的架子

1941年6月,海因裡希指揮第43軍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正式踏上了遼闊的俄國大地。第43軍隸屬馮·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參與了明斯克合圍作戰,隨後又向斯模稜斯克進軍。「颱風」行動開始後,海因裡希的部隊衝向莫斯科,卻最終止步於嚴寒、泥濘和蘇聯援軍的抵抗。1942年1月,海因裡希正式掌舵第4集團軍,在嚴寒中抵抗著10倍於己的蘇軍猛攻!他無視希特勒不切實際的「不許後退一步」命令,指揮部隊先暫時撤退避過蘇軍鋒芒,隨後以縱深梯次防禦給予敵人沉重殺傷,最後調集預備隊猛擊俄國人的側翼,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他挑戰希特勒權威的種種舉動則給「元首」本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從1942年開始,海因裡希就變成了一個「防守將軍」。德軍當時把進攻重點放在了東線南部,大量裝甲部隊也調往當地,而第4集團軍所在的東線中部地區卻缺乏機動兵力,只能用防禦應付有著絕對兵力優勢的蘇軍。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西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向奧爾沙地區發起反擊,海因裡希指揮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抵抗,蘇軍擁有8—10倍的兵力優勢,卻被第4集團軍打出了1:10以上的交換比。雖然德軍被迫放棄了斯模稜斯克等地,但卻粉碎了蘇軍試圖縱深包抄的企圖,在東線中部繼續維持著一條連續的戰線。

毀滅性的炮火覆蓋是蘇軍進攻的特點

常年徵戰讓海因裡希已經摸透了蘇軍的戰法,並思考出一套劍走偏鋒的應對之道。蘇軍進攻一般先以毀滅性的炮火開路,隨後投入步兵部隊撕開突破口,最後投入坦克兵團發展勝利。海因裡希在蘇軍炮擊前,就把第一道防線的部隊後撤,讓蘇軍炮火準備落空,而當蘇軍的正式進攻開始後,德軍主力則依託幾乎沒有受損的第二道防線狠狠打擊敵人,並有針對性的進行反衝擊。蘇軍步兵衝擊受挫後,會提前把機動兵團投入戰鬥,這樣坦克就會在德軍的堅固防線前遭到重大損失,削弱蘇軍的突擊能力。

給匈牙利盟友授勳的海因裡希

不過這種戰術是相當冒險的。如果一線兵力撤得太早,蘇軍發覺了德國人的「計謀」,那麼可以完全可以把戰線前推到德軍第二道防線面前再進行炮火準備,後撤就毫無意義了;如果撤的太晚,那麼第一道防線的兵力就會遭受重大損失。猜測蘇軍準確的進攻時間是成功的關鍵,而海因裡希恰恰精於此道。

一般而言,蘇軍在大規模進攻之前都會組織營—連級的試探性進攻,也就是所謂的「威力偵查」,這樣的進攻有時甚至會得到坦克的支援。一旦前沿陣地遭到蘇軍如此攻擊,很可能就是大規模進攻的徵兆。另外,無線電通訊強度的大幅提升也說明敵人會有大動作。

不過,戰場是多變的,蘇軍也在戰爭中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聰明。一些蘇軍將領就利用德國人對蘇軍戰法的「習慣性印象」進行突然襲擊。比如組織牽制性的「威力偵查」轉移德軍注意,但實際上主攻地段是在其他地方。突然提前或是延後炮火準備的時間、製造虛假的無線電信號等等。到戰爭後期,德軍想判定蘇軍的真正意圖已經愈發困難,但海因裡希卻經常能通過分析大量戰場情報,再加上一些對俄國對手的「特殊靈感」,準確估計出蘇軍的主攻地段和進攻時間,進而施展擅長的戰法。

1943年底,海因裡希因為拒絕執行希特勒焚毀斯模稜斯克城並進行徹底搶掠的「焦土命令」而被解除指揮職務、扔到後方「療養」。海因裡希與那些同納粹沆瀣一氣的將領——比如莫德爾和舍爾納等人——不同,堅持軍人應該堂堂正正在戰場作戰,不應該把槍口對準平民,更不應該如同強盜一般到處燒殺搶掠。蘇軍進入斯模稜斯克城後,本預想這樣一座重要城市肯定已經被德軍破壞,卻沒想到大部分城區都得到了保存。

德軍與蘇軍裝甲洪流鏖戰

1944年夏季,蘇軍宏大的攻勢給予德軍重創,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上千公裡德軍都在不停敗退。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在這時忽然又想起了海因裡希,讓他統帥駐防喀爾巴阡山脈和匈牙利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匈牙利第1集團軍。這匹「東線老馬」再次披掛上陣,雖然又打了不少勝仗,面對強大的蘇軍也有老馬失蹄的時候。如科涅夫針對東喀爾巴阡山的突襲就取得了成功,搶佔了不少山口要道,快速部隊還把德軍後方給攪了個一團糟。但總的來說,海因裡希的防線仍舊沒有崩潰,也沒有重兵集團遭到圍殲。

兵敗如山倒的德軍。大群德國俘虜被拉到莫斯科遊街

但在1945年3月,一則電報卻飛到了海因裡希手上,要求他立即離開匈牙利前線,到柏林南郊的措森向陸軍總參謀長海茵茨·古德裡安報到。海因裡希回憶說「所有人都像看著一頭即將走向屠宰場的畜生一樣憐憫地看著我」,一些人甚至勸說他找藉口不要去柏林。那究竟是什麼任務讓所有人都如此悲觀呢?原來,海因裡希被任命為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這個臨時拼湊的集團軍群頂在柏林的東大門,直面百萬俄國大軍的炮口……在戰爭最後時刻被調往保衛柏林,那和回到地獄沒有任何區別,實在找不到一個比這更糟糕的任命了。

三. 殘兵敗將

當轎車飛馳著開入措森的時候,天已經大亮。措森是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所在地。二戰德軍的指揮架構比較特殊。陸軍總司令部統籌東線對蘇作戰,相當於是東線總司令部;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則領導其他戰區,而且愈發淪為希特勒的附庸機構,作用經常只是傳達「元首命令」。對於老派普魯士職業軍人把持的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已經十分不滿,因為他們經常抵制希特勒的命令,並把前線的糟糕局勢如實上報。希特勒在1943年把長期擔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一腳踢開,但換上的蔡茨勒很快又與「元首」吵了起來。1944年夏,古德裡安接手了這個並不令人羨慕的職位。

古德裡安大將

風塵僕僕的海因裡希剛下車,就與古德裡安見了面。海因裡希穿著樸素,上身一套洗得發白的軍常服,披著一件更加破舊的羊皮大衣,腳上穿著一雙士兵的短靴,打著綁腿,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與士兵同甘共苦的指揮官,不習慣那種「貴族派頭」。而在總參謀部內,大部分軍官都衣著光鮮,整潔的制服、擦得鋥亮的長筒皮靴、耀眼的勳章……海因裡希有些失望地看著這一切,真希望這些軍官都能到前線感受一下士兵們的絕望和苦難。不過海因裡希對於古德裡安——著名的「坦克將軍」——還是十分欣賞的,兩人脾氣也都差不多,屬於敢頂撞希特勒的主。

古德裡安沒有和海因裡希有多餘的寒暄,立即讓手下取來地圖向海因裡希介紹維斯瓦集團軍群——也就是柏林地區的局勢。不需多言,任何有軍事常識的人瞄一眼地圖都能看出局勢的絕望。「海因裡希,你的第一個任務不是打俄國人,而是儘快踢開希姆萊,讓集團軍群恢復正常運轉!」古德裡安狠狠地在地圖上砸了一下,「俄國人下一個目標肯定是柏林,不需要太多時間,最後審判就會降臨了……」

逼近奧得河的蘇軍重型坦克

隨著古德裡安對戰局的進一步介紹,海因裡希倒吸一口涼氣。維斯瓦集團軍群是一個新組建的戰略兵團,麾下的大部分部隊都在之前蘇軍的猛攻中受到重創,七零八落。而海因裡希需要防守的陣地長達近300公裡,包含柏林地區東北、正東和東南。他的面前是虎視眈眈、正在養精蓄銳的三個蘇聯方面軍,自己無論在兵力還是火力上都處於絕對劣勢。而更為尷尬的是,維斯瓦集團軍群的第一任指揮官不是任何一個具有指揮能力的國防軍將領,而是黨衛隊最高領袖希姆萊。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惡棍是執行希特勒大屠殺計劃的核心人物,手段殘忍、陰險狡詐,但毫無軍事指揮經驗——他甚至連一個營都沒有指揮過!希姆萊麾下的維斯瓦集團軍群連遭敗仗,要不是趕上奧德河洪水泛濫,恐怕俄國人早就衝進柏林城了。不過希姆萊恐怕也看出了自己不是個打仗的料,藉口生病準備推掉維斯瓦集團軍群的職務,古德裡安則乘機向希特勒推薦了海因裡希。

海因裡希現在有兩個任務:一個任務是立即掌握集團軍群情況,構建柏林外圍防禦;第二則是阻止希特勒發起的毫無意義的反擊,從被蘇軍孤立的陣地把部隊撤出來。

希姆萊

海因裡希首先找到了維斯瓦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與希姆萊進行交接。令這位前線將軍憤怒的是,他居然被希姆萊晾在門口半個小時才被「接見」。還不容海因裡希進行交接,希姆萊就開始了自己口若懸河的演講,大談自己對世界局勢和「德意志民族未來希望」的認識,但對前線兵力配置、彈藥儲備、敵軍位置卻一無所知。希姆萊還神秘地告訴海因裡希,他正在與西方盟國進行密談,通過美國人達成自己的目的。這番話令海因裡希十分反感:他雖然不受希特勒待見,但還維持著一個軍人的底線,十分鄙視這種背叛行為。希姆萊走後,海因裡希厭惡地讓衛兵把他的房間布設統統扔掉——這樣一個殺人如麻的黨衛隊頭子,居然格外鍾愛淺色,指揮部的窗簾、桌布、地毯甚至是床單,要麼是白色,要麼是淡綠色,甚至還有各種花紋圖案。「這哪像是指揮千軍萬馬打仗的地方,完全就是一位貴婦的閨房」,海因裡希在後來的回憶中如此揶揄道。

四.奧德河畔

維斯瓦集團軍群終於隨著海因裡希的到來而步入正軌,奧德河畔的防禦體系開始逐步構建起來:儘管這對於阻擋蘇聯百萬大軍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但海因裡希只能運用手頭僅有的力量儘可能加強防禦。維斯瓦集團軍群下轄兩個集團軍:特奧多爾·布塞上將的第9集團軍和哈索·馮·曼陀菲爾上將的第3裝甲集團軍。

布塞將軍

第9集團軍部署在柏林以東的奧德河畔,直接面對蘇軍最為強大的、由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毫無疑問,如果俄國人向柏林發起進攻,那麼第9集團軍將首當其衝地遭到攻擊。到1945年4月,第9集團軍共下轄第4個軍和一個要塞區,總計兵力達到23萬人,擁有近6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000門各種口徑火炮。應該說雖然末日將至,但在柏林地區的德軍仍舊有相當的實力,如果能妥善運用,同樣能給俄國人製造巨大麻煩。

奧得河畔的德軍機槍陣地

第9集團軍的核心部隊是由黑爾穆特·魏德林上將指揮的第56裝甲軍,該軍擁有4個師(包括集團軍唯一個裝甲師),主力駐防澤勞高地。德軍在奧德河一線展開了三道防線。其中第一道直接面對蘇軍在奧德河西岸的大型橋頭堡,第二道防線是主防線,以地形複雜的澤勞高地為核心展開兵力,試圖在丘陵森林和河流密集的地區,依託地形最大限度遲滯和殺傷蘇軍。德軍在澤勞高地構築了堅固的防禦,並巧妙部署了大量火炮,還有裝甲部隊充當預備隊。第三道防線則是柏林的城郭圍廊區域。第9集團軍南翼受到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威脅,但也能得到友鄰中央集團軍群下屬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支援。在第9集團軍後方則是柏林城防區。城防區缺乏正規軍部隊,不過一旦戰鬥爆發,則可以為前線野戰軍提供諸如國民衝鋒隊和希特勒青年團之類的民兵武裝。海因裡希和一些德國軍官對這類武裝評價很低,認為他們裝備落後訓練差,送上戰場只會擠佔有限的道路,對戰鬥不會有什麼幫助。

魏德林將軍,他在柏林戰役之中的遭遇可謂跌宕起伏

在第9集團軍以北的第3裝甲集團軍徒有「裝甲」的名頭,實際上可以開動的坦克沒有多少。該集團軍總共展開了3個軍,總兵力10萬餘人,可以投入戰鬥的坦克、戰車250輛左右,火炮近2000門。曼陀菲爾最為核心的黨衛軍第3裝甲軍一開始就被海因裡希扣住充當集團軍群預備隊,部署在最有可能成為蘇軍主攻方向的第9集團軍後方。如果不算這個裝甲軍,曼陀菲爾手頭的坦克自行火炮大概只有100輛。毫無疑問,曼陀菲爾手頭可憐的兵力和裝備根本無法有效履行防禦任務,但海因裡希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帝國末日之際也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曼陀菲爾只能自求多福。不過他當面的由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坦克也不多,並不是蘇軍最為重視的方向。

裝甲戰專家曼陀菲爾手頭卻沒多少坦克

總的來說,海因裡希的全部兵力在柏林戰役開始前有39萬人,950輛坦克戰車和4000門火炮。他手下的大部分部隊都不滿編,士兵來源五花八門:正規的國防軍、武裝黨衛軍,由海軍和空軍地面部隊臨時調來的補充兵、軍校學員、傷愈老兵、半大孩子,以及「外國志願部隊」等等。

黨衛軍第3裝甲軍司令施坦因納,他是後來引爆「元首憤怒」的導火索

不過在俄國人進攻開始以前,海因裡希首先要面對的敵人是希特勒。希特勒打仗很喜歡看自己的所謂「靈感」,比如在3-4月,就是在各種莫名其妙靈感的影響下,希特勒判斷蘇軍接下來的進攻不會指向柏林,而會在南方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山區展開,於是大筆一揮把維斯瓦集團軍的三個師——其中包括大量坦克和突擊炮——給調到了中央集團軍群。海因裡希必須想辦法從希特勒那把自己的部隊給要回來,或者要到其他的增援部隊,不然這柏林沒法守。不僅如此,希特勒還格外鍾情幹預前線指揮,親自決定某個軍、師、甚至某個團的位置。維斯瓦集團軍群就面臨這樣的大麻煩。當時德軍在奧德河畔屈斯特林城的守軍遭到已經渡河並建立堅固橋頭堡的蘇軍的包夾:屈斯特林北邊是蘇軍的突擊第3集團軍,南邊則是近衛第8集團軍(該集團軍前身是第62集團軍,即防守史達林格勒城的功勳部隊)。3月底,蘇軍利用一次凌厲的攻勢徹底包圍了屈斯特林,將兩個橋頭堡連為一體。海因裡希希望立即放棄屈斯特林,守軍在友鄰部隊的接應下突圍而出,儘可能保留有生力量。但希特勒要求屈斯特林必須死守以「展現德意志在奧德河畔擊敗俄國人的高亢鬥志」,並要求組織坦克部隊突破蘇軍防線,重新打通與屈斯特林的聯繫。現在連防守的兵力都捉襟見肘,希特勒卻要求發起進攻,這完全是痴人說夢。

集結中的明赫貝格裝甲師的黑豹坦克

3月27日,屈斯特林反擊正式打響:德軍投入了4個師和300餘輛坦克的血本。在一番炮火準備後,德軍坦克、裝甲輸送車和步兵在黨衛軍第502裝甲營的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帶領下直撲蘇軍防線,試圖用蠻力摧毀當面之敵。但蘇軍經過10幾天的經營,在德軍正面已經構築了密集防線,大量反坦克炮向德軍猛烈射擊。因為蘇軍佔據了附近的高地,炮兵觀察員可以輕鬆引導毀滅性的炮火覆蓋德軍進攻隊列。大量喀秋莎火箭彈在德軍步兵群中炸開,無數彈片如同死神鐮刀一般收割生命……

被摧毀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少數德軍重型坦克憑藉厚甲終於衝到屈斯特林並與友軍取得聯繫,但後繼乏力,整個進攻很快被蘇軍打了回去。在解圍屈斯特林的反攻中,德軍付出了6000人死傷的沉重代價,大量坦克戰車也被摧毀。第9集團軍本就不寬裕的兵力進一步凋零。解救失敗後,希特勒仍舊禁止屈斯特林守軍突圍,蘇軍則調集大量重炮猛攻德軍,甚至使用203毫米榴彈炮平射德軍的要塞。3月的最後一天,蘇軍終於攻克屈斯特林,守軍6000餘人被近乎全殲。

蘇軍的203毫米重炮陣地

屈斯特林之戰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古德裡安被解職。他在希特勒批評第9集團軍是因為「膽小」遭到了「可恥的失敗」的時候徹底爆發,與希特勒大聲爭吵起來,歷數希特勒從1944年底開始的各種災難性指揮,越說越激動近乎心臟病發作;希特勒也徹底失控,怒斥古德裡安和「一群國防軍將領毫無能力」……許多人擔心古德裡安可能被槍斃,但希特勒火氣過了後沒有下死手,只是打發古德裡安回家養老。古德裡安的繼任者——也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末代參謀長是漢斯·克雷布斯。

相關焦點

  • 最後的反擊,陷入絕地的苦鬥:柏林戰役中的海因裡希大將(中)
    海因裡希不得不前往柏林面見希特勒,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集團軍群的形勢。他驚訝的發現,昔日美麗的柏林城已經在盟軍轟炸中變成了廢墟,街道附近到處都有「未爆炸彈」的警告標記和奔波的消防員。這一切都是戰爭帶來的災難。「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海因裡希在汽車中喃喃自語。不過他很快就扭過了狀態:自己面對希特勒和他那群唯命是從、不關心士兵死活的手下是一場「大戰」,必須據理力爭。
  • 柏林戰役:第三帝國的終結之戰
    1945年4月16日至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進攻德國柏林,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籤署無條件投降協議,宣示納粹德國正式覆亡,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那麼,柏林戰役的背景是什麼?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塹壕戰,讓蘇軍損失慘重的施勞弗高地戰役
    但是戰爭此時尚未結束,蘇德雙方圍繞著柏林還將進行血戰。可在柏林戰役爆發前,蘇軍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就將面對一場塹壕戰式的血戰——施勞弗高地戰役。一、施勞弗高地此刻蘇軍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正意氣風發的率領他那強大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他的目標是德國的黑色心臟——柏林。
  • 1945年五月一日黨衛軍第11北歐師德國柏林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戰
    1945年五月一日在二戰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一場沒有留下痕跡的最後血戰在德國柏林帝國大廈開始展開,1944年下半年由於希特勒再一次錯誤的指揮導致了德國失去了最後談判的餘地,進行有條件的投降,這一次指揮上的戰略失誤發生在1944年11月,當時形勢是東線戰役德蘇雙方,在波蘭的華沙對峙
  • 最後的戰役柏林戰役
    柏林之戰,是柏林總部的各個黨衛隊機構普通職員第一次、當然也是最後一次,拿起槍枝投入真正的戰鬥。 從某種軍事角度來說,柏林之戰早就開始了。五年前,從英國皇家空軍出動81架轟炸機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報復性轟炸柏林開始,柏林就成為了空中轟炸和防空力量相互較量的主戰場。從1941年秋季到1945年戰爭結束前,柏林城幾乎每夜都要沐浴在皇家空軍的彈雨洗禮下。
  • 第三帝國覆滅的前夕-血戰施勞弗高地,朱可夫劍指柏林城
    在莫斯科戰役期間,他曾指揮過德軍第四軍團,該軍在蘇聯1941—42年的冬季攻勢中成功阻擋了蘇軍的反攻。在後來的兩年中,他經歷了無數重要的戰役。一次又一次,蘇聯人都試圖在他的防線上打出缺口,但每次都碰的頭破血流。 在蘇聯1944年的秋季攻勢中,海因裡希麾下的第一裝甲軍團頑強的拖住了敵人,直到德軍能在後方建立穩固的戰線後才撤退。還有一件事要說明。
  • 二戰中最後的塹壕戰,施勞弗高地前的血戰,蘇軍為何損失慘重?
    而這一關的背景則是爆發在1945年4月16日至19日的施勞弗高地戰役,國內也有稱之為澤勞高地戰役。此戰是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進攻柏林的必經之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場塹壕戰的爆發地。而在這場戰役裡,蘇軍付出慘痛代價才突破了德軍的防禦。那麼在現實中,是什麼導致蘇軍損失如此慘重呢?
  • 柏林戰役,德軍擁有百萬大軍,為何沒守住柏林城?
    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差不多有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柏林戰役中卻組織不起來那麼多的人,因為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兵力無法集中在首都柏林。
  • 韓國電影《王者》中的絕地反擊
    一個不良少年竟然通過司法考試成為檢察官,就已經夠傳奇的了,可是他還要加入檢察官隊伍中最腐敗的也最能翻雲覆雨的集團,成就一番事業。最後被拋棄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堅強地站起來,實現絕地反擊。當他回家的時候,遇到檢察官審查他的父親,並且打他父親耳光,他才知道世界上的檢察官才是最終的王者。他發現自己在嘈雜的環境中才能學進去,就在歌廳、酒吧、打架場所學習,終於考上檢察官。他審查的第一個案子就是高中體育老師強姦女學生的事,而那個高中體育老師是有背景的。
  • 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如何攻克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歷經無數磨難的蘇聯紅軍,終於在1945年4月逼近了柏林,此時距離蘇德戰爭已經是第五年了,只要攻克了柏林,德國這個法西斯國家就會徹底滅亡。然而此時還不到勝利的時候,如果蘇軍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黑色心臟,將勝利的旗幟插在德國統治象徵的國會大廈上。
  • 俄解密二戰柏林戰役檔案文件
    俄羅斯國防部本周末在網上公布的這些文件將提供有關持續數周的柏林戰役的細節,其中包括時任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朱可夫的報告。其中一份報告寫道:「敵人正在對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區、每一幢樓房公寓、每一個房間和每一個地下室展開奮力捍衛。」
  • M500手槍《絕地反擊》手槍中的大炮
    如果你用過全球首款電影級動作槍戰網遊《絕地反擊》中的M500手槍,也許你就會感嘆:就算是大炮也不過如此了!絕地反擊logo歸屬於左輪手槍類型的M500,是一種小型槍械,使用44馬格南手槍子彈,會產生很大的後坐力,但攻擊力超群的手槍。它所發射的子彈的動能,甚至達到了大威力步槍彈的動能!
  • 《三國志戰略版》絕地反擊戰法厲害嗎 絕地反擊戰法強度點評
    但值得注意的是,夏侯惇可以在S4賽季中兌換事件戰法剛勇無前,請各位主公根據自身的陣容來考慮是否兌換。 3.該戰法只能在槍,騎,盾三種部隊中使用,在弓和器械中是不能用的,這點需要注意。 戰法適用武將 武力值高的武將都可以攜帶,但是思維不能過於僵化。
  • 堅守柏林,這將是第三帝國最後的23天
    更糟糕的是被留在西線的德國B集團軍在魯爾地區被盟軍合圍,此時的西線已經完全被盟軍掌握,無法獲得有效補充的德國B集團軍在抵抗18天之後向盟軍投降,西線最後一支重要的32.5萬人的有生力量在德軍的序列中被移除。這個時候無論在東線還是西線,柏林戰役都已經沒有了最後的懸念,柏林已經從戰爭後方變成了徹徹底底的戰爭前線。
  • 以兵威正盛對強弩之末,柏林一戰蘇軍為何折損三十餘萬?
    反觀承擔柏林防務的德軍,則顯得「兵微將寡」:海因裡希指揮的維斯杜拉集群55萬人,中央集群的部分兵力15萬人,以及衛戍部隊12萬人,甚至還將市民武裝起來組成突擊隊,共計80萬人。為保住柏林,德軍榨盡了最後一絲潛力。兩相比較,守方似乎盡落下風,蘇軍本應以碾壓之勢輕取柏林才對。
  • 第二次世界大戰:柏林戰役蘇聯攻佔德國首都
    柏林戰役是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蘇聯盟軍在二戰期間對德國城的持續和最終成功的攻擊。美國將軍德懷特·艾森豪認為沒有理由為最終陷入戰後蘇聯佔領區的目標而蒙上損失。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可能急於擊敗其他盟國到柏林,以便獲得德國的核機密。
  • 看完才知道不愧為最後一戰
    國會大廈保衛戰是蘇德戰爭的終極戰役也是柏林之戰重要的組成部分。1945年春,由於德國1944年末發起的「阿登大反擊」的失敗,盟軍兩路同時進軍,到達了柏林以外100公裡。在朱可夫領導下的勇敢的蘇聯紅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也來到了奧德河,佔領柏林的指日可待。
  • 1944年庫爾蘭戰役德軍第14裝甲師虎式坦克最後一場勝利
    庫爾蘭戰役1944年9月14日是蘇聯紅軍針對東線德軍10次打擊中的第八次打擊,戰役構想一舉解放蘇聯最後領土庫爾蘭地區,消滅德軍北方集團軍殘部結合處,為柏林戰役解除掉後顧之優,但從戰役開打的那一刻開始一場原本的順風戰役,一瞬間就變成了一場階段性戰役的拉鋸戰,德軍以三集團軍為主力進行重新動員和整編其人員數量加在一起大約有
  • 1945年柏林戰役黨衛軍第32志願擲彈步兵師
    柏林戰役一場令人感到吃驚的戰役,希特勒在1945年3月份居然把德軍主力部隊調往了匈牙利方向去發動一場所謂的春季覺醒攻勢,該攻勢也稱為巴拉頓湖攻勢是德軍從1945年3月6日秘密發起的,德軍在東部戰線的匈牙利接近巴拉頓湖實施進攻,這地區包括了一些油田,是德國最後油田供應區,與南風攻勢不同,此戰德軍不在圖謀反攻羅馬尼亞而是儘可能的保住匈牙利剩下的油田供應區
  • 從《星球大戰8》中的「野性大西洋之路」開始,來一次徹底的絕地反擊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是時候重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做一個充滿能量的絕地武士了。《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1月5日燃情上映,一起喚醒身體的中的原力,讓所有「小確喪」從此滾出銀河系。《星戰8》中悉數回歸的強力卡司,勢必能夠為觀眾奉上了最具原力的視覺享受。在這個全新的未來世界中,依然有原力、光劍、暴風兵等裹著酷炫的科技元素,讓傳統的星戰迷再續經典記憶與浪漫情懷;同時取景野性西海岸的絕地武士村更讓人心馳神往,寧靜與磅礴交織的宏大場景,象徵著英雄的成長和命運,召喚著原力覺醒後的武士們繼續上演絕地大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