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買針看看鼻,買馬看看蹄」,還有觀馬挑選千裡良駒的說法「裡倒鬃,不如外倒鬃,外倒鬃不如分鬃」,還有:「高腿的騾馬,短腿的牛」、「長驢疙瘩牛,幹活好幫手」、「大腦袋騾子小腦袋馬,瞪眼子牛不用打」等等順口溜,從外觀上擇優挑選牲口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是人們長久以來,在使用牲口進行農業生產等活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形成地方性「順口溜」民諺,提示當地人們該如何挑選購買優良的牲口,物有所值的進行農業生產等事宜。養牲口的老漢說:「短騾子長馬,好牛脖一柞」,也是根據不同牲口的用途,擇優挑選牲口一方面的經驗之談。
短騾子長馬:騾子這種牲口的誕生,是馬和驢雜交的產物,結合了馬和驢的各種勞動生產力優勢於一身,更好的為人們服務。比如騾子耐粗飼,抗逆性都比馬要強,而且有具備馬的一些優點,速度比驢快,而且比驢高大有力氣。這裡說的「短和長」,主要指騾子和馬的身體結構。由於騾子主要用途是馱運、拉車、或者簡單的耕地等,所以需要騾子的身體不要太長,體長較短的騾子身體結構更加合理,力氣足,馱運東西腰身硬,負重能力強,拉車或者耕地就像一個「疙瘩牛」,勞役有力氣。而馬的用途多是騎乘,要求速度快,是「千裡馬」的一項硬指標。所以不同的馬品種,身體結構是流線型的「長馬」,往往奔跑速度更勝一籌,而且騎乘舒適感突出,比較平穩。因此,在民間有短騾子長馬一說!
好牛脖一柞:村裡養牛的人說:牛前肩高,快似刀,後臀高,棍棒敲。說的是前肩高的牛,肋排深、肺活量大,走的最快,勞役耕地時,牛的工作效率比較穩,力氣大,耐力久。這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牛形象可以看出,優良耕牛的前肩通常高且寬厚,脖頸短粗是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而所謂「好牛脖一柞」,一柞大致20釐米,所說的優良勞役牛的脖頸比較粗短。因為牛出力,無論是耕田或者是拉車,「著力點」在牛脖子上面。根據使用勞役牛的經驗來看,耕牛脖頸短,通常是優質耕牛的必備條件之一,勞役時有力氣,且穩健不乏力。如果牛的脖頸長,骨節長或者多,不利於幫套的「著力點」用力,往往耐力不足,勞役時效果不理想。
這句話,村裡養牲口或者使用過牲口的人,根據養殖或者使用牲口的經驗,總結出來優良牲口騾子、馬和牛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便於人們挑選出更加適合於自己使用的牲口,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養殖這些牲口的目的發生了很大改變,無論以前是作為馱運為主的騾子,或者是騎乘的戰馬、又或者是耕田的耕牛,它們各自的主要作用,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主要作用多被機械化取而代之。騾子作為馱運的作用大大降低,現在在鄉村也難得一見;馬被用作娛樂騎乘,變成「寵物」了,比如賽馬和表演等;牛更多被用作育肥或者產奶,在農耕地位中直線下降。所以你看,一些相牲口的老生常談,隨著牲口「作用」的改變,這些老的經驗之談,部分也就逐漸失去了曾經相牲口的意義,比如育肥牛,只要長勢迅猛肥壯就行,不需要它耕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