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牲口的老漢說:「短騾子長馬,好牛脖一柞」,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12 三農的高度

老話說:「買針看看鼻,買馬看看蹄」,還有觀馬挑選千裡良駒的說法「裡倒鬃,不如外倒鬃,外倒鬃不如分鬃」,還有:「高腿的騾馬,短腿的牛」、「長驢疙瘩牛,幹活好幫手」、「大腦袋騾子小腦袋馬,瞪眼子牛不用打」等等順口溜,從外觀上擇優挑選牲口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是人們長久以來,在使用牲口進行農業生產等活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形成地方性「順口溜」民諺,提示當地人們該如何挑選購買優良的牲口,物有所值的進行農業生產等事宜。養牲口的老漢說:「短騾子長馬,好牛脖一柞」,也是根據不同牲口的用途,擇優挑選牲口一方面的經驗之談。

短騾子長馬:騾子這種牲口的誕生,是馬和驢雜交的產物,結合了馬和驢的各種勞動生產力優勢於一身,更好的為人們服務。比如騾子耐粗飼,抗逆性都比馬要強,而且有具備馬的一些優點,速度比驢快,而且比驢高大有力氣。這裡說的「短和長」,主要指騾子和馬的身體結構。由於騾子主要用途是馱運、拉車、或者簡單的耕地等,所以需要騾子的身體不要太長,體長較短的騾子身體結構更加合理,力氣足,馱運東西腰身硬,負重能力強,拉車或者耕地就像一個「疙瘩牛」,勞役有力氣。而馬的用途多是騎乘,要求速度快,是「千裡馬」的一項硬指標。所以不同的馬品種,身體結構是流線型的「長馬」,往往奔跑速度更勝一籌,而且騎乘舒適感突出,比較平穩。因此,在民間有短騾子長馬一說!

好牛脖一柞:村裡養牛的人說:牛前肩高,快似刀,後臀高,棍棒敲。說的是前肩高的牛,肋排深、肺活量大,走的最快,勞役耕地時,牛的工作效率比較穩,力氣大,耐力久。這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牛形象可以看出,優良耕牛的前肩通常高且寬厚,脖頸短粗是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而所謂「好牛脖一柞」,一柞大致20釐米,所說的優良勞役牛的脖頸比較粗短。因為牛出力,無論是耕田或者是拉車,「著力點」在牛脖子上面。根據使用勞役牛的經驗來看,耕牛脖頸短,通常是優質耕牛的必備條件之一,勞役時有力氣,且穩健不乏力。如果牛的脖頸長,骨節長或者多,不利於幫套的「著力點」用力,往往耐力不足,勞役時效果不理想。

這句話,村裡養牲口或者使用過牲口的人,根據養殖或者使用牲口的經驗,總結出來優良牲口騾子、馬和牛比較突出的一大特點,便於人們挑選出更加適合於自己使用的牲口,有一定的道理。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養殖這些牲口的目的發生了很大改變,無論以前是作為馱運為主的騾子,或者是騎乘的戰馬、又或者是耕田的耕牛,它們各自的主要作用,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主要作用多被機械化取而代之。騾子作為馱運的作用大大降低,現在在鄉村也難得一見;馬被用作娛樂騎乘,變成「寵物」了,比如賽馬和表演等;牛更多被用作育肥或者產奶,在農耕地位中直線下降。所以你看,一些相牲口的老生常談,隨著牲口「作用」的改變,這些老的經驗之談,部分也就逐漸失去了曾經相牲口的意義,比如育肥牛,只要長勢迅猛肥壯就行,不需要它耕地了。

相關焦點

  • 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做為一個70後,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很長時間,驢、牛、馬、騾子這些牲口我都接觸過,而且這些肉都吃過。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二,馬肉臭小時候我三叔家養的馬不知道什麼原因死了,當時自然不舍的扔。除了一部分賣給鎮上幹「湯鍋」的以外,剩下的被三叔家烀了一大鍋。馬肉的肉纖維特別粗,而且肌間脂肪含量少,加上養殖的年限長,吃起來肉質太硬。
  • 牛、馬等哺乳動物,通過什麼來判斷年齡?農村牲口經紀有絕活!
    在農村,有經驗的老人都知道看牲畜「牙口」來判斷年齡,像牛、羊等長角的動物,還可以看角輪(一年多一圈,就像樹年輪一樣),另外結合毛皮顏色和蹄冠程度等,判斷牛、馬等哺乳動物的年齡,八九不離十。一、牙口怎麼看?
  • 牲口造句和解釋_牲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牲口(shēng kou)。近義詞有:畜生,牲畜。牲畜的俗稱。泛指禽獸等動物。也專指為人服役的家畜,如牛、馬、驢、騾等。[魏巍《東方》:「他剛從外面使車回來,正在餵牲口。」]牲口在教材中的例句:1、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裡跳了出來,把門打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 農村老話「有馬年多種田」是什麼意思?後面還有一句,你知道嗎?
    牛馬年多種田在容姐這裡,到了牛馬年的時候,很多老年人都會說「牛馬年多種田」。容姐也曾問過他們,這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告訴我,說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牛都是用來耕田的,或者是用來拉東西的。馬也是用來拉東西的。還有奶牛,「吃得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給人們做貢獻。容姐是70後,在我小的時候,還是在生產隊的,那時我老爸在隊裡餵牲口,也就是牛馬和驢,再有騾子。
  • 農村老人常說:「馬騎前,驢騎後,騾子騎當中」,什麼意思?
    雖然這些農村老話不是出自名人,但卻是通過日常積累總結出來的話,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有道理的,這些農村老話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時候短短的一句話,就能把想表達的意思和感受說出來,並且讓人在其中能用心感受,這些老話的魅力現今依然散發著它的魅力。
  • 農村俗語「賣房不賣門,賣牛不賣繩」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因為牛一直都只我爺爺在看著,他去世後,家裡也沒有人飼養,索性就賣掉了。當我看見,買牛回來的老爸手裡還拿著栓牛的繩子的時候,我就疑惑,怎麼牛賣了,繩子還拿回來了?爸爸說難道你沒有聽說過,賣牛不賣繩的說法嗎?其實我還有疑問,把繩子拿回來了,人家買牛的怎麼把牛牽回家呢?直到後來我去了牛羊牲口市場,我才明白,原來買牛的人,都會自帶繩子。
  • 馬、驢、騾子的區別
    、驢、騾子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釐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釐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釐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蹟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
  • 農村俗語「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臘月最為全年最後一個月份和最冷的一個月份,在農村中關於臘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有沒有道理呢?雪打臘月頭,瘦馬不瘦牛:臘月頭指的是臘月初,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在臘月初時出現降雪天氣,那麼馬在這個冬天會因為沒有糧食而餓瘦,但是牛卻不會受降雪的影響。
  • 老農說「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啥意思?
    老農說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是啥意思?文/農夫也瘋在以前,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上面至少有兩個鍋,一大一小。大鍋一般用來煮牲口的食物,而小鍋則是煮飯、炒菜用的。在那樣的年代,每當看到誰家的房頂有炊煙了,那就表示快要吃飯了。尤其是在早上的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的房頂都會冒煙,炊煙邈邈,很有農家味道,而如今在農村裡很少見了。
  • 俗話說:「牛遇無春年,出力好耕田」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比如以以今年的陰曆曆法來看,年頭和年尾都有立春,而以陰曆曆法看明年,卻沒有立春。那麼,為什麼不同的年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由於我國曆法是一種陰陽曆,結合了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制定而來。每19年中就會有7個年份有「雙春」,7個年份為「無春」,這是由於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由於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時間,有「陰差陽錯」,並不同步,所以有時差。
  • 70歲農民一生打造四孔窯洞,30多年養牲口沒斷過,看他生活成啥樣
    這麼多年我和妻子經營著家裡的十五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和各種藥材,從農業社分開後養牲口一直沒有間斷過,現在生活過得很幸福。這個窯洞就是我和老伴親手打造出來的,四十多年來一直在這裡居住,窯洞裡冬暖夏涼,已經習慣了。
  • 農村老農說:「雞不三年,犬不六載」,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不少俗語,就是關於這些養殖牲畜的,像是「雞三狗四」,「雞不六載,狗無八年」,「貓來窮,狗來富」等等很多,今天就挑兩個來說一說。在你家農村有沒有流行著一句「雞不三年,犬不六載」?這裡說的三和六,都是壽命。動物的壽命和人類比起來,比較短壽。拿它們六七年的壽命來講,放在人的身上,大體相當於我們六七十歲了。
  • 俗語:四人分餅,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啥意思?今年能遇上嗎?
    俗語:四人分餅,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啥意思?老人說今年能遇上農村地區總是流傳著一句關於農業生產的很經典的話,這句話是「四人分餅,五牛耕田,八龍治水」,可能很多年輕人都不太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然而對於村莊裡的老人卻是再熟悉不過了。
  • 農村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是啥意思?有啥講究?
    新年對於老百姓們來說,不僅是新一年的開始,更是全家團聚的重要日子,人們還覺得新一年的好壞,和春節有很大的關係。聽農村的老人說,正月初一是雞日,正月初二是狗日,也就是農村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啥講究呢?
  • 俗語「好男有福一身毛,好女無毛一身膘」,啥意思,有道理嗎?
    小時候,經常聽奶奶對我這樣講,「好男有福一身毛,好女無毛一身膘」,那時候我只有五六歲,只能記住奶奶說過的話,但並不能明白那些話所說話要表達的意思,有時候為了讓奶奶高興,我假裝聽明白,用力點點頭,其實那句話到底啥意思?我心裡根本不知道。
  • 冬至到,「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冬至到,「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啥意思?有道理嗎?冬至節氣認識冬至節氣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關於冬至節氣,古人已經上升到陰陽的高度,比如說關於冬至的陰陽學是:「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至」,這個說法後來被用於到冬至節氣這天是夜最長,而晝最短,而到了冬至之後就是「夜漸短,晝漸長」。
  •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只要家族中有新生兒誕生,對於家族來說都是喜事。但是古人比較迷信,覺得男孩以及女孩的命運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甚至流傳出這樣一句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為什麼男不得初一?在古代,初一對於每個月來說都是重要的日子,與十五相互對應。
  • 上世紀流行於農村的「走騸」,牲口走著走著就被騸掉了|百家故事
    參加工作後,我還見過一種不用動刀的騸羊法,即是把公羊的包子和睪丸用細繩子繫緊,打成死結,時間一長,就自動脫落了,算是被騸了。這種方式在草原上的牧民那裡很常見,省時省力省事。騸驢騾牛馬這類大牲口很複雜,原因在於它們力氣大,不好對付,至少需要三四個有力的小夥子當幫手。
  • 老話常說「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其中短和長分別指啥?
    引言我們出門在外,難免會讓家裡的父母操心,有時候他們就會說:我們的寶貝女兒啊,就怕有個三長兩短。我們知道,三長兩短實際上是在說怕出什麼事,也是一種希望,希望家人平安的意思。那麼這個詞中三長兩短說的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我們國家在古時能領先世界4900年而不倒,這些都是有原因而不是吹的。因為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沉澱,而能一直流傳到現代的都可以說是精髓中的精髓。在古時候各種科技能力低下的農村人,經過長年累月地積累,積累下了很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