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6:漢靈帝大閱兵東漢迴光返照,公孫瓚東北趕跑烏桓,皇甫...

2021-01-08 十八路諸侯

縱觀後漢書漢靈帝的傳記,看到的除了三公頻繁地任免,各種災害戰亂,基本看不到漢靈帝做過什麼。只有兩處記錄漢靈帝的作為,一次是在後宮裡搞買賣集市鬧得全京城都效仿,另一次就是上一期說到的大閱兵。雖然兩次都有過家家、自娛自樂的成分,但畢竟這一次閱兵,漢靈帝向外界彰顯了自己向上的力量。

不知是巧合,還是皇帝這次大閱兵真的管用。不久之後,在幽州、涼州的戰場紛紛傳來了捷報。身為皇帝的漢靈帝,就是這麼稍微的振作一下,層層傳遞出去,效果立馬就在戰場上展現出來了。身為領導者,確實要注意自己的精氣神,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影響著周圍人的狀態。這一點想必做過領導的都深有體會。

別的先不說,就只看漢靈帝迴光返照這一下的威力。先說幽州那邊,張純和烏桓族長丘力居的叛亂已經從幽州,鬧到了周邊的冀州、青州、徐州。朝廷下詔讓騎都尉公孫瓚帶兵討伐。解鈴還需系鈴人,張純的叛亂因和公孫瓚爭奪職位而起,那就得讓他去把叛亂平定下去吧。

圖1、公孫瓚

先簡單介紹一下公孫瓚。大家如果回頭仔細翻看一下三國演義前半部分,你能在不少地方發現公孫瓚的身影。公孫瓚和主公劉備年少的時候一同拜在盧植名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他是其中一個,之後又和袁紹在幽州、冀州鬧騰了好一會,渾身是膽的趙雲趙子龍之前也是公孫瓚的部下。

三國演義裡的公孫瓚幫了劉備很多忙。真實的歷史裡他們倆的關係確實不錯,主要得益於兩人同時拜在盧植名下求學。而且「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兩人在讀書的時候就很投緣,公孫瓚年齡大點,把劉備當弟弟看。在《三國志》劉備的傳記裡提到了公孫瓚。可在《後漢書》公孫瓚的傳記裡,卻沒怎麼提起劉備。提及最多的卻是和劉備同為宗室成員的劉虞。東漢割據諸侯在幽州,主角就是他們兩位——公孫瓚以及劉虞。前面提到過劉虞之前當過幽州刺史,此時又被封為幽州牧。接下來,同在幽州的他們,會給我們上演諸侯爭霸的序曲。

公孫瓚出身名門,家裡世代都是兩千石的高官。不過他母親出身低賤,自己只能從郡裡的小吏開始做起。但公孫瓚長得還可以,嗓門大,口才不錯,辦事也機靈。沒多長時間,郡守看上了這小夥兒,招他進門做了自己的女婿。這之後,才跑去盧植那讀書,結識了劉備。

圖2、盧植

在後漢書裡記載了公孫瓚後來發生的兩件事,大家可以略微感受一下這個人的性格。第一個事,是說當時的太守犯事被鎖在囚車裡押往京城,依照東漢律例,屬下官員是不能夠靠近囚車的。公孫瓚就喬裝打扮謊稱是服侍太守的士兵,帶著衣服食物,一路服侍太守到京城。到京城後,太守要被流放到日南(今越南境內),當時絕對是無比遠的蠻荒之地,有去無回。公孫瓚又在洛陽北邊的北芒山上祭祖辭行,發誓要陪太守一直到日南。公孫瓚祭奠的時候,說的祭詞把路人都感動了。不知是上天真的被感動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發配中的太守出發沒多久,就被赦免了。

圖3、北邙山

第二件事講的是他任遼東國長史的時候,帶著幾十名騎兵到塞外去,碰見了幾百個鮮卑騎兵。鮮卑當時還是蠻夷中的蠻夷,生活在烏桓人的北面。已經帶著人躲在安全地方的公孫瓚和大家說:「今天如果我們不襲擊他們,恐怕我們所有人就都要死在這裡。」於是他就帶著這幾十個人朝那幾百個鮮卑騎兵殺去。殺死了幾十個鮮卑人,他的部下也死了一大半。但他活了下來。

從這兩件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公孫瓚的一個性格特質:認死理,一條路走到黑;能豁得出去,敢打敢拼。之後的很多事,我們一樣能看到這樣的公孫瓚。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的。

此時的公孫瓚就處在和張純、烏桓人的死磕之中。因為一直在死磕的前線,公孫瓚一路官拜至騎都尉。如今又有了朝廷的聖旨,可以想像公孫瓚更是不顧一切的和叛軍混戰到底。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張純和丘力居帶頭的這幫烏桓人,並不是在攻城略地打天下,而更多是在劫掠搶劫。公孫瓚就一路追擊他們,在遼東屬國石門(今河北薊縣)和張純他們大戰。張純等人大敗,丟下妻子兒子,慌忙逃亡塞外。經過這一仗,公孫瓚把張純所擄掠的人口全部奪了回來。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東漢時候的軍隊可不只是由打仗的士兵組成,士兵的一家老小,以及所擄掠的人口都在軍隊中。所以看那時候動輒十萬的軍隊,其實真正有戰鬥力的人員並不多。

圖4、烏桓首領丘力居

公孫瓚大勝之後,自然不會放任敵人逃跑。跟著追擊,反而被烏桓族長丘力居圍困在遼西管子城(今遼寧錦州)。被圍困了兩百多天,糧食吃完了吃戰馬,戰馬吃完了吃皮革,被圍城的情況下斷糧之後的困境大家可想而知。最後沒辦法,公孫瓚讓大家趁著下大雪,分散突圍。雪很大,士兵一大半全凍死在路旁的溝壑之中。恰巧這一陣,烏桓人也疲乏了,退守到了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

經此一戰,雖然沒有最終消滅張純,但也讓幽州及周邊各州所受的騷擾之苦都解了。之後公孫瓚被任命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這之後,公孫瓚算是和烏桓人結下了不解之仇。再加上是職責所在,史書上說他,一聽到有敵情,就滿臉怒氣,如同去報仇殺敵。因為這樣,烏桓人都很怕他,沒有人敢和他對抗。

幾乎與此同時,西北平定羌人叛亂,也取得了大勝。事情的經過,我們之前在《董卓前傳》中講過,這裡再簡略地說一下。羌人叛亂再起之後,涼州刺史耿鄙被殺,他原來的部下王國和馬騰叛逃到叛軍之中,叛軍就立王國為首領。在王國的帶領下,越鬧騰越大。直到叛軍包圍了陳倉,朝廷才下旨再次拜皇甫嵩為左將軍攜督前將軍董卓,帶兵四萬人去援救陳倉。

圖5、東漢名將皇甫嵩

皇甫嵩是平定黃巾叛亂的名將,每次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陳倉之戰中也一樣。陳倉被圍,皇甫嵩接到的旨意去解圍。副手董卓建議馬上發兵,可皇甫嵩就是按兵不動。王國為首的羌人叛軍圍城兩個月之後,攻不下了,準備撤軍。按理說,窮寇莫追,副手董卓也是這樣勸皇甫嵩。但皇甫嵩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大勝,殺敵數萬。叛軍內亂,首領王國被殺,內部因為奪權,互相殘殺,叛亂勢頭一下子就衰落了下去。

就這樣,漢靈帝大閱兵之後的幾個月,幽州安定了不少,涼州平定羌人叛亂的東漢軍隊也一樣取得了大捷,益州那邊自己就把叛亂搞定了。剛剛一團亂麻的局面,一下子形式就變得一片大好。可這樣的勢頭能持續下去嗎?所有的人都心存疑問。

感謝小王子的辛苦校對!歡迎關注【歷史深處】,細品東漢末年諸侯爭霸。

歷史深處和您一起重新打開三國!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小說群雄逐鹿階段非常重要的大戰。而「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發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然而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三路諸侯」。小說《三國演義》討董聯軍的諸侯數量要比歷史上多出五路,這是為什麼呢?
  • 皇甫嵩東漢最後的名將,也是眼睜睜看著東漢走向覆滅的無情機器人
    東漢是個奇人迭出的朝代,皇甫嵩是奇人中的奇葩,縱觀其一生,說好聽點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說難聽點,他就是一個機器人。皇甫嵩出身於軍事世家,其祖其父皆東漢名將,受他們的影響,皇甫嵩從小就有志於沙場,除了十八般兵器玩得溜溜轉外,古今兵法也讀了不少,尤其對《孫子兵法》頗有心得。武藝還真是沒白學,很快,皇甫嵩這一身功夫,便派上了用場。
  • 禍亂北方、自稱天子,聊一聊東漢末年張純、張舉的起義
    張舉、張純與烏桓大人丘力居叛亂的起因張舉、張純起義當然是以這兩個人為首,而烏桓人也是他們聯合的重要軍事力量。烏桓是一支內附於東漢朝廷的少數民族,東漢朝廷給他們提供特定的生活區域並且加以控制,比如幽州、并州等郡縣,而烏桓則相應地承擔一些軍事上的職能,受到東漢的驅使。
  • 劉備在背後虎視眈眈,曹操為何堅持遠徵烏桓?不去將後患無窮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名將霍去病進攻盤踞北方的匈奴,將烏桓內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等郡,並在幽州治所薊城設置烏桓校尉進行管理。到了東漢末年,蹋頓成為烏桓的單于,烏桓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遼西地區的上谷、漁陽和右北平等地均成為蹋頓的勢力範圍。
  • 論曹操伐烏桓與白狼山之戰
    曹操遠徵烏桓,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還差點死在行軍途中。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這場戰役的始末。小編認為"白狼山之戰"的背景涉及的歷史相對較多,從烏桓三郡開始,烏桓屬於東漢時期的邊患之一。東漢末年,烏桓大人丘禮在遼西郡;吳歡大人硬著頭皮上了上谷縣;烏桓大人蘇蒲彥在遼東郡;烏桓大人在右北郡的烏巖,於是四支烏桓部隊,盤踞在遼東一帶。
  • 公孫瓚一手好牌,最終打的稀巴爛,這是為何?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諸侯列強,將自己一手好牌的打的稀碎,這其中不乏有董卓、袁術、袁紹等人,還有一個就是公孫瓚。 說起公孫瓚,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同學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不僅收留了劉備等人,並且給劉備等人創造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眾諸侯中大放異彩。那到底是公孫瓚怎樣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終輸掉的呢? 威震塞外
  • 公元190年之幽州篇:劉虞的「仁」與公孫瓚的「暴」正撕裂幽州
    4年後,車騎將軍張溫領導烏桓突騎三千人討伐涼州馬騰、韓遂等人。張純自薦為將,張溫拒絕,反而以公孫瓚為將出擊。張純心生不滿,而烏桓三千騎兵也因糧餉問題逃回本部。張純趁機與泰山太守張舉、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結為聯盟,共同發動了叛亂。張舉與張純是同郡老鄉,之前也因不受張溫待見,心生怨恨,就造起反來。之後,勢力做大的時候,還膽大妄為,自稱天子,做起皇帝來。
  • 有渝此盟,斷子絕孫;發了毒誓卻不幹事的十八路諸侯都是什麼下場
    討董聯盟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各路諸侯會盟時發下毒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 漢末烏桓騎兵:軍隊力量強化的代表,諸侯利益角逐的得力助手
    而漢末烏桓騎兵的出現,無疑在這種紛亂的時代中,給人們帶去了一絲希望和曙光,在漢末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諸侯間利益與權力的角逐,烏桓騎兵憑藉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漢末戰爭中嶄露頭角漢末由於各種軍事實力的崛起,原本統一的局面開始發生了改變。各個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取各種各樣的利益,開始了激烈的鬥爭。
  • 烏桓的崛起與衰弱,聊一聊曹操集團對烏桓的戰爭
    三郡烏桓的崛起烏桓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被稱為烏丸。根據史料上的說法,始於秦漢時期。由冒頓單于率領的匈奴人擊敗了東胡,東胡分為兩支,一支退保鮮卑山,這一支就是鮮卑民族的始祖;另一支退保烏丸山,就是烏桓的由來。鮮卑、烏桓都是東漢末年比較活躍的兩支力量。
  • 漢靈帝臨終託孤,為何造成了東漢帝國的土崩瓦解?
    禍根是從漢桓帝與漢靈帝時埋下的。青蛇現而漢亡,指的就是漢靈帝的事。 漢靈帝時期賣官鬻爵非常嚴重,期間還發生了黃巾起義,這將東漢帝國搞得千瘡百孔。不光如此,漢靈帝在臨終前還做了一件糊塗事,造成了東漢帝國的土崩瓦解。這件事的起因是繼承人的問題。
  • 十八路諸侯為何圍董卓而不殺?董卓死後誰又是最大受益者?
    東漢末年十常侍亂政,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召董卓入京討伐。董卓的人生從此如同開掛般的順利,似乎上天都在成全他。朝政混亂,何進被宦官殺害,北芒救駕之後,董卓成了東漢的實際掌權者。諸侯會盟討伐董卓,實際上只有曹操與孫堅真正在與董卓交戰,前者兵少敗北最後憤憤而去,後者雖然戰果不菲,但卻被自己的頂頭上司斷了糧草,不得不退兵。隨著孫堅退兵,各路討董盟軍也便相繼退走。各路諸侯回到自己的地盤之後就開始相互攻伐兼併。實力最大的二袁各自拉攏支持自己的勢力,準備吞掉對方。
  • 東漢末年荊州南部起義,合兵萬人侵略四郡,被孫堅迅速平定
    有些也是影響深、規模大、持續時間比"黃巾起義"還長,比如涼州北宮伯玉的起義,或者幽州張舉、張純的起義;也有些造成的影響不強,興起的時候就迅速被平定,成為其他名將的背景板。比如發生在荊州南部的"區星起義"。區星等人侵略荊南各郡,卻被長沙太守孫堅迅速擊敗。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公孫瓚手下有三位大將,曹操劉備各得一位,剩下一位才是最強的!
    董卓未除的時候就有十八路諸侯出現,但是這其中還有部分諸侯未來,所以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勢力眾多。成王敗寇,人們能夠記住的只有勝者,例如蜀國劉備,魏國曹操以及東吳孫權。除此之外,我們能記住的人少之又少。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三國早期勢力最大的公孫瓚,他曾經也是一位稱霸北方的諸侯,公孫瓚手下曾有三位大將。他被吞併後,曹操劉備各得一位。曹操得到的將領公孫瓚手下的田豫是三國中著名的猛將,他起初是跟隨在劉備手下,可是當時劉備要出任豫州刺史,而自己家中老母在不得遠行,所以沒能跟隨劉備而去。田豫和劉備感情很深,臨行前還依依不捨。
  • 平涼,皇甫氏族的郡望
    皇甫氏是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八位門閥。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今關中地區),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肅平涼)。從《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孫子,以王父字為氏,遂姓皇父。以上文獻資料說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時代宋國公族的後裔,大約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歷史。
  • 漢末梟雄公孫瓚,與劉備一同師從名師,卻落得自焚高樓
    在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公孫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失敗者,他以全家自焚的慘烈告別了東漢亂世,但縱觀其一生「文武才力足恃」(《三國志公孫瓚傳》),興屯田、定北疆,一時成為北方最強大諸侯,雖然失敗,仍不失為一世梟雄。慷慨任俠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
  • 華雄斬將闖關,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曹操手下6將為何按兵不動?
    前言:在《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非常精彩,講的是關羽在十八路諸侯無人敢應戰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嘲諷關羽憑藉自己的實力,在酒溫未散之前將華雄斬殺了,讓十八路諸侯面面相覷的一個故事,體現出關羽的勇猛,當然這僅僅是小說,真正歷史上華雄被孫堅所殺,以下分析僅針對小說來講。
  •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他的戰績主要在兩方面: 一是揚威塞外 三國時期打遊牧民族打得最狠的有兩個人,曹操和公孫瓚。 178年,朝廷從幽州(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公孫瓚就是這支隊伍的統帥,帶著這三千鐵騎縱馬草原,踏平各胡人部落,威名遠揚,無人敢攖其鋒,強大的烏桓部落首領率部族投降。
  • 公孫瓚手下有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搶走一個,最後那個卻無人能降
    東漢末年,皇帝已經無法再維持對底下大臣的管理,外戚專權,群雄割據。尤其是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這裡邊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董卓、呂布、曹操、劉備等人先後展露自己的頭角。公孫瓚也是當時的群雄之一,他的手下本來有三名猛將,但最後除了一位,剩下的兩位分別歸了曹操跟劉備。
  • 東漢末年一個屠戶的家變,直接導致了三國亂世的開啟
    我們來看何進的升遷路。首先進入中央當上郎中成為皇帝身邊的後備幹部,然後典兵虎賁成為中央警備團團長,隨後外放成為潁川太守當上重要地級市市委書記獲得地方經驗,繼而召回加官侍中回到皇帝身邊,撈到將作大匠的土建肥差,賺到盆滿缽滿後升任河南尹當上首都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