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3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今天一早就有網友留言要我看熱搜,問我伊利、蒙牛的奶還能不能喝,我當時心想難道出了什麼大事件了?
太長不看版
1. 當然能喝,相對大品牌更可靠
2. 消費者用腳投票,愛買哪個買哪個
3. 應該鼓勵來自民間的監督,若造謠再追責
4. 國家重要標準的制訂過程應公開透明
- 目錄 -
伊利蒙牛還能喝嗎?
人家說了啥?
有關乳品標準
怎麼判斷奶的品質?
選購奶製品注意哪些?
可以不喝奶嗎?
原來是網上有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後文簡稱《六大罪狀》)的文章,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很快也出來闢了謠。
伊利蒙牛還能喝嗎?
先說結論,當然是能喝的。
大品牌本身是可以為自己的產品擔責、背書的,如果是一些特別小的品牌出了事,很多人也不注意。
說到食物沒有絕對的安全,而且標準越高意味著浪費的越多成本越大,越容易造成大企業優勢,而小企業活不下去。
而且總體來說,目前國內總體的奶製品,安全性一直在不斷提高,相關的標準也在不斷健全。
我個人呼籲信息公開透明,政府相關部門標準的制定過程應該公開,但與此同時,作為消費者買產品的時候,無非是一分錢一分貨,五分錢兩分貨的問題。
人家說了啥?
《6大罪狀》這篇文章現在已經被刪了(我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一篇轉載)它講述了過去20年間蒙牛伊利的發家歷程,並「揭露」了在幾起乳製品安全重大事件中,他們發揮的作用。
從羅列事實的角度來說,這篇文章是有一定價值的。但對相關概念的描述中,有一些偏頗和誇張的地方。正好可以就這些問題給大家科普科普關於乳品的相關知識。
有關乳品的標準
《6大罪狀》這篇文章很聚焦的一件事情是,在2010年有關生乳的國家標準中,把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的標準下調、放寬了。由此作者得出結論,國產奶的品質越來越低,遠遠比不上其他國家的水準。
生乳≠直接喝的奶
從作者引用的參數指標來看,他說的應該是國家標準GB19301-2010,而標準一開始就給出了明確的定義範圍,「本標準適用於生乳,不適用於即食生乳」。
也就是說,這個標準針對的是那些被加工成鮮牛奶以及奶粉、冰激凌等奶製品的原料,而不是我們直接會喝到嘴裡的鮮牛奶產品,從生乳到牛奶,中間是要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過程的。
並不能根據這個標準就說我們喝到的奶「低質量」。如果你去看巴氏殺菌乳(鮮牛奶)的國家標準,菌落標準就收緊了很多,包括對滅菌乳(純牛奶、復原乳)的處理,最後都是要符合商業無菌要求的。
風險確實有
但文章作者有一點提醒的不錯,牛奶中確實可能有很多有害微生物繁殖,包括像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內毒素之類的物質,在後期加熱過程中也是無法滅活的。
如果生乳中的菌落過多,確實會增加最後奶製品的飲用風險。
但作為消費者來說,最後買到的商品奶也應是經過企業質檢的,真出了事情,重點還是找企業背鍋。
(蒙牛2012年便宜的純牛奶還出過黃麴黴毒素超標的事件)
怎麼判斷奶的品質?
除了菌落總數之外,還有包括像體細胞數量等等其他的指標,也可以間接的判斷出奶牛它有沒有乳腺炎之類的問題。
除了剛才說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之外,企業對收購生乳還有自己的企業標準。
過去幾年,很多組織也加入了相關標準的制定,比如「農墾乳業聯盟」、「國家優質乳工程」等等。他們收奶的標準比國家最低強制性標準是要嚴格的。
比如農墾乳業聯盟把體細胞數量限制在每毫升30萬個,比歐盟的標準都要嚴格,菌落數的標準也只有每毫升10萬菌落總數的樣子,[1]奶的品質會比較好。
買奶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有沒有相關的品牌標識,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買需要低溫保存的奶,一般也不會用質量太差的奶源。
選購奶製品注意哪些?
大家最關心的肯定還是買奶的時候要怎麼挑選,怎麼買到優質、安全的奶。
大品牌
我個人還是建議大家選擇大品牌。首先它整體的質檢品控體系更完善,其次大品牌也會細化出不同梯度的產品,你可以精細化地去挑選更優質的產品。
不說伊利蒙牛,拿北京人熟悉的三元舉例,它的奶也有不同的級別。更高級別的奶經過了膜過濾的處理,把體細胞之類的雜質完全過濾掉了,用到的標準肯定更嚴格,細菌也都少了很多,但相應的,價格也會更貴一些。
蛋白質
還是從成分來說,蛋白質含量是產品包裝上強制標識的,很多人就會以此為參照,認準了蛋白質含量高的奶就是好奶。
喝奶的一個主要目的確實是補充蛋白質,但是我個人覺得,標準不用太高,每100克有3.2克以上蛋白質也就可以了,要有經濟條件的話,買更高的更好。
鈣含量
雖然沒有強制標識,但一般奶製品的成分表中(甚至在包裝顯眼處),也會註明鈣含量。
一般來說,每100克的牛奶含有110毫克的鈣就算不錯了,如果經過了強化鈣的處理能達到每100克140毫克,而且添加的強化鈣相比於直接吃同樣成分的鈣片,在牛奶中吸收率會更高。
還有的奶中會強化維生素D,如果沒有在吃補充劑的話,喝強化了維生素D的奶顯然也是很有好處的。
越貴越好嗎?
至於奶製品的價格,我個人的經驗是,和常見的工業化產品一樣,都是一分錢一分貨。(其他農產品大多不是標準化產品,就不好說了)
但因為喝奶是一個長期的事情,要想補鈣、讓自己更健康,就需要長期天天喝。這個時候你買便宜的還是買貴的,還真的不好判斷。
我作為營養師,會教大家怎麼去判斷配方,比如它就沒有強化維生素D、強化鈣,量有多少。但不同的產品,哪怕配方一樣,實際用料的差別,也會導致價格也會差很多。
比如一瓶800ml的奶,便宜的只要不到10塊錢,但貴的可以賣到40塊錢,翻了4倍。儘管貴的奶確實品質非常好,但具體營養素的獲得量只有便宜奶的大概1.2倍,長期喝也並不是一個划算的選擇。
所以大家還得自己來判斷和取捨。
可以不喝奶嗎?
但如果不喝奶的話,一般的飲食結構,鈣的攝入量在300毫克左右,離每天800毫克的推薦攝入量有一定差距。
而缺鈣會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長期嚴重缺鈣甚至會影響肌肉、血管的收縮,導致抽搐,也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為了獲得足量的鈣,我個人一般是建議大家每天有條件的可以喝到500g的奶,至少也要喝300g(每天一杯牛奶、一杯酸奶的樣子)。除了喝奶以外,最好也保證蔬菜、豆製品以及堅果的攝入。
如果出於各種原因不喝奶,更要多吃一些蔬菜、豆製品和堅果。還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實在不行,用補充劑補鈣也可以,但每天的劑量不要超過 1000mg。
參考資料:
[1]http://www.gov.cn/xinwen/2019-11/25/content_5455424.htm
編輯: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