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漢王褒《僮約》中就出現了「烹茶盡具」一說,這表明西漢時就已經有茶具的使用。直到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總結了前人和唐時的飲茶情況,提出了一套陸羽認為值得提倡的飲茶方式而設置的茶具,才形成了中國成套的專用茶具。
飲茶時,清香醇美的茶葉配上質優、雅致的茶具,更能襯託茶湯的色澤,保持濃鬱的茶香。
01.
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放茶壺、茶杯、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
其選材廣泛,常見的有金屬、竹木、陶土等材質,其中又以金屬茶盤最為簡便耐用,以竹製茶盤最為清雅相宜。此外還有用特殊石材如玉石、端硯石、紫砂製作的茶盤,古樸厚重,別有韻味。
茶盤的款式也十分多樣,尺寸大小不一,有圓月形、棋盤形,扇形,方形等。
但不管什麼材質和式樣,最重要的是:寬、平、淺、白。
即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的多寡,可以放多幾個茶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才能使茶壺、茶杯、茶湯襯託得出色,使之雅觀。
至於那些精雕細琢、富麗堂皇的茶盤,在茶席上喧賓奪主,非但不能作為平和靜穆的背景襯託,反而有失飲茶品味。
茶盤在茶具裡仿佛配角一樣的存在,但此配角不可或缺。有了茶盤,壺、杯、盅等才好粉墨登場,為茶人演一出茶文化的好戲。
02.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為求能濃淡均勻地分配每一杯茶湯而名之。
也有稱其為「茶海」的,《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妙玉譏諷寶玉: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是什麼?
通常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壺大,因為茶盅用來混合茶湯,有時必須裝入兩泡茶,以免發生裝不下的情況。茶盅的開口一般也會選擇比較大的,這樣可方便茶壺往裡注入茶湯。
另外,茶盅的出水也很重要,在倒茶至茶杯時,要考慮茶盅的出水順暢,以免倒得到處都是。
常用的茶盅有瓷器和陶器兩種材質,玻璃茶盅也很常見。陶製茶盅,由於土質、釉料、燒結溫度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個性。
但不論質地如何堅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水性,會使茶湯的口感變軟,飽和度稍弱一點;而瓷器的茶盅不具吸水性,則保留了比較多清揚的香氣。
03.
品茗杯
品茗杯是用來喝茶和觀賞茶的湯色的專用茶杯。所以品茗杯多為白瓷、紫砂或者玻璃所制。
在我們飲茶過程中,品茗杯是很重要的一個茶器,不同種類的茶,用不同的茶器泡好之後,都要分到各個品茗杯當中,分到每個客人的手中去品嘗。
品茗杯的使用方法也很有講究,「三龍護鼎」,虎口分開,拇指和食指夾住杯身,中指託住杯底,無名指和小栂指自然彎曲、併攏,與中指靠攏。
04.
聞香杯
聞香杯,聞香之用,比品茗杯細長,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多用於衝泡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地相同,加一茶託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使用聞香杯,一是保溫效果好,可以讓茶的熱量多留存一段時間,飲者也能夠握住杯頸暖一會兒手;二是茶香的味散發慢,可以讓飲者盡情地去玩賞品味。
聞香杯的使用方法:
首先將茶湯倒入聞香杯,然後將品茗杯倒扣在聞香杯上,用手將聞香杯託起(連同倒扣其上的品茗杯一起),迅速穩妥地將聞香杯翻轉,使聞香杯在上。
雙手掌心向內夾住聞香杯,靠近鼻孔,聞茶的香氣,邊聞邊搓手掌,使聞香杯發生旋轉運動,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聞香杯的溫度不至於迅速下降,有助於茶香氣的散發。
中國茶客們歷來看重茶具的使用,而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似乎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一杯茶。面對這些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的茶具,我們不妨從今天起慢下腳步,為生活增加一點儀式感,享受飲茶的樂趣。
「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靜心,過得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