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聽說「猝死」這個概念,是中學時期讀了一篇新聞:某地,一位45歲公交車司機在行駛過程中突然感覺身體不適,憑著多年的開車經驗,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秒把車安穩地停在了路邊,全體乘客安然無恙,但他自己卻永遠留在了那天。
後來,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猝死永遠離開人世。其中不乏有博學多才的醫生、IT界精英和金融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們,中年猝死已然成為高頻事件。
明天和意外
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還記得2019年的尾巴嗎?
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猝死當場。35歲的他,與圈外女友已在談婚論嫁,而且後天還要去做好朋友的伴郎,然而這一切,永遠定格在了2019。不敢想像那一刻他的家人和朋友,有多難過。
熒幕上的高以翔,一直以高大健壯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喜歡打籃球、喜歡健身、探險,熱愛爬山、滑雪、越野;他熱愛生活,有一眾野外好友,會互約騎著摩託看夕陽,會造訪名廚學做美食……不會有人把他和「猝死」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一起。
然而,根據官方通報,高以翔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誘發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較為劇烈而持久的勞動。
猝死離我們真的很近
近年來,中年猝死的案例越來越多....
90後程式設計師,哈工大剛畢業的碩士,猝死家中;
34歲的天涯副主編金波,在地鐵上突然暈倒猝死;
36歲御泥坊原董事長吳立君,突發腦部靜脈血栓去世;
39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楊立峰醫生,突發疾病猝死;
44歲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常年加班熬夜,心肌梗塞離世。
中年不易,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都在為了生計奔波,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我的一個朋友老張,綽號「拼命三郎」,熬夜通宵,喝酒應酬是常態。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就睡幾個小時,見孩子的次數都是有限的。可是他一邊愧疚,一邊卻停不下來:「項目難道不接了嗎?誰不想安逸,但是沒辦法,我得養家餬口啊。」
猝死纏上中年人
去年一名46歲的外賣員猝死在出租屋的新聞,刺激了每一個不敢死、不敢病、不敢請假、不敢懈怠的中年人的神經。
中年生活的重擔,常常壓得人喘不過來氣,似乎賺的錢越多,心裡越踏實。可是,被業績和成就掩蓋下的身體,早已千瘡百孔,外強中乾。
在我們固有的認知中,我們一直認為癌症是當今社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但出人意料的是,國人目前死亡原因的頭號殺手是「過勞死」。
它是導致猝死的一種常見原因。通常,死者在死亡之前長時間、高負荷地工作,或者是長時間經受精神上高壓力的折磨。這種死亡方式,往往與心血管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公司來說,今天一位員工的猝死離世,明天的工作內容依舊會繼續運轉。
但是對於家庭來說,你永遠是無可替代的一員。
沒有任何一份工作,缺你不可
都說中國的中年人是「三明治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中間喘不過氣來!
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或是趕工期,而長時間地開夜車。為了能夠完成高強度的工作,除了需要集中精神外,還需要大量的體力來支持。這樣就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長時間保持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的狀態,會對心臟和血管造成極大的傷害。
但是這樣以透支生命為代價的工作,真的值得嗎?
一輩子用來工作學習的時間多得是,何必急著在人生的中場就把自己榨乾。
無論什麼年紀,從事何種工作,希望你始終謹記一點: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有熱血、有野心雖是好事,但也要記得給自己的身體一個喘氣的機會。 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才可以有去創造一切的可能。比賺錢更重要的就是好好活著!
生活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把每一天的睡覺時間調前一小時,儘量減少垃圾食品攝入,含糖的飲料少喝,少抽菸,少沾酒。合理飲食,葷素搭配。
拜託啦,好好愛自己吧。
前路還長,丟什麼也別丟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