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乳腺癌奪走了她的生命,我會和她一起獲得諾貝爾獎

2021-01-12 39健康網


  當地時間10月7日凌晨4時50分,61歲的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接到了一個電話。聽到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凱林並沒有表現得很激動,而是緩緩放下電話,看著窗外即將升起的太陽,睡意全無……

  獲獎的喜悅該與誰分享?他拿起手機,微笑著與身後照片中的女士合了張影,並將該照片發送給了諾獎官方。

  凱林稱,拍這張照片就是想告訴全世界:我和我的妻子一起獲獎。

  乳腺外科醫生,患了乳腺癌

  照片中的女士正是他的亡妻卡羅琳(Carolyn Kaelin)。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凱林提到自己已故的妻子,深情地表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英雄,是我所做的任何事中最好的搭檔。沒有她,我接受如此美妙的認可、崇高的榮譽,感覺真是苦樂參半。不過我猜想,如果她在的話,她會微笑著點頭說,『我告訴過你,你會獲得這種榮譽的』。」

  凱林的妻子是一位傑出的乳腺癌外科專家,和丈夫同在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工作,是當時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最年輕的女性高管。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命運跟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致力於研究乳腺癌的專家,卻患上了乳腺癌。

  2003年,42歲的卡羅琳被診斷患有乳腺癌,經過治療後腫瘤轉移,於2010年被診斷出患有腦瘤。在妻子患病期間,凱林一直照顧陪伴妻子,與她共同抵抗病魔。妻子的患病讓凱林意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更加專注於對癌症的研究,希望可以快速研發出更好的治療手段,應用於妻子身上,幫助妻子早日痊癒。然而2015年7月,卡羅琳還是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妻子去世四年後,探索了四十餘年癌症的凱林博士因其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的機制方面的研究,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是凱林卻把獎項看得十分淡然,在他看來,榮譽,都是身外之物。只要能做出造福他人的新發現,凱林就會感受到幸福。

  乳腺癌,篩查真的很重要

  「像許多女性一樣,我之前也沒有檢查我的乳房,我想,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是乳腺外科醫生。」麗茲·奧瑞爾登(Liz O'Riordan)與卡羅琳有著相似的命運。(點擊查看:當乳腺癌外科醫生患上乳腺癌之後)

  2015年,40歲的乳腺外科醫生奧瑞爾登被診斷為乳腺癌(Ⅲ期),之後她接受了乳房切除術和重建、放療和化療,最終不得不放棄她已經從事了將近20年的工作。2018年5月,她的乳腺癌局部復發,並接受了第二輪治療。

  幸運的是,奧瑞爾登繼續著她的生命,並且幫助和她一樣的乳腺癌患者找回信心。

  兩位乳腺外科醫生的經歷警示著廣大女性,乳腺癌,一定要定期篩查。

  乳腺癌的群體篩查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項二級預防措施,基於乳腺X線檢查的乳腺癌篩查模式可以明確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建議一般風險女性的選擇該方法進行乳腺癌篩查。經乳腺X線篩查為陰性的緻密型乳腺女性,建議補充乳腺超聲篩查,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檢出率。

  此外,乳腺超聲篩查可用於無早髮乳腺癌家族史或不攜帶乳腺癌致病性遺傳突變基因的40~44歲的其他乳腺癌高危風險女性的篩查。

  雖然單獨採用乳腺觸診篩查乳腺癌的證據仍不充分,但乳腺觸診對於從未接受乳腺癌篩查的女性,仍然可以提高乳腺癌檢出率,因此推薦乳腺觸診作為乳腺影像學篩查之前的初始手段。

  多大年齡的女性需要篩查呢?

  雖然有些國外指南建議50歲以上女性開始篩查乳腺癌,但大部分指南建議40歲作為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我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高峰年齡為45~54歲,比歐美國家要提前10年左右,《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2019年版)》建議一般風險人群乳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0歲。

  對於乳腺癌影像篩查的終止年齡,大部分國外群體篩查都推薦把65~70歲作為篩查的上限。但是,老年人乳腺癌的發病率仍然較高,因此我國指南認為老年人是否停止篩查需要考慮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預期壽命以及各種合併症情況。如果合併症多,預期壽命有限,則不需要進行乳腺癌篩查。因此對於70歲以上老年人可以考慮機會性篩查。

  有明顯的乳腺癌遺傳傾向者、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的患者以及30歲前接受過胸部放療的人群屬於乳腺癌高危人群。對於這類人群,建議更早的(<40歲)開展乳腺篩查,推薦每年1次乳腺X線檢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超聲檢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體檢,必要時每年1次乳腺核磁共振檢查。

  自我篩查:平時多多「撫摸」乳房

  為了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建議每一位女性都應時常站在鏡子旁,看看兩側乳房是否對稱、摸一摸乳房是否有異樣。出現以下問題,就要注意了:

  乳房或腋下區域出現腫塊;

  乳房大小和形狀發生變化;

  特定區域的疼痛,並且疼痛不會消失;

  乳頭突然出現溢液;

  乳頭上有瘡或皮疹;

  乳房腫脹、發紅或變黑;

  乳房皮膚凹陷;

  乳頭或乳房其他部位內陷。

  雖然大多數乳房腫塊都不會癌變,但是,如果發現乳房有腫塊,建議去醫院進行檢查。早期乳腺癌一般摸不到腋窩轉移的淋巴結,若腋窩摸到較硬的淋巴結與皮膚粘連,或多個淋巴結相互融合、固定,已不屬於早期乳腺癌。

  有人會問,乳腺癌可以預防嗎?

  預防很難,但是有些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比如戒菸限酒、健康飲食、適當的運動以及維持健康的體重指數(BMI)等。

  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近日在JAMA上更新了《藥物降低乳腺癌風險》的推薦:對於年齡≥35歲、乳腺癌風險增加且藥物不良反應風險較低的女性,建議開具降低風險的藥物(如他莫昔芬、雷洛昔芬或芳香酶抑制劑)來預防乳腺癌(點擊查看:藥物降低乳腺癌風險,你想試試嗎?| USPSTF推薦)。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很多人都不知道,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中國人竟然是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開獎周,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大獎似乎總是與中國人沒有多大關係,幾乎每年我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諾貝爾獎的獲得情況。然而,實際上早在1938年就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她的名字就叫賽珍珠!而且獲獎者竟然是在美國出生的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且容細細道來。
  • 繼妹妹之後,她也確診乳腺癌:醫生真的不是...
    繼妹妹之後,她也確診乳腺癌:醫生真的不是「多事」來源:健康杭州 發布日期:2020-12-19 09:50瀏覽次數:6次這幾天,51歲的古阿姨(化名)有些忐忑不安。去年,她的妹妹被發現乳腺癌,醫生讓古阿姨去醫院做乳房的全面檢查。雖然當時一切正常,但醫生還是叮囑她每半年需複查一次。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後來,兩位分別叫理察和米薇的古人類學家,持續在最早古人類研究中做出了更卓越的貢獻。今天科學家們基本確定,人類在東非起源,通過兩次走出非洲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如果沒有上面這些人的開創之功,也許直到現在,我們還會以為自己是從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進化來的。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然後在斯德哥爾摩,你會呆上一周,出入都會有專門的車和司機接送,頒獎由瑞典國王親自授予獎牌和證書。頒獎晚宴上,瑞典皇室全體出席,宴會上,還可以與皇室一起共舞,獎金一般第二天就可以領取,而且這筆錢是不用交稅的,簡直是至高無上的待遇。
  • 居裡夫人的愛情與她的諾貝爾獎家族,如今科學基因依舊延續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個獲得多個諾貝爾獎的人,也是第一個在多個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居裡夫人值得和她的同事們分享這份科學的榮譽。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瑪麗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因為他們對輻射的研究貢獻,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對鈾元素中自發輻射的觀察。 然而當時,法國科學院的成員只提名皮埃爾和貝克勒爾為該獎的候選人。
  • 吳健雄、貝爾真的是因為性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嗎?
    前些年國內有聲音說中國拿不到諾貝爾獎是因為諾貝爾獎對中國搞歧視,對這種聲音只能用「呵呵」去回應。也有聲音說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歧視女性,並舉出一些做出成就的女科學沒有獲諾貝爾獎的例子。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吳健雄。她是一位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1957年初用實驗檢驗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可是當年登上諾貝爾物理學獎領獎臺的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
  • 她四十歲確診乳腺癌,卻長壽到一百零六歲,其中奧秘究竟是什麼?
    六十年代末期宋美齡感到左乳腫脹並伴隨隱痛,隨後赴美求醫,醫生認為她所患的是乳腺增生,而乳腺增生就是乳腺癌的前兆之一,幾日後她進行了第一次乳腺增生切除術,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並未確診為乳腺癌。可四個月後又再次復發,正式確診為乳腺癌,並進行了第二次手術。
  • 乳腺癌公益組織 鏗鏘玫瑰戰友團——重啟生命之光
    2021年1月7日下午,一年一度的鏗鏘玫瑰戰友團七周年盛典"重啟生命之光"答謝晚宴在京舉行。本次盛典由高朝文化贊助及協辦,來自鏗鏘玫瑰戰友團的守護天使志願者、各行業專家顧問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107人在這裡歡聚一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乳腺科李豔萍主任因醫院疫情防控的原因沒有來到活動現場,但是,她為此次活動奉獻了很多愛心和支持,並持續關愛鏗鏘玫瑰戰友團已經是第七年了。
  • 她是科學玫瑰,DNA背後的「黑暗女神」,卻因是女人錯失了諾貝爾獎
    她無視男性同行的嫉恨與冷眼,以自己的犧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發現,最終卻是為他人做嫁衣,讓別人拿了諾貝爾獎。 由於她出眾的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她被英國物理學家John Randall納入麾下,並被臨時指派研究DNA化學結構。 當時,學術界的每個人都想破解生命之謎,找出生命真正的遺傳物質。
  • 乳腺癌手術後這個併發症真是「要命」,她擁有了一隻鐵臂阿童木的...
    都市快報訊 63歲的桑阿姨(化名)是紹興人,2011年她不幸罹患乳腺癌,在杭州一醫院做了乳腺癌根治術。手術很成功,術後桑阿姨按常規治療流程進行化療,病情穩定。 原以為邁過了人生中一大「劫」,沒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盤點歷史上那些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第一個最厲害
    說起諾貝爾獎,大家對這個都不陌生。可以說諾貝爾獎在全世界的認同度非常高,很多領域的人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最高成就。當然,想要獲得這個獎項還是非常難的,畢竟競爭激烈,要求太高。有很多國家都沒有一個人獲得過。但有些人卻很厲害,不僅獲得了諾貝爾獎,還獲得過幾次。
  • 這是要奪走你生命的徵兆,要讓你的大業障現前的象徵!
    如果能夠精進聞思修佛法,很多災禍是可以避免的。 據外媒報導,一名英國女子傑拉爾丁於2010年被確診罹患乳腺癌。後經過4年的化療,她成功戰勝了病魔。此後,傑拉爾丁本想完成自己之前遺願清單上的項目,但卻在2014年7月底,與友人前往威爾斯南部策馬馳騁時,不慎墜馬身亡。雖然傑拉爾丁佩戴了頭盔,但送醫後仍傷重不治。
  • 李光耀:沒有她,我會是個不同的人
    但今天,回想起我們共度的日子,我要選擇歌頌她的人生。   在我們安靜的時刻,我們會重溫我們的生活和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是幸福的。在我們生命的重要轉折點,我們得到命運的眷顧。 她的父母並不認為我是合適的女婿。但是她對我有信心。我們相互許下了承諾。   我在1946年9月決定到英國修讀法律,她則回到前萊佛士學院,嘗試爭取每年只頒發兩份的女皇獎學金。我們知道只有一名新加坡人能夠獲得獎學金。我有了所需的資源,因此便乘船前往英國,並希望她在得到獎學金後可以和我會合。如果得不到獎學金,她必須等我三年。
  • 完美世界:她真仙轉世,被荒天帝奪走初吻,在仙古遺蹟中被推倒!
    ,被荒天帝奪走初吻,在仙古遺蹟中被推倒!完美世界:要知道在辰東筆下最為「妻子」這種直接算是寫的並不是特別的多,而且因此導致很多人都會吐槽辰東的「情商」非常的低了,不過雖然辰東筆下的完美世界他的紅顏知己並不是特別的多,但是但凡是屬於荒天帝的紅顏知己,基本上都是與荒擁有者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也是同樣因為如此,不過雖然擁有者不錯的感情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屬於一種「悲劇」的寫法,讓人感覺難受,不過反過來再想想,
  • 鬼王奪走女主清白,攪黃了她的婚事,並強制和她結冥婚的靈異小說
    「鬼王奪走女主清白,攪黃了她的婚事,並強制和她結冥婚」講到的小說,男主是一個鬼中之王,他霸道的奪走了女主的清白,還黃了她的婚事,並強制和她結冥婚。第一本:《陰媒鬼婚》——董小妹(看本書簡介和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方書籤)精彩內容節選:這麼黑,怎麼找東西,夏沫皺了皺眉,打算出去找個手電筒再進來,一轉身就感覺有什麼拉住了她的衣服。
  • 被閨蜜和男友奪走所有財產,她為了復仇抵債,嫁腹黑軍少!軍嫂文
    被閨蜜和男友奪走所有財產,她為了復仇抵債,嫁腹黑軍少!軍嫂文感謝各位小可愛在百忙之中點擊小編推薦的小說,來都來了,想漲知識嗎?要是想不妨就認真看看小編的推薦吧!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本軍嫂文!其中,第三本《重生嬌妻:腹黑老公高調寵》被閨蜜和男友奪走所有財產,她為了復仇抵債,嫁腹黑軍少!小說高潮不斷,精彩不斷,還在等什麼?快快閱讀吧!第一本:《重生六零馴夫記》——作者:旎旎精彩劇情:劉貴花哪裡還顧得上跟他計較這個,趕忙衝著還在當院站著發呆的曲香香喊道:香香,快攔住你爸,他要瘋了!
  • 51歲的她為何不婚不生,她終於承認:如果他沒死,我會嫁給他
    和相愛的人在一起是大部分眼中、心中的夢想,但是現如今很多人卻很晚結婚,甚至不婚。我們今天說的這位就是娛樂圈顏值和氣質並存的女星許晴。她給人的印象都是一種溫柔端莊,有著別樣的嫵媚,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許晴是個十分優秀,也是十分完美的女人。
  • 「林妹妹」陳曉旭的相似人生:生命與美麗之間她做出了自己的取捨
    陳曉旭寧願放棄生命而選擇美麗,這過度追求完美的性格,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這讓我們不禁想到她飾演的林妹妹形象,也是如此的執著自己那多情而悲傷的世界。011965年10月25日,陳曉旭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一個藝術家庭。
  • 6次化療,25次放療,媽媽挺過乳腺癌治療
    術後,我不時開導我媽乳腺癌是預後良好的疾病,放寬心態,不要急躁。空閒時間,我去看了一些乳腺癌的書,希望能照顧好她。這時,醫生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乳腺浸潤性癌是預後較好的一種,後續不用進行靶向治療,傷口癒合後就可以回家休養」。
  • 離開清華的一流科學家:獲得科研自由的顏寧,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我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國內有些一流的人才不是在國內流動,而是流向了國外名校。所以要建設雙一流大學,我們必須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截圖看到網上談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顏寧的網文,有些想法想說說。顏寧博士後出站後於2007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