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富源縣人民法院黃泥河法庭在市域治理中,以黨建引領,推衍「五老」鄉賢調解、「無訟」公約進村寨、鄉村「大聯動」治理、多元化跨省際調解等方式,培育「民族團結」示範帶,改變了訴訟服務停留在機關,難於下基層的現狀,打通了法文化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裡。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近日,黃泥河法庭 「道德講堂」進當地中學活動在振奮人心的道德經典《孝經》誦讀與唱響《跪羊圖》的德風雅樂的迴蕩呼應下圓滿舉辦。
近年來,黃泥河法庭把道德之風用「交響樂」的形式唱響到轄區三個鄉鎮。法庭邀請當地人大、宣傳、司法所、國土等部門共同參與道德講堂,把德風化雨滋潤到轄區更廣闊的淵源厚土。
大家心懷樸素和赤誠的合唱《跪羊圖》,在歌聲中感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學習小孝治家,中孝順民,大孝治國的樸素道德理念。誦讀經典階段,大家齊聲誦讀《孝經》,在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諄諄教誨中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魁寶和光華。
法庭黨支部主動與當地學校黨支部就法治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校園安全、校園民事侵權及刑事案件預防與教育開展多維度共治共建,在學校成立「校園糾紛多元聯動調處機制」,並以此為藍本,在其他中小學延伸,實現轄區校園連續三年無校園侵權訴訟案。
地處雲、貴兩省四縣(市)交界的黃泥河,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盤江支流,區域文化及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古稱「蒲溪」。
黃泥河民族文化史記載當地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人類始祖締造人類婚姻文化,推行人倫制度的起源地。據傳伏羲與女媧「隔山滾磨相合,隔河穿針相連」的上古家事文化自然法典故就發生在黃泥河鎮蒲溪河流域兩岸。
近年來,轄黃泥河鎮、十八連山鎮、古敢水族鄉的黃泥河法庭,以法庭為依託,構建「法庭黨支部+n黨支部共建」模式,打造民族團結多元化解機制。
針對轄區有二個火電廠、十個煤礦的實際,法庭黨支部主動與企業黨支部共創共建,推動企業工會成立「企業糾紛聯合多元調解委員會」。當地勞動爭議及其他案件大幅下降,訴訟到法庭的案件從原來的每年50多件降到現在年10件左右。
法庭黨支部與當地古敢水族鄉司法、文化、派出所、國土、綜治、信訪等部門黨支部聯合成立「圓夢水鄉民族團結多元調解示範」點,聯動相毗鄰的貴州的威舍、頂效和響水法庭,站位民族團結的高度,推進多民族、跨區域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實現涉邊界土地、山林、婚姻、家庭等糾紛得予在訴前和庭外解決,訴訟案件從之前的每年80多件下降到現在的20件左右。
彝族村寨有了 「彝族事務調解室」,當地德高望重的「畢摩和蘇尼」專職調解;古敢水族鄉設立 「水家事務調解室」,「吞口傳人」主持公道;回族村寨有了 「回族事務調解室」,「阿訇」引經據典說話分量足……
「五老」鄉賢調解、「無訟」公約進村寨、「大聯動」平臺、鄉村法治診所+義診義治、網格員+聯動調解+送法下鄉+……。「市域治理」中,法庭藉助轄區三個鄉鎮巡迴審判點中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成功經驗,推廣「圓夢民族調解流動工作站」,以「民族團結示範帶」優化鄉風民俗,輻射周邊村寨和地區。
在當地黨委政府推動下,法庭在三個鄉鎮綜治辦設立民族治理聯盟平臺,定時不定時對專職調解室開展交流和指導。每月組織一次民族文化事務交流會,把本無隸屬關係的民族區域專職調解組織統合一起。
「小調解凝成大聯盟,大聯盟推進大調解,大調解實現大治理」,拓展了訴源治理的實踐「陣地」,更打通了司法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經過不斷實踐,法庭按照案由、社會群體、地界區域、民族地區、社會事務、村社、家事、鄰裡等立體化聚約方式將矛盾糾紛分類分級即「分診+初診+會診」,逐步提煉和總結出「連橫合縱」式解決矛盾糾紛機制,使本土楓橋經驗有根有腳,實現本土楓橋經驗由獨角戲到大合唱發展,由協奏曲到交響樂的轉變。
2019年以來,當地民族事務和民族內部家事、族事、村寨事糾紛得以內部化解,少數民族村寨均被當地黨委政府評選為「無訟村」。
法庭藉助「無訟少訟」模式,牽頭成立「環境資源案件聯動調處工作委員會」、涉環境資源類矛盾糾紛綜合聯合調處領導工作小組。
為了確保多部門聯合調處矛盾糾紛「不走形」,法庭主動為該類矛盾糾紛牽線把脈,同時按照「六有」標準(有主題、有方案、有內容、有落實、有記錄、有走訪)落實糾紛解決機制。
利用微信調解線上平臺,組建涉環境資源類矛盾糾紛線上調解工作室。聯席單位周一報告片區矛盾和隱患,由聯席單位負責人按照初診、分診、會診的方式開展研討後,通過聯合調處平臺有效化解。
法庭接貨組培育「民族團結」示範帶的成功經驗,主動聯繫相毗鄰地區,採取 「連橫合縱」式推進多民族、跨區域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法治水平,實現互相借鑑、互相提高、共同進步的楓橋網格式聯盟。
「資源共享、功能互補、多方聯盟、共同推進」的多元化跨省際聯盟調解共建機制的推進,涉邊界民事訴訟案件從之前的每年60多件下降為現在的30多件。
統計證實,近三年同期黃泥河法庭案件受理數由412件遞減至232件,非訴案件化解從36件提升至68件,司法確認案件數由16件提升至3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