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磷蝦:全球共5億噸,年捕30萬噸,能否「拯救」鯨魚?

2020-12-18 牧海唯真

說起南極磷蝦,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早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曾對南極磷蝦的生物量進行了估計,得到的結果是10~20億噸,每年可供捕撈的產量為1.5億噸——而全球每年捕撈的海產品總量加起來還不到1億噸。

英國科學家最新的資源調查表明,南極磷蝦目前的資源儲量超過5億噸,依然是目前世界上單種生物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南極大磷蝦

南極磷蝦產業:捕鯨業的「替代品」?

人類最早認識南極磷蝦是從捕鯨時代開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眾所周知,南極磷蝦是大型鬚鯨的重要口糧,每當夏季來臨,成千上萬的鬚鯨就會不遠萬裡奔赴到南冰洋,這一時期恰逢南極磷蝦的繁殖期,磷蝦數量急劇增長。

長期從事捕鯨業的漁民發現——有大片磷蝦群出現的地方往往很容易找到成群的鬚鯨,因此人們逐漸開始對南極磷蝦產生了興趣,相關的研究也正是從那個時代興起的。磷蝦的英文名稱「Krill」實際上是挪威人對磷蝦的稱呼,其本意就是「鯨魚的食物」。

商業捕鯨

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有很多鯨魚物種都因為無節制的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很多國家也因此禁止了商業捕鯨活動。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正式宣布——在全球範圍內禁止商業捕鯨。

在捕鯨禁令頒布後,以日本為代表的少數捕撈國依然屢次打破禁令,甚至以「科研捕鯨」、「文化復興」的名義從事商業捕鯨活動,由此引發的反對與抗議不絕於耳。但整體來看,全球範圍內的捕鯨業已經頹勢盡顯——上世紀60-70年代,全球每年捕殺8萬頭左右的鯨魚,但從90年代至今,全球鯨魚的捕撈量還不到5000頭(詳情見下圖)。

全球鯨魚的商業捕撈量(1900-2015)

和鯨魚相比,磷蝦在生物分類上更低等,但世代更新的速度也更快。只要適度開發,南極的磷蝦資源就像海裡的韭菜一樣,割了又長,生生不息,而鯨魚的種群則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幾乎在同一時期,大型鬚鯨受到國際社會的保護,傳統捕鯨業陷入了低迷期,而南極磷蝦則成了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無論是生物量還是資源可持續性都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南極磷蝦:驚人的繁殖力和獨特的生存策略

南極磷蝦的體長只有5.5~6公分左右,比一枚回形針大不了多少。每逢南極的夏季(1-3月份),大量的磷蝦會聚集在一起繁殖交配。密度高的時候,每立方水體中就有幾千甚至上萬條磷蝦,種群規模甚至綿延數公裡(見下圖)。

聚群繁殖的南極磷蝦

在南極磷蝦的繁殖期,海水的溫度通常在0℃左右,非常適合磷蝦幼體的生長發育,海水中浮遊藻類的數量也會在同一時間迎來峰值——這些微藻正是磷蝦幼體的開口餌料。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隻發育成熟的雌性南極磷蝦每次就能產下6000~10000枚卵,在繁殖期還能夠多次產卵。

南極磷蝦不僅「生的多」,壽命也比人們想像的更高。起初人們以為南極磷蝦的壽命只有2年左右,但後來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經過試驗培養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南極磷蝦的壽命最高能達到11年。由於實驗室的環境和自然環境有很大不同,目前多數科學家更傾向於認為南極磷蝦的平均壽命在6年左右。

以上這些還不是南極磷蝦最讓人驚嘆的地方。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南極磷蝦還會出現「逆向生長」的現象(也就是越長越「年輕」)。大家都知道,對於海產的蝦蟹類而言,想要長大就必須不斷地蛻殼,這樣才能擺脫幾丁質外殼對自身體型的束縛。

然而南極磷蝦的蛻殼現象非常特殊,在飢餓狀態下,南極磷蝦每隔20天同樣會蛻一次殼,蛻殼之後並不會長大,但能量消耗依然會持續。磷蝦的脂肪含量很低,蛋白質含量卻很豐富,因此消耗的能量基本上都是由蛋白質提供的。一條性腺發育成熟的南極磷蝦在經歷漫長的冬季之後,有可能會變成一條未成年的磷蝦幼體——這正是磷蝦體內的蛋白質被不斷消耗的結果。

或許正是因為南極磷蝦強悍的生殖能力和獨特的生存策略,這一物種才發展成了南極海域規模最大的初級消費群體,成功「養活」了數量龐大的海豹、企鵝、海狗、鬚鯨、海鳥以及不計其數的南極魚類——在整個南極生態系統中,南極磷蝦是極其重要的「橋梁物種」,具有舉足輕重的生態作用。

問題來了,南極磷蝦有潛力成為鯨魚的「替代品」嗎?

首先從捕撈難度上看。鯨魚幾乎在各個開放性的海域都能捕到,船隻的捕撈(油耗)成本更低,捕獲難度也不大。相比之下,南極磷蝦就沒那麼容易捕獲了,南極磷蝦主要生活在南緯50度以上的冷水海域,有能力在這片海域作業的船隻屈指可數。

要想拿下南極磷蝦這塊「大蛋糕」,首先就要克服惡劣的海況條件和遙遠的路途,對從業者的專業素質以及船隻本身的性能也很高的要求。因此,開發南極磷蝦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捕撈活動,門檻還是很高的。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南極磷蝦捕撈國有5個,分別是挪威、中國、韓國、智利以及波蘭,捕撈的磷蝦加起來也很難突破30萬噸。

全球磷蝦的捕撈量(單位:千噸)

從商業價值來看,南極磷蝦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南極磷蝦富含omega-3、DHA以及人體所必需的全部胺基酸,有「海上人參」的美譽。需要注意的是,南極磷蝦外殼中的氟含量很高,是聯合國規定安全範圍的40多倍,不適宜直接食用,但磷蝦肌肉中的氟含量很低,在食用的安全範圍內。

儘管南極磷蝦存在氟含量超標的問題,其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依然有很大的消費市場。在日本,有一半以上的南極磷蝦都會被消費掉,懷卵的雌蝦還被當地人認為是最鮮美的甲殼動物。

除了供人類直接食用外,南極磷蝦還可以加工成蝦油保健品、濃縮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甲殼素、蝦青素以及低溫活性酶在醫藥化工領域也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南極磷蝦產業的瓶頸與競爭

如果是作為人類的食品,剛捕上來的南極磷蝦必須立即進行脫殼處理,而且必須在3小時內加工完畢。如果是用作魚類的餌料,最遲也必須在10小時內加工完畢——這是因為磷蝦體內有一種特殊的酶,在磷蝦死後會將體內的組織分解,來不及加工的磷蝦很快就會腐爛變質。

因此,決定南極磷蝦捕撈產量的最大瓶頸就是漁船的加工能力。由於捕蝦船遠離大陸,而在南極建造磷蝦加工廠又不太現實,因此所有的加工程序都只能在船上「就地完成」。如果漁船的加工能力跟不上,不僅會造成磷蝦資源的極大浪費,還會增加新一輪的捕撈成本。

南極磷蝦的資源分布圖

在「藍色圈地」和資源搶佔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各個捕撈國都在抓緊開發新的捕撈裝備。比如,日本、韓國發明了吸蝦泵高效捕撈技術,挪威更是斥巨資建造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磷蝦捕撈加工船SAGA Sea,捕撈效率比傳統的拖網提高了50%以上,一舉使挪威的捕撈產量突破了20萬噸的大關(2018年)。

從2007年至今,挪威一直牢牢佔據著「南極磷蝦一哥」的地位,磷蝦捕撈量始終保持在10萬噸以上(2018年產量還突破了20萬噸),佔全球磷蝦捕撈總產量的50%左右,這一成績的取得正是得益於先進的捕蝦裝備和強大的加工能力。

專業的捕蝦加工一體船

相比之下,我國對南極磷蝦的開發基礎明顯更加薄弱,真正涉足南極磷蝦的商業捕撈還是近10年的事。我國南極磷蝦的捕撈產量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產量為6.6萬噸,約佔當年全球捕撈總產量的25%,這一成績著實搶眼。

2020年,中國以「黑馬」的姿態進軍南極磷蝦的商業競爭行列,甚至有可能將之前的格局重新洗牌。今年5月,我國第一艘專業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深藍號」正式下水,這是我國最大、最先進的遠洋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堪稱移動的「磷蝦收割機」。

「深藍號」

作為國之重器,「深藍號」的橫空出世不僅填補了我國高端漁船建造領域的空白,也將助力我國的南極磷蝦捕撈業再登上一個新的高峰!

相關焦點

  • 南極磷蝦每年被吃掉3億噸,會被吃光嗎?
    以群集方式生活,密度可達每立方米10000-30000隻,它們只有6釐米長,2克重,但總質量估計可達4-6億噸,比全世界人口的總質量還要大。南極磷蝦每年要被吃掉3億噸左右,其中鬚鯨就會吃掉4000萬噸,一頭成年藍鯨一天就能吃掉4噸。食蟹海豹食物的98%是南極磷蝦,每年消耗超過6300萬噸(食蟹海豹的數量超過1000萬頭)。
  • 南極磷蝦成為海上金礦,「深藍號」出馬,中國會是最大的「黑馬」
    中國對於世界來說就是一匹備受期待的「黑馬」,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不被看好,但是總能一鳴驚人,衝出重圍;中國人出不了地球,結果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飛向了太空;中國的沙漠鐵路被蘇聯定為活不過30年,結果一直存在至今,諸如此類震驚世界的事件還有很多,如今因為南極磷蝦,中國將再次成為最大的「黑馬」!
  • 人類在南極大肆捕殺磷蝦,為何會讓萬裡之外的73頭鯨成堆死亡?
    隨著人類幾十年來的瘋狂捕殺,現如今已經很難見到鯨魚了。而鯨在海洋生物中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沒了鯨整個海洋的生物環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首先,鯨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那就是鯨在死亡的時候,會沉到海底。而許多海洋生物都會蜂擁而來,分割鯨的屍體。正因為有鯨落的產生,許多海洋生物才不會滅絕,甚至還有不少物種都依賴於鯨落生存。一旦沒了鯨,連鎖反應也會帶走許多海洋物種。
  • 日本的「困局」:漁獲量「縮水」20年,金槍魚靠養殖「續命」?
    從2002年開始,日本的漁業產量一直在走下坡路,目前的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已不足60公斤。在同一時期,中國的表現卻非常搶眼,人均水產品佔有量一直在穩步上升,2011年已超過30公斤。最近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人均水產品佔有量已經達到46.45公斤。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發現南極磷蝦 「避難所」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研究組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的觀點。該團隊認為,南大洋食物網的關鍵物種——南極磷蝦通過新的避難所對南大洋主要棲息地快速升溫和海冰減少呈現一定的恢復力。
  • 鯨魚和鯊魚尾巴的擺動方式一樣嗎?來南極告訴你正確答案
    所以鯨魚給咱們人類最深的印象就一個字「大」!其中最大的有藍鯨、鰭鯨、抹香鯨。藍鯨體長30米,體重一般150噸,最大的達190多噸,心臟有小汽車那麼大,血管可以穿過嬰兒,目前世界現有20萬頭。其次是鰭鯨,體長25米,體重一般50噸左右,現有8萬頭。
  • 為什麼說VIK純南極磷蝦油是補充Omega-3的理想食品?
    而在磷蝦油中,Omega-3主要存在於磷脂中,營養直達細胞內,只需2-4小時即可被完全吸收,不會對肝臟造成額外負擔。另外,磷蝦油更環保、安全性更好。南極磷蝦處於南極食物鏈的底端,純淨無汙染,食用磷蝦與磷蝦油作為營養來源更為安全。深海魚類則處在食物鏈中遊位置,體內的有害物質及重金屬積累比磷蝦多很多。
  • 自然界最強物種,每年被人類吃掉60萬噸,卻依舊泛濫成災!
    自然界最強物種,每年被人類吃掉60萬噸,卻依舊泛濫成災!自然界內的生物多種多樣,每種生物的出現和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而它們也憑藉著各自不同的本領,成功在自然界內存活下來,今天和大家介紹的便是自然界最強的物種,每年被人類吃掉60萬噸,卻依舊泛濫成災。
  • 2019年全球鋼產能達23.625億噸,自2018年首次增加!
    截至2019年12月份,全球粗鋼產能自2014年持續下降後,2019年首次增加。在考慮有關產能關閉、新投資項目的信息之後,經合組織將2019年全球粗鋼產能修訂為23.625億噸,比2018年底增長1.5%。
  • 南極已經比現在的南京還熱了
    攝影:ROBERT BOESCH, CORBIS南極半島的西部是南極半島山脈,曾經可能與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相連。而氣流在南極半島越過山脈後便開始下沉在下坡加速過程中不斷加壓和升溫,並產生所謂的「焚風」。這些熱風會導致氣溫短暫上升30℃。」
  • 全球鯨的數量就剩4000頭左右,為什麼日本人還熱衷於捕殺鯨魚呢?
    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象。    為了保護鯨魚,早在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已經禁止全球商業捕鯨,但是日本卻大玩文字遊戲,冒著輿論風險搞所謂的「科學捕鯨」,就算是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也被日本人瘋狂屠戮,全球百分之八十的鯨魚是日本人捕殺,日本每年通過捕殺鯨魚
  • 這裡到處生機勃勃——南極太空人海動物世界探秘
    從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南大洋普裡茲灣開始,一路向西直至太空人海西部,展開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太空人海綜合調查,探秘南大洋中這片少為人知海域的生態系統。調查顯示,儘管環境惡劣,這裡依然生機勃發。
  • 不和企鵝搶食,漁企自覺禁漁,能保住南極生態嗎?
    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等機構科學家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裡,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南極大西洋扇區的磷蝦豐度減少,而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或許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成為磷蝦新的「避難所」。除了氣候變化,還有商業捕撈。
  • 7月,全球粗鋼產量1.53億噸!印度715萬噸,日本605萬噸!中、美呢?
    王爺說財經導讀:日前,據世界鋼鐵協會(WSA)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全球鋼鐵產量下滑2.5%,最終跌到近1.53億噸。那麼為何全球粗鋼產量下滑?此外,全球主要鋼鐵大國,中、印、美、日、歐等各國粗鋼產量情況又如何呢?下面就和王爺說財經一起來看看數據!周一(24 日),據世界鋼鐵協會(WSA)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全球64個國家和地區的粗鋼產量同比減少2.5%,最終產量降到近1.53億噸(1億5269萬噸)。
  •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帽帶企鵝數量明顯下降
    一項最新報告顯示,過去十年是有記載以來全球氣溫最高的十年。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是受氣溫影響最大的地方之一。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南極有一種企鵝的數量出現明顯下降。 在南極象島,生活著一群帽帶企鵝,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這裡的一道黑色條紋,有點像海軍軍官的帽帶。
  • 2019年中國鋼鐵行業市場分析:粗鋼產量近10億噸 生鐵產量突破8億噸
    18.7億噸據世界鋼鐵協會初步統計,2019年全球粗鋼產量達到18.699億噸,同比增長3.4%。2019年,除亞洲和中東地區外,其他地區的粗鋼產量同比均下降。2019年亞洲粗鋼產量13.416億噸,同比增長5.7%。201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為9.963億噸,同比增長8.3%。中國佔全球粗鋼產量的份額從2018年的50.9%上升至2019年的53.3%。印度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1.112億噸,同比增長1.8%。日本在2019年的粗鋼產量為9930萬噸,同比下降4.8%。
  • 我國預計2020年粗鋼產量將達到10.5億噸,佔全球產量的6成
    我國預計2020年粗鋼產量將達到10.5億噸,佔全球產量的6成 來源:經濟參考報時間:2020-12-24 09:09:54 「我國將成為全球歷史上首個粗鋼產量超過10億噸的國家。」
  • 南極冰下都有啥?那裡的百合都會跳舞!
    但近幾十年來,隨著極地海域考察範圍的逐漸擴大,尤其在南極海洋深處的研究增多,許多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過往的傳統觀念正在被科學新知所修正。有關南極海洋保護的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發展和完善。我曾17次赴南、北極參加考察探險活動,其中8次隨「極星」號等國外考察船赴極地,在南極地區,我曾領略過「冰下草原」的奇幻景色,也曾見過形形色色的海底生物。
  • 如何在南極吃上新鮮麵條?聽「後浪...
    研究表明,2008年冬天中國南方的冰凍災害,與北極海冰異常減少有關。令人驚訝的是,海冰減少對人類也有益處,讓北極航道可被商業利用。目前我國商業運輸船利用北極東北航道成為常態化,這使得我國至西北歐的航運歷程約減少了三分之一,有助於促進我國與西北歐的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