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華
這段時間,深圳部分寄宿制高中校園裡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在校園的某個地方,突然多出來許多神秘的小綠盒子,裡面裝的是救命神器AED。原來,去年深圳市急救中心與深圳市教育局合作,準備分批次將AED安裝在市內寄宿制高中,因為疫情,首批次AED安裝配置工作不得不由開學之初延遲到了放暑假之前。這批次AED於7月18日全面安裝完工,205臺AED順利入駐深圳69家寄宿制高中校園。(7月20日《南方都市報》)
在寄宿制高中配備AED,難免會面臨「是否有必要」「學生會不會使用」等質疑。在火車站、地鐵、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都難以配齊AED的背景下,在校園內配備AED就會顯得不太急迫。正因如此,學校是否應該配備AED,近年來並沒有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民眾關注的焦點,仍是地鐵等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的公共場所的AED配備與使用情況。
其實,學校不僅可以,而且應該配備AED。AED作為「救命神器」,能夠顯著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統計顯示,如果在心臟驟停的1分鐘內使用AED,救活概率為90%,AE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要看到,猝死並非成人「專利」,近年來校園猝死事件時有發生,以至於部分學校不得不取消長跑等學生體育項目。這些現象提醒我們,校園不能成為被「救命神器」遺忘的角落。
AED雖然很管用,但公共場所的配備率一直不高,這是現場急救面臨的一大難題。比如在地鐵和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管理者總覺得自己管理的是交通工具,不是醫療機構,在急救方面過於依賴120急救系統,且秉承一種「少做少錯,不做沒錯」的原則,擔心在急救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自己的員工做得太多反而惹麻煩,因此在自身急救建設上消極甚至是牴觸。倘若AED的操作技能能夠得到普及,公共場所對於AED的接受程度勢必隨之增加。這說明,普及AED操作技能是推廣AED的前提條件,而學校則又是普及AED操作技能的理想場所,學校配「救命神器」,是「急救進課堂」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僅科普作用不容忽視,而且有利於調動其他公共場所配備AED的積極性。
配備了「救命神器」的學校,一旦再發生猝死事件,「救命神器」就會迅速派上用場。在平時,「救命神器」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而且還可以用於學生的急救演練,使之成為一種教學工具,讓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能夠得到AED操作技能的規範培訓。急救和科普的雙重意義,使學校配備「救命神器」更有價值,也更值得推廣,只要條件具備,不僅寄宿制高中可以配備,其他學校同樣可以。「救命神器」若能在學校得到普及,公民急救素養必然水漲船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