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也就是他的父親莊襄王的爺爺。
昭襄王嬴稷,又稱秦昭王,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公元前306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嬴駟死後,秦武王繼位,四年而死。
秦武王死後,大臣和太后(惠文王后)、武王后等擁立公子壯即位,稱為季君。武王庶母羋八子和其異父長弟魏冉擁立其子公子稷,為秦昭王,又稱昭襄王(簡稱昭王),昭襄王即位時19歲。
嬴稷上臺時,秦國已非常強大。憑藉這一實力,他對楚、趙、魏、齊等國連續進行了外交上的欺詐和軍事上的進攻,極大地擴展了地盤,張揚了國威。嬴稷任用魏人範睢為相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兼併戰略,對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又任用白起等名將,略地拔城,後又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這一切奠定了秦國統一列國的堅實基礎。
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對魏國用兵十五次,對韓國用兵八次,對趙國也用兵八次。他把這三國打得喘不來氣,也奪佔了它們許多戰略據點與廣大的地區。對於楚國,他進攻了兩次。
楚國本是幅員最大的一國,被秦昭襄王削成一個小於秦的國。昭襄王把楚在江陵的老國都郢、在宣城的新國都鄢郢都攻佔了,楚國只好把國都搬到壽春。魏韓趙,也都把它們的國都由西遷到東。魏國由安邑遷到大梁(開封);韓國由韓城遷到宜陽,由宜陽遷到鄭(新鄭),由鄭遷到陽翟(禹縣);趙國由今日太原附近的晉陽,遷到了今日河北省的邯鄲。
周王廷在公元前256年,由赧王把地圖與戶籍親自帶到鹹陽,獻給秦昭襄王,結束了周朝,投降了秦朝。剩下的周公之後裔所君臨的「周」爵國,分列為所謂「西周」與「東周」。西周爵國,在洛陽之西。東周爵國,在今日的鞏縣。西周公與東周公,均自降為西周君與東周君,這兩個極小的國,也先後為秦國所吞併。
嬴稷十八歲執政為君,在位五十餘年。這是秦國對外兼併大發展的時期。他以秦國已有的實力為後盾,憑藉自己的雄心和才能,在列國的政治舞臺上尊賢任才、揚威耀武,創造了赫赫政績,終於使秦國在七雄爭長中佔據了明顯的上風。
昭襄王死的時候,嬴政還在趙國為質。昭襄王死後,嬴政才被其父接回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