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長風破浪,一份關於「幹細胞療法發展歷程」的完美總結

2020-12-0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幹細胞者說 ,作者步步先生

幹細胞者說

一個關於幹細胞與免疫細胞的健康公益科普平臺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正文

幹細胞領域的臨床研究正在以快速的步伐穩健推進著,這是大勢所趨。國家的一系列相關政策也在為幹細胞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與保障。今晚,我們聊一聊幹細胞療法的發展歷程。

● ● ●

幹細胞,簡單來講,它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自我複製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細胞,是體內形成各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例如間充質幹細胞、組織幹細胞、臍血幹細胞以及多能幹細胞,這些細胞有用途各異的治療潛能,是再生醫學領域的寵兒。

幹細胞療法是指利用幹細胞或幹細胞衍生的細胞,以特殊技術移植到體內,取代或修復病人受損的細胞、組織或器官。

在這裡,第一代幹細胞療法指的是:從人體分離出的天然幹細胞,已經被用於臨床治療達數十年,主要涉及造血幹細胞(來源於骨髓,外周血,臍帶血)和各種組織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的移植。第二代幹細胞是指,多能幹細胞分化產物的應用(以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為代表細胞療法。還有下一代幹細胞療法:通過基因工程改造的幹細胞療法(藥物遞送,基因治療等),這期我們暫且不做介紹。

1

第一代幹細胞療法:成體幹細胞

臨床使用的第一代幹細胞,主要是成體幹細胞,諸如造血幹細胞,各種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組織幹細胞,胎兒幹細胞等。

造血幹細胞療法

最早在60多年前,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前生)就已經應用於治療惡性血液疾病[1]。造血幹細胞(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是我們了解最多的成體幹細胞,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幹細胞,可複製,亦可分化。臨床上主要用於放療/化療之後補充造血幹細胞,進而重塑整個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

造血幹細胞是臨床應用最常用的幹細胞類型。全世界範圍內,大約每年有5萬例骨髓移植患者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除了骨髓來源,臍帶血也是造血幹細胞的重要來源。

間充質幹細胞療法

除了造血幹細胞之外,目前間充質幹細胞在臨床轉化上走得最遠。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療法,同樣也屬於第一代幹細胞療法。MSCs 通常來源骨髓、脂肪組織、臍帶、胎盤和牙髓等組織。MSCs 易於分離和擴增,具有免疫調節、抗凋亡、血管生成、抗瘢痕和營養支持等多種生物學功能。

MSCs的生物學功能

1995年,第一例 MSCs 療法進入臨床應用[2],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目前,在ClinicalTrials.gov上登記的關於MSCs的臨床研究將近1000項,涉及上百種疾病,其中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骨科疾病是主要的研究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開展臨床研究並不代表這項技術已經成熟。只有經獲批上市,當幹細胞產品變成幹細胞藥品後,幹細胞才算得上廣大患者可放心使用的「真正」幹細胞藥物。

2012年,加拿大批准了由Osiris公司開發的Prochymal,用於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

2018年,在歐洲批准了由TiGenix/Takeda開發的Alofisel,用於治療克羅恩病[4]。

截至目前,美國FDA尚未批准任何基於MSCs的療法上市。Mesoblast公司的Ryoncil產品有望成為2020年獲批上市的幹細胞療法,也將會在美國第一款獲得FDA批准上市的 MSCs 產品。

表.國際獲準上市的幹細胞產品

胎兒幹細胞療法

除了造血幹細胞和MSCs,還有胎兒組織來源的幹細胞。

世界上第一例胎兒幹細胞的臨床應用報導是在1988年,有人將胎兒中腦黑質和腎上腺髓質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用於治療[5]。胎兒組織來源的幹細胞(Foetal stem cell)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移植胎兒腦部細胞可以取代退化的神經元。

儘管這一療法確實有一定效果,但是細胞來源非常困難,並且存在嚴重的倫理問題。每個捐獻胎兒能分離出的幹細胞數量有限,並且在體外培養過程中容易失去乾性。

2

第二代幹細胞療法:多能幹細胞

臨床使用的第二代幹細胞療法為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 PSC),以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為代表。

1998年首次報導人胚胎幹細胞(ESC)培養成功[6],2007年首次報導人誘導的多能幹細胞(iPSC)獲得成功[7]。

多能幹細胞可在體外無限擴增,具有很強的分化潛能,理論上可形成體內任何一種細胞。多能幹細胞進入臨床試驗尚不足10年,已經開始嘗試各種治療。2009年,美國FDA批准胚胎幹細胞臨床試驗,治療脊髓損傷(生成少突膠質前體細胞)。2010年,美國FDA又批准胚胎幹細胞臨床試驗,治療黃斑變性(生成視網膜色素上皮)。2014年,美國FDA批准胚胎幹細胞臨床試驗,治療 I 型糖尿病(生成胰腺內胚層)。

在中國也啟動了諸多基於胚胎幹細胞臨床試驗,諸如帕金森,黃斑變性,半月板損傷,以及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在日本開展了諸多基於iPSC的臨床試驗,諸如視網膜黃斑變性、帕金森、心臟衰竭、脊髓損傷等疾病。在此,不一一贅述。(詳情看:)

除了在修復組織功能方向如魚得水,多能幹細胞來源的免疫細胞療法正在成為熱潮。。美國FDA已經批准首個iPSC來源的CAR-T細胞療法的IND申請,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惡性腫瘤。

眾多臨床證據表明,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療法是比較安全的,並且具有良好的患者耐受性。儘管取得諸多進展,但多能幹細胞療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多能幹細胞產品在體內可能形成腫瘤或異位組織,特別是當移植到患者體內的最終產品存在殘留多能幹細胞或高度增殖的祖細胞時,風險更甚。

胚胎幹細胞產品存在著破壞胚胎的倫理風險。

多能幹細胞本身存在著潛在的遺傳不穩定性,在長期的體外培養或分化過程中可能發生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突變。

3

幹細胞療法發展歷程

幹細胞療法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果。從第一例幹細胞移植到現在,幹細胞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

圖:幹細胞療法的裡程碑事件[8]

第一代幹細胞療法的重要發現和裡程碑事件:1959年,第一例同卵雙胞胎的骨髓移植標誌著幹細胞移植時代的開始;1988年,第一例胎兒組織細胞移植用於治療帕金森;1995年,間充幹細胞第一次應用於人類臨床。

第二代幹細胞療法的重要發現和裡程碑事件:1998年,首次報導人胚胎幹細胞(ESC)培養成;2007年,首次報導人誘導的多能幹細胞(iPSC)獲得成功。2012年,首次報導多能幹細胞療法在黃斑變性治療中的安全性和生物學功能。

不論是第一代基於成體幹細胞的療法,還是第二代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療法,每種幹細胞療法都有其自身挑戰:比如造血幹細胞療法必須進行HLA配型;胎兒來源幹細胞涉及倫理問題;組織來源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臨床試驗案例治療效果不穩定;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療法也有很多風險(上文已經提到……)

於是,下一代幹細胞(Next Generation Stem Cells)療法應運而生,是基於第一代和第二代幹細胞通過細胞工程技術改造而來的幹細胞療法。

下期,我們將重點介紹下一代幹細胞療法能在哪些用途上大展宏圖。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略)

撰文:步步先生

來源:幹細胞者說

1980-2020

原標題:《【科學普及】長風破浪,一份關於「幹細胞療法發展歷程」的完美總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療法是黑科技還是真科學?
    幹細胞療法就是一種再生醫療,通過從患者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進行培養增殖再回輸到體內,最大限度降低排異反應、併發症、倫理方面的風險。 它最顯著的價值是:通過對幹細胞進行體外分離、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等,能夠培養出一種全新的、正常的、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等。
  • 【科學普及】免疫太強也是罪過!細胞療法的另一種應用:誘導免疫耐受
    以下文章來源於幹細胞者說 ,作者王振坤 幹細胞者說一個關於幹細胞與免疫細胞的健康公益科普平臺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健康的免疫系統,必須是動態平衡的。太弱了易感癌症,太強了誘發自身免疫病。
  • 幹細胞療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一經確診應當及時幹預,避免疾病進一步發展造成肝腎等器官的損害。然而,針對效果不佳者,需考慮其他具有潛在效果的手段,如生物製劑、新型植物藥製劑或幹細胞療法,改善其生活質量。幹細胞療法幹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臨床研究證實其在多種免疫疾病幹預中安全有效。
  • 1項幹細胞療法緩解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案例
    類風溼關節炎臨床從阿司匹林的誕生到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從改變病程的DMARDs到如今的靶向生物製劑和仿生物製藥,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但不足的是類風溼關節炎仍得不到很好的緩解。2010年「達標治療」概念被EULAR首次提出,便迅速成為臨床上類風溼關節炎的普遍性指導原則,目標是獲得疾病緩解並維持緩解狀態。事實上,我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整體緩解率不足20%。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幾年,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不斷取得突破,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細胞療法的大熱,也標誌著現代醫學由分子治療向細胞治療的轉變。細胞治療又稱為細胞移植或細胞移植治療,即利用患者自體(或異體)的成體細胞(或幹細胞)對組織、器官進行修復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細胞治療方式為免疫細胞療法和幹細胞療法兩種。而近兩年,CAR-T細胞療法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界的黑馬,成為免疫細胞療法的大熱方向。
  • 誰持彩練當空舞 :幹細胞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
    正文  幹細胞技術在不斷地發展,科學家們不斷取得新成果。了解其背後的科學依據和臨床現狀,有助於行業內外對此進行重新審視。今天,我們分析總結一下幹細胞療法到底能在哪些用途上發光發熱。
  • 【科學普及】​趣談基因療法(第二期)| 生產似樂高、治療像快遞...
    一邊是FDA對該領域的評審更加嚴格,一邊是冒進的臨床試驗導致患者的死亡,這為當前火熱的基因療法潑了一盆冷水,也讓組織者更加重視實驗的安全性和數據充分程度,引領行業向更嚴謹地方向發展。但沒有一種病毒是完美的,每一種都有著明顯的優缺點,所以實際的選擇過程中,需要參考更多的維度,選擇不同的載體病毒。參照文獻中基因療法選擇決策樹(下圖)。
  • 萊特維健NMN:幹細胞移植技術是否具有科學實效?
    《自然》雜誌曾經刊登過一篇有關於「幹細胞移植」的社評文章,該文章指出「根據調查問卷得來的數據顯示,目前社會之中約有13.5%的中年人士,有接受幹細胞移植的傾向。」這個數據足以說明,作為一個「年輕」的抗衰老技術,「幹細胞移植」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眼中的一種科學工具,能夠成功抵禦衰老,以及各種典型的「老年疾病」。
  • 眼花繚亂「幹細胞治療」,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器官重建與製造」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周琪,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指出,「幹細胞旅遊」的經濟價值很大,科學價值卻不夠。我們現在的很多幹細胞治療跟以前的「雞血療法」是類似的。人們對於自己長生不老的夢想和返老還童的夢想亙古就有,但夢想和現實之間有差距,這一點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 三大作用機制,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前景廣闊!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以及幹細胞技術的不斷進步,基於細胞治療的幹細胞療法在人類多種疾病治療研究領域中顯示出了巨大潛力,為現代醫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而幹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幹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讓諸多肝病治療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看到了希望,多項幹細胞療法幹預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開展。
  • 10個案例證實丨未來幹細胞療法不只是有廣譜上的抗衰,還有具體的...
    點擊播放 GIF 0.9M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的未來發展趨勢備受關注。該研究招募了60名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並隨機分配其中48名接受幹細胞治療;另外12名維持傳統的標準治療——給予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荷、強心利尿等。一年後,48名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心臟的「射血分數」相對另外12名患者都有明顯改善!同時試驗也證實了幹細胞療法在治療心臟衰竭領域是安全可行的,並沒有對患者產生不利影響。
  • 從《科學》記者闢謠到捐款風波,回首徐榮祥和美寶集團的發展之路
    該藥物與燒傷溼潤暴露療法(MEBT/MEBO)是八五規劃中衛生部向全國推廣普及的十項醫藥技術之一。美寶集團在中國、美國分設兩個總部,擁有美國、中國、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多家跨國的燒傷、創瘍、皮膚再生醫藥醫療企業,擁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藥品、保健品、營養食品、美容護膚產品、醫療器械等幾十餘種系列再生產品。
  • 母義明丨幹細胞療法治療糖尿病:現狀和未來
    近年來,我國幹細胞領域發展如火如荼,而糖尿病作為幹細胞重要的應用方向更是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策略 目前針對糖尿病的幹細胞應用主要有兩種策略。
  • 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落戶成都
    2020年8月12日,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天府國際金融中心恩樂生物正式揭牌,該中心的成立為再生醫學行業帶來新的思路與方向,為提高大眾健康水平,助力大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新的力量。田衛東指出,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落成,將促進國內幹細胞轉化研究平臺的建設,開展高水平研究,打造一個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現代化、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大型科研平臺;馬傑教授提到,恩樂生物以幹細胞、免疫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研究不斷取得突破,聚焦行業技術前沿,加快創新發展,努力掌握更多「硬核科技」。
  • 心臟病幹細胞療法的機遇與五大挑戰
    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s journals)發表了一篇綜述,總結了人類多能幹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hPSC-CMs)在心臟病治療、心臟病模型構建和藥物研發中的最新進展與臨床應用挑戰。作者認為,目前hPSC-CMs在臨床治療中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對其潛在的分子機制仍是霧裡看花。
  • 幹細胞治療難治性退行性疾病研究取得新突破
    未來,隨著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關技術的突破,幹細胞將惠及更多的患者。 1.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但是後果嚴重的外傷。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脊髓損傷的患者人數超過12萬人。脊髓損傷通常會造成受傷部位以下部分或全部癱瘓,使患者終身殘疾。
  • 20世紀基因科學發展歷程
    編者按:僅僅一個世紀的發展,基因科學就已成為可動搖人類生存基礎的一場革命,其巨大的創造力和破壞力使人們深切感受到其兩面性。不論基因科學的研究將朝哪方向發展,人類歷史都將因基因學而走向新的轉折點,即出現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開端。
  • 頂級棒球投手一生要接受兩次手術,這新療法可以減少其中一次
    2016年,洛杉磯安那罕天使隊(Los Angeles Angels)的Andrew Heaney和Garrett Richards被曝光相繼用幹細胞療法治療尺骨側韌帶撕裂(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s,簡稱UCL),這是令人意外的發現,也是棒球投球手和他們的球隊老闆第一次公開承認在嘗試這種新式療法。雖然坊間傳說療效甚佳,但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科學驗證。
  • STM:幹細胞移植免疫排斥的內在機制
    在白血病的治療中,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之後的幹細胞移植通常會引起嚴重的不良炎症反應,尤其是在皮膚或腸道中,因為這些所謂的「屏障」器官更容易受到影響。到目前為止,其原因尚不清楚。針對白血病的治療中,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用於破壞異常細胞,然後通過正常幹細胞移植來替代。在白血病中,健康骨髓幹細胞或造血幹細胞的移植通常是患者康復的唯一希望。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異體超活性粒細胞抗癌療法(以下簡稱「粒細胞抗癌療法」)是美籍華裔科學家、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教授、上海市東方醫院客座教授崔徵教授根據粒細胞吞噬、殺滅腫瘤細胞的功能研發出的全新療法,其本質是成分輸血,安全性高,有望為癌症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那麼,粒細胞抗癌療法和幹細胞療法、時下大熱的免疫療法究竟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