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心越禪師(公元1639年─1695年),享年57歲,明末清初浙江金華蘭溪人。俗姓蔣,名尚部,法名兆隱、興儔,字號心越,別號東皋、東皋心越。工詩文,善書畫,精篆刻,興古琴,弘揚佛法。
東皋心越禪師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劃時代的重要人物,被日本奉為「琴學之祖」、「篆刻之父」和佛教曹洞宗壽昌派的開山鼻祖。他是自唐代鑑貞和尚東渡日本以來,對日本文化有重大影響的傑出人物。
一、亂世出家,東渡弘法。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東皋心越禪師出生於浙江金華府浦陽縣(今浙江金華蘭谿市)。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年僅8歲的蔣尚部在蘇州報恩寺剃髮出家,初名「兆隱」,從此一生於佛結緣,風雨同行,歷難頗多,生死不渝;13歲起雲遊江浙兩地尋師訪道。
東皋心越禪師20歲時在江蘇天界寺,依止中國佛教曹洞宗壽昌派中興之祖覺浪道盛禪師參禪,覺浪禪師圓寂後,他再次四方參學;30歲時返浙,在杭州皋亭山顯孝寺參禪覺浪禪師的法嗣闊堂大文禪師。32歲時,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闊堂禪師向他「傳佛慧命」,並賜法名「興儔」,字號「心越」,自此東皋心越禪師始成為曹洞宗第35代法嗣。覺浪禪師和闊堂禪師的書畫,都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至今在日本尚有真跡留存。東皋心越禪師的文化藝術素養及技能,深得兩位曹洞宗禪師的真傳。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東皋心越禪師受杭州永福寺住持的邀請,駐錫永福寺六年,廣會文人墨客,交流詩、書、畫、印、琴技藝,藝僧之名廣傳天下。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東皋心越禪師經普陀東渡日本,住持長崎興福寺三年;上大阪黃檗山萬福寺五個月;長崎閉關一年零一個月;寓居江戶一年半;寓居水戶八年半;後應水戶藩王德川光國迎請,住持水戶岱宗山天德寺四年零四個月。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東皋心越禪師圓寂於天德寺。
東皋心越禪師在日本共19年,他在天德寺晉山開堂時,雲集了日本1700多位僧眾,成為曹洞宗同門的中心,被稱為日本佛教界300年來從未有過的盛世。他圓寂後,岱宗山天德寺改名為壽昌山祗園寺,奉東皋心越禪師為開山祖師。他圓寂2年後,少林山達摩寺也奉東皋心越禪師為開山祖師。
二、傳播文化,揚名日本。
東皋心越禪師東渡日本後,修禪問道之餘,兼修琴藝、書畫、醫技等,在日本19年,對日本的佛教、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傳播琴學,被譽為「琴學之祖」。
東皋心越禪師在南京師從覺浪禪師時,向當時著名琴人莊臻鳳學習古琴。東皋心越東渡日本,隨身和事後帶去的古琴有七八床之多,並將明嚴天池著的《松弦館琴譜》、清莊臻鳳著的《琴學心聲諧譜》傳授於門人,使日本古琴音樂在低谷中得以振興和廣為流傳,並傳承300年不衰,習藝者達數萬人之多,有《東皋琴譜》傳世。《日本琴史》中稱:「中國琴學盛於日本,實師之功」。
2、傳播篆刻,被奉為「篆刻之父」。
東皋心越禪師在隨覺浪禪師數年中,詩文書畫深受其影響。覺浪禪師還將與之交往的文人介紹給他,又傳《篆文纂要全宗》給他。東皋心越禪師回杭州駐錫永福寺,結交湖畔文人墨客,通過藝術交流,技藝精進。他去日本後,傳法之暇,將明代崇漢復古印風與新興的鐫刻石章的技法與筆意刀趣,帶到了日本。使日本印人「第一次領略到篆刻的妙趣」,使日本篆刻界的審美觀產生了一種新的飛躍,被譽為「日本近世篆刻法傳授之始祖」,他被學生譽為「日本篆刻之父」。同時他將帶去日本的陳策編撰的《韻府古篆匯選》的篆字彙典交後學者傳抄,後公開出版,並多以再版。這在當時書法、篆刻界缺乏篆字工具書的清況下,為日本嗜此道者開闊了新視野,起到了興隆與催化之功。
3、博聞強識,被稱為「中日文化交流使者」。
東皋心越禪師在日本除了在禪學、琴學、篆刻學等方面影響深遠之外,另在詩文、書畫、醫學等方面也有傳播。常用日語與僧俗賦吟日本和歌、俳句。常用漢詩記其感懷,或與僧俗交流。書法方面,四體皆能,特長草隸。遺墨以皓臺寺所藏的屏風二組為精,行書繼趙松雪、祝枝山與董玄宰,又有禪風,蒼潤秀雅,超塵絕俗。繪畫方面長於道釋人物,兼工梅、蘭、竹、菊,有巨幅《涅槃圖》,上繪仙釋僧俗人物、樹木花卉及翎毛走獸等凡數十具。醫學方面,常為附近僧俗把脈診病,當時精醫學名人常與之交往,學習中國文化,受到較深的影響,並發揚光大,流傳日本。
三、澤披後世,為人頌揚。
日本人民非常崇敬和愛戴東皋心越禪師,在他逝世後,多次舉行集會紀念。例如1844年在大阪舉行的「東皋心越逝世154周年琴會」、1926年在水戶茨城縣舉行的「東皋心越特別陳列」,陳列有他的書法、繪畫、篆刻,出版有詩集、畫冊和各種琴譜等。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給予他高度的評價。茨城歷史博物館館長市村正二說:「東皋心越禪師是日本曹洞宗壽昌新派的開山祖師,他具有廣闊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他在佛學、篆刻、古琴等方面,更是為後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刺激與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