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鍾惺《唐詩歸》卷六(明)
從一句悠揚婉轉的「關關雎鳩」開始,中國古代詩歌就隨著歷史的長河不停翻滾、奔流、徜徉:有屈子「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浪漫起源,有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樸素自然,有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亂世中尋得一抹從容不迫,唐朝是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飄逸遐思、浪漫綺麗,宋代是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學思考、自然理趣。
詩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傑作,其中許多作品都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自然也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明星」詩人,如李白杜甫,其詩作或瑰麗飄逸,或精雕細琢,都朗朗上口,讓他們分別以「仙」「聖」之名穩穩站在了古詩神壇之上。
但不可否認,也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就得到了人們的賞識、認可和追捧,大多得以悉心保存下來,留給後人一一品鑑其中的精巧和絕妙,也愈發是作者本人名聲大噪。也就是說,詩人作品保存流傳的數量,其實可以作為詩人出名的原因之一。
但在中國,也還有這麼一個詩人,我們現在能讀到的,僅僅只有他留下的兩首詩歌,他卻依然得以流傳千古,名揚後世,獲得了不少「粉絲」。
這究竟是「懶」到什麼程度而又深得喜愛的詩人呢?就連萬能的百度百科上,關於他的介紹也只是「生卒年、字號均不詳」。僅僅憑藉這一句話,就足以讓我們感到這位「最懶」詩人的神秘,而他的事跡,也只能從別人的傳記——《舊唐書·賀知章傳》當中窺見一二。他就是張若虛,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才情出眾,文採過人的才子,而與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張旭和包融三人,被時人並稱為「吳中四士」。
關於張若虛,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熟稔了。張若虛以一首清麗奇絕、澄澈明淨的《春江花月夜》而名揚千古。這首詩飽含哲理意趣,又有真情流露,描繪的是春日夜晚江畔的朦朧月色,清新昳麗,洗去了宮體詩濃妝豔抹般的穠麗,澄澈怡人,其中不少名句耳熟能詳。
然而談到這首傑作的作者,我們卻只能在久遠的歷史中茫然回顧,淘遍砂礫,翻遍史料,關於他的記載,也只尋得寥寥32個字。其中26個字來自於清代康熙年間奉敕編校的《全唐詩》,還有6個字,就是在《舊唐書》中提到的張若虛曾經出任過「兗州兵曹。」
其實不止關於張若虛的史料記載就只有寥寥幾字,他碩果僅存的兩首詩作也差點湮沒於茫茫浩瀚的歷史長河當中,再難為今人所見閱。儘管張若虛是初唐詩人,但唐代的時候很少有他的作品在民間流傳,也許是盛唐的詩壇太過百花齊放,讓張若虛的才能被人們忽視罷了。
據現代許多專家的認真考證,現在流存於世的十餘種唐人選唐詩、唐人雜記小說中,都沒有見到任何關於張若虛或者張若虛的詩作的文字記載。從唐代一直到元代,他的詩作也都很少得到世人的重視,少有人將他的作品看作傑作。根據文史學家的考證,直到宋代時,在郭茂倩所編的按曲調將詩歌收集分類的《樂府詩集》第四十七卷中,才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總算將這首沉寂許久的傑出作品保存了下來。
然而儘管幾乎被埋沒了一千年,到了明清,還是有不少有關唐詩的重要讀本,如徐增的《御製全唐詩》、的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都收錄了張若虛的作品,其中有的還附上了對詩的評論。
在《春江花月夜》的整個寫作過程中,以詩人自己的心緒與思念為畫筆,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生動唯美的星稀月朗,銀輝繞江畔,薄煙籠江岸的春夜畫卷,並且徐徐地以空明澄淨地姿態,緩緩展開在世人眼前,讓人讀來之後,不禁心生感慨,宛如置身於其間。
現在社會中,依然有不少人十分喜愛張若虛的詩句,而現當代的文學家對張若虛的評價也很高。「這是一種對生活和對世界所作出的明淨單純,而又充滿欣喜和渴慕之情的觀照,使全詩洋溢著濃鬱的青春氣息。」此評價是當代兩位著名學者章培恆和駱玉明對張若虛的詩作給出的評述。
如何解讀學者們對張若虛的這句評價呢?細細讀來,你會發現,其評價中這飽含了對《春江花月夜》融畫意、詩情和對宇宙奧妙及人生哲理的體察為一體的讚揚,也有對其創造的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的稱道。所以即使跨越千年的時間與滄桑,到了現在,人們依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帶來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與情感世界,以及詩作中的給人啟迪的哲學理趣。
結語:
從張若虛及其詩作在現代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以及學者對他的較高評價中,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張若虛的驚才絕豔。所以也不難看出,僅僅只留下兩首作品的中國「最懶」詩人張若虛,何以得憑藉它們名揚千古。現代生活匆匆碌碌,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閒暇之時,也不妨多讀一讀這些傳世名作,如《春江花月夜》這般流傳千年的佳作,就仿佛是一抹清奇秀美的絕色,能夠在浮華之中,為人們帶來看似平淡卻也驚豔的別樣新奇體會。
參考資料:
《唐詩歸》卷六 《涉江》
《 飲馬長城窟行》
《飲酒》(其五)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