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方幹切成一千多根絲!就是揚州早茶絕世美味

2020-12-24 綠楊夜話

安民

揚州乾絲,淮揚美食的經典。

吃揚州早茶,不能沒有乾絲。

品揚州乾絲,須嘗兩種口味。

只要你落座,點了乾絲,不需要客人的特意關照,店家一定會給你展示兩種做法。一種是燙乾絲,也稱涼拌乾絲;另一種是煮乾絲,我們稱之為大煮乾絲。一拌一煮,各有奧妙;一冷一熱,各是各味;一素一葷,各有千秋。究竟好在哪,只有你自己品嘗了才知道。這可不是在說揚州評話,把個驚堂木一拍——且聽下回分解,以此調你的胃口哦!你的味覺,你做主!只有你親自品嘗了、比較了、回味了,才會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兩道菜的主要原材料,都是一樣的,就是市場上賣的普通方幹,一種家常的豆製品。這種乾子,最好是沿襲傳統做法,用鹽滷點的。如果製作過程中圖方便,用石膏來點,做出來的口味,肯定是不一樣的。揚州話「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是由此而來的。滷水點的,乾絲滑爽,有韌性;石膏點的,木渣木渣,容易散。兩塊乾子放在一起,一比較,就分出了高低。揚州的百姓餐桌上,乾子豆腐是常客,認準了某個作坊的品牌,去了菜場,便直奔那個攤子,別人家的都沒有眼睛看。倘若去得遲,已經賣完了,寧可今天不吃,也不會將就。

一塊方幹,切成一千多根絲,絕對是個功夫活,這個手藝,不是一兩天能夠練就的。在《揚州獅子頭》一文中曾有介紹,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的學生,常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夾著廚刀砧板去菜場,幫買菜的大爺大媽切乾絲,練的就是這個基本功。那是好多年前了,有幾個外地朋友來揚,因為飛機誤點,晚上很遲才到揚州,陪他們去吃的晚餐,更像是宵夜。時間已近午夜,餐館的服務員都下班了,我們請廚師將熱菜全部做好上桌,然後下班回家,其它我們自己來。客人入席以後,目光掃了一下桌上的菜,不知誰插了一句:今天怎麼沒有點乾絲?

一起陪餐的一位老兄,立馬站了起來,走到後廚,看到冰箱裡還有沒用完的方幹,順手提溜出來,水龍頭下一衝,放在砧板就切。真是好刀功,片刻功夫,乾絲切成,一燙一拌,旋即上桌。把幾個外地朋友,看得一愣一愣的,吃了一叉又一叉,讚不絕口。兩杯酒下去,反覆叨叨:今天飛機晚點,還真的值了,要不然,怎麼能夠看得到,如此精彩的現場表演……席間,還非得拉著那位老兄,一起來個合影,弄得好像傍了個名廚似的。客人回坐,揚揚手機,得意地說:這個,就是俺回去以後,跟朋友吹牛的資本哎!百聞不如一見,揚州人,的確不一般!

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雖說高手在民間,但要品嘗正宗的揚州乾絲,還是大師們做得地道,因為他們幾乎天天都在琢磨、在實踐、在提高,技藝自然不斷精進。一塊乾子到他們手上,切去四邊不規則的部分,左手按住乾子,右手持刀,與砧板面平行切入,很快便削成了一張張薄片,他們管這個動作叫做「批」,一塊乾子要批到18到23片,然後再細切成絲。我也曾經試過,總覺得刀切進去很澀,哪知道這裡面也是有訣竅的,切之前要在刀面上稍微抹點油,然後擦一下,刀用起來就滑溜了。一份稍大些的燙乾絲,要用到三、四塊乾子,切好以後,用開水燙兩三遍,主要是為了去豆腥味,然後潷幹水頭,裝入盤中。

別小瞧了裝盤這道程序,它也是有講究的,用揚州話講,盤中的乾絲,看起來要有「堆頭」,廚師要一撮一撮將燙好的乾絲拈起來、堆上去,堆成個寶塔狀;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可準備一隻口小底深的小碗,裝入切好的乾絲,倒扣在盤中,儼然也有了「準大廚」的範;然後,在頂上放幾根薑絲、掛兩葉香菜、撒一撮開洋,也就是事先發好的小蝦仁,再用上好的麻油、醬油一澆,就可以端上桌了。這時呈現在你面前的,是乾絲的潔白、薑絲的嫩黃、香菜的碧綠、蝦仁的微紅,麻油的金黃、醬油的深咖,配之以雅致的瓷盤,雖然還未入口,齒間已有流香。客人用筷子一拌,便可以開始品嘗,夾上一小叉,鮮香可口,清爽宜人。

現在來揚州吃早茶,考究些的店家,會將燙乾絲分成各客,用月牙白,或是鴨蛋青的小瓷碗盛了,在點心上來之前,先端到客人面前。小碗裡乾絲的量,也是恰到好處,就那麼一叉,既讓你品嘗了乾絲的滑爽,也不讓你多吃了,影響了後面吃點心。初中時讀《紅樓夢》,賈母的一頓早餐,要用三四十個匙勺碗碟,怎麼也想像不出,該是個什麼樣的排場。再讀以後才明白,那才是大戶人家的做派。如今,去那些稍微上點檔次的餐館,吃頓酒席的話,一道一道的小碗小碟,也著實不少。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吃穿住行的品味,也在不斷提升。穿越一下,如果曹雪芹此時再來揚州,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不知能夠寫出,怎樣的揚州宴。

煮乾絲的前道工序,與燙乾絲都一樣,只是走過開水以後,放入高湯裡面去煮,其關鍵是在湯和配料。淮揚菜裡的的高湯,一般是指雞湯和骨頭湯,煮乾絲要用雞湯,骨頭湯不僅嫌油膩,而且沒有雞湯清,也沒有雞湯鮮。現在餐館裡通常的配料,主要有熟的雞絲、雞肫、雞肝、火腿絲,蝦仁、筍絲,焯水後的小青菜或是豌豆苗。這些準備工作,在一大早開門前,就要提前做好了。

如今大大小小的餐館,不少都已用上了電子菜單,客人在前面點菜的信息,後廚那邊同步顯現,廚師們對各種菜品瞭然於心,只要瞥一眼,前面有客人點了煮乾絲,左右手鍋勺的配合,便像一位輕盈的舞者,施展於灶臺之上。挑入葷油,炒熟蝦仁;抬手將乾絲放入鍋內一側,舀入雞湯;旋即將雞絲、肫肝、筍絲,放至鍋內另一側;左手調大爐火,右手加入佐料,煮沸後稍作燜燒。起鍋時,將乾絲盛在盤子中間,肫肝、筍絲、小青菜放在四周,火腿絲、蝦仁放在乾絲上面,端鍋倒入湯汁,託盤上桌。整個流程,沒有一絲多餘動作;是烹飪,更似灶臺上的「芭蕾」。這個時候,客人已經嘗過燙乾絲,此刻再品大煮乾絲,則又是另一種味道。

據說,乾隆年間有道「九絲湯」,乾絲裡加入雞絲、火腿絲、筍絲、銀魚絲、木耳絲、口蘑絲、紫菜絲、皮蛋絲,高檔的再加入海參絲、燕窩絲,看起來做法與煮乾絲應該大體相當,只是備料複雜一點。中國古代文化裡,「九」為上、「九」為尊,乾隆爺曾經六下江南,「雞汁煮乾絲」肯定是吃過的,沿途的官員富賈,想著法子討皇上歡心,處心積慮做出這道菜,也未曾可知。但我覺得,加入這麼多提鮮的配料,倒是把煮乾絲的原味給串了。

有次閒聊,說到此事,大多數的廚師朋友,基本不贊同我的觀點。那是因為,在他們的手中,大煮乾絲,還有根據季節的轉換,更換不同配料一說。講究的是,順應天時,天人合一。他們告訴我,應時而作的大煮乾絲,春季要加蟶子,巧用海鮮增味;夏季要加鱔絲,謀求入口爽脆;秋季要加蟹黃,講究鮮上加鮮;冬季要加野蔬,用以增色添香。除此還有,應人而作的大煮乾絲,要知道客人來自何方,有什麼樣的飲食偏好,有什麼樣的忌口;應景而作的大煮乾絲,要契合宴席的主題,嵌入什麼樣的文化因子,喚起客人什麼樣的風雅感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平平常常的一道煮乾絲,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場合,根據宴席不同的基調,客人不同的喜好,可以做出眾多不同的口味,足見揚州餐飲的精緻。

清代惺庵居士在其《望江南》一詞中,對此有這樣的稱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成縷,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僅用27個字,就描繪出一幅,時人品嘗乾絲的市井圖畫。現在雖然沒有了「熟銅菸袋」,但哪天你去冶春吃早點,如果走得遲一些,便可以看到沿河的長廊裡,靠窗邊的桌子上,會有三三兩兩的老先生,自帶一壺茶,或是一壺小酒,點上一份燙乾絲、幾片餚肉、兩隻蒸餃,坐在那裡細品慢飲,聊上小半天,怡然自得。到了十點鐘向後,估計老太婆在家忙中飯了,便悠哉悠哉地晃回去,幫著打個下手。不急不躁,含飴弄孫的晚年生活,竟是這樣的幽趣。

百年傳承的燙乾絲、煮乾絲,不僅是揚州百姓家中的家常菜,也是宴請賓客的特色菜,清淡可口,百吃不厭。旅居在外的揚州人,回家以後,少不了會來一份久違的乾絲,筷子頭上夾起的,總是那一抹,始終縈繞在心底的鄉愁。

讓人欣喜的是,經典的揚州乾絲,已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讓我們的下一代,接受經典,走進經典,傳承經典,是淮揚菜永無止境的追求。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在守正中創新,在發展中傳承,讓經典裡的新鮮血液,始終在年輕人的心中流淌,更是一代代淮揚菜的掌勺人,肩頭的職責所在。

哦哦,我這是不是又說岔題了。

相關焦點

  • 三月了,想去揚州喝早茶!
    啊,這時分外想念去揚州時吃的一頓早茶了,春光配一壺春日裡的綠楊春茶。 這次我們邀請了揚州土著@甜桐,早起和早茶愛好者,吃過不下 20 家的早茶,專門做過早茶測評和揚州包子測評。 我們一起整理出了心目中揚州人最喜歡的幾家的早茶店,並選了每家最值得吃的食物。
  • 在南京,最好吃的不是廣式早茶,是淮揚早茶!
    雖然南京吃早茶的氛圍沒有揚州、廣州那麼濃厚,但對於早茶店來說,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嚮往。有別於粵式早茶的洋氣,講究,淮揚早茶顯得更為傳統,接地氣。淮揚地區自古就有「早皮包水,晚包皮水」之說。走進一家路邊的小茶館,要一份熱乾絲、餃子皮、陽春麵、千層糕、燒麥、蝦子餛飩,這便成了完美的早晨。早餐中必點的自然就是燙幹的絲狀物,燙幹的絲狀物被切成絲狀,口感柔順而不散,豆香十足。剛剛上桌的乾絲還要用筷子來拌一下,把香油和生抽的香油都拌進去。把滿筷子放進嘴裡,既柔軟又有韌性。看起來確實清淡,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清新。
  • 帶你領略美味又精緻的廣式早茶「四大天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美食我們每一天都在吃,美食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啊,早餐吃得怎麼樣代表著我們一天的精氣神,所以早餐是很重要的,而擁有食在廣州之稱的廣州,只要是你來廣州了,那麼你一定會豐富你的味蕾的,這一點也不誇張,其中最具有廣府特色的就是「早茶」了。
  • 廣州早茶點心有哪些?推薦幾款廣式早茶裡不可或缺的美味小食
    在廣東,廣式早茶是一種嶺南民間的飲食風俗。無論是家人或朋友聚議,總愛去茶樓。全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一壺茶,再要上兩件點心,美名「一盅兩件」,如此品茶,潤喉充飢,風味橫生。「請早茶」也是廣東人一種通常的社交方式。
  • 揚州人眼中的廣州早茶
    兩個字:早茶!這應該是我第三次來到廣州,每次都會吃上一頓豐盛的廣州早茶——作為揚州人,對早茶也是別有一番感情。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與家人同行,去大灣區跨年。所以,早茶必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體驗項目。
  • 廣式早茶中的經典點心,每一個都是特別的精緻,也很美味
    早茶,講究的是「嘆」。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喝早茶,在廣東是一種愉快的消遣,重在慢慢享受的過程。而這些廣式早茶中的經典點心,每一個都是特別的精緻,也很美味!
  • 廣東早茶的魅力
    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豐富。廣州流傳一句俗語「三茶兩飯一宵夜」,三茶指的是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大家都把這個時間段稱作為嘆早茶,由於飲早茶是喝茶品點,因此當地稱飲早茶為吃早,不過說了那麼多,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早茶中有個茶字,就單單只是喝茶。
  • 物盡其用 揚州美食「美味與節約」這樣「兩全其美」
    揚州作為「世界美食之都」,世代相傳的道道美食中早就蘊含著節約的基因,揚州的淮揚菜大廚們,在餐飲節約上有著自己的傳承與創新之道。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從「刀尖」開始,他們為餐飲行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總結了經驗,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在烹飪出精緻的揚州美味同時,更在實踐中總結出實用、管用、好用的「刀尖」上的節約之道。
  • 不錯的揚州美食,都品嘗過哪些?
    吃過揚州美食的人都喜歡豎起大拇指,來一句「呱呱叫」或者「乖乖隆滴咚」!但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一定是老揚州常用詞:「硬正」!所以,這些不錯的揚州美食,都品嘗過哪些?揚州早茶「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前為用早茶,後為泡溫泉。這句直白卻生動的俗語,描繪了揚州人的日常生活。揚州的早茶文化,得益於明清時的鹽業繁榮。「亦俗亦雅,亦儒亦商」,一杯香茗、幾籠點心、二三摯友,悠然自得。
  • 坐著高鐵下揚州:以揚州東站為起點開啟四季美食美景之旅
    揚州發布記者 屠明娟繪圖 沈江江連淮揚鎮高鐵通車在即。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前來揚州旅遊、參與美食打卡的遊客將越來越多。那麼,出了揚州東站,有哪些值得遊玩和打卡的地方呢?揚州發布帶你一探究竟。生態科技新城網紅眼中的網紅打卡點是這樣的揚州高鐵東站位於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鎮鎮北,臨近揚州城市主幹道文昌路。阿紫是杭集土著,作為當地網紅阿紫小姐姐家的蛋糕店的老闆,因為經常親力親為送蛋糕,對周邊特別熟悉。
  • 對揚州的印象,除了有古詩詞還有一道揚州美食?揚州人:你想多了
    揚州,江蘇省的地級市,在很多古籍中,「廣陵」和「江都」是揚州這座城市的別稱。說到揚州,很多人就會想起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無論是唐朝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還是元朝陶宗儀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都讓揚州城名揚天下。
  • 世界美食之都|絲絲入扣的美味,瞬間席捲味蕾!
    【「拾味揚州 世界美食之都的100個細節」徵文選刊】文丨郭翔圖 | 拾味揚州揚州人的煙火日子,少不了豆乾、豆腐、百葉。區區方寸之間,卻做出了錦繡文章,在淮揚菜中挑了大梁:一塊豆乾能劈片成二三十片;放在手心裡尚且顫微微的豆腐卻能切成千絲萬縷的菊花,也能讓文思大和尚做成縹緲氤氳的豆腐羹;一張百葉,既可切成細如髮絲涼拌或大煮也可結成漂亮的蝴蝶結紅燒蹄肉。大煮乾絲 童劍鋒攝「揚州好,茶社客堪邀。
  • 千年底蘊「邂逅」現代文明——傳承千年的柘皋早茶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柘皋早茶○柘皋早茶來到巢湖必須打卡的還有千年古鎮柘皋的早茶。柘皋鎮由柘皋河連接巢湖,通江達海,在曾經以水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柘皋鎮作為皖中一處重要的商埠,來來往往的客商、船夫就將吃早茶這種文化傳承開來,由此形成柘皋獨特的地域早茶文化。
  • 揚州面點大師 直播蒙眼反手包包子
    直播截圖「下揚州吃早茶,元老級面點大師現身,蒙眼、反手包包子,絕了!」昨天,一部直播視頻在「嗶哩嗶哩」平臺走紅,達到3.1萬次播放。記者了解到,這是3月31日「嗶哩嗶哩」網紅來揚州做的一場冶春早茶直播。直播主持人和美食家周彤一起吃早茶、包包子、聊淮揚菜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揚州元老級面點大師陳恩德現身直播,蒙眼反手包包子的絕技讓人拍案。
  • 國慶假日,揚州「三把刀」刀刀都不得閒~
    「廚刀」忙   早茶打卡最早凌晨五點開始排隊   5日,記者走訪揚城早茶和餐飲市場了解到,10月2日開始,揚州三把刀中的「   富春茶社相關負責人彭在萍介紹,富春茶社也是早上6點開始營業,一直持續到午飯時間以後,「現在自駕遊客人很多,不少客人將揚州早茶作為打卡地
  • 蘭苑火燒,為何稱得上揚州「下午茶」的極品?
    【「拾味揚州 世界美食之都的100個細節」徵文選刊】文、圖/錢藝兵 對於土生土長的揚州人而言,除了「吃早茶",還有「吃下午"之說,這也是別處不常見的,即在下午三四點鐘,午飯與晚飯之間火燒,又叫蔥油火燒,在揚州大街小巷都能尋找到製作的店鋪,但是在嘴刁的揚州「吃貨"口碑中,唯有蘭苑火燒才夠得上在火燒界掛頭牌。蘭苑小區就在我住的翠崗小區馬路對面,常看見鄰居領著孩子穿街而過,前去排隊購買,說是排隊,那是因為買的人太多,排隊等候已經成了蘭苑火燒一道獨特的風景。
  • 早茶是中國人的鄉愁
    也許是因為廣東華僑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得最為廣泛,也許是因為早茶點心這種玲瓏可愛的小東西,天生就美味得讓人難以抗拒。豬肉蓉加上蟹腿肉打成陷,入口細膩略帶鹹香,入鍋蒸,平底煎,底脆而不膩。據說某個廚師忘了鍋裡正在燒的肉,發現糊了以後急忙拿冰塊去補救,不想卻偶然創造出這道特別的美味。肉皮焦脆,瘦肉細嫩,薄薄的肥肉夾在其中,蘸上少量黃芥末,味香而不油膩。
  • 在揚州的你,記得來高郵一趟,吃一頓美味的高郵醬油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的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的季節,這個時候正是揚州最美的時候。到了春天,揚州是最受關注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揚州也同為一座千年古城,上溯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揚州城市雖然不大,但景點很多。每個景點各有特色,主要以江南水鄉風景為主。
  • 揚州旁邊有個小眾安逸小城,上榜2020全國最幸福城市
    泰州與揚州本是一脈同源,20多年前才分開,這裡的早茶和淮揚菜自然也不輸。奈何名氣太小,很少會有人特意繞道前來,自然也就不知道,這裡有全國最正宗最好吃的蟹黃湯包,還早早就被陳曉卿拍進了《舌尖》系列。在這座千年戲曲之鄉,晨起吃早茶,入夜賞閒戲,是藝術,更是平常不過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