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金璽
自疫情發生以來,不少居民面臨著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為了保障糧油蔬果肉的供應,各地在行動,為阻擊疫情築起堅強後盾。
百姓餐桌也是民生大事,如何在疫情期間,保障好民生的「菜籃子」,守好百姓的「米袋子」,為居民提供基礎的物資支持,本期《成都創客》,封面新聞記者對話新希望」鮮小廚」創始人,來聽聽他們公司是如何打好這場復工戰疫。
人物名片:新希望「鮮小廚」創始人 徐大川
跨行業轉型深耕「農業」
打通生鮮食材多環節鏈條
「我希望能用新的思維方法去幫助一個實業或者幫助一個行業去做一點事情。」這是徐大川在與記者聊天中,反覆強調的一句話。
幾年前,在復旦大學攻讀完金融碩士的徐大川,和大部分同專業的學生一樣,畢業後進入了金融行業這個領域。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這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剛好那時新希望集團有一個項目,給了想要做實業的年輕人一個創業的機會。」於是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再三反對,他毅然的從上海辭職來到了成都。「心裡總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哪怕這個事情很小,至少在四五十年後,我再來回顧我這一生,有一些事情能讓自己驕傲。」
對於成立「鮮小廚」的初衷,源自徐大川對行業痛點的洞察。數據顯示,全國50%以上的食品消費用於生鮮,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超4萬億元。其中,生鮮電商行業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103.2億元,滲透率僅為5%左右。
在徐大川看來,傳統的菜市場和社區店,生鮮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要經歷產地合作社、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等多個環節。中間環節過多、鏈條過長,這給傳統生鮮市場帶來了很多問題:中間商層層加碼,生鮮在產地的賣價與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有很大差距;同時,層層流通損耗率高達30%,也會以最終售價轉嫁給消費者;更重要的是,層級越多越難追溯,食品安全存在隱患。 「有沒有一種模式,可以把社區店的即時可得,與電商的短鏈條和便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呢?」徐大川一直在思考,基於這樣的想法,「鮮小廚」社區生鮮新零售在2019年正式上線。
輾轉全國7個城市調研15個月
生鮮前置倉初見雛形
雖然有著對實業的一腔熱血,在徐大川看來,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困難也是比較多的,在「鮮小廚」籌備的一年多時間裡,徐大川帶著他的團隊調研了全國7個城市、超百家終端業態、20家行業頭部企業、5個生鮮基地、走訪了數百個社區家庭,「我每天走的都是田間小路和農場農產品基地,剛開始穿著西裝去小區裡跟這些大爺大媽聊天,想了解他們需求,一些管理嚴格的小區,人家就說我們這地方不讓賣保險。」徐大川笑中藏著苦澀。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15個月的風吹日曬和四次戰略轉型方案的打回修改,「鮮小廚」初見雛形。後來徐大川將跑來的一手數據進行數位化加工,形成一套有效管理的供給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智能庫存預測,還確保了每個社區的前置倉都能更符合本地化需要,有效降低了生鮮庫存損耗。 「我們不做3-5公裡的大生意,每個前置倉只服務好1-3個社區,確保品質、時效和品類的確定性,」徐大川說到。
戰疫後勤保障
「鮮小廚」生鮮到社區
在疫情期間,鮮小廚開發上線了「新希望鮮小廚」生鮮電商小程序和「新希望鮮小廚」移動生鮮站。
小區居民晚上8點前在微信小程序預約下單。晚上8點後,六個農產品上遊合作基地開始下地採摘,第二天早上5點完成裝車後,就開始發車挨個運送至小區,送達後轉交物業、門衛或志願者,按照分時、分樓棟發放,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採購到新鮮食材。
徐大川告訴記者,「目前,在成都我們已經有118個生鮮前置倉,疫情期間,我們還和成都許多小區的物業服務中心合作,已經開通160 多個小區的生鮮直通車,還有70 多個社區與我們取得聯繫,要求開通,我們正在加急處理。」預計在這個月鮮小廚能達到500個前置生鮮倉,更大範圍地保障居民「菜籃子」,實現了特殊時期「生鮮到家」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