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人到六十,應該「大智若愚」

2020-12-05 東林夕亭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雖然不是所有人的年齡和成熟都成正比,有些人年紀很大了還不懂事,但是我們不能以那種不懂事的人為標準,而應該以懂事的人為標準。

懂事的人,就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年紀大了雖然可以繼續保持童心,但是不能幼稚,不能還按照不懂事的標準要求自己。

尤其是結了婚有了孩子,自己慢慢升級為父母和長輩以後,更是要懂事,因為你不僅是活給自己看的,還應該成為子女和晚輩的榜樣,這種東西也應該在兩代人之間傳承。

就像有位朋友評價自己的父母時說的一樣:

『我爸媽不僅感情好,而且兩個人都活得很通透,不管是有關我的事,有關他們倆的事,還是有關整個家庭的事,該他們負責的地方他們從來不會懈怠,但不該他們負責的地方,他們不會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人。

比如,在我結婚這件事上,他們的態度就很寬鬆,雖然也催婚,但是卻不會讓我有壓力,會感覺他們對我好,會感覺他們說得對,因為他們始終能做到嚴肅中帶著幽默,幽默中帶著嚴肅,讓我忍不住告訴自己:將來我也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02

相較於上面那位朋友的父母而言,阿辰的母親就顯得很不懂事,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種人,她的年紀和成熟不成正比,對晚輩來說算不上榜樣。

本來阿辰跟女朋友於蘭戀愛多年,彼此都認定了對方,很適合結婚,但是在談婚論嫁的時候,他母親卻橫插一腳,揪著「錢」的問題不放,連10萬彩禮都不願意給,說於蘭不值10萬彩禮,說她學歷沒有阿辰高,結婚不該要錢。

雖然這樣的案例很常見,也有很多夫妻遇到這種情況以後,繞過父母結婚了,但是他們倆卻沒這樣做,因為於蘭內心有執念,覺得彩禮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儀式感和誠意的問題,如果沒有這樣東西,婚姻從一開始就沒有意義。

更重要的是,她不認同婆婆說的話,覺得自己並沒有高攀阿辰,也並沒有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婆婆沒理由拒絕。她覺得如果這個問題不破,結了婚也沒意義,因為會有婆媳矛盾。

剩下的工作就交給阿辰了,因為是他母親在阻撓婚姻。阿辰本以為自己多給母親做幾次思想工作就行了,結果卻沒起到什麼作用,婆婆堅持認為阿辰被於蘭蠱惑了,認為他鬼迷心竅了,認為他沒選錯人,所以一直堅持己見。

而事實上,她被阿辰做了思想工作以後,動搖了,但是礙於自己長輩的身份,覺得說出的話不能收回,於是就繼續說於蘭不值10萬彩禮,甚至還說,「就不給她錢,她不敢不嫁,因為她沒什麼斤兩,跟別人談婚論嫁也是一樣,張口要錢的話,沒有人願意娶她!」

婚姻路上的阻礙沒有破,於蘭就選擇了分手,之後很快就嫁人了,而且嫁的是個有錢人。這時候,婆婆聽說了,才開始後悔,因為她恍然意識到,別人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有錢人都認為於蘭有價值,那她肯定配得上10萬彩禮。

可惜,這時候才後悔,只能是追悔莫及。就像她在阿辰面前懺悔時說的一樣,「早知道她那麼好,當初我就不該反對你們結婚,不就是10萬彩禮嗎?給她就是了!我以為一直吊著她,慢慢她就會妥協,會一分錢不要就嫁給你,誰知道她卻嫁給了別人!」

她的懺悔,對阿辰來說,等於是揭他的傷疤,「現在說這種話有什麼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又不是沒提醒過你,都跟你說了,我自己選擇的婚姻沒有錯,你非不聽,連10萬彩禮都不願意給,希望你以後別再這樣了,我真的不想再次錯過一個對的人!」

03

阿辰的母親最後懺悔時的態度,才是她作為母親,長輩和婆婆該有的態度,都已經年過六十的人了,實在不應該像個小孩子一樣任性。

不僅是她,對於其他做父母,做長輩,做婆婆的人來說也是一樣,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大智若愚」,應該要求自己大智若愚。

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做到大智若愚並不難,因為你的年紀擺在那裡,就算你沒有太豐富的經歷,幾十年的生活也足以讓你看透很多事情,既然如此,有些話就不該說,有些要求就不該提。

尤其是做了父母以後,你要能認清子女對自己的婚姻和人生做的選擇是對是錯。如果他們的選擇存在明顯的錯誤,不僅是你一個人認為錯,很多人都認為錯,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幹涉,不能讓他們繼續犯錯。

但如果子女的選擇沒有錯,你就不該多管閒事,頂多給一些適當的提醒就好,剩下的就盡你所能去支持子女就好。

至於怎樣確定子女的選擇錯沒錯,你自己無法確定的時候,聽聽子女自己怎麼說,從他們講出來的話去判斷他們錯沒錯,同時,也可以多聽取一些其他人的建議,得出的綜合結論就是答案。

做一個通透並且大智若愚的父母,才會被子女喜歡和善待,這樣對彼此都好,子女以你為榜樣了,自然會照顧好你的晚年。反之,如果你總是阻撓他們的選擇,害他們失去了婚姻等重要的東西,在他們心中,你不是榜樣,他們不喜歡你,又怎麼能善待你呢?

相關焦點

  • 大智若愚的人,懂得掩飾鋒芒,關鍵時刻往往能「逆轉乾坤」
    社會錯綜複雜,有太多名韁利鎖束縛著我們,太多人停留於膚淺的表面,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喪失本性。這樣的人目光都很短淺,能夠贏得一時之利,然而不利於長久的發展。而那些大智若愚的人,懂得糊塗哲學,他們不願意困惑於人情世故,而是願意明心立志,始終專注於自己的本心,抵達返璞歸真的境界。
  • 「大智若愚」才是大智慧,3種人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你是這樣嗎
    「大智若愚」才是大智慧,3種人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你是這樣嗎?低層次的人是不會理解「大智若愚」這個詞的,甚至還會有很多誤解。大智若愚,「若愚」只是一種表象,不是缺心眼,不是裝瘋賣傻,也不是裝腔作勢,更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學問、大智慧。
  • 人到六十,會發現身上有了三種變化,感嘆我們已經老了
    人到六十會發現,身上發生了三個變化,感嘆我們已經老了。02.第一個變化:我們變得愛嘮叨了。人到六十,身邊讓我們牽掛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到六十,我們變得愛嘮叨了,我們總會不停地詢問父母身體是否無恙,心情是否舒暢;也會不斷地叮嚀子女工作別太累,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我們將對親人所有的牽掛,變成一句句問候,一句句叮嚀,人到六十,我們變得愛嘮叨了,這也說明我們漸漸地開始老了。
  • 到了六十歲,走過了大半生,才明白天命不可違
    人啊,總要到六十歲時,才可以明白:天命不可違!人的一生就是天註定,天命不可違,到了該認命的時候,就要學會必須低頭,你如果總是很強勢,總是抗爭寧折不彎,有很多的時候,要付出慘痛的教訓。人到了六十歲之後,就要對自己的前半生做一個總結了,因為你已經再也不是壯年人了,也開始慢慢的往老年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你要放棄規劃未來的人生,得過且過這樣生活下去。六十歲也是一道檻,應該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個比較合理的規劃。
  • 「人生七十古來稀,問君還有幾春秋」:人過六十,餘生已經開始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了七十歲,便是很稀少的了,所以當一個人從六十歲開始,他的心境就將完全的改變,要一鼓作氣的在年齡上做著衝擊。人生的晚年,是步往終響的時間段,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生已經是留出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 大智若愚孟鶴堂,人間精品周九良
    細細想來,就四個字:大智若愚。郭德綱曾在節目組說:「小孟孟跟于謙一樣,有種大智若愚的感覺」。做人做事,越是大智若愚之人,越能活得瀟灑、通透。大智若愚,不僅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明哲保身的有效底牌。只是,大智若愚之人一般會有哪些特徵呢?在我看來,他們一般有三種特徵:擅長選擇、懂得示弱,活在當下。
  • 聰明人的大智若愚:城府越深的人,越喜歡在這3件事情上裝傻
    我們都曾聽說過一個道理,叫做真正聰明的人其實是大智若愚的,他們懂得隱藏掉自己的鋒芒,懂得利用親近感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雖然有著很多的才能,但是他們不會輕易地顯露出來,更不會拿到人前來炫耀。他們會讓自己看起來儘量地不那麼精明一些,不那麼傻一些。
  • 人過六十,少做三件事,餘生日子越過越好
    時光飛逝,一轉眼不少人已經年過六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過了六十歲,一下子就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退休,開始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開始回想過往的種種。
  •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人過六十,看清三件事,晚年更幸福
    人生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接受自己已然衰老的現實,特別是自己覺得自己還沒有老去的時候,但是身份證上的年齡卻告訴你,你已經是步入到了老年時期,那麼在這個時候 ,如何的面對和調節心態,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六十歲的年齡,已經是日薄西山,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
  • 天道: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大智若愚,他們身上都有這2個特質
    《天道》中丁元英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表現得大智若愚,他們雖然看上去都憨厚老實,但實際上卻最懂得無為既是大為的道理,他們身上都有這兩個特質,大家遇到了要深交。1、懂得示弱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剛從德國回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跟自己的好朋友韓楚風喝酒敘舊,此時的韓楚風正在為了爭奪正天集團的總裁的事而煩惱。
  • 大智若愚真正的道理你理解了嗎
    比如大制不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等等。這些大都是一個意思。但很多人理解這個大,往往自然聯繫到小。喜歡從小去理解這個大。已經離道很遠了。大智若愚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呢?解讀道德經最無聊的事情就是以字解經,望文生義。要想真正的理解道德經必須以道解經。以道解經我是第一個提出這個論點的人。和以經解經不同。大智就是無智。無智才是真正的大智。所以若愚。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職業發展方向,思想格局,人生目標輪廓分明,沒有二十歲時的毛躁,多了一份冷靜與執著。此時,工作大致清晰明了,明白需要做什麼,做什麼擅長,創業或穩定職業都應處於上升期,越混越差肯定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而家庭,絕大多數人三十歲應是有老有小,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四五來歲,結婚早點的會稍微大。因角色轉變,為人父母,孩子懵懂,父母能相助,也是幸福感較為強烈的一個階段。
  • 大智若愚的人,最懂這兩個字
    後來,漸漸明白了:花開無須太豔,人不可太過聰明。聰明弄巧,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懂得守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梅蘭芳曾說過: 「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我不知道取巧,也不會抄近路。」
  • 「六十不語,七十不宿,八十不食,九十不茶」蘊含的人生哲理
    「六十不語,七十不宿,八十不食,九十不茶」是中國老百姓普通又普通的做人道理,它源自哪個文明燦爛的年代,出自哪位空前絕後的名人,已不必考證,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老人接受它,足以說明它的文化價值,世俗價值,社會價值。
  • 大智若愚,足智多謀的三大星座,心理活動多,做事講究博古通今
    的確,活到一定歲數,每個人都會更加成熟,或者會以一種更加通達的思想去對待生活。對於很多事情,經歷之後,我們並非是不能再去做,而是內心裡覺得沒有必要了,這就是成長階段的必經之路。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人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這就是歲月帶給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五十,應該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年輕人看不懂,但是慢慢品一品,其實這是另一種大愛。
  • 大智若愚之痛,誰之過?大愚若智害蒼生,誰之禍?答案自在人心!
    這段偶然的對話卻引發了我對大智若愚的更多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大智若愚這個詞往往被人們用於指某些人身上的一股憨勁,特別是遇到某些少言寡語的人時,人們最愛用大智若愚來形容他們,好像除了這個詞就再沒有別的詞來形容他們了。
  • 老舍年近六十,在破寺寫下一詩,詮釋人生「厭世」的最高境界
    老舍是我們心中最為熟悉的文學大師之一,他一生成就不凡,不僅在文學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且為人忠厚,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抗戰時期做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便是老舍先生在年近六十時,在破寺內寫下的一首詩。
  • 俗話說:「年過六十,四不想」,是什麼意思?四不想指的什麼?
    六十歲,一直被認為是人生的一道坎,到了這個年齡,身體很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症狀,如果處理好了,很可能會長壽,但處理不當,或會出現生命危險。過了60歲,相當於人生已經度過了一大半,這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虛渺的,只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 《父母愛情》中的江德華和江亞菲都是大智若愚式的人物
    王亞非,江德福和安傑所生的龍鳳胎,可她生為女兒身,實則男人的性格,她既沒有完全繼承江德福足智多謀的性格,也沒有秉承安傑高傲冷漠的基因,看似風風火火,咋咋呼呼,其實她的秉性跟江德華一樣,都是大智若愚的人物。大智若愚,白話解釋就是外表看著不起眼的人,似乎大大咧咧,傻裡傻氣,實際上智慧多多,頗有城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