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黑熊保護、「僅限野外種群」是在為非法養殖開綠燈?|綠會政研室為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17條建議6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兩部委聯合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這是該《名錄》繼1989年首次頒行的第二次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的時間為一個月。
中國綠髮會作為一家長期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基金會,對此高度重視。在徵求意見期間,綠會政研室廣泛徵求了綠會現有152個中華保護地及有關專家、志願者意見,特以陸生動物、水生動物兩個部分向相關部委提出建議。其中陸生動物部分,綠會政研室共提出17條建議如下:
一、物種保護等級調整部分一(1)、建議將部分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升為國家一級。1.豺(Cuon alpinus)
建議理由:過去曾廣泛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新疆、陝西、甘肅、青海、江蘇、山東、廣東、廣西、西藏等地,由於棲息地喪失,以及人們觀念上習慣將之視為害獸,其種群在我國大多數傳統棲息地幾近消失,多年來野外很少有記錄。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瀕危,被列入CITES附錄I,其保護等級應該與國際性保護公約對等 。
2.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建議理由 :自1979年以來,黑熊即已被列入CITES附錄I,在全球大多數有亞洲黑熊分布的國家,黑熊均被列為受保護動物,禁止獵殺;在國內,2009年統計數據認為野外種群已不足2萬頭,實際數量可能比這個更少,與此同時,由於受傳統入藥影響, 國內31個省市有12個省市建有活熊取膽場,飽受社會詬病。在1989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黑熊還被列為國家二級,但在今年新版《名錄》卻沒有出現,建議升為國家一級保護。
(小熊貓,綠會提供)
3.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建議理由:小熊貓主要分布在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地山林,其棲息地在過去數十年迅速減少,近年雖有一定減緩或恢復,但小熊貓在野外亦非常少見。在有小熊貓分布的國家,其多被列入受保護動物,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瀕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的物種。在今年2月中科院新發表的科學論文中,認為原分布在中國的小熊貓,可能是兩個亞種,一個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 ,一個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也有一個點在緬甸。這樣現有小熊貓野生種群將更加減少接近一半。
(論文地址: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9/eaax5751.full)
4.紅胸黑雁(Branta ruficollis)
建議理由:在中國僅有少量迷鳥出現。受棲息地破壞影響巨大,在其傳統分布地的全球野外種群才約4萬隻左右。在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的物種。
5.雪鴞(Bubo scandiaca)
建議理由:在中國僅有少量迷鳥出現。受棲息地破壞影響巨大,在其傳統分布地的全球野外種群才約4萬隻左右。在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的物種。
6.棕頭歌鴝(Luscinia ruficeps)
建議理由:在我國主要分布於秦嶺、岷山北部,邛崍山系也有少量分布,自1905年在陝西秦嶺太白山採取樣本以來,野外記錄極其有限,分布也非常狹窄。
7.大壁虎(Gekko gecko)
建議理由:人工繁育技術不成熟,因大壁虎具有治療哮喘、支氣管炎、陽萎等傳統藥效,野生種群受藥用損害嚴重。從上世紀60年代和2003年國內收購大壁虎的藥材數據來看,年收購量從31.4萬對已下降到不足1萬對,到1998年前後,中國大壁虎野生數量已急劇減少,瀕臨滅絕。直到今天,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可以查詢到106條與大壁虎相關的國藥準字信息,涉及16種含有蛤蚧的藥品。
一(2)、建議新增升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 狼(Canis lupus L)
建議理由:曾經是我國廣布種,但受棲息地喪失影響,近年來原傳統狼的分布地,如北京、內蒙古、雲南、安徽等地幾乎已經很難再有野外記錄了。墨西哥野生狼群1976年左右就滅絕,歐洲亦僅有少量野生狼群。
2. 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建議理由:原為中國廣布種,但也是國內傳統皮毛資源動物,上世紀60年代年收購皮毛量達到20-25萬張,90年代其皮毛資源量已不足一半。近5-6年,全國野外種群僅有零星發現,種群已極度萎縮,建議提高保護等級。
3. 北京雨燕(Apodidae)
建議理由:由於舊城改造導致棲息地喪失、以及農藥大量使用等原因,北京雨燕由常見種迅速變得瀕危。2003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的「北京雨燕資源調查及其保護研究」成果顯示:研究人員2001年和2002年通過65個觀測點的多次觀測發現,北京雨燕現存的種群規模只有3000隻。而之前故宮的一項觀測顯示,1964年雨燕為360隻,1974年為410隻,但2000年僅發現64隻,種群衰減嚴重。
4.建議將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紅腹濱鷸(Calidris canutus)、斑尾塍鷸(Limosa lapponica)、大濱鷸(Calidris tenuirostris)、小濱鷸(Calidris minuta)、彩鷸(Rostratula benghalensis)、澤鷸(Tringa stagnatilis)、磯鷸(Actitis hypoleucos)新增為國家二級,以加強對水鳥的保護。
建議理由:這些鷸屬物種多為遷徙性水鳥,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除了彩鷸、澤鷸、磯鷸、小濱鷸為無危外,其餘均為近危和瀕危種,但由於受地溼地喪失等影響,這些水鳥種群下降厲害,比如大濱鷸,在過去20多年裡,野生種群下降了77.8%,而目前IUCN紅色物種名錄評級為無危的小濱鷸,90年代以後,在東亞、東南亞能見到的野外記錄僅數百隻,已不足1000隻。提升這幾種鷸類保護等級,有助於對整體水鳥及溼地保護的重視。
(遺鷗,志願者提供)
(東方白鸛,志願者提供)
二、建議《名錄》慎用「僅限野外種群」建議理由:「僅限野外種群」通常意味著只要能證明其來源合法,沒有野生動物飼養證也可以飼養,因此該標籤應該慎用。比如眼鏡王蛇,後邊不適用標註此標籤,眼鏡王蛇的人工繁殖技術並不成熟,加上此標籤後,將直接影響其野外種群;此外,《名錄》兩爬和魚類保護名錄中,也應該刪除「僅限野外種」標籤,因為這兩大物種領域普遍養殖技術不成熟,加上野生種與繁殖種難以鑑別,造成大量野生種群被濫捕瀕危,出於保護,寧可更嚴格,而不是標註「僅限野外種群」後,為大量非法養殖開綠燈。
三、建議同步調整國家三有保護名錄建議理由:現實保護中,很多野生動物既非國家一級、二級,也未被及時納入國家三有保護名錄,所以應根據物種變化,同步及時調整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名錄,讓一些亟待保護的物種得到保護。如野生蚯蚓,眼下正在遭受電蚯蚓產業的嚴重打擊;豐年蟲野生種群也正隨著棲息地喪失迅速瀕危、以及螢火蟲等,可以將之及時納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予以保護。
四、建議修改部分物種名稱。如將普氏野馬,改為準格爾野馬;普氏原羚,改為中華對角羚。建議理由:文化自信。
五、格式方面的錯誤(黃胸鵐,志願者提供)
1、黃胸鵐的新增保護級別,《名錄》與《說明》前後不一致。究竟是一級,還是二級,應該統一。
2.P6頁的夜鷹目錯誤,應該為「雨燕目」,建議修正。
3. P9頁,鴟鴞科的毛腿漁鴞,錯寫成了「毛腿雕鴞」。物種的屬不同,雕鴞屬與漁鴞屬並列於鴟鴞科。
整理/Gone 審/summy 責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