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架齊柏林重型轟炸機VGO.II於1915年8月首飛,與VGO.I一樣,採用了五臺發動機。
VGO.II被用於進行各種飛行實驗,德國設計師甚至想在它上面安裝一門105mm榴彈炮,垂直向下射擊水面的敵艦或地面目標。
但是測試表明,該機脆弱的木製框架無法承受榴彈炮巨大的後坐力。這個瘋狂的想法,完全可以讓AC-130找一個100多歲的德國爹。
後來,這架VGO.II主要用於培訓飛行員。圖為VGO.II在保羅斯涅德的一次迫降。
1916年5月,齊柏林研製的第三架重型轟炸機VGO.III(下)首飛,該機配備了六臺梅賽德斯D.III發動機,每臺功率達到160馬力,兩側發動機艙中的發動機採用串聯布置,機頭的發動機為並聯,通過一個變速箱驅動螺旋槳。發動機艙被做得更加細長,流線型更好,橫截面為原型。在駕駛艙與機身自衛機槍之間有一個相當大的炸彈艙,可以掛載1噸炸彈,是沙俄「伊利亞·穆羅梅茨」重型轟炸機的兩倍。
齊柏林的VGO.III(如圖)獲得了德軍編號R.III,R是「Riesenflugzeuge」的縮寫,意為「大型飛機」。德國軍方訂購VGO.III,可以看出他們對這種重型多發轟炸機的肯定。1916年8月初,R.III抵達東線的波羅的海地區,並於8月13日對裡加鐵路樞紐進行首次空襲。
隨後,R.III對沙俄軍事和運輸目標進行了七次空襲,但由於發動機故障不斷,這架轟炸機在機場的時間遠遠超過其執行任務的時間。1917年1月24日,R.III由於機械故障墜毀,沙俄方面表示它是被擊落的。R.III墜地並燃燒,7名機組成員中有5人喪生。
1916年8月16日,德軍新的重型轟炸機R.IV(如圖)首飛,它與R.III的區別就是配備了220馬力邁巴赫發動機和四葉螺旋槳(機頭依舊採用雙葉螺旋槳)。發動機總功率達到1200馬力,提升了飛行性能。
不搭載炸彈時,R.IV最高速度130千米/小時,掛載炸彈時,速度會下降到110千米/小時,升限3700米。
R.IV配備了機內通話系統,因此彼此隔開的機組成員可以通過電話進行交談。機鼻頂部是兩個水冷散熱器,分別為兩臺發動機服務。
機組成員中增加了一名無線電通訊員和兩名機槍手,在頂部機翼上方增加了兩挺機槍。圖為R.IV轟炸機在空中飛行時拍攝的照片,發動機艙除了一名機械師,還有一名機槍手。
事實證明,R.IV是早期德軍「大型飛機」中最成功的型號,服役時間也最長。它曾經在東線擔任重型轟炸機,1917年底才調到西線,並在那裡執行任務直到戰爭結束。
R.IV重型轟炸機執行了許多戰鬥任務,包括轟炸倫敦和巴黎。
德國投降後,攜帶武器的R.IV還運送了很長時間的乘客和郵件。但由於《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擁有適合做轟炸機的重型多發飛機,最終這種轟炸機被銷毀。圖為執行客運任務的R.IV。
總體來說,到了1919年中期,德國在大型飛機領域已經遠遠超過了沙俄的「伊利亞·穆羅梅茨」。但是,與後者不同的是,它依舊是非量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