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越王趙佗命名的小鎮,嶺南建制最早的縣,滿眼都是歷史的地方

2020-12-14 笑飛雪

走進粵東北的小鎮佗城,猶如打開一部史書,佗城的古門、古街、古道、古樹、古民居、古祠堂、古碼頭、古城牆……猶如向人訴說著龍川的千年古風和歷史故事,和佗城的歷史對話,帶給我獨特的文化體驗。

河源在廣東都不算一個特別有存在感的城市,但治下的龍川縣卻是是嶺南歷史上建制最早的一個縣,建制於秦朝,至今已有2224年歷史,是「百粵首邑」,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的美譽。而佗城,便是當時的龍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嶺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牌坊

牌坊又稱牌樓,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是一種有柱子的門形構築物,設於要道口,作為街巷區域分界的標誌。牌坊是許多古城的獨特景觀,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

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漢朝的設計,用整石構件組合而成,在布局上採用的是四柱三開間「沖天式」結構,高低錯落有致。「佗城」兩字為篆書。牌坊浮雕極有特色,細部裝飾用了漢代龍圖騰,柱基圖案為「囚牛——龍之大兒子」,意示著趙佗的「興王之地」—佗城,將重展當年的繁榮和風採,讓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學宮

學宮又稱孔廟,是歷代封建王朝用以修研經書、傳播儒家思想的聖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龍川學宮,是清康熙七年由知縣彭俊齡倡議在城東學宮的舊址上重建的。學宮坐北朝南,建成時佔地面積為7287平方米,當時前有照壁、長廊、丹墀路、泮池、大門、欞星門,兩側為廊道,再進去有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五王殿等。可惜的是現在只剩下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了。

大成殿的牆體和屋頂的建築工藝採用的是重簷歇山頂式,整個大殿面闊八柱七開間24米,進深五開間15米,高18米,正面有卷棚式的通廊,通廊石柱的造型、梁架結構以及裝飾物雕刻等,都體現出了清代的建築風格。

大成殿後面的明倫堂。屋簷下的是穿鬥與抬梁混合式屋架,簷下四周鬥拱重簷出挑,梁上刻有鳳、鳥、魚、龍、蓮花等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而大氣。

明倫堂後面的尊經閣是當時學宮藏書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門口的這幅對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是雍正皇帝題寫的,古時候尊經閣裡面主要藏《十三經》和《二十一史》,但在廢除科舉考試制度後這些書籍則都已經不存在了。

考棚

古代科舉制度下,學宮是學習的地方,而考棚則是科舉制度下另一個重要場所——科舉考試在這裡進行。

考棚的大門並不特別起眼,但進去之後便知內有乾坤.大門牌匾「龍川考棚」,是在考棚剛落成時,當時龍川縣知縣莫東奎所題。兩邊對聯,上聯:學而優則仕哪問寒門士族,下聯:出類拔萃者會聚白衣卿相。佗城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原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樑架結構,總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

經過一個硬山頂大門之後,來到「二進正門」面前,整個空間豁然開朗。二進大堂上掛「天開文運」牌匾,兩側有兩幅對聯,一幅是說明佗城人傑地靈——上聯:下筆千言聽溪水聲歡稻花香沁,下聯:出門一笑望嶅湖月滿漁火疾來;另一幅是勉勵學子——上聯:考卷招賢須讀經書懷遠志,下聯:棚中比試還憑才學躍龍門。

考場以中間天井為中線分為兩邊,兩側也各有兩個小的天井主要是嶺南建築中起通風、排水、採光之用,中間的兩棵古玉蘭樹,每棵都有122年歷史。玉蘭樹中間的天井中間的排水渠除了兩邊有中間還有第三條。皆因「三」在客家話中與「生」相近,表示生生不息之意。

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小間,這是按照當年考試的小間復原的。考棚當年用許多木板隔成一個個2米見方的小間,每個小間對著一扇窗戶。巡考人則在考場中間走動監視,考生在科考時就進入這一小間房裡3天不出來,吃飯睡覺都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可想而知讀書考試取得功名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情。龍川考棚建成後,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學子都到此赴考。據統計,自唐宋以來,龍川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考棚總有四進,正門兩進,考場為三進,考官寓所為四進,整齊排列,地勢一進比一進高。主要由2棟考場、2棟考官寓所、1棟考卷檔案房、1棟兵房兼儀仗房、大堂等六大棟建築構成。

至公堂,也是整個考場的「三進」,考官在這塊區域進行監考工作安排,比如通知開考及結束時間、處理舞弊等等。這裡還主要陳列了當時考官的工作情況,這裡懸掛的三塊牌匾和一幅對聯就也是對考官工作職責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牌匾依次是「至公堂」「明經取士」「為國求賢」,還有一幅對聯,上聯:赫赫科條袖裡常存惟白簡,下聯: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

佗城考棚是廣東省現僅存的唯一科考場所,在全國可查考的 204 座學宮和14 處考棚中,學宮與考棚並存的目前只有廣東龍川和河北定州。

這裡每一處都讓人聯想起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與文化傳承。是個值得細細品讀的地方。

考棚的旁邊還有一處名勝不可錯過,這便是嶺南地區最著名的古井——越王井。挖掘於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河源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保留完整能夠見證趙佗歷史的文物,就只有它了!

南越王廟

南越王廟是龍川人民為了紀念趙佗而建的廟宇。

廟正門上方嵌鑲「南越王廟」石刻橫匾,從右至左橫書寫「南越王廟」四個楷體大字,為胡一鴻所書。這位胡知縣是江蘇淮陰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到任,他擴建南越王廟的善舉表達了龍川百姓的共同心願,也體現了這位地方長官敬仰先哲的情懷。

南越王廟並不十分大,但卻同樣流露著古韻。經過矗立著四大天王的前廳,便是天井。

天井的左右兩側廊房立著龍川十二賢的塑像,他們分別是宋朝蘇軾、陳次升、吳潛,明代洪雲蒸、鄧懋官、伍儀、楊士元、林廷植、唐希禮,清代的耿惇,唐朝的韋昌明和明朝的巫三祝,前十位先賢不是本地人,但都曾經在龍川為官,頗有建樹,備受百姓尊敬。後兩位是功成名就的當地人,韋昌明是唐朝進士,巫三祝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戶部尚書。這些歷史人物塑像的高度如真人一般(1.73米到1.79米之間),神採奕奕、栩栩如生。龍川人把這些先賢的塑像奉祀在南越王廟,旌表他們愛國愛民的歷史功德,同時是為了激勵客家子弟見賢思齊,發揚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趙佗來到嶺南,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文明;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改善越人居住條件;培養和起用越人做官;維護了良好的社會治安。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趙佗在民間被賦予神性,彰顯了他在嶺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百歲街

百歲街是古城目前最繁華的街區,又名百歲坊、百姓街,原名儒學前街。這裡有「兩多」:百歲老人多、宗祠多。

這裡的老人之所以長壽,除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很重要的一點是老有所為,在街上,你不難看見白髮蒼蒼的老人仍然在擺攤經營。

在這條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個姓氏,鼎盛時期集中了10餘間宗族祠堂,保留下來的有劉氏、黃氏、曾氏、張氏等宗祠。

這條街上的建築仍然是以上世紀初的騎樓為主,熟悉南方的朋友都知道,凡是騎樓街,必定是上世紀初的商業街。這種建築連成一大片,上層探出街道上,可以遮陽擋雨,保證逛街的人不受日曬雨淋,非常適合南方炎熱多雨的氣候。

這些老騎樓依然生生不息地執行著百年前建築者賦予它們的任務,忠實地為人們遮陽擋雨。和一些大城市被翻修一新的騎樓街不同,這裡依然保存著原本樸素的風貌。

龍川商會

龍川縣商會會館佔地面積115平方米,始建於清代,民國期間重修過。是一座中西合壁的騎樓,僅從外型便可看出當時龍川商人善於吸收新鮮事物的作風。

為什麼龍川要建立商會吧?原來,與龍川縣商會會館一水之隔的就是古代通航碼頭東壩島。東壩島就在前面那一片低洼的開闊地,實際是個江心洲。東壩則似龍珠。由於四面環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唐宋時期東壩已闢為商埠。到明代中葉,東壩已經有200多家商店和豪門大戶,並且建有大碼頭,商業經濟非常繁榮,成為東江上遊的經濟貿易中心。

龍川商會就是為了「聯絡各方信息共謀求存之道」而建造的。直到民國時期,會館舊址這裡都是本地水陸交通的接合點。後來因為東壩島頻遭水患,商埠逐漸衰落,商人陸續遷往10公裡外的老隆鎮,今天的商會雖然己人去樓空,但它承載了龍川一段輝煌的歷史。

佗城影劇院舊址

佗城影劇院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建築,光看外觀便能大概估摸它的建成年代。影劇院建於1962年,坐東朝西,整體呈長方形,外牆由青磚砌成,建築類型屬於磚木結構。影劇院外牆的磚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每家每戶從家裡捐獻出來的,然後大家一齊動手砌上去,所以牆面看上去不太整齊。

正面門樓上墨書「佗城影劇院」是蕭殷題寫的。除了門樓上的佗城影劇院幾個大字,牆上的標語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精神面貌。而這樣的一座歷史建築,如今成了一間餐廳。這也許是另一種時代印記吧?

佗城雖歷千年滄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時的越王井、南越王趙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學宮、考棚,近現代的佗城影劇院、騎樓等100多處文物古蹟。實在不是三語兩語能介紹得完的,這是一個名氣並不十分大,卻值得我們尋根溯源細細品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尋密嶺南文化|廣信探源——揭開趙佗蒼梧國與西漢蒼梧郡前後相承之秘
    例如,封水上源之一的桂嶺水(漢時所稱的賀水原本僅限於這一段)有越王渡的傳說,實際反映了趙佗曾在蒼梧國東北端的桂嶺(萌渚嶺)巡視關防的史實。 趙佗在粵東初設的揭陽縣,及在今越南中北部地區設置的交趾郡和九真郡,皆見西漢沿用。這些史實皆表明,趙佗對嶺南的地方治理舉措,有不少獲漢武帝採納。 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談到《南越列傳》之旨時說,「(趙)佗能集楊越以葆南藩」,對趙佗和輯百越、促進嶺南民生發展的歷史貢獻作了很公允的評價。
  • 都知道南越王趙佗墓在廣州,可是具體在哪誰也不知道,兩千年來盜墓...
    南越國,是秦朝將要滅亡的時候 ,駐紮在南海郡的郡尉趙佗接手前任領導任囂的班子,然後起兵吞併了桂林郡,象郡。在前203年的時候,建立了南越國。之後向西漢稱臣,中間關係時好時壞。趙佗在前183年,周圍的閩越,夜郎等國紛紛歸附,趙佗稱帝,史稱南越武帝。
  • 一奏弦萬古風一趙佗
    研究嶺南文化歷史,探尋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路徑和發展理念,如何評價南越國開創者和奠基人趙佗其人其事,始終是無法迴避和必須回答的問題。趙佗已經蓋棺2000多年了,可謂千古功過,任憑後人評說。翻檢歷史典籍,後人對其評價,長期以來存在相悖的兩種意見。一種是否定觀點,對趙佗的歷史貢獻持否定態度,歷代封建文人持此觀點較多。另一種是肯定觀點,可稱之為功臣論或先驅論。現在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普羅大眾,都不會否認趙佗開發嶺南的功績彪炳千秋,這一點沒有異議,但是仍然缺乏高度。
  • 貴州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超300年以「龍」命名,名字非常霸氣
    貴州省一個縣,建縣歷史超300年以「龍」命名,名字非常霸氣貴州省是西南重慶市,行經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是與雲南交界的西南交通樞紐,貴州歷史悠久,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向中部、北部、東部和南部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多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越南人長期以來都是十分熱衷成都平原、「古成都人」。「古成都人」,多族群地域性聯盟共同體。岷山,中國山川文化的「龍首」。古蜀文化重神仙、神器,同中原文化區系重禮制、禮器有所不同。與漢中、關中、江漢與南亞次大陸相聯,就中國與南亞的關係,成都是「龍頭」。古蜀國,中國神仙說最早產生地。
  • 江蘇一縣,是白首烏之鄉,最早是天賜鹽場,名稱和臨縣竟張冠李戴
    濱海縣因東瀕黃海而得名。濱海地區最早出現的建制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著名的鹽場天賜場。由於地瀕黃海,具有得天獨厚的煮鹽之利,當時沿海地區煙火點點,煎灶連連,鹽業十分興旺。天賜場的建制給濱海留下了一個「天場」的地名,也就是現在的天場鄉。明代中期以後,由於海勢東遷,潮汐不至,亭場紛紛東移,天賜場鹽地大多廢棄。明弘治十三年(1500),天賜場併入廟灣場,屬淮安府山陽縣。
  • 江蘇一縣,建制悠久卻建縣很晚,建國後因與河南一縣同名而改名
    江蘇,中國華東沿海的位置中,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東冰燈黃海、山東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的4個市和省相鄰,不僅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最發達的省的一個,也是歷史上的名人和才能培養出了,現在江蘇省的省會是南京市,南京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長期以來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
  • 建國初,福建最早的五個建制市,有哪些?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部沿海,與浙江、江西、廣東相鄰,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地勢「依山傍海」,也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之地。福建歷史悠久,古為七閩、閩越,秦朝時就於此設閩中郡,西漢漢武帝滅閩越國後於此置縣,東漢末設建安郡,唐朝始稱福建,元朝時也曾設福建行省。
  • 石家莊市將新華區柏林公園、趙佗公園確定為第二批永久性綠地
    這8座公園分別是平安公園、元南公園、東環公園、柏林公園、紫晶公園、趙佗公園、石刻園、希望綠洲公園,總面積43.5公頃。劃定為永久性綠地將對這些公園實施永久性保護,未經法定程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變永久性綠地的性質。確定永久性綠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是推進省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舉措。
  • 很多當地人都答錯了
    我們國家的省份劃分,最早追溯到魏晉,在當時,便設置有「行臺」,作為當時中央對地方的臨時軍事處理機構。後來基本成型是在元朝,正式推行了行省制度。當時,為了將整個的中央集權鞏固,加強第地方的控制,於是,便將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但是叫起來麻煩,便簡稱作「省」。
  • 在古代,朝廷是如何控制和管理嶺南的?
    嶺南指我國五嶺以南的大片疆土,大致上包括了現今的廣東、廣西地區。從當時的情況看,北方的經濟高於江南,江南的經濟高於嶺南。嶺南長期處於較為落後的境地。但是,三國時期東吳對嶺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拓,在某些方面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長進和發展。
  • 1954年憲法是怎樣確定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建制的
    按照這個《實施綱要》的規定,當時,設立行政地位相當於鄉(村)、區、縣、專區或專區以上的幾級民族自治地方。從《實施綱要》的規定可以看出,當時從鄉(村)級到省級都設有民族自治地方,名稱一般叫「自治區」。那時民族自治地方的建制與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 秦末中原戰火紛飛,嶺南五十萬秦軍為何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
    另外派任囂率領五十萬大軍去嶺南開荒,那時候嶺南地區還是蠻荒之地,還沒有納入秦朝的版圖。秦二世在李斯趙高幫助下,矯詔賜死了長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順利成為大秦帝國的第二位皇帝。不過秦二世昏聵,貪圖享樂,為了建好阿房宮更是對百姓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起義。中原戰火四起,在嶺南的這五十萬秦軍,卻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不免讓人好奇。
  • 「大器晚成」的木棉 被「嶺南三大家」捧上寶座
    廣州的市花木棉,雖然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但在清代以前,它在百花中的地位並不高。自清初「嶺南三大家」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後,充滿陽剛之氣的木棉才揚眉吐氣,最終登上嶺南「群芳之主」的寶座。
  • 國內「最早睡覺」的小鎮,僅住了一戶人家,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
    國內「最早睡覺」的城市:只住了一所房子,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中國到處都是風景,有難忘的名勝古蹟,有雄偉壯觀的奇山峻岭,雖然人跡罕見,但也有獨特的村落城鎮, 我國有一個小鎮,是國內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這裡的人起得最早,睡得最早。
  • 「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建甌的人文景勝迷死人!
    「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建甌的人文景勝迷死人!很多人來福建旅遊的首選定是廈門、福州、漳州龍巖那一帶,亦或者是南平市的武夷山,很少人知道「建甌」這個地方的旅遊資源十分的豐富。其實「建甌」不僅僅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在最早的時候,還是「福建」的五大城市之一,不過現在的「建甌」從「福建」五大城市之一成為了現在的的一個縣級市,縱使是如此,但是「建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景勝卻是十分的有底蘊的。誠如前面所提到的,「建甌」距今歷史悠久,在歷史上是一座早已經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歷史文化名城了。「建甌」是「福建」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