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粵東北的小鎮佗城,猶如打開一部史書,佗城的古門、古街、古道、古樹、古民居、古祠堂、古碼頭、古城牆……猶如向人訴說著龍川的千年古風和歷史故事,和佗城的歷史對話,帶給我獨特的文化體驗。
河源在廣東都不算一個特別有存在感的城市,但治下的龍川縣卻是是嶺南歷史上建制最早的一個縣,建制於秦朝,至今已有2224年歷史,是「百粵首邑」,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的美譽。而佗城,便是當時的龍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嶺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牌坊
牌坊又稱牌樓,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是一種有柱子的門形構築物,設於要道口,作為街巷區域分界的標誌。牌坊是許多古城的獨特景觀,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
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漢朝的設計,用整石構件組合而成,在布局上採用的是四柱三開間「沖天式」結構,高低錯落有致。「佗城」兩字為篆書。牌坊浮雕極有特色,細部裝飾用了漢代龍圖騰,柱基圖案為「囚牛——龍之大兒子」,意示著趙佗的「興王之地」—佗城,將重展當年的繁榮和風採,讓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學宮
學宮又稱孔廟,是歷代封建王朝用以修研經書、傳播儒家思想的聖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龍川學宮,是清康熙七年由知縣彭俊齡倡議在城東學宮的舊址上重建的。學宮坐北朝南,建成時佔地面積為7287平方米,當時前有照壁、長廊、丹墀路、泮池、大門、欞星門,兩側為廊道,再進去有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五王殿等。可惜的是現在只剩下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了。
大成殿的牆體和屋頂的建築工藝採用的是重簷歇山頂式,整個大殿面闊八柱七開間24米,進深五開間15米,高18米,正面有卷棚式的通廊,通廊石柱的造型、梁架結構以及裝飾物雕刻等,都體現出了清代的建築風格。
大成殿後面的明倫堂。屋簷下的是穿鬥與抬梁混合式屋架,簷下四周鬥拱重簷出挑,梁上刻有鳳、鳥、魚、龍、蓮花等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而大氣。
明倫堂後面的尊經閣是當時學宮藏書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門口的這幅對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是雍正皇帝題寫的,古時候尊經閣裡面主要藏《十三經》和《二十一史》,但在廢除科舉考試制度後這些書籍則都已經不存在了。
考棚
古代科舉制度下,學宮是學習的地方,而考棚則是科舉制度下另一個重要場所——科舉考試在這裡進行。
考棚的大門並不特別起眼,但進去之後便知內有乾坤.大門牌匾「龍川考棚」,是在考棚剛落成時,當時龍川縣知縣莫東奎所題。兩邊對聯,上聯:學而優則仕哪問寒門士族,下聯:出類拔萃者會聚白衣卿相。佗城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原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樑架結構,總佔地面積6800平方米。
經過一個硬山頂大門之後,來到「二進正門」面前,整個空間豁然開朗。二進大堂上掛「天開文運」牌匾,兩側有兩幅對聯,一幅是說明佗城人傑地靈——上聯:下筆千言聽溪水聲歡稻花香沁,下聯:出門一笑望嶅湖月滿漁火疾來;另一幅是勉勵學子——上聯:考卷招賢須讀經書懷遠志,下聯:棚中比試還憑才學躍龍門。
考場以中間天井為中線分為兩邊,兩側也各有兩個小的天井主要是嶺南建築中起通風、排水、採光之用,中間的兩棵古玉蘭樹,每棵都有122年歷史。玉蘭樹中間的天井中間的排水渠除了兩邊有中間還有第三條。皆因「三」在客家話中與「生」相近,表示生生不息之意。
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個小間,這是按照當年考試的小間復原的。考棚當年用許多木板隔成一個個2米見方的小間,每個小間對著一扇窗戶。巡考人則在考場中間走動監視,考生在科考時就進入這一小間房裡3天不出來,吃飯睡覺都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可想而知讀書考試取得功名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情。龍川考棚建成後,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學子都到此赴考。據統計,自唐宋以來,龍川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
考棚總有四進,正門兩進,考場為三進,考官寓所為四進,整齊排列,地勢一進比一進高。主要由2棟考場、2棟考官寓所、1棟考卷檔案房、1棟兵房兼儀仗房、大堂等六大棟建築構成。
至公堂,也是整個考場的「三進」,考官在這塊區域進行監考工作安排,比如通知開考及結束時間、處理舞弊等等。這裡還主要陳列了當時考官的工作情況,這裡懸掛的三塊牌匾和一幅對聯就也是對考官工作職責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牌匾依次是「至公堂」「明經取士」「為國求賢」,還有一幅對聯,上聯:赫赫科條袖裡常存惟白簡,下聯:明明案牘簾前何處有朱衣。
佗城考棚是廣東省現僅存的唯一科考場所,在全國可查考的 204 座學宮和14 處考棚中,學宮與考棚並存的目前只有廣東龍川和河北定州。
這裡每一處都讓人聯想起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與文化傳承。是個值得細細品讀的地方。
考棚的旁邊還有一處名勝不可錯過,這便是嶺南地區最著名的古井——越王井。挖掘於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河源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保留完整能夠見證趙佗歷史的文物,就只有它了!
南越王廟
南越王廟是龍川人民為了紀念趙佗而建的廟宇。
廟正門上方嵌鑲「南越王廟」石刻橫匾,從右至左橫書寫「南越王廟」四個楷體大字,為胡一鴻所書。這位胡知縣是江蘇淮陰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到任,他擴建南越王廟的善舉表達了龍川百姓的共同心願,也體現了這位地方長官敬仰先哲的情懷。
南越王廟並不十分大,但卻同樣流露著古韻。經過矗立著四大天王的前廳,便是天井。
天井的左右兩側廊房立著龍川十二賢的塑像,他們分別是宋朝蘇軾、陳次升、吳潛,明代洪雲蒸、鄧懋官、伍儀、楊士元、林廷植、唐希禮,清代的耿惇,唐朝的韋昌明和明朝的巫三祝,前十位先賢不是本地人,但都曾經在龍川為官,頗有建樹,備受百姓尊敬。後兩位是功成名就的當地人,韋昌明是唐朝進士,巫三祝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戶部尚書。這些歷史人物塑像的高度如真人一般(1.73米到1.79米之間),神採奕奕、栩栩如生。龍川人把這些先賢的塑像奉祀在南越王廟,旌表他們愛國愛民的歷史功德,同時是為了激勵客家子弟見賢思齊,發揚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趙佗來到嶺南,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文明;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改善越人居住條件;培養和起用越人做官;維護了良好的社會治安。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趙佗在民間被賦予神性,彰顯了他在嶺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百歲街
百歲街是古城目前最繁華的街區,又名百歲坊、百姓街,原名儒學前街。這裡有「兩多」:百歲老人多、宗祠多。
這裡的老人之所以長壽,除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飲食習慣,很重要的一點是老有所為,在街上,你不難看見白髮蒼蒼的老人仍然在擺攤經營。
在這條不足500米的街道上有13個姓氏,鼎盛時期集中了10餘間宗族祠堂,保留下來的有劉氏、黃氏、曾氏、張氏等宗祠。
這條街上的建築仍然是以上世紀初的騎樓為主,熟悉南方的朋友都知道,凡是騎樓街,必定是上世紀初的商業街。這種建築連成一大片,上層探出街道上,可以遮陽擋雨,保證逛街的人不受日曬雨淋,非常適合南方炎熱多雨的氣候。
這些老騎樓依然生生不息地執行著百年前建築者賦予它們的任務,忠實地為人們遮陽擋雨。和一些大城市被翻修一新的騎樓街不同,這裡依然保存著原本樸素的風貌。
龍川商會
龍川縣商會會館佔地面積115平方米,始建於清代,民國期間重修過。是一座中西合壁的騎樓,僅從外型便可看出當時龍川商人善於吸收新鮮事物的作風。
為什麼龍川要建立商會吧?原來,與龍川縣商會會館一水之隔的就是古代通航碼頭東壩島。東壩島就在前面那一片低洼的開闊地,實際是個江心洲。東壩則似龍珠。由於四面環江,水路交通便利,在唐宋時期東壩已闢為商埠。到明代中葉,東壩已經有200多家商店和豪門大戶,並且建有大碼頭,商業經濟非常繁榮,成為東江上遊的經濟貿易中心。
龍川商會就是為了「聯絡各方信息共謀求存之道」而建造的。直到民國時期,會館舊址這裡都是本地水陸交通的接合點。後來因為東壩島頻遭水患,商埠逐漸衰落,商人陸續遷往10公裡外的老隆鎮,今天的商會雖然己人去樓空,但它承載了龍川一段輝煌的歷史。
佗城影劇院舊址
佗城影劇院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建築,光看外觀便能大概估摸它的建成年代。影劇院建於1962年,坐東朝西,整體呈長方形,外牆由青磚砌成,建築類型屬於磚木結構。影劇院外牆的磚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每家每戶從家裡捐獻出來的,然後大家一齊動手砌上去,所以牆面看上去不太整齊。
正面門樓上墨書「佗城影劇院」是蕭殷題寫的。除了門樓上的佗城影劇院幾個大字,牆上的標語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精神面貌。而這樣的一座歷史建築,如今成了一間餐廳。這也許是另一種時代印記吧?
佗城雖歷千年滄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時的越王井、南越王趙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學宮、考棚,近現代的佗城影劇院、騎樓等100多處文物古蹟。實在不是三語兩語能介紹得完的,這是一個名氣並不十分大,卻值得我們尋根溯源細細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