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清宮劇,皇帝自稱「朕」,而太后自稱「哀家」,皇后自稱「本宮」,這些特有的自稱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古代的皇帝自稱是不斷變化的,影視劇中其實存在很多錯誤,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帝王自稱的演變。
最早是沒有皇帝的,春秋戰國前的周王朝,最大的官職就是周天子,「天子」乃是天下之主,夏商周是一樣的,當時天子的自稱是「予一人」或者「餘一人」,三個人看起來挺複雜,但是這可不是我編出來的,是史書裡記載的。《書經.湯誥》裡記載:「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曲禮下》說:「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我們看影視劇,周天子說「孤怎樣怎樣」就錯了,孤在春秋戰國時也是貴族的自稱,寡人也是貴族的自稱,可是不是天子的自稱,一般諸侯王可以自稱「寡人」,比如我們學的《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的口頭禪就是:「寡人無疾!」《孟子》註裡說:「王侯自稱孤寡。」此時周天子要是也自稱孤寡,是把自己的位置和諸侯王等同了嗎?
「朕」這個自稱再秦統一六國以前是大家都可以用的,上學的時候大家有沒有因為背誦《離騷》而生不如死,屈原在裡面有一句這麼說:「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爸爸叫做伯庸,他自稱朕,說他爸爸是「皇考」,這要放在清代,這一句就夠抄家滅族的了。後來秦朝建立,秦始皇覺得自己作為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必須得有一個符合自己身份的自稱,所以「朕」就被他獨佔了,除了他以外誰也不能用。
劉邦就很雞賊,他剛起義的時候,自稱「吾」,這個自稱非常普通,甚至有些土,所以他被封為漢王以後自稱「寡人」,到了稱帝後才自稱「朕」,不過劉邦很沒有文化的樣子,自稱也隨便亂用,有時候也說「吾」:「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
三國時曹操自稱孤,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說:「孤始舉孝廉,年少。」孫權稱帝以後也一直是自稱孤,劉備倒是有時候稱孤,有時候稱朕,曹丕更奇怪,不但說話的時候自稱吾,連正式的文書裡也這麼寫,曹丕的《癸酉詔》說:「昔太山之哭者,以為苛政甚於猛虎,吾備儒者之風,服聖人之遺教,豈可以目玩其辭,行違其誡者哉?廣議輕刑,以惠百姓。」也是很任性了。
唐朝的皇帝們非常豁達,各種自稱都有,有朕,有吾,還有我,宋朝也差不多。到了元明兩朝,皇帝自稱朕的時候多了,可是平時說話的時候還是會用我或者吾,只有到了清朝,皇帝才固定的使用「朕」,表示居高臨下的意思。
其實我們看,孤也好,寡人也罷,都不是什麼好詞兒,聽著就不吉利,其實這是統治階層的一個自謙的稱呼,那麼「朕」又是個什麼意思呢?在《說文解字》裡「朕」歸「舟部」,並說得很清楚,舟之縫隙稱朕,後來引申為凡是縫隙都叫做「朕」。作為名詞,朕還有先兆的意思,主要是船要漏水的先兆。
所以說來說去,朕也是自謙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