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自稱都有什麼

2020-12-25 雞腳鴨123

我們看清宮劇,皇帝自稱「朕」,而太后自稱「哀家」,皇后自稱「本宮」,這些特有的自稱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古代的皇帝自稱是不斷變化的,影視劇中其實存在很多錯誤,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帝王自稱的演變。

最早是沒有皇帝的,春秋戰國前的周王朝,最大的官職就是周天子,「天子」乃是天下之主,夏商周是一樣的,當時天子的自稱是「予一人」或者「餘一人」,三個人看起來挺複雜,但是這可不是我編出來的,是史書裡記載的。《書經.湯誥》裡記載:「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曲禮下》說:「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我們看影視劇,周天子說「孤怎樣怎樣」就錯了,孤在春秋戰國時也是貴族的自稱,寡人也是貴族的自稱,可是不是天子的自稱,一般諸侯王可以自稱「寡人」,比如我們學的《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的口頭禪就是:「寡人無疾!」《孟子》註裡說:「王侯自稱孤寡。」此時周天子要是也自稱孤寡,是把自己的位置和諸侯王等同了嗎?

「朕」這個自稱再秦統一六國以前是大家都可以用的,上學的時候大家有沒有因為背誦《離騷》而生不如死,屈原在裡面有一句這麼說:「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爸爸叫做伯庸,他自稱朕,說他爸爸是「皇考」,這要放在清代,這一句就夠抄家滅族的了。後來秦朝建立,秦始皇覺得自己作為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必須得有一個符合自己身份的自稱,所以「朕」就被他獨佔了,除了他以外誰也不能用。

劉邦就很雞賊,他剛起義的時候,自稱「吾」,這個自稱非常普通,甚至有些土,所以他被封為漢王以後自稱「寡人」,到了稱帝後才自稱「朕」,不過劉邦很沒有文化的樣子,自稱也隨便亂用,有時候也說「吾」:「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

三國時曹操自稱孤,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說:「孤始舉孝廉,年少。」孫權稱帝以後也一直是自稱孤,劉備倒是有時候稱孤,有時候稱朕,曹丕更奇怪,不但說話的時候自稱吾,連正式的文書裡也這麼寫,曹丕的《癸酉詔》說:「昔太山之哭者,以為苛政甚於猛虎,吾備儒者之風,服聖人之遺教,豈可以目玩其辭,行違其誡者哉?廣議輕刑,以惠百姓。」也是很任性了。

唐朝的皇帝們非常豁達,各種自稱都有,有朕,有吾,還有我,宋朝也差不多。到了元明兩朝,皇帝自稱朕的時候多了,可是平時說話的時候還是會用我或者吾,只有到了清朝,皇帝才固定的使用「朕」,表示居高臨下的意思。

其實我們看,孤也好,寡人也罷,都不是什麼好詞兒,聽著就不吉利,其實這是統治階層的一個自謙的稱呼,那麼「朕」又是個什麼意思呢?在《說文解字》裡「朕」歸「舟部」,並說得很清楚,舟之縫隙稱朕,後來引申為凡是縫隙都叫做「朕」。作為名詞,朕還有先兆的意思,主要是船要漏水的先兆。

所以說來說去,朕也是自謙的稱呼。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對於這一點,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帝王為何要使用自稱,古代帝王為了區別身份,顯示地位,都會使用不同的自稱。如周天子稱其為「餘一人」,戰國時期稱其為「寡人」,漢代稱其為「孤」。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當時秦國的大軍以秋風掃落葉般地掃除了六國,一統了天下。秦始皇正式稱帝,面對著朝臣的大肆吹捧,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三皇五帝,並最終採納臣相李斯的建議,開始使用「朕」這樣的自稱。
  • 古代帝王帽子前的「帘子」有什麼作用?別小看它,裡面的學問挺深奧
    想必大家在古裝電視劇當中,或者在歷代帝王的畫像當中,都看到皇帝的帽子上有一個門帘,但電視劇裡從未對此有過特別解說,那麼皇帝帽子前面的門帘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很多人以為是為了顯示帝王家的神秘,所以才安了一個帘子,但別小瞧了這個帽子,裡面的門帘裡面學問還挺多的。
  • 古人對女性都有哪些尊稱?古代女人對自己又有哪些謙稱
    一、古代對女子的尊稱一般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尊稱別人的女兒為「令媛」、「女公子」等。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帝王之母稱「太后」,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婦表示嫁為人妻的女性,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古人有哪十種敬稱?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我國古代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說,古人們互相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居然有十種敬稱,而自己稱呼自己也有十種謙稱,那麼,都有哪些稱呼呢?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古代的官員喜歡自稱「父母官」。最開始「父母官」其實不是自稱的,是老百姓叫的。恰好南陽郡百年前有個叫召信臣的好官,人們便把這位杜詩與召信臣相提並論,說他們修了八輩子福,短短一百年間竟然碰到了兩位父母一樣的好官,「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召父杜母」便成了一句成語。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評價。
  • 古代五把帝王之劍,每把劍都有特定含義,最後一把貴氣土豪
    並不是所有的古代文物都能幸運的流傳下來,就帝王所用的古劍而言,流傳下來的也很少,今天要說的就是五大帝王名劍,第一個是日月星辰劍是夏朝帝王姒啟所製造的劍,夏朝帝王姒啟是第一位世襲制的受益者,在他即位之前,都是禪讓制,而他製造的這把劍上刻著日月星辰四個字,所以給它取名叫做日月星辰劍,夏朝帝王姒啟製造這把劍的目的是要它鎮山
  • 帝王心術:擁兵自重易造反,古代帝王如何預防?
    擁兵自重,在古代社會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漢末的軍閥混戰、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藩王起兵等等,都是由於帝王無法限制手下將領,所產生的後患。 軍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石,古人很早便認識到軍隊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 歷代帝王的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漢晉隋唐的帝王年號多來自《周易》。 在公元紀年法沒有通用以前,中國古代以帝王紀年法紀年,即以帝王在位的年數來紀年。比如周宣王元年,魯隱公三年等等,這在夏、商、周、秦四朝及西漢前期最為常用。
  •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自稱是「朕」,太上皇該如何自稱?宋徽宗最卑微,乾隆最霸氣 皇帝是古代最尊貴的職業,皇帝是終身制,老皇帝什麼時候去世,下一任皇帝就什麼時候登基。中國一共產生了幾百位皇帝,那麼產生了多少太上皇呢?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17位太上皇。
  • 古代皇帝有什麼共同點?
    古代皇帝精神衛生指數很低,人格低賤,表現為獨裁封建、殺兄害弟、私慾膨脹、權字當頭、殺人如麻、疑心重重、膽大妄為、虛偽陰險。用現代健康標準和精神衛生指數標準衡量,古代統治者都是一群心理不健康的精神極度不衛生者,都是一群人格極度缺陷的非正常人。
  • 銀河奧特曼中五帝王都有誰?到底有什麼可怕之處?
    大家有沒有發現,銀河奧特曼可是c位出現呢?足以證明他的實力還是可以的。銀河奧特曼中的五帝王都有誰呢?到底有什麼可怕之處呢? 2.美爾巴。
  • 皇帝都自稱「朕」,那太上皇的自稱什麼?乾隆霸道李淵心酸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氣吞八荒,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首次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表明自己華夏最高統治者的身份。
  • 古代帝王家訓,既教子也勸民
    (資料圖片)在我國古代,歷代帝王對選定接班人都十分重視,將其視為立國之基、社稷之本。他們對皇子皇孫從小就注重教育和培養,而運用家訓教育和培養後代是歷朝歷代的傳統做法之一。家訓作為帝王思想的組成部分,它的影響是當時任何人的家訓所無法比擬的,剔除其封建思想的糟粕,也是我們今天了解和借鑑古代家訓文化的重要資料。
  • 古代帝王陵前為什麼放石像生?有哪些石像生?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唐代帝王陵  古代帝王陵前都放有石像生。如瀋陽北陵,在正紅門前的甬道兩旁就立有十二對相互対襯的石像,分為子、麒麟、獬豸(xièzhì)、駱駝、馬、象六種,件件都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獅子  獬豸,是神話中的異獸,頭長長角,專觸不正之人古代法官,曾戴過獬冠,以表邪正之意。
  • 古代帝王的龍袍為何是黃色的?有何說法與意義
    這是有來歷的。早在漢代之前,中國人並不崇尚黃色。如殷商人崇尚白色,周朝人崇尚紅色,秦朝人崇尚黑色,漢代人崇尚黃色。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古人封建迷信思想有關。漢代的五行術士認為:金、木、水、火、土,分別與白,青黑、紅、黃五色相配,與之相適應的是「五德」制度,如秦朝實行的是「水德」制度,故衣服,旌旗等以黑色為貴,秦始皇就喜歡黑色服飾。
  • 為何中國古代帝王將軍不僅沒肌肉,還大腹便便,顯得有點可愛?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帝王和將軍,通常都是被畫家以畫筆來描述、流傳後世的。特別是有些頗具功德的帝王將相,人們都想要將他們神武英勇的形象流傳後世、被人們所查傳唱。古代又沒有發明照相機,所以人們如果想要將人的長相和面貌、體態記錄下來,也只能通過繪畫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