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波利斯賽道
玩過SONY PlayStation賽車遊戲GT的朋友,應該都對這條賽道產生童年陰影。這個一直在轉圈圈的賽道叫做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英語: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是一個位於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飛地斯皮德韋的賽車場。它每年主辦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大賽和Brickyard 400等等主要賽事。橢圓型賽車場全長2.5英裡。在1998-2000年加建了場內賽道之後,在2000年至2007年期間,賽車場的場內賽道也曾經舉辦一級方程式賽事。2008年起,世界摩託車錦標賽也在此舉辦。
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是美國國家史跡名錄和美國國家歷史名勝中唯一和賽車歷史有關的地標。自1956年,賽車場於場內設有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名人堂博物館,館內設有賽車名人堂。賽車場在1987年舉行了泛美運動會的開幕儀式。
銀石賽道
在賽車文化濃厚的英國,銀石賽道的地位至高無上。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cuit),位於英國倫敦以北約100公裡處,最早是二戰時期盟軍的軍用機場。戰後改為賽車場,1948年在此舉辦英國大獎賽(GP),1950年成為第一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賽場。是英國賽車運動的發源地。1973年,朱迪·舒克特的賽車發生事故,賽道遭到破壞。
彎道:18
最快圈速 1:27.097(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車隊,2020年,F1)
蒙扎國家賽車場
蒙扎國家賽車場跟之前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有點相似,都是接近一個圈圈的形狀。(簡稱蒙扎賽道,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賽車場位於義大利米蘭北部的蒙扎附近,於1922年9月3日啟用,經過歷次整修,現在可容納113,860名觀眾觀賽。在這個賽車場內舉行的最大型賽事是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義大利大獎賽,並且在其建成伊始就成為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舉辦地。除此之外,蒙扎賽車場還舉辦世界摩託車錦標賽和世界房車錦標賽等國際賽事及一系列地方性賽事。
賽車場建於緊鄰皇家別墅的蒙扎公園林地內,共有三條賽道:全長5.793公裡的大獎賽賽道、全長2.405公裡的小型賽道以及全長4.250公裡的高速橢圓賽道。
蒙扎賽車場曾經發生過多起重大事故,特別是在早年舉辦的大獎賽中,各種事故一共奪去了52名車手和35名觀眾的生命。賽道因此進行了歷次修改以保證觀眾安全及降低彎道速度,但現役車手仍認為賽道的缺少足夠的緩衝區域。
薩爾特賽道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條賽道名字,但是說起勒芒應該無人不識無人不曉了。薩爾特賽道(法語:Circuit de la Sarthe),又名24小時賽道(法語:Circuit des 24 Heures),通常也稱為勒芒賽道,位於法國薩爾特省勒芒,是著名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舉辦地。賽道全長13.629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賽道之一。
薩爾特賽道是一條半永久賽道:只有包含發車直道在內的一小部分屬於永久賽道(稱為布加迪賽道),其餘部分均由公共道路組成,僅在比賽及官方測試時段作為賽道使用。賽道以直道為主,賽車在比賽中85%的時間為全油門行駛。其中最長的穆桑直道(Mulsanne Straight)長達6公裡,在1988年曾有賽車比賽中在直道達到時速405公裡的歷史紀錄。出於安全考慮,1990年穆桑直道添加了兩個減速彎以降低車速。目前勒芒原型車在直道上的極速可達345.6 km/h,單圈平均速度可達245 km/h。
布加迪賽道是位於薩爾特賽道內側的永久賽道,與後者共享發車直道等路段,其餘部分為專門建造。賽道因紀念布加迪汽車公司創始人埃託雷·布加迪而得名。賽道目前舉辦世界摩託車錦標賽法國大獎賽、勒芒24小時摩託車耐力賽等賽事,並曾在1967年舉辦F1法國大獎賽。
雪邦國際賽道
東亞乃至亞洲比較著名的賽道肯定少不了雪邦國際賽道(馬來語:Litar Antarabangsa Sepang),是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雪邦的一座動力運動賽車場,十分臨近同樣位於雪邦的吉隆坡國際機場。雪邦國際賽道承辦的主要賽事包括從1999至2017年舉辦的一級方程式賽車馬來西亞大獎賽、世界摩託車錦標賽馬來西亞大獎賽等、馬來西亞默迪卡耐力賽等。
雪邦賽道以其漂亮的賽車道、維修站、媒體中心和主看臺而著名。但是也有人批評其賽道表面凹凸不平,而且賽道有微微下沉之勢。這有可能與雪邦賽道是建在沼澤地上的原因有關。
長度 5.543千米(3.445英裡)
彎道:15
最快圈速:1:34.080(德國 賽巴斯蒂安·維泰爾,法拉利車隊,2017年)
紐博格林賽道
現在車壇已經不流於討論加速極速,而是比較圈速,而圈速的標杆級就是紐博格林賽道(德語:Nürburgring,意指「尼爾堡賽道」),這是一條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尼爾堡的賽車跑道。最早修築於1920年代,該賽道圍繞著艾菲爾山區一稱為尼爾堡的小村與中世紀古堡而建。由於跑道長度非常長(根據時代與設定的不同,該跑道最長距離曾長達28公裡以上)、地形複雜充滿挑戰性,除了經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苛、為了競賽用途而建造的賽道之外,也經常被用作新款的量產車種上市之前進行耐久與性能實測的常用場地。蘇格蘭一級方程式傳奇賽車手傑基·斯圖爾特曾因此跑道的路線嚴苛,而稱呼北環為「綠色地獄」(Green Hell),並在賽車界中廣為流傳。
大獎賽賽道-南環(1984年-2001年)
敷設材質 瀝青
長度 4.556 千米(2.831英裡)
彎道 12
最快圈速 1:18.354(哥倫比亞 胡安·帕布羅·蒙託亞,威廉士FW23,2001,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北環 (1983年至今)
敷設材質 瀝青/混凝土
長度 20.81千米(12.93英裡)
彎道 154
最快圈速 6:11.13(西德 史蒂芬·貝羅夫,保時捷956 C,1983年紐博格林1000km,WEC)
鈴鹿賽道
鈴鹿賽道(Suzuka Circuit)是日本三重縣鈴鹿市的一個汽車賽道。在這裡舉行過的賽事有F1日本大獎賽與鈴鹿8小時耐久越野賽等。這裡可容納 155,000 名觀眾。賽道全長5807米(四輪車),或者5821米(兩輪車)。賽道寬12米到16米。該賽道是日本最長的賽道。與世界多數賽道相比,該賽道採用摩擦係數較高的瀝青鋪裝。 既有用於超越的長直路段,也有低速彎道到高速彎道的多種彎道。所以被評價為技術賽道。
該賽道採用立體交叉8字形設計,這種設計在世界上是非常少有的。作為日本著名賽道也被收錄在電視遊戲中。
長度 5.807千米(3.608英裡)
彎道 14
最快圈速 1分31秒540(奇米·雷克南,邁凱倫車隊,2005年)
上海國際賽車場
以前奧迪冠名,頂多就是前面加上贊助商名字,現在直接變成贊助商的名字了。上汽國際賽車場(英語:SAIC International Circuit)位於中國上海嘉定區,由時任上海市市長陳良宇主持建造,投資約20億元,2002年10月動工,2004年6月竣工,總面積:5.3平方千米,可容納20萬人。同年9月26日舉辦F1中國站首個大獎賽。容量為20萬人。
一如不少新賽道,上海賽車場由著名的德國賽道設計師赫曼·蒂爾克設計,其設計來自中文的「上」字,其每圈長度為5.45124公裡,平均時速205公裡。最長的直道長度為1175米,位於彎道T13和T14之間。賽道的寬度在13-15米之間,一般為14米,在彎道處加寬到最大20米(彎道T14/T15)。正式比賽共五十六圈,全長305.066公裡。現最快圈速由德國車手賽巴斯蒂安·維特爾創造,為1分31秒095 。
彎道 16(右:9、左:7)
最快圈速 1分31秒095(德國 賽巴斯蒂安·維特爾,法拉利,2018年)
阿爾伯特公園賽道
南半球唯二比較著名的賽道之一。阿爾伯特公園賽道(Melbourne Grand Prix Circuit)是一座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阿爾伯特公園的大型國際賽車跑道。
全長5.303公裡,是國際汽聯一級方程式賽車為數不多的公路賽道之一。不舉行一級方程式比賽時,賽道即是市區內的公共道路。賽道於1996年開始承辦一級方程式比賽,此前的澳大利亞大獎賽舉辦地是阿德萊德。
彎道 16
最快圈速 1分24秒125(麥可·舒馬赫,法拉利,2004年)
摩納哥賽道
摩納哥賽道,又稱蒙特卡洛賽道,是一條位於摩納哥公國的街道型賽道。它盤桓在蒙特卡洛和康達敏區,通常也被稱作蒙特卡洛賽道,因為賽道大部分位於蒙特卡洛。這條賽道在每年五月的某個周末會迎來F1大獎賽,同時還會有F2和F3作為墊場賽,每個單數年份亦會舉行電動方程式,且電動方程式使用的賽道較為全賽道簡化,即從1號彎出彎後改道Avenue J. F. Kennedy,並與10號彎相接,僅有1.76公裡的短賽道。
通常在比賽之前六個禮拜人們就開始準備賽道,而結束比賽之後一般要花3周的時間來拆除各項設施。這條狹窄的賽道充滿了各種窄彎和高低落差,甚至被一些人認為是F1比賽中最有挑戰性的賽道。儘管這條賽道歷經數次整改,但它始終能夠考驗車手的駕駛技術。這裡有F1中最慢的彎角(僅能以46公裡/小時通過的洛斯髮夾彎,也就是現在的費蒙酒店髮夾彎),也有能以260公裡/小時通過的高速彎(距離洛斯髮夾彎三個彎角,在隧道的出口處)。
彎道 18
最快圈速 1:14.260(荷蘭 Max Verstappen,紅牛車隊,2018年)
紅牛賽道
嗯,就是功能飲料那個紅牛贊助的紅牛賽道(英語:Red Bull Ring),是位於奧地利施泰爾斯皮爾堡的一條賽道。這條賽道建立初為奧地利賽道(英語:sterreichring)並從1970年至1987年連續18年舉辦一級方程式奧地利大獎賽。在這之後,經過重建、縮短並且重新命名為A1賽道(英語:A1-Ring),從1997年到2003年再次舉辦奧地利大獎賽。
當一級方程式要再回歸這條賽道時,提出了一個擴大賽道布局的計劃。賽道的部分被拆除,其中包括維修站及主看臺,但是工程停擺,賽道依然數年無法使用,一直到紅牛的迪特利希·馬特希茨買下並且重建,重新命名為紅牛賽道並於2011年5月15日重啟使用,之後便舉辦一季的2011年德國房車賽與2011年二級方程式冠軍賽,而一級方程式將會於2014年賽季重返。 舊的奧地利賽道常被指其位於較廣為人知的策爾特韋格,但是這條賽道重未經過移址,儘是修改過而已。此外,策爾特韋格機場賽道只舉辦過唯一的1964年奧地利大獎賽,因此得知了這個名字。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2020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賽歷做出大幅更改,紅牛賽道進行了兩場大獎賽。
長度 4.326千米(2.688英裡)
彎道 10
最快圈速 1:05.619(小卡洛斯·塞恩斯,邁凱倫,2020年)
保羅·裡卡爾賽道
保羅·裡卡爾賽道(法語發音:[siki pl ika])是一條位於法國馬賽附近勒卡斯泰萊的一條賽道,由法國茴香酒巨頭保羅·裡卡爾於1969年出資建成。裡卡爾想要體驗建成一條賽道的挑戰。這條賽道最顯著的特點是它1.8千米長的米斯特拉爾直道和細長的賽道設計。這條賽道也因為建在高原上非常平坦而不尋常。賽道全長大約5.861千米。1986年賽道被縮短,在米斯特拉爾直道中間增加了一個減速彎角。這條較短的賽道也被稱為大獎賽短賽道,長度3.813千米。賽道提供167種可能的布局,從0.826到完整的5.861千米。賽道的海拔為408-411米。它的靈活性和冬季溫和的天氣使得它被一些包括F1車隊在內的一些車隊用來測試。
該賽道以其獨特的黑藍相間的緩衝區而聞名,稱為「藍色區域」。緩衝區的表面由瀝青和鎢的混合物組成,而不是其它賽道中常見的沙礫。第二個更深入的緩衝區被稱作「紅色區域」,其表面設計更加粗糙,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輪胎的抓地力,從而儘量減少制動距離,儘管這樣的代價是輪胎的極度磨損。最後的安全措施是Tecpro護牆,這是輪胎護牆的一種現代化改進。
長度 5.842千米(3.630英裡)
彎道 15
最快圈速 1:32:740(Sebastian Vettel,法拉利車隊,2019)
伊莫拉賽道
其實這條賽道,有一個更新響亮的名字——恩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義大利語: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是位於義大利伊莫拉鎮旁的一條賽道,位于波隆那東方40千米(24.9英裡),及馬拉內羅的法拉利工廠東方80千米(49.7英裡)。賽道名字是根據法拉利已故創辦人恩佐·法拉利與他逝世於1950年代的兒子迪諾所命名的。在恩佐·法拉利於1988年逝世前,這條賽道名為迪諾·法拉利賽道。
這條賽道曾舉辦一級方程式聖馬利諾大獎賽(義大利多年來一直舉辦兩場大獎賽,所以在伊莫拉的比賽便以鄰近的主權國家為名),它同時也在1980年舉辦了通常在蒙扎國家賽車場的義大利大獎賽。當一級方程式來到了伊莫拉,這裡被視為法拉利車隊的「主場」,會有廣大的粉絲(Tifosi)前來支持他們的地主車隊。
俗稱伊莫拉賽道的恩佐與迪諾·法拉利賽道是少數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比賽的國際賽道。(伊斯坦堡賽車場、韓國國際賽道、濱海灣市街賽道、因特拉戈斯賽道、美洲賽道、亞斯碼頭賽道是其他一級方程式近來使用的逆時針賽道)
長度 4.909千米(3.050英裡)
彎道 17
最快圈速 1:20.411(德國 麥可·舒馬赫,法拉利,2004年,一級方程式)
加泰隆尼亞賽道
加泰隆尼亞賽道(加泰隆尼亞語:Circuit de Barcelona-Catalunya),又稱巴塞隆納賽道,是一條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巴塞隆納的賽道,全長4.655千米,看臺可以容納10.7萬名觀眾,於1991年啟用。該賽道由數條長直道和多種彎道組成,能夠全面地考驗賽車的性能。在此舉辦的賽事有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世界摩託車錦標賽、國際汽聯GT錦標賽等等。
加泰隆尼亞賽道於1991年落成,並於當年開始舉辦一級方程式西班牙大獎賽。賽道建成後,恰逢巴塞隆納於1992年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是這條賽道也被用於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計時賽的起點和終點。該賽道不應與坐落於巴塞隆納城內的蒙特惠奇賽道(Montjuc circuit)混淆,後者在1969年至1975年間承辦了四屆西班牙大獎賽。
彎道 16
最快圈速 1:18.441(丹尼爾·裡卡多,紅牛-豪雅,2018)
TOPGEAR丹福德賽道
TOPGEAR這個全球最矚目的汽車節目,也給世人了解到這條賽道。這條賽道真正名字叫做丹福德賽道。這條賽道的設計是路特斯為TOPGEAR所規劃的邁凱倫也曾經參與其中(後來這個賽道也成為邁凱倫的測試基地)。全長約1.75英裡(2.82公裡)鼴鼠哈蒙德曾經說過:這是有史以來平衡性最好的賽道,因為在這條賽道上0-60(英裡)加速度與最高時速完全沒有意義,完全依靠的就是汽車的操控性以及車手的水平。此處賽道主要用於圈速榜以及明星駕駛廉價車環節。
丹福德賽道位於TOPGEAR演播大廳的外圍,第一個彎道是一個名為「Crooner曲線」的快速左右彎道。然後接下來都是大家倒背如流的名字,例如是「威爾森彎」接下來是「芝加哥彎」此處彎道為路特斯所設計旨在突出底盤的轉向不足或過度轉向。接下的錘頭彎則會更加突出這一特性。然後將會進入到「全速彎」全速彎為JC所命名。當通過全速彎的時候就會進入到最難的兩個彎道,尤其是甘邦彎。全程2.82公裡。將會把汽車的操控與性能徹底的展現給觀眾。這也是路特斯在賽道設計方面的傑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