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元宵節的詩詞,我們一定會想起兩句千古絕句,一句出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洛陽觀燈的景象。
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觀者人山人海,數百名文士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
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
我來細看這首詩。
四面八方,天地上下的燈都合在一起,一片燈火輝煌。平時禁行的星津橋開禁了,四處都可以通行。
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統觀全詩詞採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一首詩看盡唐人元宵習俗
一首詩,40個字,卻包含了3個唐人過元宵的習俗。
點燈,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不宵禁。古時,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這一天,沒有管治安的金吾尉來催你快點回家,可以好好樂一樂。
女性出遊。上元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平時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孩子們也可以出來賞燈了。
女子歌落梅,男子騎馬來,這是一個萌發愛情故事的節日,所以,元宵節就是古代的「情人節」。
一首詩,衍生了一個成語
首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一展洛陽徹夜燈火輝煌的景象。
從此,「火樹銀花」成為了一個成語,專來形容元宵佳節時,絢麗璀璨的燈光和焰火。
這一句為後世讚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首句「東風夜放花千樹」也有這句詩的影子。
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評價:「火樹銀花合」,渾然一氣。
蘇味道是蘇軾的先祖
蘇味道是唐代武則天時的詩人,趙州欒城人,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二叫做蘇份,他在眉山縣(現在的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份的第九代子孫裡出了個蘇洵,就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三人並稱「三蘇」。
對於祖籍欒城,「三蘇」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上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志銘上寫道「蘇自欒城,西宅於眉」。
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啟賢堂內,還供奉著眉山蘇氏始祖——唐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的畫像。
這首《正月十五夜》,特別有畫面感,隱娘每次讀的時候,眼前仿佛就夢回大唐上元,夢回那個璀璨絢麗的夜晚。
今天是元宵節,隱娘送你這首詩,願你如詩中一般擁有璀璨風華,願你如詩中一般歡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