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2020-12-19 古典文學與詩詞

提起元宵節的詩詞,我們一定會想起兩句千古絕句,一句出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洛陽觀燈的景象。

據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武則天時,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燈,觀者人山人海,數百名文士賦詩紀事,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們早已淡忘,唯有本篇傳誦不絕。

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

我來細看這首詩。

四面八方,天地上下的燈都合在一起,一片燈火輝煌。平時禁行的星津橋開禁了,四處都可以通行。

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統觀全詩詞採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一首詩看盡唐人元宵習俗

一首詩,40個字,卻包含了3個唐人過元宵的習俗。

點燈,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不宵禁。古時,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這一天,沒有管治安的金吾尉來催你快點回家,可以好好樂一樂。

女性出遊。上元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平時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孩子們也可以出來賞燈了。

女子歌落梅,男子騎馬來,這是一個萌發愛情故事的節日,所以,元宵節就是古代的「情人節」。

一首詩,衍生了一個成語

首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一展洛陽徹夜燈火輝煌的景象。

從此,「火樹銀花」成為了一個成語,專來形容元宵佳節時,絢麗璀璨的燈光和焰火。

這一句為後世讚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首句「東風夜放花千樹」也有這句詩的影子。

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評價:「火樹銀花合」,渾然一氣。

蘇味道是蘇軾的先祖

蘇味道是唐代武則天時的詩人,趙州欒城人,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並稱蘇李。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二叫做蘇份,他在眉山縣(現在的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份的第九代子孫裡出了個蘇洵,就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三人並稱「三蘇」。

對於祖籍欒城,「三蘇」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上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志銘上寫道「蘇自欒城,西宅於眉」。

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啟賢堂內,還供奉著眉山蘇氏始祖——唐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的畫像。

這首《正月十五夜》,特別有畫面感,隱娘每次讀的時候,眼前仿佛就夢回大唐上元,夢回那個璀璨絢麗的夜晚。

今天是元宵節,隱娘送你這首詩,願你如詩中一般擁有璀璨風華,願你如詩中一般歡笑安康。

相關焦點

  • 蘇軾離世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道盡人生哲理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此生最珍貴的東西,畢竟只有一次。每次看到生命只有一次這句話,都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此生,到現在為止,大大小小的道理,我們聽過的數不勝數,有多少人是不迷茫不困惑的呢?怎樣追求正確的人生價值?什麼樣子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 蘇軾為歌妓題詩,前兩句毫無新意,後兩句引得全場喝彩
    蘇軾看著如花似玉的李琪,也沒有推遲,微微一笑,寫下了兩句詩: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蘇軾一旦動筆,馬上就有人圍觀。可是,當寫完這兩句後,在場的所有人幾乎都啞口無言。他們不敢讚美,因為這兩句詩實在太平淡無奇了,完全不像是大文豪的手筆。蘇軾看到眾人的態度,隨手將筆一扔,只顧喝酒聊天。
  • 蘇軾最悲涼的一首詩,道盡兄弟情深
    當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身陷獄中,他以為自己會死去,於是給弟弟寫下了《獄中寄子由》這樣一首悲涼的詩來,既託付後事,又表達對弟弟的懷念。宋朝對知識分子向來寬厚,蘇軾因為用文字批評朝政而下到大獄中,可以說是開國以來第一人。他心中即使覺得委屈,也不能說,所以在詩中,只是把一切罪過歸結到自己身上。詩中寫道,聖主的光輝潤澤萬物,而我因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過錯。言下之意,聖上是寬大的,我是咎由自取的2.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 朋友寄來的包裹被郵遞員破壞,蘇軾寫下一首討伐詩,引人大笑不止
    蘇軾以一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總結了自己倥傯的一生,這其中的惠州是今天廣東省南部的一座城市,在宋代屬於冷僻地域,蘇軾在惠州謫居的三年時間裡,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文學梗兒,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於蘇軾因快遞被破壞而寫詩討伐的故事。蘇軾被貶惠州時早已聲名在外,在全國各地都擁有眾票詩迷,時任廣州知州的章質夫就是其中一個。
  • 柳宗元最美的一首山水詩,蘇軾說:中間兩句最好,最後兩句可以刪了
    這首詩非常有畫面感,將一個人的孤獨刻畫得入木三分,一直為後世傳誦。 其實,柳宗元還有一首山水小詩,如一幅飄逸的畫作,據說,蘇軾對這首詩也讚不絕口,贊其有「奇趣」,這首詩就是柳宗元的名作《漁翁》。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蘇軾信手拈來的一首詩,通篇短短的28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蘇軾為朋友寫過很多的詩作,特別是一些送別詩,寫得情深意重,讀來令人感動不已。他在杭州做官時就寫過一首很經典的送別詩《贈劉景文》,這首詩也是千古名篇。整首詩意境唯美,寫得也是很有趣,當時的劉景文正是要離開杭州去往紹興,兩個人都感慨萬千,所以蘇軾信手拈來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
  • 李白的一首古體詩,順手借來,最後10字包含一個成語
    古代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和勞動號子,而且詩與歌舞、音樂都融合在一起。後來才有了詩經和楚辭,漢代時又出現了樂府民歌。到了魏晉時期則以五言詩為主要題材,終於在唐代發展到巔峰。唐詩從發展到成熟,人們普遍運用律、絕形式作詩。
  • 史上唯一一首一句詩,不但是千古名句,還催生一個成語人人會用!
    史上唯一一首一句詩,不但是千古名句,還催生一個成語人人會用!窮詩人寫詩才開個頭,催租人就來敲門要債,只此一句也流傳千古!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人寫詩最少也是四句一首,多則可上千言。其實,短詩中,除了四句詩,還有三句詩,最有名的,當數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詩雖然只有三句,但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
  • 李白最長的一首詩共830字,最有名的兩句常用來形容女子的清純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青少年時代就「通詩書,觀百家」,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 蘇軾勸架被趕出家門,無奈地寫了一首詩,不料詩中一成語火了千年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壇中,能夠在一堆文豪中脫穎而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蘇軾就是其中一位,要問這蘇軾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僅僅是在現代,就算是在北宋時期,蘇軾也是全民偶像。能做全民偶像,首先是人家有這個實力,蘇軾可謂是最頂尖級的全面人才。
  • 劉叉的一首詩,自問自答,而且還奉獻了一個成語
    其中韓愈、孟郊、賈島、李賀諸人詩風勁健奇崛,表現出一種追奇尚險的共同傾向,因而歷來被視為一個詩派,後世因其風格而稱其為險怪詩派,下面介紹劉叉的一首詩,自問自答,而且還奉獻了一個成語。自問唐代:劉叉自問彭城子,何人授汝顛。
  • 秦觀在旅館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最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在湖南郴州,有一個三絕碑。「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得到蘇軾的青睞呢?這就是秦觀被貶郴州時,寫下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 元宵佳節,作者思緒萬千,這首生查子描寫逼真,驚豔了千年
    蘇軾不僅讚美唐代詩人王維詩中有畫,自己也是詩書畫都很精通。先生曾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王維也在《畫》這首詩中,就體現出這種高超的創作境界,「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詩歌講求形象和含蓄,繪畫要求逼真和抽象,雖然有所區別,但又可互為借鑑。清朝畫家王鑑說:「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見善丹青,輒曰逼真。」
  • 一位唐代詩人寫下一首詠柳詩,因為詩作太有名,而被人們傳唱千年
    當柳樹垂下一條條嫩綠的枝條,腦海中自然而然的會浮現出一首讚美柳樹的詩歌,一位唐代詩人寫的詠柳詩。我潛意識裡產生一個想法:對於眼前的美景,一定要好好的再去解讀這首詠柳詩。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或許是一種親切感吧,因為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一直以來從事語文教學工作。
  •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
    蘇軾25歲寫給弟弟,最富哲理的一首詩,開篇便驚 豔世人800年人生短暫,四處奔忙,或為了生計或為了事業,東奔西走,聚散匆匆。這到底像什麼呢?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職為澠池縣的主簿,但因為考中進士並未到任,心中留有遺憾。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劉克莊評價他的詩: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隱娘要推薦蘇軾的16首最經典的詩作,每一首都值得我們背下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後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託物言志,意境高遠。
  • 蘇軾的一首青玉案,作者客中送客,含蓄深沉,卻鼓舞了很多人
    送別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常見題材,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但為了生計,又不得不經常背井離鄉。也許一別就是永遠,再也無法重逢。可能今天分手時,彼此都還是朝氣蓬勃;他日再會處,卻可能已是人到暮年。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坎坷,雖然不知他經歷了多少次生離死別的場景,但吟誦他的作品,卻經常能感受其送別和思念時的心情。中秋之夜,蘇軾感嘆無法團圓,卻祝願千裡共嬋娟;妻子離世,他悲怨人生苦短,唯有淚千行。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青玉案,作者客中送客,含蓄深沉,卻鼓舞了很多人。
  • 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描寫生動,被清代的紀昀盛讚
    古詩詞中經常出現詠物題材的作品,一首優秀的詠物詩不僅形神兼似,而且還要善於運用烘託和反襯的手法。不過這還不夠,詠物詩其實最忌諱純粹賦物,所以只有託物寓意,才能打動讀者。比如唐代的張九齡曾經寫過一首《歸燕詩》,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當時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又不被唐玄宗信任,心灰意冷時賦詩明志。李林甫讀到這首詩也知其必退,心中的猜忌和恚怒也稍解,於是就不在加害於他。下面介紹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描寫生動,被清代的紀昀盛讚。
  • 蘇軾在寺院寫下一首詞,他因何而作,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蘇軾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別黃州父老鄉親,還寫下了一首《滿庭芳》的詞作,詞中小序記載這樣寫道:「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卜算子》詞是蘇軾在黃州期間的一首抒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