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還是一片荒涼的坡地,如今已成為佔地5畝多、即將投產的扶貧產業園。
「扶貧產業園主要以『黨支部 』的形式與春茂公司開展養雞項目合作,預計年收入能達到60萬元左右,帶動7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高峰鎮人大副主席黃進興說。
近年來,興業縣按照「設施提檔、統籌布局、連片建設、規模發展」的思路和「黨支部 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將建成60個鎮村扶貧產業園,全面壯大集體經濟,助推產業的興旺發展。
這是興業縣為傳遞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黨建「接力棒」的重要一環。該縣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深化「135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程」,紮實推進政策銜接、產業發展、隊伍轉變、鄉村治理等工作,持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把「脫貧好做法」接力到「振興做法」。近年來,興業縣以「繡花」功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於2017年實現貧困縣脫帽摘帽。其中一項制度便是「書記問效」制度,即通過召開「書記面對面」問效黨建工作專題會等,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和統籌協調,壓實主體責任。同時,積極開展黨員幹部結對機制,黨員幹部「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目前,該縣已將上述脫貧攻堅中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政策,變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相關制度機制,促進鄉村振興。
把「扶貧隊伍」接力到「振興隊伍」。興業縣依託今年開展的「脫貧攻堅組織保障質量提升年」活動,堅持「外引」與「內育」相結合,不斷加強與廣西大學等高校合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高校專家和農業科技部門一起,開展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文化進村服務活動。同時,完善後備力量培養方式,用足用好鄉土人才、返鄉人才政策,培養一批懂技術、善耕作的「土專家」「田秀才」,為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隊伍支撐。近年來,該縣共引培鄉土人才553名,邀請專家學者科研指導、授課培訓30餘次,帶動群眾脫貧致富9000多人。
把「鄉村美化」接力到「鄉村治理」。興業縣積極探索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的鄉村治理路徑,統籌推進脫貧攻堅、「三清三拆」、鄉村風貌改造等中心工作,促進「美化」與「治理」相融合。通過加強規範農村宅基地審批監管,整治違法違章建築,深化美化村屯環境「411工作法」,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鄉村治理成效初現。今年以來,全縣領導幹部參與活動8300人次,帶動群眾參與活動6.5萬餘人次。清理亂堆亂放、清理溝渠、池塘1.4萬多處,拆除亂搭亂蓋、危舊房等200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