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寫一部韓國電影影評之時沒有配圖,於是我在某網站搜索圖片時,突然發現這部電影的臺譯特別有意思,看到國內片名翻譯為《OK老闆娘》,臺譯的則是《特務搞飛機》,看完片名不禁讓我好奇,到底這些外語片的中文片名是誰決定的,而決定者的腦袋又在想什麼呢?
電影翻譯無上限
在臺灣,外語片的翻譯由出品方決定,翻譯種類繁多,不論是直譯;如《怪物史瑞克 》《Shrek 史瑞克》(臺譯)選擇用流行用語翻譯,《盜夢空間》臺灣則翻譯成《全面啟動》區別於國內市場,臺灣片商都抓緊一個原則;市場考量至上,為了方便常取一些適用於商業推銷的片名。
正因如此,臺灣片名翻譯常背離電影本意,甚至出現了菜市場翻譯名。
什麼是菜市場翻譯名?
例如玩命、當家、第六感、決戰、追殺、星際、終極等等,這些符號,已經潛移默化地在臺灣觀眾的認知中,談到玩命脫離不了競速、賽車,談到當家脫離不了小孩、搞怪等等。
菜市場片名的現象模糊了觀眾對電影的記憶,例如談到《加勒比海盜》臺譯為《神鬼奇航》,很容易讓人一頭霧水,明明是關於海盜的電影,名字卻譯的很奇幻,臺灣片商用這些熟悉的菜市場譯名,希望引起共鳴,但卻也漸漸形成了無新意的局面。
我們來看看國內是怎麼翻譯的吧。
國內的翻譯大部分以半譯半為主,例如《Tenet》國內譯為《信條》臺譯為《天能》、《Fast & Furious 》國內譯為《速度與激情》臺譯則是《玩命關頭》,臺譯看似在翻譯上少了那麼點中文之美,但也沒有偏離英文原名。
然而,這樣的半譯半意風格,在臺灣市場就不一定買單,臺灣觀眾傾向一看到片名就能理解電影內容,如上所說的《特務搞飛機》(臺譯),若以譯為《OK老闆娘》為片名上映的話,除非電影劇情很亮眼,否則實在堪憂票房結果。
臺灣的風格曾受到國內網友的抨擊,認為缺乏了中文之美,甚至覺得翻譯荒唐可笑,而國內也反擊臺灣翻譯片名浮誇不夠貼切。
但是我認,為片名翻譯是很主觀的,有時必須符合當地文化與用語習慣做調整,翻得好與壞見仁見智。
華語電影有時到西方國家也會出現翻譯上的爭議,例如《臥虎藏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認為翻譯過於直白,失去了臥虎藏龍深藏不露的警世含義。
而後期,為了避免翻譯問題重蹈覆轍,非英語為主的電影都陸陸續續取了英文片名,像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譯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雖然英文片名有時不如中文優美,但英文片名的誕生,確實可以讓國際宣傳上更便捷。
一部電影的片名就像一張名片,要如何打動觀眾的心,以及滿足觀眾期待,片名就是一切的開始。
因此,翻譯片名也不能馬虎,雖說片名翻譯很主觀,但是若因為商業考量,而犧牲電影,我認為這有損整個電影團隊的心血,也汙名化了電影作品本身。
實際上,在翻譯學中有著信(它強調理解原文)、雅(翻譯語言的美感)、達(通順的言語表達)三大要素,臺灣在這三者中都尚缺平衡,而且最常出現缺少「信」的理解。
外語片在國內宣傳時,時常將原名或英語片名字體縮小,甚至直接用中文取代之,然而我認為以現在的國民英文水準,有必要讓原名保留甚至被同等對待。
因為譯名只是輔助我們去理解內容,我們應當留意原名之意,對於翻譯的謬誤,學習批判思考而非照單全收,過度依賴中文翻譯來理解電影,反而窄化了自己的視野。
最後,製片方以市場至上的思維,或許能造成話題性,高票房。但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去審視翻譯背後的細節,別讓「標題黨」成為我們的耳目,更別讓電影因為滑稽的翻譯而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