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見習記者丁慧「踢球時手臂的擺動、擊球、接球要領、穿洞遊戲……」新疆生產建設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1團中學體育教師豆碧雲翻出了她剛當老師時的足球課教案,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寫滿了上課注意事項,這是根據她的「支教師父」尹鉅文建議後修改的教案。
2018年,尹鉅文以體育老師的身份成為東莞市赴新疆支教團成員。2010年畢業的他想做一名教師,報名了廣東省「三支一扶」招募計劃,擔任東莞市寮步鎮香市小學的體育老師,此後一直從事一線教育工作。
豆碧雲足球課教案。
遇到一個好師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支教團不僅僅只教當地學生學習知識,同時還傳授當地老師教學經驗。支教團採用師徒結對的方式,用「傳幫帶」的形式傳授當地老師教學方法,以便在支教團隊離開後當地老師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
豆碧雲是尹鉅文在51團中學的徒弟。21歲剛剛大學畢業的豆碧雲,被51團中學聘用為體育老師,剛進學校,就被學校分配,就要為八年級的同學上足球課體。面對個頭比自己還高的學生,她心裡有些犯怵,覺得可能「管不住」。有老師告訴她:「前三節課一定要嚴厲,在同學們心中樹立起威嚴,要不然以後很難管。」
「但這個方法對於年級小的學生來說管用,對於高年級的同學很難起效。」豆碧雲說。尹鉅文看她犯了難,主動聯繫她,告訴她面對高年級的學生要像朋友一樣溝通,不能盲目嚴厲,否則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按照師父的建議與學生溝通,效果很好,學生們也能感受到我的態度,現在我和我的學生像朋友一樣。」豆碧雲對南都記者說。
尹鉅文還給了她不少教學上的建議。每次上課時,尹鉅文都會用他自帶的相機為豆碧雲錄下她上課的視頻,「課後師父會回放視頻,針對我上課不足的部分,一一分析、指導、改正。」豆碧雲說。
在尹鉅文「手把手」教授下,豆碧雲成長極快,跟她同一批進來的新老師都很羨慕她,說她運氣好,遇到了一個好師父。
由於教學工作出色,學生表現好,她帶的五個班的八年級學生得到了學校的表揚,讓這位剛當上老師不久的年輕教師很開心。
尹鉅文正在上課。
「新疆學校的教師大部分都很年輕,做好「傳幫帶」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我們要很努力地去培養他們,我想他們都成為一個好教師,繼續在這個地方做好教育。支教團隊在這裡停留的時間很短,即使教得再好也只是少部分學生受益,但紮根在新疆的年輕人,才是這個地方教育的中流砥柱,成就他們,才能更好的成就新疆的教育,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尹鉅文說。
「用行動教育學生」
尹鉅文對自己的教學要求是,教育學生一定要「走心」。他心中的教學理念是「用行動教育學生」,在教學中他也處處踐行這個理念。
喀什地區足球比賽,尹鉅文現場講解。
他支教第一站是在三師圖市的草湖中學,擔任六七年級體育課的老師。學生們很喜歡他,每到他的課,學生們都早早在他辦公室門口等他。但學生們喜歡他的表現不止於此,在他即將支教結束之際,這批學生用行動送給他一個特別的禮物。
「我還記得跟他們道別的時候,他們都很捨不得我。」尹鉅文記得執教結束的時間剛好撞上學校的運動會,有位學生在體育運動會上跑來跟他說:「老師你留下來看著我比賽吧,我要努力拿獎,然後要把獎牌親手送給你。」
這句質樸的話在他心中泛起漣漪,「我感覺他們想努力送給我一份有分量的道別禮物,我那時既驚喜又感動。」 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他的學生們正在「用行動回報他的教導」,也更加堅定了他的教學理念。
草湖中學運動會,學生合影。
2020年1月7日是支教結束的日子,那天他在朋友圈寫道:「學生們的感恩,是我這次支教最好的答案。」在新疆支教的504天裡,他在經歷了在兩間文化完全不同的學校後,心裡早已把新疆當成第二個故鄉。
回想起當時報名去新疆支教,他為了說服他父母還費了一番功夫,現在回憶起來還有些感慨。因為是家中獨生子,孩子年齡還很小,父母對於他去新疆支教有些擔憂,妻子陳曉敏剛開始還有些猶豫,「年輕人就應該出去闖一下」,陳曉敏爸爸的一句話堅定了她支持丈夫的決心。在理解了丈夫想通過支教來幫助貧困地區學生的想法後,夫妻倆一起去說服家裡其他人,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
「通過這一年半的支教,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個人成長狀態很好,特別是對教育的情懷、擔當與使命精神提升了不少,能感受到他對教育這個行業的歸屬感也更強了。」陳曉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