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冬意漸濃,一些冬日裡常見的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老人在冬日裡常常為膝關節的疼痛——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老寒腿」所困擾。究竟「老寒腿」是怎樣一回事?我們又該如何愛護自己的骨關節呢?本期大咖健康課,我們請來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周中給大家講一講骨關節的那些事兒。
「老寒腿」未必「老」又「寒」
儘管「老寒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但是不論是在中醫還是西醫上,對於「老寒腿」的概念都沒有明確的界定。周中主任介紹,「老寒腿」,其實是一個老百姓從樸素的生活經驗當中推出來的詞語。
「狹義地說,所謂「老寒腿」一般指的是膝關節的骨性關節炎。而廣義上看,現代醫學中的很多種疾病,像內分泌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乃至一些血管神經性的疾病,也都會導致「老寒腿」的症狀。」周主任解釋道。
狹義上的「老寒腿」,也就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確實與年齡關係密切。周主任說:「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關節裡的軟骨不斷退化,受軟骨保護的骨頭之間相互磨損,當然就會感到疼痛了。」老年人在這種困擾下,運動量不得不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韌帶攣縮、肌肉萎縮等,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最後關節的滑膜就會發生炎症。
「但是,「老寒腿」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也並非都是在冬天發病。」周中主任告訴記者,從臨床上來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飽受關節疼痛的折磨,同時,即使在夏天,不少人還是會感到「腿上冒涼風」。
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骨性關節炎的發病還與性別、職業、體重和遺傳有關。「女性隨著年齡增長,體內激素分泌量下降,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會承擔更多的家務,膝關節反覆屈伸。」周主任說,與之類似的就是運動員、搬運工、體重較大者等膝關節負擔較重的人群,他們也常常受到骨性關節炎的困擾:「就像汽車一樣,汽車越重、用得越多,對輪胎的磨損也就越大。」同時,父母患有骨性關節炎的人,發病的概率也較其他人偏高。
關節疼痛,不要隨便「甩鍋」給骨刺
許多患有關節疼痛的病人,提到「骨刺」都會害怕不已。在人們的印象中,「骨刺」似乎總是和疼痛緊密相連。如何處理掉「骨刺」,也成為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不過,周中主任告訴記者,其實骨刺未必是個壞東西。
「大家對骨刺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周主任說:「實際上,骨刺是我們人體再平衡的一個結果。當關節內側的磨損到了一定程度時,身體為了適應繼續運動的需求,就會在軟骨的邊緣長出一截骨頭來,這就是所謂的骨刺。」
很多時候,骨刺本身並不會對身體構成危害,它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號:關節已經磨損,該引起注意了。那麼,常說的骨刺疼痛是怎麼回事呢?周主任告訴記者:「很多關節疼痛,其實不是骨刺引起的,而是有其它原因。只不過我們一看到骨刺,就誤以為是它的罪過。」
「門診時會遇到一些病人,發現長了骨刺後,便要拼命地運動,把骨刺磨掉,這是大錯特錯的。」周主任強調,骨刺通常靠運動是磨不掉的,一旦真的把骨刺磨掉的時候,關節早就不成樣子了。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對骨刺進行特殊處理,但如果骨刺發展到了刺激周圍神經、引起韌帶攣縮的程度,就需要在進行相應手術的同時順帶把骨刺處理掉。
關節置換,是關節問題的「終極治療」手段
關節出了問題應當怎麼對待呢?周主任指出,對關節問題的治療應當是「階梯式」的。
其中,接受健康教育,正確認識骨性關節炎,在生活中愛護關節、預防關節炎,是最基礎的。對於出現症狀、但情況並不嚴重的,可以遵照醫生的意見,使用一些抗炎鎮痛的藥物來進行幹預,這屬於第二個階梯。再嚴重一點的,則上升到第三個階梯的治療,通過直接向關節內注射藥物或關節鏡微創手術來改善。但是,如果病情非常嚴重,經過上述治療無法好轉,影響生活質量時,就有必要進行「終極治療」——關節置換手術了。
聽上去,「關節置換」這個詞有點可怕。但周主任告訴我們,這個手術目前已經比較成熟,過程也並不複雜。他拿出一個膝關節的模型,在上面指出了手術的位置:「關節置換並不是換掉整塊骨頭,它只不過是把壞掉的軟骨去掉,然後裝上一個和軟骨相似的墊片,就像換一個保護套一樣。從現在的臨床療效來看,關節置換手術的滿意度能夠達到80%以上。」
周主任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國家的老百姓對關節置換手術的認知還比較有限,當遇到關節疾病時,很多人寧可選擇忍耐,也不接受手術。「關節疼痛不要忍,手術沒那麼可怕。」
中西醫結合,給關節病治療帶來新思路
關節炎雖然是一個西醫概念,但傳統中醫也能在這一領域大展拳腳。周主任告訴記者,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在西醫治療中融入了中醫藥的元素,將兩者相結合,在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獲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醫角度的療法,注重內外結合。「如果患者處在病情早期,我們會根據中醫理論來對其進行評估。比如,如果病人屬於肝腎不足導致的關節疼痛,我們就會開相應的中藥調理,通過補益肝腎來達到強壯筋骨、延緩或減輕病情的目的。」周中主任告訴記者,在服藥調治體內的同時,病人還可以接受體外的治療:「中醫在外用藥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可以通過活血來緩解病人的疼痛。此外,我們還有一些傳統的手法,通過對骨骼施加各個方向的推擠、彈撥,也能提高對局部疼痛的抑制程度。」
「在階梯式的治療中,將現代醫學知識技術和中醫的經驗理論相結合,能夠讓病人在更大程度上受益。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都能夠取得更顯著的療效。」周中主任介紹。
大咖小傳
周中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副主任委員,吳階平基金會南京市骨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委員,江蘇省康復醫學會運動康復分會委員,南京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專業方向:人工關節置換治療髖關節、膝關節及肩關節疾病;膝、踝、肩、肘及腕關節的關節鏡手術治療。
小貼士
愛護關節小妙招
適當的運動,是避免骨性關節炎困擾的一劑「良方」。「適量」的標準因人而異:「如果你通過運動感到舒服,本來不適的關節症狀減輕了,那就是適量的運動。網上大家很熱衷的「1萬步」這類標準,沒有科學依據,不能套用在所有人,尤其是老年人身上。」
在運動方式的選擇上,建議大家選擇慢跑、快走、遊泳等。但是深蹲、爬山等運動,對膝關節產生的壓力比較大,因此並不推薦。與此同時,周中主任提醒,進行運動前後,一定要分別做好熱身和拉伸運動,保證各10分鐘的時長。在進行籃球、足球等對抗性運動時,最好能夠戴上護膝,一旦出現不適或者輕微的受傷,應當及時處理治療,不能忍痛堅持。此外,運動也不能一曝十寒:建議每個星期運動3到5次,每次大概半個小時。
在日常生活中,保養關節的竅門也無處不在。「如果年輕時在飲食上不注意,就會導致鈣儲備不足。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的鈣會逐漸流失。補鈣就像往銀行裡存錢一樣,你年輕的時候存得越多,老了之後就越「經花」。」周主任說。乳製品、豆製品、海產品都富含鈣質,維生素D則有助於鈣的吸收。不過,大家也要注意,大量喝咖啡和可樂的習慣,會提升骨質疏鬆的風險,應當儘量避免。(通訊員 羅鑫 記者 周碧瑩)
責任編輯:楊瑞